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自然》杂志的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

回答
《自然》杂志的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令人不安的标题。它将一个重大的国家航天项目与一个学者的命运直接并置,并在读者心中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关联感。要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 标题的构成与潜在解读:

“中国登月项目启动”: 这是事件描述的一部分,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是一个客观的、值得关注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 这是标题中最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部分。
“学者”的身份: 学者通常被视为知识的传播者、探索者,代表着理性、进步和独立思考。将学者置于即将被判死刑的境地,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不寻常和令人担忧的信息。
“被判死刑”的结局: 死刑是极端的惩罚,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种严厉的惩罚往往与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相关联。
“也要”的连接词: “也要”暗示着,似乎在同一个语境下,还有一个(或多个)与登月项目相关的人也面临着类似的命运,或者说,这个学者的遭遇与登月项目之间存在某种“同步性”或“必然性”。

2. 可能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基于常见的国际媒体对中国问题的报道风格):

这个标题极有可能是在影射或暗示某种“间谍活动”或“泄密事件”。在国际科学界和地缘政治的背景下,国家级重大项目,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航天项目,往往会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高度机密。任何可能威胁到这些机密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对待。

间谍指控: 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国国家安全相关事件时,常常会关注潜在的间谍活动。如果这位学者被指控将与登月项目相关的敏感信息泄露给外国势力,那么他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是可能的。
保密协议和国家安全法: 中国对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有极其严格的保密规定。参与这些项目的科研人员通常会签署非常严格的保密协议,并受到国家安全法的约束。任何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特别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政治宣传和威慑: 以极端的例子来警示公众,特别是科研人员,避免从事任何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事项,也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威慑手段。通过公开审判和严惩,政府可以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任何对国家机密的背叛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国际关注和批评: 《自然》杂志作为一份世界顶级的科学期刊,其报道往往会关注全球科学界的动态,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视角和评论性。当中国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启动重大科学项目时,如果同时伴随国内的政治或法律事件,媒体也可能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报道,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可能借此引发对中国法律体系、人权状况的讨论或批评。

3. 标题的有效性和潜在问题:

吸引眼球: 作为一个标题,它无疑是成功的。它制造了强烈的反差和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知道其中的“故事”。
误导性风险: 然而,这种极端并置的标题也存在极大的误导性风险。
关联性不一定等同于因果性: “登月项目启动”和“学者被判死刑”可能是两个独立发生的事件,只是恰好时间上接近或被媒体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标题的措辞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学者的死刑与登月项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例如,学者是因为“协助”登月项目而被判刑,或者是因为“阻碍”登月项目而被惩罚。
简化复杂议题: 科学项目和法律审判都是复杂的事情,用一个极端的标题来概括,会极大地简化这些议题,剥离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只剩下最耸人听闻的部分。
偏见和刻板印象: 对于熟悉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标题可能会强化他们已有的负面刻板印象,即认为中国是一个压制异见、严酷对待知识分子的国家。

4. 作为科学期刊的报道,其责任与立场:

《自然》杂志作为一份科学期刊,其主要职责是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发展。但它也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和地缘政治元素的现实世界中。

科学与社会责任: 科学研究并非真空存在,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期刊在报道科学进展时,有时也需要触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和政治议题,特别是当这些议题可能影响科学研究的自由、公正或人类福祉时。
中立性与客观性: 然而,以科学为导向的期刊,其报道理应保持一定的中立性和客观性。使用如此情绪化和煽动性的标题,可能会使其在客观性上受到质疑。它更像是新闻性的报道而非纯粹的科学探讨。
影响力与话语权: 《自然》杂志拥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其报道能够塑造全球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因此,它在选择标题和报道内容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一个过于偏颇或带有强烈预设判断的标题,可能会对相关国家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加剧不必要的国际对立。

5. 总结和个人看法:

这个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惊悚式”标题,旨在吸引眼球并引发广泛讨论。

从新闻传播角度看: 它成功地引起了关注。
从信息传递角度看: 它极有可能存在误导性,暗示了学者与登月项目之间可能不存在的直接联系,或者过度简化了事件的复杂性。
从科学期刊的角度看: 这样的标题可能与其应有的严谨和客观性相悖,更多地带有新闻评论或政治评论的色彩。
潜在的负面影响: 它可能加剧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尤其是在一些关注人权和政治自由的西方读者群体中。

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查找更详细的报道: 阅读《自然》杂志全文或相关新闻报道,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学者是谁,他被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与登月项目的确切关联点(如果存在的话)。
关注不同来源的信息: 查阅其他国内外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进行交叉比对,以获得更全面的视角。
理解中国国内的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 了解中国在国家安全和信息保密方面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其政治运作的特点。

总之,这个标题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警示性,它将一个国家科技成就与一个学者的严厉刑罚放在一起,制造了强烈的冲击。但在解读时,我们应该警惕其潜在的片面性和误导性,并努力去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复杂的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肖战新歌发布,美国死亡近三十万人

user avatar

我的观点说了可能要被批判,但我还是想说几句。

之前看到这是《环球日报》的提问,也看到很多知友的截图解释,我当时真以为可能是过度敏感——

直到我今天刷到《经济学人》年终总结的封面。

看到这个封面时,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就是:蔫坏。

蔫坏怎么解释?就是表面上很正常,让你挑不出毛病,但坏得却像后背上手够不着的刺,就这么一直直地戳着你。

《经济学人》这期封面,大结构上是老虎机,呼应期刊主题全球不确定性,然后给中国安排一个“无意中”和新冠病毒并排滚动的画面。

这能让我们说什么呢?表面上,中国和新冠病毒不是一个滚轮上的,也没有互相靠着(封面里中新冠病毒图标上下的图标都给了),但在视觉效果上,他们在老虎机滚动中让中国和新冠图标并列,于是用画面语言直观呈现了川普那句臭名昭著的话。

有人说了,《经济学人》不是反川普的吗?的确,《经济学人》一直旗帜鲜明地埋汰川普,但它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和川普遥相呼应的蔫坏,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精英在歧视中国这件事上的亲密无间,在贬低中国这件事上的血脉相连。

说回《自然》期刊的事。也许大部分科学家都秉持着中立的价值观,但期刊编辑不是科学家,他们的立场没法利用科学家们客观的文字表达,于是便找到了另一种非文字的,让我们表面上挑不出任何毛病的表达方式。这种排版歧视,和《经济学人》期刊的画面歧视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坏。

当然,一些知友也可以说,《自然》期刊的排版真的是不小心,《经济学人》的画面真的是不注意,美国媒体拍摄中国视频时灰蒙蒙的调色真的是国人的玻璃心滤镜等等。

对于这些知友,我想起一句英文谚语: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user avatar

看好了,咱也能照葫芦画瓢写几个。

《澳洲山火肆虐,1500万人难逃厄运》

1500万人难逃厄运,讲的是美国1500万人罹患新冠,但是,把它和澳洲山火联系在一起,就给人一种山火造成1500万人无家可归,澳大利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感觉,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特朗普遗憾败选,39名士兵大开杀戒》

39名士兵大开杀戒,讲的是39名澳大利亚士兵屠杀阿富汗平民。与特朗普落选的一结合,好家伙,美国总统和红脖子的民粹情结,立马跃然纸上。

《台湾省斥巨资购买澳洲红酒,600万人排队领救济粮》

600万人讲的是,美国有12%的家庭吃不起饭,只好排队领食物。把蔡英文买200瓶澳洲红酒这件事,和600万人领救济粮一结合,妥了,台湾只顾谄媚外国,不管民众死活的画面,就非常巧妙地出来了。

这种写作手法,非常形象,把A和B放在一起,读者乍一看还以为是C,所以,这种写法我觉得可以称为“PPAP法”。

user avatar

所有的答案看下来,我看到了八个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简称:无聊。

首先放上自然杂志News round-up页面的链接:供有兴趣者自行浏览


1.标题不全

自然杂志网站可以查到的最早“新闻轮播”栏目,是2019年10月23日。

第一篇报道的标题是:

Brexit uncertainty, waning Ebola and an all-female spacewalk

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减弱的埃博拉疫情和全女性太空行走

标题使用了三组短语,十分简洁的提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三件事,出现了一个国家。

但实际报道全文里,一共有6件事,涉及美国女航天员太空行走,澳大利亚女性科学家在医学研究资助里处于弱势,英国脱欧对英国科研的冲击,英美团队的癌症研究取得新进展,非洲刚果的埃博拉疫情传播减弱,加拿大选举对科学工作的影响。

所以,按照一些网友的逻辑,六件事要全说完、要加上国名,所以这个标题得有多长呢?

他们并不在乎。

但偏偏,“新闻轮播”栏目里,广泛存在标题提到两三件事,内容却有四五六件事的现象。

举几个例子:

19年10月30日,标题的三个词组是不会告诉你,正文里还有一段星际争霸2的报道,以及澳大利亚物种保护。

Swine flu snipers, Alzheimer’s drug push and Google’s latest gaming bot


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标题和内容,会发现一个规律:按照国际重要性排序,一些事件的重要性较低,不值得出现在标题里。

11月6日的标题三件事,内容实际有4件事。

Measles’ legacy, alien water and a conference clampdown

你会不会觉得“麻疹的遗产就是某个会议的禁令”?

11月20日的标题也是三件事,内容实际有6件事。

Hong Kong violence, deadly bushfires and an asteroid farewell

所以会让你将香港暴力事件,与野火和小行星联系起来吗?其实只是在说香港的一系列暴力事件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顺便说一句,将Hongkong 和mainland China并列出现,没毛病吧?没春秋笔法吧?


2.“奇怪做法”

《自然》科学杂志的网站在标题中将中国登月项目与伊朗死刑案通过并列关系(and)放在一起的奇怪做法

所以……将香港发生的暴力事件与(外太空)的小行星“通过并列关系(and)放在一起”,会不会令人感到奇怪呢?

还有这个标题,是不是“将病毒政治化/污名化呢?”

Alarm over China virus, extreme Arctic warming and a volcano on alert

反正包括我这个湖北人在疫情之初也使用过“武汉肺炎”的说法,后来看到了有关报道提到污名化以后,才后知后觉这样不合适。包括现在,人民网关于“武汉肺炎”的报道也没有删除。

正是因为地名+病毒的称谓并不罕见,所以在没有特意强调时,人们在想缩写的时候会潜意识这样做。

当然后来公认为这样不合适,这是后话,自然杂志也将病毒名称改为coronavirus。我认为前述使用china virus算不上恶意,就像人民网使用“武汉肺炎”也算不上恶意,只是过失一样。


3.Nature对中国搞特殊对待了?没看出来。

China scrutiny, free abstracts and a billion-dollar boost for research

Alarm over China virus, extreme Arctic warming and a volcano on alert

China Moon mission and a scholar on death row

Hong Kong violence, deadly bushfires and an asteroid farewell

这是所有标题中出现中国和中国某地的文章。

如果你非要觉得violence,alarm,scrutiny都不是什么好词的话……那么内容呢?

China scrutiny一词出现在亚裔美国人抗议美国政府对中国学者和ABC学者在美国执行“中国审查”的报道里——“中国审查”是对美国一项存在不平等内容的法案“China Initiative”的别称。

当然,中国读者可能get不到这个词,但nature主站的主要面向群体也不是中国读者,而是以美国读者为主的用户。

如果真说有什么特殊对待,我倒是觉得自然在帮中国科学界发声。

其他国家又如何呢?

算上前面的中国3篇和香港1篇,可查的57篇报道里,出现国家名字的有9篇,有很多A国的事+B国的事+C国的事,最后在标题里只出现其中一国,这是他们的常规标题。

Brazil’s budget showdown, COVID-19 severity and 70 years of scientific acronyms

Coronavirus in pets, French research strategy and a duplication detector

Japan cracks down on research interference and Lebanon’s devastating blast

COVID in Kenya, science in space and Europe’s budget boost

Black-hole clashes, US climate hope and COVID antibodies

Indonesian fires, exoplanet telescope and the world’s oldest story

Brexit uncertainty, waning Ebola and an all-female spacewalk

Polynesian ancestry, COVID-19 autopsies and a giant DNA database

Devastating fires, Iran nuclear tensions and pirate papers

中国探月、中美交恶背景下美国国内针对中国的“审查”、在中国首先报道和大规模扩散的疫情、中国香港的持续暴力事件,2020年里,这些与中国有关的事件,也确实是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更多的新闻压根没有国名,出现国名/地名的一般是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事件。

中立、客观的报道,多次出现与中国有关的标题,这不是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体现吗?


倒是我们的一些媒体和网民颅内高潮的样子,实在不堪入目。

调研分析、科学严谨、客观负责啥啥都不行,带节奏第一名。

这样真的有意思吗?

user avatar

0、这事儿环球时报用一个“也”字引流,带节奏

1、我的立场,参见山高县每期视频最后一句暴论:北美……必须被消灭(知乎说了,不让多说!)

如果我都说这话了你还拎枪来突突,那就说明你真的杀红眼了,该冷静一下了

2、科学的界内的事儿,媒体不要往政治上引流,这样跟西方一个做法儿,很不光彩

3、1和2在我这里不矛盾

4、知友评论扣帽子前先弄清事情原委,问题主次

5、尬评没必要,1已经表明我是自己人了,比你还红那种

6、如果知乎总是这样,那就这样吧,反正也这样了

7、不再回复评论

7-1、有些大V的羞耻观真是让人唏嘘

就事儿说事儿就是不行,就是洗地了,就是理中客了?

那问句,是不是一定得跟着你们一起喊别人在这事儿上就是故意的才是唯一正确的?

还是这事儿就不准就事论事地说了?

谁给你这好大的官威?

因为以前我党我国被黑,所以就可以在这么一个没有太大抓手的事儿上攥出shi来?

用同样的黑法儿黑别人就正大光明天经地义理直气壮了?

不要利用流行情绪给自己冲业绩行不行?

靠这种法子 挣钱,真就不寒碜?



8、请问各位给我戴“理中客”帽子的各位,你扪心自问,你有看文中内容不?

高亮区是原文报道,其中没有任何一句话对中国有偏颇的报道

当然,其中两句赞美是引述科研人员的,第一句还是中国科研人员

所以也不能说round-up作者对中国有赞扬

This will greatly encourage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worlds beyond our Earth
If the mission achieves its goals, it will mark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of robotic sample returns from the Moon, which will undoubtedly change scientis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netary body

但这整篇新闻内容没有问题

之前有人回答时提过,但其判断并非很准确,所以我一直没放上来

新闻作者故意起一个恶心中国的标题,但正文中却客观报道?

这合理么?

请不要情绪上头就强行解释

对,这个问题下很多回答,以及我回答下评论区的一些人,是你们在强行解释标题!!!

如果还有人说我强行解释,那请你来解释解释如何理解作者在标题拟定和正文拟定的精神分裂

哦,不用解释了,一定是新闻作者故意只用标题恶心中国,正文说好听的也不行,对吧

毕竟,正文谁看呀

就跟环球时报这个标题一样

标题给出来,大家情绪的都到位了,不骂别人几句,不骂我两句,怎么下的来台

另外,请不要把以前别人对我们做的坏事拿到这里合理化自己的莽撞站队

我再说一遍,这样,你跟西方无耻的媒体、愚蠢的“民意”有何区别???

你们非要管我这儿叫理中客,那我告诉你,我就做了

在这件事儿上,这理中客比你们被人牵着鼻子转圈儿好的很


原答案

0、请未做调查的人免开尊口!!!

去nature的官网做了个简单的调查

以下是最近20个round-up标题的命名

大家可以试着找下看是否有规律

我找到的特征如下:

round-up的文章内部有多少条news,标题就由几部分组成

结构为A,B and C,且每条尽量用2-3个词概括

这里因为是新闻标题,所以标点符号并没有用A,B, and C这种标准的学术写作标点用法

就是这个and在一定程度上招麻烦了

内容通常是三条,也有两条的


1、这次的标题是看起来比较奇怪

但其他奇怪的也出现过

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一个字不错的一个例子如果是这样

China Moon mission, a scholar's death and Spanish scientists' celebration

大家也许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但确实也有砍掉第三条,把第一、二条用and链接的形式

即A and B 标题格式

如这个

就把内容里第三部分从标题里踢掉了


至于踢掉第三条的标准是什么,我没搞明白

如果踢掉正文中第二条,把第三条放到标题,这个我认为是有人打小算盘

但这两条都没这么操作

如果有人故意恶心中国,那稍微费点儿心,把第三条新闻干脆去掉不更隐蔽么

但正文里有第三条消息

所以现在来看,我不认为这个标题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图上20条round-up,这两条是内容三部分,标题只给了前两部分

这样有前有后,大家是不是能客观一点儿的看这个标题了

如果还不能,那不是nature的问题,是大家的问题

是有人带节奏的问题

(这儿原来有句对某媒体的话,知乎不让说了)


2、故意恶心?还是无心操作?

这事儿不好上来就给人安一顶大帽子,至少证据不充分

从其新闻报道的规律上看,China这标题并非个案

当然,政治界春秋笔法这种东西一直存在

但政治界的东西,建议大家不要轻易类推到科学这片儿

我的观点是,我更愿意相信科学界还是有基本操守的,这是个普通操作

哪怕有些科学家内心不认同中国

但暗戳戳的把政治放到nature出版出来,还是需要很大的胆子的

毕竟,其他正经的科学家嗅到其人不靠谱儿,说出来大家都不好做


3、建议大家不要轻易被带节奏

也请公众号不要张口就来

说话要讲证据,证据足了,才好充分重拳出击

捕风捉影就容易像这次土澳一样容易失态

我们不需要捕风捉影,然后给人把柄

这样做跟西方虚伪双标已无区别

user avatar

这就说明《自然》杂志的编辑实在缺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敏感性,科技新闻合集中伟大的字眼怎么能和负面新闻并列呢?

是,文章内容中把中国登月工程都夸出花来了,但这也不行,夸了也白夸。

从清朝开始,我们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官方文章中,「皇」「天」「上」「帝」等伟大的字眼都是另起一行顶格写的,这就有效避免了这些伟大的和一些不那么伟大的东西并列的尴尬。

清帝国灭亡后,对报纸的管理曾短暂地陷入混乱,以至于报社享有了部分创作自由,这一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纠正。

曾有报社因为版面编排涉嫌不敬,处分了一大批人,《自然》杂志仅仅被环球时报挂出来批,就偷着乐吧。

关于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对中国登月的态度如何请看这篇回答——

user avatar

还有人说我在洗的,那么我们看看人家这个标题下面些的内容是什么:

看看清楚,greatly encourage什么意思,younger generation什么意思,new era什么意思,undoubtedly什么意思,你们四级都过了吧,这些单词总看得懂吧!

“这会极大鼓舞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去探索和研究地球外的世界”

“如果目标达成,这昭示着使用机器人从月球取样返回的新时代的开始,毫无疑问这会改变科学家对于行星体的理解”

对于一个用词如此正面报道中国探月计划,把这个新闻放在汇总的第一顺位,有必要在标题上黑中国吗?

那些揪着为什么有China没有Iran的,你们是希望China变成国外媒体的敏感词才高兴对吗?比如这样“Moon mission and a scholar on death row“

你知道BBC,CNN的这类报道,或者再没下限一点,RFI或者DW或者VOA,在这类报道最后都会引用一些什么人说的什么话吗?


重要的是,提问的翻译本身是错误和有误导性的:

原标题是:

China moon mission and a scholar on death row

中国的登月行动以及将被处死的学者

中心词是行动学者,名词并列短语,表示并列关系。China是moon mission的名词性修饰词,后面的on death row作为状语修饰前面的scholar。


提问是: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

“启动”(launch)

“判死刑”(sentenced to death)

“也”(too/also)

这些词都不在原标题里面。把原标题加上本来不存在的动词,结果就是中国变成启动和判死刑的主语,把已经被判有罪并且要被执行改变成尚未审判但是先入为主要被判死刑,并且用“也”字加强联系,就可以带节奏了哦!

特别有意思的是,提问者对于大陆已经废止的单引号「」,有非常的偏好。



学者因为间谍罪要被处死有什么问题?就算你强行联系前后,中国是法制国家,学术不是法外之地吧?

宣传的目的是团结朋友,打击敌人。这种敌我不分,欲加之罪,立个靶子自己打,爽完就算,不好。


原回答: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nature搞春秋笔法,看了一圈之后我觉得是提问的媒体在春秋笔法

人家的news round up栏目的标题全部是这个风格。。。一周一报,然后标题就是A[, B, C] and D这种形式

某些媒体你们为了流量和热度把中国和世界搞得这么对立,不好。

user avatar

西方媒体,老阴阳大师了。

这味儿,都串到 朝鲜科学家种土豆 里去了。

理亏的时候,也就只能阴阴阳阳、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了。

科学家都有国界,新闻小编那就更有国界了,屁股天生就是歪的。

大家注意,这是一篇新闻汇编,不是《自然》杂志上的学术论文。

但看这个题目:

“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却要被判死刑了”

按照西方人的脑回路,故事必然是这样的:

东方某邪恶国家,不顾百姓民生,为了实现邪恶的统治宇宙的计划,逼迫他们优秀的科学家从事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有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意见,然后,就被判死刑了。


行啊,西方人你们就接着跳舞接着唱吧。

等你们醒了,咱们好好比划比划。

————————————————————————————————————————

欢迎关注我。(*^▽^*)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要不是我经常刷Nature News,我差点就信了这个问题描述了。

我就想问一句,“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这个翻译是哪个鬼才翻译出来的?“也”字是哪里体现出来的?就因为有个“and”?

还有高票在说“and”表示递进的意思,那你给我翻译翻译这个标题:

按照此问题这个翻译法,应该翻译成“新冠疫情好严重,北极冰盖都萎缩了。”???

还有下面这个:

那是不是该翻译成:“父母大脑转换,期刊消失了,孩子也得上了新冠。”???

Nature News更新频率很高,大部分都是单条新闻独立标题,少部分是多条新闻合在一起,就会直接在题目里简单罗列一下。这种简单粗暴不动脑子的起名方式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但他这些年的确一直都这么做的。

Nature亲华吗?当然不,它批评中国的时候多得很,比如前段时间咱们刚宣布要严查学术不端,Nature News就引了一些学者的负面评述(机翻,方便大家阅读):

所以你要说他非把中国嫦五这种大喜事和那么一件丧事放到一起,故意恶心我们,我也不能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反正谁都没法去编辑脑子里看看他到底咋想的。毕竟Nature的确不是什么白莲花。

但同样地,环球时报是什么白莲花吗?故意把并列句翻译成递进关系,是不是想引战?我们的大国自信是靠你这种蝇营狗苟得来的吗?


为了防止有些同学一目十行、阅读理解能力不过关,我再把我的观点说的明确一些:

如果我们批判的是Nature编辑故意把我们的喜事和别人的丧事放在一起恶心我们,那我举一万次手支持;

但题目中的“也”字明显是环球时报编辑故意瞎翻引战、消费大家的爱国热情,我觉得这种行为是把我们当傻子耍,为了流量的下作手段。

我们爱国,但不是傻子。

当摆出事实就已经足够有力的时候,在事实基础上添油加醋,只会剥夺事实本应具有的力量。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浏览Nature官网次数应该远超这回答下中位数的人,我想说这个问题说大也不大,说恶心那也是真的恶心。不过,科学杂志相比于其他西方媒体,这个舆论阵地(如果你一定要把科学杂志视为舆论阵地去入关的话)并不难去进攻,甚至我们的国家队曾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诚然,这篇报道正文对于中国探月的成果没有任何偏颇,可以说是猛夸了一番,而且这种新闻汇编相比Articles看的人可能只有零头。但标题里明明加一个Iran就能消除歧义,他就是要这么写,不说故意我是不信的。

在输出情绪之外,我更希望人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提出点解决方案。科学杂志(这里指科学类的期刊)确实可以算一种新闻媒体,因为顶刊基本都有社论版块。然而,有别于别的西方媒体,科学杂志的规模(经费,雇员,发行量,受众)小得多,而且雇员都是或曾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往往更不立场先行,更偏左翼和国际主义。这些特点意味着如果要打舆论战的话,在科学杂志上打的难度相比成见根深蒂固的一些主流媒体要小很多。科学杂志的读者几乎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读者群体相比受教育程度底下的白人群体,更可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科学杂志的雇员和读者几乎全部都是特朗普政府的强烈反对者,因为特朗普的政治措施是反科学共同体的,利用这个因素去发表社论,无论是批判美国(比如批判美国在基础科学上的退步,美国失去了在大科学项目上的领先地位),还是介绍中国(中国对国际科学合作的积极参与,中国的大科学设施),都比外交官去推特上打王八拳,去右翼纸媒上投放一股propogenda味文宣给红脖子看要有用的多的多。这个有用程度不是几何倍,是指数倍。从方法论来说,团结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共同体成员,也是个优先级很高,效益很好的事情。

这些措施并非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中国国家队曾经就做过的。曾几何时,一名从政的交大教授就在Science社评上发表了介绍中国能源使用现状和愿景的文章。他后来也亲自面见了Science主编,探讨科学在中国开放的问题。其实只要国家队下场,在Science上发表符合我们价值观的社论并不难,向Science表达中国的立场也很容易。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至少比别的舆论阵地容易很多这只是一个今天的国家队写不写得出,愿不愿意做的问题。我个人也很希望今天的国家队加大力度,通过顶刊平台让全世界的科学共同体知道对于他们而言,美国,尤其是特朗普任期内的美国,有多么邪恶和糟糕,而中国有多么大的进步。

优秀案例1

优秀案例2

优秀案例3

user avatar

按照赵鼎新的说法,维持强意识形态合法性需要极高的成本,且任何意识形态合法性都有被一套政治正确话语所裹挟的自然趋势。

冷战时期不小的成本被体现在了太空竞赛上,我很欣慰。

但与此同时,美苏并未演化出关于太空竞赛的政治正确话语,令人悲伤。

user avatar

这个并不是这个板块的标题。这个板块的标题是“一组简讯”。我还以为各位每天熟读熟背新闻联播呢,新闻联播里的一组简讯,所有新闻标题都是合并理解的吗?

以下是Nature杂志的正式发表页:

Nature网站上会用简单的短语包含简讯里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新闻联播里的“内容提要”。以下是近期网站上的简讯内容提要:

user avatar

《自然》杂志毕竟是个英国的期刊,用起英语语言来恶心人可不只一天两天了。

正如同回复中有人提到,这样作为「新闻」的汇编,是符合英语语法的。没问题,符合英语语法的东西多了去了;但是有些用法就是恶心人。

我举个他们老大哥BBC的例子。当年天宫一号任务完成后,返回大气层销毁。BBC的报道就是 Chinese Junk。有一说一,你把它叫Space Junk也行,你叫他Chinese Junk怎么翻译?是不是编辑们惜字如金?还是感觉Space过于笼统?还是觉得国外读者熟悉载人航天所以可以只叫junk,却一定要提提中国?

翻译一下,就是本身先把天宫一号称为太空垃圾。说起来是任务完成返回大气层,但是BBC故意在所有可选的词汇中就用了最贬义的名词(BBC说到Space Junk一般很少指名道姓国家,当然除了中俄;其次,往往都是什么环保内容,大家也能懂这个意思)。其次,在实际报道的标题(比如推送)中,进一步恶心人,把space隐去,变成了中国(太空)垃圾;进一步贬损我们的航空器。

你说这语法有错么?那个咬文嚼字 “and” 使用,的确没错。不过人家并不是不知道可以不这么写,但是就是故意用这个写法,就是故意恶心人。

user avatar

蓝星很悲剧。

兔子只想好好的活着,老是挨揍。

不是兔子喜欢枪杆子和笔杆子,而是放下这两样就会死。


修行的世界也是这个道理

无量苦逼身

不关心苦和无常,懈怠放逸功课与功夫,现在已经很惨了,未来一定比现在还惨


所有成就……都是逼出来的……

user avatar

And也有then的意思,表递进,把这两件事这样放在标题,是在偷偷暗示“中国登月后干了什么”。很多人看了标题未必会点进去,只会默默留下一个“中国迫害科学家”的印象,昂撒的媒体就是这么偷偷洗脑的。

这种洗脑是昂撒的拿手好戏,比如你现在随手百度一下“苏联攻陷柏林”,最前面的反而是什么苏联士兵拿德国女性发泄。当年苏联红军强奸公开枪毙,美国大兵不抓不管不判,结果在中文引擎上都快变成美军进入柏林阻止苏联烧杀抢掠了。去年诺曼底登陆75周年,很多媒体直接说诺曼底登陆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你所知道的历史在被一点点篡改,如果我们倒下,那历史就会被改写成中国邀请日本来占领了。

这就是美国文化工业诞生的起源和一直被赋予的战略任务,只是没想到现在《自然》也藏不住了,这绝对是对严肃科学的一种侮辱,他们秀出了自己的下限。大概是登月真的狠狠的刺激到了他们吧,这倒是可以更直观的认识到登月成功的影响力有多大了,总之肯定和微博排名不一样。

外国这么害怕我们,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2005年报纸上,看看各个国家的探月计划,就有大家一起吹牛逼,结果中间混进去一个老实人的感觉。他们都在口嗨,只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执行,五千多岁的老同志很讲武德。

我们定下的都是真的要实施的计划,其他国家则是要经费的报告,或是煽动民粹的工具,或是要选票的口号。虽然我们中间在长五上有点磕磕绊绊,过程是曲折的,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计划。有过大型科研或者工程项目的经验,就知道按计划施行、按计划控制预算,是多么重要和多么难以做到,一点都不能大E。

计划大家都有,重要的是咱们的基本都实现了。我国的计划是5年起,50年一个大节点这样安排的,而且基本上没有脱离,这就是文明5里秩序的最强政策。这种恐怖的执行力体制,也是中国40年来发展速度世界第一的很大原因。

在美国画PPT、我们做产品上的“凡尔赛”还有很多。比如89重机,被忽悠说苏联人的NSV重机全枪只有25公斤,我们硬是弄出了全系统26公斤的,结果苏联是枪身不带架25公斤,全系统47公斤,89重机就成了世界上最轻的重机枪。而且当时国内是有实物的,某个坦克研发部门厂房里面,停着一台T-72坦克上就有NSV重机,结果出于保密守则,机枪研究团队没人去实测重量。当然,实测了也不敢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是要想办法推上极限,向军工研发人员致敬。

另外,新一代重机枪已经研发完成了,精度更高,更轻,空枪状态18公斤,一个两人组就可以轻松携带,连级火力能分配到班。以后只有娘炮兰博才用7.6毫米,炎黄汉子都端12.7毫米,用重机枪口径碾压对方真的很快乐,还是老规矩,连掩体都一起扬了。

当然,能拿出来看的都是过气的,因为前面还有一个保密和一个设计升级款。很显然中国有把幻想科技变成现实科技的本事,之前是摸着鹰酱过河,后来摸着鹰酱PPT过河,再往后就要摸着好莱坞电影游戏过河了。《自然》杂志再生气也没用,只能让别人明白它其实也是个垃圾筒。

登月、托卡马克、量子计算机、被动领先的还有个天眼,最近各方面集体发力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好。在未来的几个五年计划,中国会逐渐证明盎撒人并非他们通过媒体洗脑的那么优秀,更多有色人种会摆脱盎撒长达几百年的精神阉割,有自信的站起来。当东方的太阳升起时,灯塔就会逐渐暗淡了。

user avatar

春秋笔法这玩意儿,你要是一本正经跟人家辩,人家有的是办法说“你想得太多了”“你玩不起”“中国就是容易上纲上线”。

《自然》杂志今年搞这种阴阳怪气的玩意儿又不是第一次了,最早把新冠病毒的责任扣在咱们头上的“权威杂志”貌似就是它来着?

虽然后来欧美爆发之后不痛不痒地道了个歉,但你要说人家真的忏悔,我看到也未必。

所以,无论是《自然》也好,什么主流的FAKE NEWS也罢,没必要一一计较,直接如法炮制地回应过去就完事儿了:

user avatar

《自然》: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

路人:为什么一个伊朗学者被判死刑要和中国的事情一起说?

《自然》:你看,我就说没人关心中国登月项目启动。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在洗地,说这是“正常的标题”。

我就问一句,你会在婚礼上祝贺别人:“百年好合,唉,那谁离婚了……”吗?你会在小儿满月的时候称赞:“这孩子真可爱……人总是要死的”吗?

你按照平时浏览新闻的习惯,只扫一眼标题,你会觉得《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被判死刑了》说的是什么内容?你会认为这是“中国科学伟大成就和伊朗学者悲惨命运的对比”吗?

在这溢出屏幕的恶意面前,有人偏偏要说“没有恶意”……

这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明明人家充满傲慢和偏见,充满敌视,一心和咱们过不去,偏偏国内总有人要跳出来替人家解释:“你想多了,人家是客观公正的……”

什么叫“东亚反思家”?就是明明东亚人没有错,是对方的错,非要让东亚人反思是不是自己反应激烈了?明明是东亚人还不够自信的时候,非要东亚人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自信了?

《自然》杂志是个好期刊,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平台,有着重大的贡献,但不代表《自然》永远就是正确、伟大、光荣、道德高尚、毫无偏见的……这种盲目的信任和崇拜,本身就不科学。

西方文明确实领先过世界,对世界有着积极的贡献,但西方文明就一定正义、善良、和平、进步吗?

要知道,当初把新冠疫情扣帽子扣到我们头上的,也是《自然》。

所以说,不要扯什么学术和政治无关,这天下之大,哪里没有政治?哪里不受政治影响?哪里又能和政治无关?

真空中的球形鸡想想可以,真要做,就会被杀死在土地上,身边丢着一管洗衣粉,头上扣一顶帽子,上书“世界公敌”……

user avatar

从这个问题的回答里,就能看出中国现在的差距了。

这个差距就是在学术领域缺乏起码得自信心,导致价值观歪曲。

先别说我是“小粉红”,做个假设,假如这个新闻标题是CNN,或者BBC,又或者是华盛顿邮报,太阳报之类的媒体,下面的评论会出现那么多帮他们洗的吗?很明显不会。

但是这次可是《自然》啊,是最权威的期刊,是不少研究者一辈子的梦想。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自然》对于某些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就像是一个男人心目中最高的那位女神,平时连多看她一眼都会觉得愧疚,根本不认为自己配得上女神,只能趴在地上崇拜。而现在这位女神随地吐了谈,其实承认她这次行为不文明也不会降低她的美貌。但是不行,怎么能批评女神呢,于是他们找到了很多放在其他人身上绝对不合理的理由来帮助女神开脱。比如今天空气不好,比如女神早上没喝水等等。但是他们为她开脱的原因是吐痰的人是女神,如果是隔壁扫地大妈,他们早就开喷了,同样的事。

其实事实就是如此,《自然》是顶级期刊,假如有个学者能在上面发篇文章,不夸张的说下半辈子都不太用愁了。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崇高地位,让不少人忘记了《自然》本质上还是个媒体,我甚至看到有人用反问的语气来质疑这一点,不禁的笑了。好记得那个笑话吗?“女神不需要上厕所。”在也有些眼里,女神已经不是人了。

中国目前的学术评判标准完全是西方的,中国的学术也是从属于西方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对于西方学术权威有先天性的自卑。就像说一个学者牛,描述经常是“在外国期刊上发表论文xx篇,得到xx国科学院荣誉xx头衔”。举个例子,杨振宁的咖位够高吧,但是不少人介绍杨振宁,说他厉害的时候一定要引用国外期刊或者网站的科学家排名。

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很简单,中国的学术水平还不够高,像《自然》这种级别的期刊中国不仅没有,而且差得太远。学术界的衡量标准是西方主宰的,甚至当前的科研方法流程等等都是西方制定的。西方科研标准是中国科研的老师,学生在老师面前当然抬不起头。而且这个学生现在差老师很多。

不过就像女神吐了一口痰不代表她的颜值会下降一样,《自然》恶心了下中国也不意味它的学术地位会下降。本来完全是两码事。但是对于舔狗而言,女神必须是完美的,怎么能吐痰呢?同理,对一些从事研究的人而言,《自然》是完美的,怎么能有错呢?


修改补充一下。前面不少人洗地的理由是“这是编辑粗心大意”或者是“人家只是习惯用法,读者都是高水平人士,有自己的判断”

我看到后满头问号。你们真的不是高级黑吗?

前段时间我参与编辑了一本发行量不多的内部杂志,我不是专业编辑,是被拉来帮忙的。前期工作我都没参与,只帮忙校对,就我知道的校对工作,我们一群人加起来起码10遍以上。任何错别字,病句都不许出现。遇到有歧义的句子甚至标点都要改掉。大标题要是出了歧义肯定会被拉去批斗的。

所以我们不入流的小杂志编辑要求和编辑水平远超《自然》?你们真的不是高级黑吗?

user avatar

我来帮写下一期的标题吧:

中国是个负责任的科学大国&大国理应分享月壤实验数据。

反正没脸没皮的事情,我相信他们干的出来。

user avatar

仿写一下:

British research in nuclear physics and the Jews are being genocide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然》杂志的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令人不安的标题。它将一个重大的国家航天项目与一个学者的命运直接并置,并在读者心中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关联感。要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标题的构成与潜在解读: “中国登月项目启动.............
  • 回答
    《自然》杂志北极熊灭绝预测:全球变暖,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最近,《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为北极熊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预测该物种可能在2100年灭绝。这一令人心痛的预警,再次将全球变暖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北极熊的生存困境:冰面融化,食物链断裂北极熊,作为北极生.............
  • 回答
    听到《自然》杂志上 Mark R. Looney 教授团队关于肺是造血器官的发现,我感到非常振奋。这确实是一个颠覆性的研究,它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传统认知,也为理解和治疗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首先,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其对“造血”概念的重新定义。 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造血的主要场所是骨.............
  • 回答
    在2016年,《自然》杂志将华人生殖医疗专家张进博士列入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这无疑是对他科研成就和行业影响力的巨大肯定。这件事情之所以值得深入探讨,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如此高的国际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在生殖医学领域,特别是在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崛起,以及张进博士本人在.............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提到的“《自然》统计”和“意大利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占比超过 50%”这两件事可能存在一些关联,也可能彼此独立。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分别来看待它们,并尝试找出可能的联系。一、 关于“《自然》统计”:“《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之一,它发表的统计数据和.............
  • 回答
    看到《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结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学术环境与研究压力: “内卷”与竞争: 中国博士培养体系在一些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为了毕业,学生可能需.............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报道的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荒漠绿化”和“水资源枯竭”这两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复杂系统。中.............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其中.............
  • 回答
    自然发表的「真空声子传热」:颠覆我们对热传导的认知2019年1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传导方式——「真空声子传热」(Vacuum Phonon Heat Transfer)。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热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可能为纳米科技、.............
  • 回答
    “自然”的关注,是风向标还是救命稻草?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事件的深度解读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则简短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再次将“韩春雨”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消息称,《自然》已获得关于韩春雨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牵扯着科学界最核心的诚信问题,也.............
  • 回答
    欧洲人的肉食消费习惯对南美洲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研究往往能为我们揭示这种跨国界的生态联系,并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饮食选择所带来的全球性后果。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环节:一、 欧洲的肉食消费与需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欧洲,以及其.............
  • 回答
    复旦大学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潜在新药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文章重点介绍了一种被称为“小分子胶水”的创新疗法,它在靶向和抑制引发亨廷顿舞蹈病的突变亨廷顿蛋白(mutant huntingtin, mHTT)方面.............
  • 回答
    关于中国翻拍日剧《非自然死亡》(Unnatural)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个人会带着一种挺复杂的心情去看待。毕竟,《非自然死亡》在我看来,是一部相当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日剧。首先,我们得承认《非自然死亡》的优秀之处。这部剧不仅仅是关于法医工作,它通过“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UDI Lab.............
  • 回答
    关于山东枣庄一位67岁女性自然受孕并产女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1. 生理学角度:打破常规的罕见案例 高龄生育的难度: 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在35岁以后会显著下降,40岁以后更是大幅降低,自然受孕的几率变.............
  • 回答
    年轻人“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旅行方式的解读:在“性价比”与“体验感”之间寻找平衡近年来,“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这种看似“佛系”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这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年轻人对旅行、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理解和选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种现象: 一、 “睡到自然醒”:.............
  • 回答
    碧蓝航线即将联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个消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颇具深意且值得期待的合作。首先,从碧蓝航线本身的角度来看,这次联动契合了游戏近年来在内容和价值观上的拓展。 碧蓝航线不仅仅是一款舰船拟人化的游戏,它在剧情上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
  • 回答
    今年韩国前七个月人口自然减少1.9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更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现实在人口层面上的投射。我们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口自然减少”是怎么回事。这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死亡人数大于出生人数。所以,1.9万这个.............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柳叶刀(The Lancet)作为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其发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7名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新冠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详细地分析和看待。事件背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从未停止。早期,一些人提出了新冠病毒是实验室泄漏或人工制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