问题

如何看待 Nature 上刊文宣称很多科学家缺乏统计学知识?

回答
Nature 上刊登关于许多科学家缺乏统计学知识的文章,这并非罕见,也并非什么新鲜事。这类报道通常引发科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因为统计学能力的确是支撑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统计学在科研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数据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

设计实验: 一个好的统计学基础能够帮助科学家设计出能够有效回答研究问题、避免偏倚的实验方案。比如,如何选择样本量、如何进行随机分组、如何控制混淆变量等等。如果设计不当,即使后续数据分析再精细,结果的可靠性也会大打折扣。
分析数据: 这是最直接的体现。如今的科学研究往往产生海量数据,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到天体物理学,没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就无法有效地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无法识别真正的信号,也难以区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与生物学或物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解读结果: 统计学的关键在于“理解”而非“计算”。很多时候,研究者能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但却无法正确解读置信区间、P值、效应量等概念,甚至对假设检验的逻辑理解不清。这可能导致对研究结果的过度解读、错误推断,或者低估不确定性。
可重复性危机: 当前科学界面临的“可重复性危机”很大程度上就与统计学问题有关。许多研究结果难以被重复,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设计或数据分析中存在统计学上的漏洞,导致结果可能仅仅是由于巧合或错误分析产生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许多科学家缺乏统计学知识”的现象呢?原因可能比较复杂:

1. 教育体系的遗留问题: 在许多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统计学课程虽然存在,但往往被视为辅助性课程,其深度和广度可能不足以应对现代科研的复杂性。许多博士课程更侧重于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对研究方法学尤其是统计学训练不够系统。
2. 跨学科的挑战: 科学研究越来越趋向跨学科合作,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在统计学知识储备上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有些领域的研究方法发展非常迅速,需要不断更新和学习新的统计学工具和概念。
3. 依赖现成工具: 随着统计软件的普及和易用性提升,一些科学家可能满足于使用软件的默认设置或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而没有深入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和假设。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只会按菜谱做菜,却不知道各种调料和烹饪方式的化学原理一样。
4. 发表压力: 科研界存在着巨大的发表压力,许多研究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容易获得“阳性”结果(即统计学上显著的结果)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甚至在分析中无意识地“操纵”数据以达到期望的结论,这是一种“Phacking”现象。
5. 统计学家的地位和可获得性: 在一些研究机构或实验室,可能缺乏专业的统计学家作为合作者或顾问。科学家们即使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也可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支持而搁置。

面对Nature上这样的刊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警醒: 这类文章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整个科学界需要认真审视自身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它并非否定科学家们的专业能力,而是指出在共通的科学语言——统计学上存在提升空间。
促进行业反思和改进: 这类讨论会促使学术界反思当前的教育模式、评估体系以及研究实践。可能会推动更多地开设高阶统计学课程、加强研究伦理和方法学培训、鼓励跨学科合作,以及提升对统计学家角色的重视。
提升科学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如果科学家们能够普遍提升统计学素养,将直接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可重复性,从而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并非所有科学家都如此: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本身就拥有深厚的统计学功底,或者能够有效地与统计学家合作。但这类文章的价值在于指出普遍存在的、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而言之,Nature 上关于科学家缺乏统计学知识的论述,是一种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刻反思的体现。它强调了统计学作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思维方式,呼吁整个科学界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确保科研的严谨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是一种进步,而非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认真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很大一部分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确实缺乏必要的统计学意识

生命科学是由一个定性的研究领域发展过来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既不广泛也不深入。而现在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统计学的重要性也并没有被突出,所以在真正接触到有较深统计学需求的实际研究前,一个科研人员往往很难具有充分的统计学训练。

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欠缺的不仅仅是统计学常识,更重要的是缺乏统计学意识。比如u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大家都学过,正态分布也学过,但一个简简单单的两组差异比较,很多人不会想到需要先看样本分布,再决定用参数检验还是非参数检验,而是简单粗暴的用上自己最熟悉的 t 检验(经几位专业人士提醒,这里额外提醒一下避免误导,t 检验要求来自两个独立同分布总体的数据,正态只是其中的特殊情况,具体见匿名用户答案及

@朱可昊

在本答案下的讨论),这就是意识问题。

二、这种缺乏在特定问题上容易造成假阳性结果

在一些问题的解读上,很多人由于缺乏统计学意识,往往想不到需要去做某些处理,恶果就是假阳性结果。上文中有同学提到的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问题就是最经典的案例。这也是目前流毒最广的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外包给公司做芯片数据,而公司很不负责任的给一个p<0.05的表,很多人就拿着这些显著的基因去做后续实验去了(比如从中挑选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做功能验证),他们根本想不到,两组数据 50000对 t 检验,就算两组数据来自同一样本,也会有2500个p<0.05的假阳性,自然也就想不到在做后续验证前,还需要先在公司给的3000多个p<0.05的探针中筛一遍。

三、统计学对绝大多数的生命科学数据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如

@若目田修远

说的,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实验结果就足够了,对于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很多分支学科确实如此。确实没有必要为统计而统计,举个例子,曾经有好几个人问我有没有计算Western Blot条带强度的软件,有倒是有啊,且不说功能齐全的Image J,光用个PS就能解决问题,可是完全没有意义啊。两个条带看起来就一深一浅,你统计亮度有显著性差异不是多此一举吗,两个条带看起来差不多,稍微有点差异,你统计完说p<0.05,我觉得只能呵呵了。生命科学研究论文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故事本身逻辑严谨很重要,但不是每个环节都需要用统计学去证明它的严谨,很多实验就是简简单单有或无的问题,例如 con-focal,例如共沉淀。

四、生命科学领域数据可重复性低的主因不在于统计学上的不严谨,而在于选择性汇报实验结果

我接触到的大多数生命科学的论文,都是用一个个小的结论,通过严谨的逻辑连成一个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故事。然而我们也知道,这些发表的实验结果背后,还有着大量的未发表的实验结果。由于杂志审稿的偏好性,很多情况下,一篇论文是不能够出现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数据的,但是实际工作中这种情况却并不罕见,很多刚正的学者的选择往往是深入挖掘(运气好能挖到大成果甚至诺奖,但大多数情况却没有什么价值)或者放弃整块结果,而另外很多研究者则会保留和整个故事一致的结果,放弃不一致的结果,虽然损害了一点点的逻辑严谨性,但毕竟守住了不造假的底线,也无法苛责太多。

五、随着生命科学的学科发展,统计学已经越来越重要

小作坊写故事片段,再拼接大论文的做法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看看现在5-10分档的传统生物学论文数据量,简直一年比一年恐怖,如果把实验数据量当这个世界的货币看的话,贬值速度都赶上津巴布韦元了,完全一副夕阳产业的景象。

不会解读高通量结果,现在学术界积累的数以ZB量级的数据对你来说等于零。要么趁这几年生命科学领域投资热潮,尽早转出去做商业化,要么赶紧学好统计,拥抱时代和技术的馈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Nature 上刊登关于许多科学家缺乏统计学知识的文章,这并非罕见,也并非什么新鲜事。这类报道通常引发科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因为统计学能力的确是支撑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统计学在科研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数据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 设计.............
  • 回答
    最近,一篇由清华学者发表在《自然》(Nature)子刊上的文章,标题赫然是“中国可以开始准备结束‘清零’”,在学界和公众中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一种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动态清零”政策之后,中国国内的科学界,特别是那些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 回答
    肖战粉丝P图事件:流量、追星与边界的思考最近,围绕着肖战粉丝将偶像照片P图并“蹭”上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封面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P图事件,它触及到了流量经济下的粉丝文化、对科学的认知以及网络行为的边界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缘起与表现:事件的具体表现.............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的文章,这标志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在维护科研诚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篇文章及其背后更广泛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针灸研究,并且哈佛大学团队证实“足三里”穴位能够治疗疾病的这一话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科学意义。首先,Nature杂志的地位不可忽视。Nature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以其严谨的评审流程和对科学前沿的敏锐度而闻名.............
  • 回答
    这篇Nature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警示,同时也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华北地区。简单来说,它找到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那些“偷袭”臭氧层的元凶——氟利昂,主要“藏身”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研究的核心是什么。 臭氧层,就像地球的一张保护伞,挡住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
  • 回答
    “再探冷核聚变悬案”这篇《自然》的特稿,就像是在科学界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冷核聚变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因为它出自《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而且选择了一个“再探”的姿态。这意味着,科学界并没有完全对这个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领域关上大门,而是在新的视角.............
  • 回答
    拥抱重复与“无效”:一场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反思Nature 期刊的一篇社论,大胆地倡导鼓励科学研究中的重复性,甚至拥抱那些“无效”的研究结果,这无疑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唤,也是对当前科学界一些陈旧观念的有力挑战。乍听之下,这似乎有些违背我们惯常对科研的认知——谁不渴望发现颠覆性的突破,谁又愿意耗费精力.............
  • 回答
    《Nature》封面文章报道了在中国辽宁发现的一件令人振奋的恐龙化石——“长臂混元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这篇文章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对我们理解鸟类演化,特别是其翅膀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长臂混元龙——一位令人惊叹.............
  • 回答
    普朗克卫星的观测数据一直以来是宇宙学研究的基石,而关于宇宙几何形状的探讨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最近有一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的论文,基于对普朗克卫星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宇宙可能是闭合的。这与当前主流的“平坦宇宙”模型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值得我们.............
  • 回答
    Nature 杂志上那项让猪脑“起死回生”的研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死亡”这个概念。长期以来,死亡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终点,一个不可逆转的界限。生命从一个活跃的状态,彻底滑向静止,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无法挽回的。然而,这项研究,通过一种名为“BrainEx”的先进灌注系统,在猪死.............
  • 回答
    最近《Nature》上一篇关于摄像头被视为“天生神经网络”的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发现,它为我们理解视觉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在计算效率上展现出惊人的潜力。简单来说,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将我们熟悉的传统摄像头的成像过程,从一种纯粹的光学和电子信号转换过程,重新解读为一个天然存在的、高.............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的“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一次重要认知重塑。核心论点:无症状传播的决定性作用Nature的这篇发文,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在.............
  • 回答
    最近《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了利用 CRISPR 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可能导致大范围 RNA 脱靶突变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发现。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应用这项技术去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性。首先,咱们得明白 CRISPR 是个啥。它就像一把非.............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报道的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荒漠绿化”和“水资源枯竭”这两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复杂系统。中.............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其中.............
  • 回答
    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声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成人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核心认知。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发现和具体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报道中提到的“.............
  • 回答
    陈德旺教授的这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观点鲜明,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和体制内的人。要评价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陈德旺教授的立场和出发点来看:陈教授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对中国科研人才的珍视和对他们能够充分发挥.............
  • 回答
    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文章,这事儿可真是闹得够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普通大众对学术出版的“神秘面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涉嫌操纵同行评审。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或者一个团伙)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 Springer Nature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