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自然》(Nature)报道声称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报道的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荒漠绿化”和“水资源枯竭”这两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复杂系统。中国西北地区,例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等地,确实是中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为了遏制荒漠化蔓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植树造林、草方格等生态恢复工程。这些努力在很多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沙尘暴频率有所降低,一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确实在增加。

然而,任何一项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都必然会面临资源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水资源。植被生长,特别是乔木、灌木等大型植物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如果这些水分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地下水或者地表径流,而其补给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那么就可能出现局部或区域性的水资源枯竭。

《自然》杂志的这项报道,很可能是在此背景下,基于科学模型和实地观测,对中国西北部分地区的绿化项目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潜在的水资源风险。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 오히려 恰恰说明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揭示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报道呢?

1. 承认问题的存在和复杂性: 我们不能因为“绿化”本身是积极的就忽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干旱区的生态平衡非常脆弱,任何一项干预措施都需要极其谨慎地评估其长远影响。水资源是这些地区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限制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科学研究指出绿化可能消耗过多水资源,是符合逻辑的,也是值得警惕的。

2. 理解科学研究的背景和局限性: 《自然》杂志的报道,通常会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数据。它可能关注的是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的某个绿化项目,或者是某个模型推演出的趋势。我们需要了解其研究的具体对象、采用的方法论、以及结论可能存在的适用范围。比如,这项研究是否将所有绿化项目一概而论?是否区分了不同水源的利用方式(如雨水截留、滴灌技术等)?是否考虑了植被类型对水分消耗的影响?

3. 区分“绿化”的不同形式: 需要区分的是,并非所有“绿化”都以消耗大量水资源为代价。例如,一些通过恢复天然植被(如灌木、草类),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或者依赖雨季短暂降水来恢复生态的项目,其水资源消耗相对较低。而那些大规模种植耗水量大的乔木,并且依赖大量人工灌溉的项目,其水资源风险自然会更高。

4. 关注中国的应对措施和调整: 中国的生态建设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科学认识的提高,中国的生态治理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例如,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和“休耕”等政策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态承载力极限的考量。许多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适合干旱区的、耗水少的乡土植物,以及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我们需要关注中国政府和科研界是如何回应这些科学发现,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5. 避免过度解读和情绪化反应: 对于这类报道,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一方面,不能因为“绿化”可能耗水就全盘否定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毕竟荒漠化治理的成效也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这项研究就过度悲观,认为所有绿化都是错的。科学发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不是制造恐慌。

6. 强调科学监测和动态评估的重要性: 荒漠绿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对水资源的影响也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科学研究应该推动建立更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区域水文状况和植被生长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总而言之,《自然》杂志的报道,无论具体内容如何,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干旱区进行生态建设,必须将水资源作为核心考量,并采取科学、精细、可持续的策略。这提醒我们,生态治理不是简单的“种树”,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理解自然规律,并不断进行科学的权衡和调整。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项研究不是为了证明“绿化是错的”,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在追求“绿化”的同时,要更加审慎地对待水资源,更加科学地选择植被类型和造林模式,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这是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一个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业有丶相关。

全文前1/3说了中国在种树,但是没有说明种植的植被多为对水源要求很低的树或者灌木;


中间一段是重点,引用两篇文章说明“事实1:中国绿化多了”和“事实2:中国部分地区更干燥了”。但是并没有任何解释这两点为什么构成因果关系,以及为什么绿化增加会和相差40年的气候干燥有关——我认为气候干燥是因为我二大爷年纪增长,可以吗?我还能画个折线图呢。

地球上其它不种树的地区更加湿润了么?近二三十年全球干燥升温是大势,美利坚南朝鲜亚马逊的林子今年都起火了,总不能因为树多吧。

引用文章里把亚洲干燥归结于洋流/季风,怎么就不好好看看呢......


最后提到中国zf意识到植树的错误应该改变种植种类——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劈个叉吧。

文章即使作为NOtrue news也是非常非常非常水,没有数据,引用又不能支撑他的主要观点,结论靠脑补。


标题党就不用怪别人只看标题就喷。


没什么理性,客观程度一般,这个时间点发出来也很无趣。感觉是一个晚上码出来的。

3/10,打回重写。


这次鼓吹“极端环保主义”,以遏制第三世界后发展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达到清理市场以解决西方资本的市场和劳动力危机,你中国凭什么觉得能置身事外嘛。

user avatar

中国以前种过不适宜生长的树木没有,种过,然后失败反省了。现在因地制宜,种的都是适合荒漠生长,防风固沙的植物,只不过统一称为种树罢了。nature 当了个话术流氓。我的家乡是河西走廊,酒泉、瓜州、敦煌、嘉峪关、玉门关,从我小学时春天频繁遮天蔽日沙尘暴,变成现在最多是扬尘天气,衷心希望祖国治理沙漠化工程不要变成nature 流氓与瑞典嘴炮少将。

user avatar

就是一片标题党。本身也不是啥学术研究,就是个新闻。没有实际的论据。数据基本再说绿化面积变大。提及干旱的数据既没有时效性,也与植树的沙漠无关。那个牛津学者的话我看9成是侃大山时扯到的。一股UC风格

user avatar

正文再怎么理中客,题目起到的引导作用还是更胜一筹。或许认真看完文章的人会觉得很中肯,但是别说看完了,有多少人能拿出时间来看看内容呢?

到最后大部分人还不是带着个“ 政府植树造林害处大”的刻板印象就走了?


评论里老有人看不懂,那我再说白一点——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故意写成这样的来传播意识形态的。稍微学过传播学甚至懂点人类行为学的都知道绝大部分人根本不会费心去看内容,而被大众和媒体广泛传播的只会是其中最夺人眼球的部分。所以这篇文章尽管内容看似理中客,标题的偏向性就注定了大部分人只会因此产生“中国植树造林破坏了环境”的错误印象。这篇文章就是这样用看似客观的内容达到了宣传“中国破坏环境”的效果了。

为什么总有阅读障碍者看不懂重点?


风闻社区的一篇文章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事实,果然从一开始立场就是歪的。

user.guancha.cn/main/co (二维码自动识别)

user avatar

正文是内容,标题可就是结论了,理客中那一套就别玩了,UC震惊体洗不白

user avatar

2020年4月26号更新——

时代在进步,经过了这将近8个月时间,现在我倒是可以简简单单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为什么。

"入关学"

下面好多人,被人骂了还觉得人家写的很客观,这就像是有人拉了一坨便便在你脸上,你还要抹进嘴里吃一口,说这乃是名贵中药……夜明砂。

嗯,是你的夜明砂。

我不吃那玩意。

…………以下是我9月25号2019年写的。………………

这个问题本身是我提问的。但是这个标题不知道谁改成这样了。

我的原始标题是,

"如何看待自然,在首页上对中国植树活动的诋毁和歧视"

————————

第一,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篇文章就是对中国的歧视。那些理中客的人,可以确定地说都是小布尔乔亚主义作祟。

我只问一句话。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列出任何数据来证明植树的增加是导致西部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而只是用了一个probably。这跟岳飞的莫须有有什么区别?

第二,写文章写论文,都得有证据说话。后面更是采访了三个人,但是这三个人,一个完整的观点都没有叙述出来。全部都是截断的半句话。

作者为什么不把采访这三个人的话完整地叙述出来呢?

第三,这些上面的理中客,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小布尔乔亚主义思想作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比如,这位,我们在讨论荒漠的绿化问题。结果他说可以使用城市的污染净化后的中水。

更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来,晋惠帝所说的:"何不食肉糜",而且还振振有词的反问我,说荒漠地区怎么就没有人呢?

荒漠地区是有人,但是可能一平方公里只有一个人。你告诉我,这一个人他产生的生活中水,怎么浇灌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完毕。




user avatar

谢邀。

1、吐槽一下配图,配图是灌木+草方格,这种治沙模式是不需要灌溉的,耗水极少。

2、乔木造林耗水是林业人的共识,文章说的也没什么错。而且我们官方也早就提出了改良方案。

2016年国家林业局印发的《旱区造林绿化技术指南》里就针对不同气候区怎么造林提出了要求,链接如下:

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main/2016-9/file/2016-9-6-21da7b5557a94c6e9e05deab356c20da.pdf

我个人工作体验中也是,从2016年至今,林业部门的大规模造林在不断减少和停止杨树密植,改变为松树、灌木等蒸腾能力弱一点的树种,而且大幅度降低密度。

3、一个思考,去年NASA一篇文章让很多人一下子热血,今年《Nature》的文章又让很多人痛心疾首?几十年了,我们的林业、生态方面的工作者一直在不停思考和不断改良着方案,说实话,在治理沙化土地方面,我们的技术和方案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大家以为是问题的问题,早就有了办法去解决,我们有必要这么一惊一乍吗?

沙漠化治理也好,生态恢复也好,是个漫长和反复的过程,希望大家有一些耐心和信心。

user avatar

@青檀 谢邀

抱歉我看不到任何抹黑的迹象。我通读完了全文,这篇文章的意思已经在指向更科学的治沙策略而非单单在干旱区种树 (Zastrow 2019)。比如在草原治沙过程中,我们就首先考虑的是灌木和草地恢复策略。

我们之前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种树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很可能会使干旱的区域更加干旱,树木会与当地居民抢夺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居民缺水严重,而且先期种下去的树会大部分死亡。(Cao et al. 2010)

生态恢复应该大部分遵循群落演替的策略,尤其在这种环境极度恶劣的地区,恢复永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从这些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没有任何的槽点。并且这些年我们逐渐意识到生态恢复的复杂性(Suding, Gross, and Houseman 2004),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未来的治沙行动。

参考文献

Cao, Shixiong, Tao Tian, Li Chen, Xiaobin Dong, Xinxiao Yu, and Guosheng Wang. 2010. “Damage Caused to the Environment by Reforestation Polici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Ambio 39(4):279–83.

Suding, Katharine N., Katherine L. Gross, and Gregory R. Houseman. 2004. “Alternative States and Positive Feedbacks in Restoration Ecology.”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9(1):46–53.

Zastrow, Mark. 2019. “China’s Tree-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 Nature 573(7775):474–75.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这篇文章是一个非专业记者的不专业报道。 这是篇新闻( Nature News),并不是篇科学论文,所以见到《Nature》就膝盖软的先平身。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非常不靠谱? 分四节来说

  1. 这个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2. 究竟植树有没有好处?
  3. 几个扩展问题。
  4. 这个文章怎么写才靠谱?

第一节: 这个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文章标题: China’s tree-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 全球变暖或将削弱中国的植树动机。

副标题:Researchers warn that the country’s push to hold back its deserts could strain water resources. 研究者警告,中国的治沙行动可能使水资源不堪重负。

文章标题单看没什么问题。但副标题说治沙行动导致水资源紧张,在文章中缺乏足够的证据。 文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分别用了“种树”和“治沙”两个相关却不同的概念,文章内部指责的基本上是“种树”。

文章配图的图1

上面这个配图写的是中国种树来阻止沙漠扩张,图片上沙漠和“"泾渭分明,广袤的沙漠和”树“一线之隔。但实际上,地图上并不是树,甚至很难说是植被,它叫”草方格“,是中国沙漠地区防止沙漠扩展非常有效的手段。 作者先入为主告诉你中国大面积种的就是树、树、树、树,一切都以种树为靶子开始,但是配图是草方格。本文后面有专门对治沙的草方格有介绍。

第10段The growth of forests is significant and necessary progress in the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says Jianping Huang, a climate researcher at Lanzhou University
(兰州大学 黄建平,种树可以抵御沙漠化). (注:所有翻译都是大意。下同)
第11段But it’s still too early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has solved the problem, says Congbin Fu,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t Nanjing University. Land restoration is usually a long-term process — it can take several decades or even 100 years, he says.(南京大学符淙斌:说它已经解决沙漠化为时过早;生态恢复需要较长时期,甚至100多年

在科学研究里面,这两个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各自都有坚实的研究支撑。但是作者把他们放在了一起,是想用后者的话否定前者的观点。看似是科学家之间的否定,其实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13段Then there are water shortages. Large parts of China — including some areas where trees are being planted — are becoming drier. A study2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found that semi-arid areas in the country grew by 33% between 1994 and 2008 compared to between 1948 and 1962. Another paper3, co-authored by Sternberg, found that arid areas in China had increased by roughly 1.6 million square kilometres, about the size of Iran, since 1980 — probably due in large part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引文2:对比1948-1962和1994-2008,半干旱面积增加33%. 引文3: 自1980年中国的干旱面积增加160万平方公里,主要是由于1980年来的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第一句说部分已经植树的地区也变干了。引文2(study2)是引兰州大学黄建平老师的研究,半干旱面积从1948-1962到1994-2008增长了33%。 但是,黄老师在文章里面明确说了“60年的变干和亚洲夏季季风变弱有关”,没有提过植树造林的问题或者forest一词没有在文章出现过。

引文3(paper3)作者的原话是:Therefore, amid the expansion of drylands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 China is already facing a massive amplification of land degrada- tion (soil water erosion, aeolian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vast regions in the north-west, north and north-east, which generally overlap the Taklamakan, Badain Jaran, Tengger and Gobi deserts。 也就是引文3的作者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导致当地沙漠化的原因。Nature的新闻作者没有说是哪些年份,数据是2000之前的情况,很多中国学者都有与引文作者相同的研究和结论,80-90年代粗放式发展和气候变化导致了沙漠化。这些年沙漠化加剧才导致国家重视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尤其是1999年之后恢复青山绿水的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全国的自然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后面很多数据和研究都能支持这变化一。 很多研究表示中国自然环境变好都是从2000年之后开始,其中就包括被引用的符淙斌老师的研究。

新闻作者在这里还是犯了一个错误。“arid areas...increased... probably due in large part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植树造林目的正是为了修复过度土地开发——开荒种地、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恶化,历史的过度开发就属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但同时植树造林也属于人类活动,但是文章主题是植树造林的问题,提到这个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说明是哪一种人类活动——是破坏原生植被的人类活动还是试图修复植被的人类活动。但是文章主题是讨论种树,这里不说清楚是哪种,读者自然会误认为是植树的人类活动造成了负面结果。

并不是植树或者绿化工程导致变干和沙漠化,而是气候+人类过度开发活动导致的。但是作者也许在暗示植树造林导致的干旱或者沙漠化,这正符合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

第14段Many of the plant species introduced to the Loess Plateau use more water than native vegetation. A 2016 study5 co-authored by Ciais found that the revitalized ecosystem is already sucking up rainfall and reducing the amount of water that runs off to rivers; a drier climate could exacerbate the situation and trigger water shortages for humans. A modelling study6 co-authored by Fu and published last month reached similar conclusions, and cautioned against continuing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第一句说大量非原生植物被种植在黄土高原,这类植物用水更多,不知道他的证据是什么。至少6篇文献里面只有引文4出现了原生和非原生植被问题(Hua, F.et al.Biological Conservation222, 113-124 (2018).)。但引文的论述不是针对西北部黄土高原( Loess Plateau),而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四川中南部(乐山-眉山-雅安一带)植树造林的问题,西南植树的目的是经济林,这里年均降雨量超过1200毫米,是非常湿润的地区,并不涉及水资源争夺而是水土保持和森林生态系统,也与文章主副标题关系不大。

引文5说植被多河流径流少在水文中很符合科学的逻辑,植被能够减少降雨快速汇入河道、增加入渗,有的情况下只是水在空间的重新分配,如果没有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数据,我们需要谨慎的说水资源的变化。 作者生态中心冯晓明在文章中说植被和人口的承载量接近水资源的可用量,是建议植被的最大适宜量已经达到了,不可再进一步绿化。引文5的作者冯晓明的工作非常非常详细扎实,发在nature子刊。这篇文章是最能支持新闻作者标题观点的内容了。

这是引文5最后的总结,大家自己翻译自己看吧。写的非常好,绝对是科学家的素养和科学的表述方式。

引文6是投在HESS上,尚未发表仍在online discussion阶段,文章的第二个review(RC2)里面就和作者讨论了WRF模型能不能表达植被状况的问题,还对文章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引文6的作者的回复和修改2019年9月24日才发到HESS上,但是《Nature》的记者9月23日就以它的结论发表了这篇新闻。

引文6做了非常艰难的模型模拟工作,工作量应该非常大。但就是论证的逻辑有点问题,第二审稿人很负责,提了很多意见。 尽管根据模型结果,在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后,有的地方降雨增加了,有的地方减少了,但是投稿人认为作为整体降雨没有增加,所以结论也是没有增加降雨。 我觉得方法上都没有问题,就是科学解释上需要改善,第一要建立退耕还林与模型内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表征关系; 第二,总体上增减重要,但是更要分析空间上为什么出现不同变化,变化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第三,输出变量(气温、降雨、径流)和输入变量(气候驱动、土地利用、地形)尤其是土地利用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 所以改一改文章要讨论的主题、梳理一下结论,这个会是篇很好的文章。

总之,《自然》这篇文章涉及了种树、防沙治沙、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等若干相关问题,但没有理清楚相互的关系。文章主标题针对的是单纯“种树”,副标题说的是防治沙漠化措施。两个标题说的是中国,但是几个支持论据是仅仅针对黄土高原的,把黄土高原的研究结论推广到整个中国的政策,显然不合理。另外,里面谈到的种树、防沙治沙、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之间的逻辑链条非常不完整,论据也不够充分,各种证据的时间点也都不一致。更要命的是各种证据是根据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意思选取的,那些与其观点相反的研究内容并没有被提及。但上面涉及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文章里面都有提及,科学家们的工作值得精读。

如果非要讨论种树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引文1的图5。图上红色是森林扩张区域,蓝色是森林退化的区域。看得出来大部分的森林扩展发生在漠河-腾冲分界线的东南侧,也就是水资源相对充分的地区。其他几个文献提到的黄土高原的森林扩张面积几乎没有。


再总结一下这个新闻里面引用的6个文献的研究,包括研究的时间段、研究区域和结论。

第二节: 究竟植树有没有好处。

简单的说,这个问题没有单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任何科学家的讨论都是基于具体假设和问题的理性讨论,但是并不适宜将单个结论放之四海。

植树造林涉及很多个面,有些好处是确定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下面这张图。

上图,左边都是基本确定是好处的内容。右边,是仍需要研究的内容。右边的内容有一些是植树造林有积极影响,有的是消极影响。但什么时候积极什么时候消极,要看具体问题和具体的研究区域。

我自己曾经的两个研究区域,科学问题是“土地利用对于水资源的影响”,一个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在中美洲,两个地方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相反的;但研究内部的逻辑是一致的,就是水在自然空间的运动规律;将发现应用在这两个区域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单一的结论并不适用,不能解决复杂的自然问题,这一点在上面的每个科学家的文章里面都提到了。事实上,中国在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政策上也并没有要求所有的确都统一种树、种相同树种、相同的维护模式,具体的操作都是根据当地状况而决定的。 降雨充沛地区、荒漠地区、盐碱化地区所种植的树种都是有区别的,比如巴单吉林沙漠的梭梭、部分三北防护林的高大乔木、塔里木等等的胡杨柽柳、西南地区的速生经济作物。我自己就是西部沙漠里面长大的,上中学(90年代末)每年都去压草方格和种梭梭,从来也没有听过在沙漠里面种树的。

具体实践中的错误很多。对于中国现阶段的植树造林实践批评最厉害的应该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曹世雄的四篇文章,非常激烈的批评,但是他具有科学家的素养,就事论事,针对不合理的实践作出的批评,指出为什么有些地区的人工种植植被的死亡率特别高,为什么现在的实践不算成功。他更多是指出这40年来的教训,但并没有直接否定整个植树的价值。参考曹世雄老师2017年在科学网的一篇博客:科学网-保护环境应不应该植树造林 - 曹世雄的博文

科学家不盲目,盲目的只是有心的记者和没脑子的读者

第三节:几个扩展问题

  1. 很多人都谈论一个很空洞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怕植树破坏来原有的沙漠自然环境。

首先具体问题还是具体分析,比如西北的石羊河,黑河,和罗布泊等等,在不远的历史之前水量充沛,野生植被条件很不错,后来的沙漠化和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植树就是人为修复了。这里面涉及的种树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高大阔叶林,而是当地的特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树、灌木、多年草本。

种树本身也是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和水文条件的,比如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植树,都是种梭梭,和红柳,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其他地方有使用柽柳和胡杨。这种植被的用水量非常低。 过去就在腾格里沙漠就以野生的梭梭、红柳、沙枣为主,后来逐渐这些野生植被死亡,沙尘暴加剧。 持续的沙漠化侵蚀村庄农田,当地人民种树压沙,也是保护自己的财产。

马前卒在某次《睡前消息》里面就提到,有些生态脆弱区域,应该让那些人民搬迁,减轻生态和资源的压力,给生态恢复让出更多条件。上面说的两个沙漠周围近些年人口都在减少。有一部分是生态移民的作用(至少始于15年前),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将水资源尚可的一部分土地恢复成自然植被,减少人类在缺水地区的耗水量。减少人类的水消耗,转而分配给植被恢复,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和更长远的生态环境。

2. 人为种树破坏环境和气候的自然状况,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Tipping Point),植树就有坏处了

研究对于tipping point的问题不确定性很高,2019年有个《水文学未解决的23个问题》——是全球上百气象和水文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第一个就讲气候变化和水文过程的tipping point是否存在。Is the hydrological cycle regionally accelerating/decelerating unde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re there tipping points (irreversible changes)? 这个问题还悬而未决。 Tipping Point的概念也值得讨论,如果有Negative Tipping Point,那么是否存在Positive Tipping Point;也就是irreversible的条件.

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植树造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传统上遵守一个原则“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 让环境更适宜生产生活才是最主要动机,除了在水和气候问题上讨论植树的问题,应该也考虑到植树对于水土保持、抵挡风沙侵蚀、河道湖泊的演变、荒漠化、空气除尘、以更新森林为目的的造林等等的不同方面。这也是中央民族大学曹世雄的文章经常提到在植树中要慎重考虑的内容。

靠植树改变局地降雨量的影响确实是杯水车薪。不过对于减少洪峰、减少沙尘暴、改变水的时间空间分、改变水质、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方面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问题变成我们怎么定义植树的好处,应该期待什么样的好处,以及应该面临什么挑战什么代价的问题了。

新闻作者提到替代方法; @iCer 在它的答案种提到说绿化不应该适用单一树种,这个完全正确。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什么新发现了,早在20年前——真的就是20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过的一本书就讲过西南地区的植树都是单一树种问题,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木+木 不等于 林”,森林是种生态系统,单纯的单一树木与森林的生态功能相去甚远。而且这也是国家一直在做的内容。2002年的《退耕还林条例》值得看一遍。上面反复提到了曹世雄老师的文章和博客都值得读,比网友和外国人理解得透彻。但是很可惜《Nature》的新闻记者没有引用过曹老师的文章。

3 草方格如何阻止沙漠扩张?

一部分评论都关注在“种树”的问题上了,我想也是被文章带偏了。我们来看看科研人员如何指导绿化和治沙的。有没有网友想象中的种高大阔叶树导致“植物是抽水机,会抽干地下水”的问题。

下面就是用草方格模式让沙生植物自我恢复的案例。

隶属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对草方格和当地植物砂蓝刺头的生态作用有科学说明:


第四节:如何写才靠谱。

  1. 先把配图的字改一改。说是Tree-Planting,其实是防治沙漠化的草方格。
  2. 说清楚是要讨论植树造林,还是沙漠化防治。这两个内容是不一样的,措施不同,所以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3. 说的究竟是中国还是黄土高原。如果是中国,那么就要考虑全国不同的确的自然条件和实践方法的变化,要得出来单一结论是非常困难的。文章证据集中在黄土高原,那么题目就要改成黄土高原了,要说清楚黄土高原的问题,相对简单了。
  4. 文章叙述了中国植被变化的几个数据,但是没有引用最新的NDVI数据(波士顿大学Chi Chen的文章),上面记录最新的世界各国植被变化状况。
  5. 与其观点相反的研究结果也应该引用,比如《科学》上Yue Li(2019)。还有些重要研究应该参考到《自然》马里兰大学Xiao-Peng Song(2018),《自然》Chi Chen(2019).
  6. 数据和证据的时间线要连续。比如1948-2000是环境损害最严重的时期,在那之后无论是防治沙漠化还是恢复青山绿水的植树造林活动都更积极,重点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效果和环境影响,就可以说明一个科学问题了。
  7. 主标题说的是未来气候变化,那么证据种需要寻找未来气候带来的降雨气温变化与植物、水环境的链接关系。现在的文章里面说的气候变化大部分是历史气候变化。
  8. 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只关心植树对水资源的影响就敢说那么大的两个标题,也是心大。 其中涉及经济、生态、灾害、水土保持、气候反馈一系列因素,如果没有打算都讲讲,最好是起个更具体更细节的标题。

下面这个视频是我用遥感数据处理后的2002-2017年间全国NDVI的逐月变化,上面打了我的水印(有想合作研究的请直接联系我)。NDVI可以表征植被的覆盖率、植物生长状况,越绿植物状态越好覆盖率越高。 左上角的绿线是全国每月均值,红线是趋势,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前面的被引用的研究很少涉及这个时间段。相比之下,同时间段,美国就没有类似的上升趋势——不过美国人家降雨丰富天生的森林条件就比中国好。

2002-2017年间中国NDVI变化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133885445877760
       上面的视频和下面的图都是直接用R代码做出来的,处理数据、投影、出图、生成视频,一气呵成。  代码在个人网站:https://www.shulele.net/en/post/20191003_r_animation/     

~~~~~~~~~~~~~~~~~~~~~~~~~~~~~~~~~~~~~~~~~~~~~~~~~~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篇文章上了《自然》, 更奇怪为什么一帮外行点赞,更更奇怪为什么我的若干同行没有看文章没有看引用的文献就开始大发议论。

文章太长了。生态恢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不从各个角度解释和证明,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攻击的漏洞;凡是我说出来的话,必然要有点证据。 纵然很努力,但里面还是缺少几个重要的证据,如果我能力再强一点的话,补充一下全国不同地区的情况、最新的气候变化情况、更详细的实践规章制度和统计数据的话,能更好的证明对方的片面性;同时更好的给公众解释这个复杂问题,让公众放心——科学家们正在为我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所以大家也能看出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即便是科学家也很难全面解释和预测。我正在集合几个领域专家一起写个论文从各个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祝我成功。

文献信息都在评论区里面。5K赞的时候,我把文章的语言基调大改了一次,现在基调是少带个人情绪,多往积极方向理解每个作者。

更新一句:我见到了几位科学家给《自然》记者的采访回复。我知道记者对科学家的原话做了裁剪。不知道有心还是无意,总之新闻记者叙述的意思和科学家们非常谨慎严谨的表述是不一致的。 暂时还没有科学家们授权,我无法展示细节。

最后一次更新:我写了篇短评给《自然》,2019年12月31日正式发表,China’s different shades of greening。因为对方只允许300字以内,我很尽力了,但一篇短评无法把问题说清楚,只能究其一点讨论。等我以后找合作者再写个长的综述吧。

引用几句话来总结吧:

1)科学家不盲目,盲目的只是有心的记者和没脑子的读者

2)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3) 与其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

user avatar

Nature作为自然科学界的顶级刊物之一,是有些特殊的,大部分科研性质的期刊只登载科研论文(不是给普通人看的),但nature不一样,它每期的内容并非只有纯科研性质的文章,还有面向大众的新闻、评论,或者人物专访,可以说是半科研半科普。

作为科研狗,我一般不会去读这些news,而是直奔每期最后的letters和articles。

我们可以看一下nature在2019年9月26日发的这一期内容,(上图,网页链接见:nature.com/nature/volum )。

可以说新闻那一栏是相当标题党了(上图,我简单做了一下“标题党式”的翻译,如果普通人只浏览一遍题目而不去看具体内容,得到的信息基本就是我翻译的那种感觉),瑞典气候小姑娘Greta Thunberg的相关报道就在第一条新闻里,这一期的新闻内容,除了最后一篇,其余全是与气候、环保等相关的,算是一组专题新闻报导。

再看一下关于中国种树的这篇文章的作者Mark Zastrow,其实是韩国人,也不是生物或环境相关专业的人士(上面两图),他就是个新闻写手,光是在nature上搜到的文章,就有82篇之多,这样的“履历”,如果放在国内吹的话,可以这样写:“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专家,在nature发表80多篇顶级论文”,而实际上呢,他只是一个记者或写手罢了

我们再翻到后面的Research栏目(上图),看一下那些articles和letters,实事求是地讲,以我有限的知识,除了后面几篇关于宏观生物的文章能读懂外,其余的文章,要么大体知道意思但是不清楚准确的中文表达,要么连题目都看不懂,要么是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它在表达什么意思,这就是学术鸿沟,隔行如隔山。这些文章才是nature的精华,真正的学术论文,我敢说每一篇论文都是经过无数审稿人评阅、无数次返修改稿(甚至退稿重投)、无数次申辩和退让,才发表出来的。这个过程叫作同行评议(peer-review),nature的同行评议过程是极其严格的。另外,一篇nature论文的价值不在于短短几千字的正文,而在于它的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里面可能附带数十页甚至上百页的源数据、分析方法和内容解读,一篇正文你可能很容易读懂了,但是附件里的内容可能需要你学习很长时间才能吃透,这也是高质量论文的价值所在。

在科研单位和高校(仅限科研作风严谨的单位),一般发表在nature的article、letter、review才算真正的科研论文,其余的你发多少都没什么用,不会作为评判你科研水平的标准。要不然的话,这位Mark Zastrow先生可以来中国当教授博导、评杰青优青了。

最后再回到这篇news,他对中国的报道和评述有没有偏颇,配图和引用文献有没有不当?我认为都有,但是不太严重。是不是别有用心地给某国重大节日添堵?那我觉得这就是过度解读的阴谋论了。有人说这篇文章论述客观,有人说它数据详实,有人说它不偏不倚,有人说它别有用心,我觉得吧,以和稀泥的角度来看,你们说得都对。

不过有一点,Mark Zastrow写了这么多篇news,读文献的功底是相当深厚了,相信他写作科研论文的水平也不会太差,因为,他能够熟练掌握“无论引用什么文献都能从某个角度支持自己观点”的技能,昨天微信群里一个师姐说道:“这文章引用了我们的文章,但感觉引用的不是我们的核心内容啊”。在这方面,如果你不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投稿过多篇文章,或者没有作为reviewer审过多篇文章,或者没有经历过作者与审稿者之间的唇枪舌战的话,是不会锻炼出如此强大的满格技能点的。

都散了吧,干嘛为了一篇nature news吵到天昏地暗,请允许我以下面的表情来表达对此篇文章的敬意。

user avatar

如果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本身就是人类过度开垦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人类过度开垦以前,北方地区的森林植被是可以实现生态上的平衡的。

当然,Nature的观点也并没有错。相比于草,树木的生产的确需要更大的水分,而且树木也会吸收更多的地下水蒸发到空气中。所以,如果植树过多,当然会消耗大量的水。

但是,Nature的这个观点,如果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种基于纯粹的生物学、水文科学领域的知识,没有看到人类与气候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此话怎讲呢?

首先,中国人在植树造林上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治沙工作者们已经开始从单纯植树转向固沙、植树、种草等多种手段并举,探索更的科学合理的治沙道路。

其次,所谓水资源紧缺,还是针对人来说的。但中国西部地区、北方地区的人口向东部、南部地区流动已然是一个大趋势。最近中央发布的文件里也已经不再提全国均衡发展的概念,对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定位之一就是生态功能。换句话说,以后东部负责经济建设,西部地区把环境生态搞好。如果西部地区没有了现在这么多人,水资源自然也就不会那么紧缺。

第三,中国作为基建狂魔,可以通过基建手段调整水资源的分布,比如新疆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

在这个问题下面,也有人提到其实文章中的科学家的观点都还是比较客观的,只不过是记者和编辑故意制造了一个倾向性明显的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文章更有传播性吧。但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有违新闻传播客观性的要求的,更不用说这还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媒体。换句话说,UC这么写没问题,但Nature这么写,不行。

事实上,大多数人可能都明白,陈述事实不等于陈述真相。假设你是一个调查记者,发现了中国某地在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后,沙漠化反而更严重了,你会写一篇怎样的报道?假设报道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有两个题目可选:

1 植树造林二十年,沙漠面积扩大五倍——拷问三北防护林建设

2 三北防护林建设误区多 业内学者呼吁建设更科学的生态恢复体系

如果你选的是第一个,只能说明你关注的点本来就不是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

不管怎么说,植树造林、恢复生态这个方向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毕竟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以人工方式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生态修复,中国还是第一个。如果中间真的出现了某些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后面只要能改过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user avatar

文章内容确实是理性客观中立,但是各位扯着嗓子呼吁先看原文的朋友,也不要忘了标题是什么

China's tree 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

什么意思不需要我再跟各位看得懂原文的朋友解释吧?

那么请你告诉我,这么理性客观中立的内容总结出了这么个标题,是怎么回事啊?

你正在吃麦当劳呢,我跑你面前BB一堆麦当劳致癌,麦当劳肥胖

——有些朋友执着于这个比喻不贴切,那我换一个:

你正在决定是去清华还是去北大呢,我跑你面前来一句,有什么用啊,我认识那个谁谁谁,北大本科清华硕士最后还是找不到工作,别选了去工地搬砖把,管吃住呢

理不理性?理性啊

客不客观?客观啊

中不中立?中立啊

但是你恶心不恶心?

user avatar
  1. 谢邀
  2. 这条文章值得关注
  3. 前两天我看到毛乌素沙漠被绿化的时候,大脑有点懵逼,我感觉有点不对劲,哪里不对劲,一时半会没琢磨出来。现在想想就是缺水的沙漠地球大量绿化,违背了自然规律,长久不了,就怕浪费了人力物力,过几年白干一场。
  4. 这个有点战天斗地的意思了,别忘记我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类似的蠢事没少干过。
  5. 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遵循自然的规律,沙漠之所以是沙漠,是有原因的,不可硬来。
  6. 沙漠无需绿化,但是河上的水坝没必要的要拆。这是我的环保观念:尊重自然的规律。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有意思,我就不参合论战了。


第一个,关系西部地区的气候变迁,央视十频道曾经有一个节目,关于西部考古百年的纪录片,或者叫访谈片。里面的主角是一位年龄较大的专业工作者,在西部地区工作多年。

其中他介绍了一个情况:当年瑞典的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在西部地区考古多年,除了挖掘到不少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外,还针对考古经历与发现,推测罗布泊地区存在约200年为单位的水文荣枯循环,而从本世纪10年开始,罗布泊地区按照这个推论将逐步进入水文繁荣阶段。

至于这位考古专家算命是否准确我也不清楚,毕竟验证周期与我是没有多大关系了,至于是走进科学还是走近科学偶也不得而知。哈哈


其二,三北防护林的水资源消耗问题。

看到有一个说法是因为防护林的存在,导致该区域内的长期居留人口数量有上升趋势,导致水资源消耗增长。

这个作为小老百姓,咱也不知道是对是假,逻辑看上去有点道理。


其三,个人趁着国庆长假算一算为了种一棵树,大概要花多少水。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