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自然》杂志最新研究称北极熊或将于2100年灭绝,全球变暖是导致北极熊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吗?

回答
《自然》杂志北极熊灭绝预测:全球变暖,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

最近,《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为北极熊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预测该物种可能在2100年灭绝。这一令人心痛的预警,再次将全球变暖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

北极熊的生存困境:冰面融化,食物链断裂

北极熊,作为北极生态系统中无可替代的顶级掠食者,其生存与北极海冰息息相关。它们依赖海冰作为捕食平台,狩猎主要食物——海豹。然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攀升,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狩猎效率下降: 海冰的减少意味着北极熊的活动范围缩小,捕食海豹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它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食物,这大大消耗了它们的体能。
幼崽存活率降低: 融化的海冰也使得北极熊母熊难以找到安全的筑巢地点,幼崽在恶劣的环境下更容易夭折。
食物链断裂: 海冰的融化不仅影响北极熊,还对整个北极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例如,海豹的数量减少,将进一步加剧北极熊的饥饿危机。

全球变暖:一场悄无声息的生态灾难

全球变暖,这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灾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北极地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其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温室气体排放: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了巨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对全球沿海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极端天气频发: 全球变暖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北极熊的未来:一个警示,一个挑战

《自然》杂志的研究结果,不仅是对北极熊命运的预警,更是对人类发展模式的拷问。如果全球变暖趋势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北极熊的灭绝将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物种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减缓气候变化: 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对北极熊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为它们提供一个生存和繁衍的空间。
提高公众意识: 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为保护地球家园而努力。

北极熊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行动,为这个美丽的物种,也为我们共同的地球,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北极动物的情况,我之前在其他回答里谈起过,但无奈,大多数人被洗脑很难接受现实。

现实是啥呢?由于全球变暖,北极熊现在的数量处于顶峰状态。

这是为啥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真的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气温增高,海里的鱼数量就增加,以鱼为食的海豹数量就增加,所以主要以海豹为食的北极熊数量就增加。

先说鱼,北极理事会生物多样性工作小组2012年在加拿大开过一个会,谈北极渔业的。下面这一段来自这个会议,我直接复制来了:

“ 极地生物多样性监控计划、伦敦动物学学会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发现,极地区域的鱼类种群数量已经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研究共调查了北极地区323个脊椎动物物种的890个种群。

  报告称,北极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之所以发生变化与“北极气候的波动以及临近水域的商业捕捞方式改变”有关。太平洋鲱鱼、海生鲈鱼以及北极白鲑等极具商业价值的海鱼,生活在接近海水表面的鱼类与生活在深海的鱼类相比要更能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鱼说完说吃鱼的海豹,海豹现在有多少?多的超乎想象,光竖琴海豹一种,全球现在有超过900万头,并且每年出生120万头。

海豹电视里看起来很可爱,圆圆滚滚一坨,那是电视里,其实海豹个体尺寸不小,竖琴海豹平均体重120-130公斤,两个成年女人的体重都不止。一只海豹一年要吃掉1.5到2吨的鱼虾,全球现在有超过千万只的海豹,算算海豹一年要吃掉多少鱼虾。

2014年加拿大大西洋海域捕获的渔获68.6万吨,但2014年加拿大境内的海豹吃掉的鱼虾是加拿大人捕获的17倍。

所以现如今北极熊面对的局面基本属于散散步都能碰到海豹的情况,这阶段不是南方地区闹水灾嘛,大量的鱼跳出水面,人在岸上等着捞就行了,北极熊现在的场面和岸上等鱼的人相似。

海豹说完说吃海豹的北极熊,北极熊现在估计是2万头到3.1万头这个区间,所以选了一个中间值2.6万头左右这么说。北极熊现在这个数量是人类工业革命后不断排污后最顶峰的时期。

所以目前来说,是人类工业革命至今,北极熊过的最舒服的阶段。如果北极熊认字的话肯定给全人类送一面锦旗:“排碳大法好 助熊活雷锋”,北极熊心里肯定这么想:哥几个办事太到位了,怎么就那么聪明整出那么多海豹呢。

上面说的就是现在北极的局面,然后再谈假设北极冰融化。

北极的冰全部融化掉,北极熊可能会灭绝,也就是可能,因为北极圈内有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比一个中国面积小不了太多,如果这些陆地全部被淹,北极熊还可以南下。

北极熊是怎么来的?北极熊是棕熊的分支,大概五六十万年前一片棕熊在当时的北极地带逍遥的过着日子,然后冰河期来了,气温骤降,这批棕熊靠着它们的本事习惯了低温环境,变成了今天的北极熊。

当年它们可以适应冰河时期的到来,地球进入冰河期这个降温速度和幅度这批熊宝宝都扛过来了,如果将来气温升高,北极熊为啥不能适应气温升高的环境?为啥一定就要灭绝?

北极熊以后不吃海豹了行不行,气温升高后北极熊特么学熊猫,主要吃素了行不行?或者北极熊自此就开始海洋生活,以后变成北极熊鲸行不行?为什么一定就灭亡?

这就是某些科学家版本的:我不要北极熊觉得,我要我觉得。

不说未来怎么样,就目前来说北极熊也可以在相对高温中存活,事实上北极也有夏天,不了解北极的光靠想象肯定觉得北极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冰天雪地的,其实并不是,夏天北冰洋也不成片结冰,岛上的积雪也都化开,植物还能开花。所以北极熊并不是不能生存在没有冰雪的环境下,可以生存,而且在北极圈里可以活的挺好。

就目前来看,全球变暖和北极熊灭绝没有一毛钱的联系,目前的数据是北极熊最繁荣的时候。如果一定要列一个表的话,画出来你会发现北极气温在攀升,同时北极熊的数量也像气温这条攀升线一样往上走。

但如果北极冰融化掉的同时,南极的冰也会融化,南北极的冰一起融化,全球海平面我记得没错的话上升74米多,到时候先想想人类怎么办吧,好吧。人类到时候能不能适应这个新的环境都两说了。

再说回海豹,再任由海豹北极熊这么壮烈发展也不行,因为现在食物多,种群可以大量繁殖,繁殖到一定程度食物一旦提供不上,食物数量急剧减少,那这根食物链上所有的生物都要遭殃。并且海豹的数量已经直接威胁到人了,现在在从人的嘴里抢口粮。

这个别说动物了,在人类历史上都发生过很多次,中国历来就有一根人口红线,纵观中国历史,人口6000万始终是条线,过了6000万就闹灾荒或者就大乱战,然后死伤无数再来一个XX盛世,人口再恢复,周而复始,一直到清朝引进了红薯玉米这种亩产量高的,有了充足粮食做后盾,人口才破亿的。

所以加拿大政府人为干预捕猎海豹,猜猜理论上一年准备捕猎多少头?加拿大科学家研究一年要捕杀50万头海豹,这样能保证整条食物链有序发展。但实际加拿大做不到,一年能杀个几万头就算好的了,加拿大全部人口才3700多万。

自己想想,光加拿大就准备杀50万头海豹,杀完之后剩余的海豹还足够北极熊啃的,就这样还杀不完,北极熊的日子要过的多美,标准的躺吃状态。

纪录片里经常会拍那些骨瘦如柴的北极熊,这么拍是为了收视率,能激起人类的同情心泛滥。北极熊也是一种动物,有生老病死的,野生动物老了就是慢慢活活饿死的,这是自然法则。

如果北极熊会拍视频,拿着一台摄像机专拍人类养老院,然后告诉北极熊们人类现在都是这幅样子,我们年轻人会接受吗?这么拍就是欺负北极熊不会说话,不会为自己代言。

所以《自然》杂志研究称北极熊或于2100灭绝?老生常谈的问题,之前我记得《华盛顿邮报》就报道过,北极熊可能于2050年灭绝。眼看着2050年近了,所以又往2100年扯呗,反正现如今能看懂文字的人,2100年基本都不在了。

那这些媒体报纸为啥会那么喜欢发这种完全没有根据,甚至扭曲现实的报道?因为抓眼球。报纸杂志需要抓眼球增加点击量。

而研究北极熊的这批科学家需要有人不断给他们钱,如果他们说北极熊一百年里肯定没问题,谁还给他们研究经费?自己一路那么拼命从小学读到博士,最后选择研究北极熊,结果全部白费了,他们会愿意?

他们肯定把自己研究的动物说的神乎其神,不断的制造话题,能吸引到人的目光,自然就能吸引到资金,有资金自己就有钱赚能活。

还有一点是为啥今年2020年会谈这个问题,为啥不是2019年,为啥不是2021年,为什么今年谈。肯定有人讲,发现不对么就开会宣布。但我认为今年说这个挺巧的,因为还有一个和保护动物息息相关的机构在今年也会开会讨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就是IUCN,就是设定保护动物等级的,濒危动物,易危动物,宣布动物灭绝的官方单位,每隔四年会宣布一次新的保护动物等级。比如某样动物之前评定为濒危级别,现如今数量增多了,就会降级到易危。四年一次,今年就是宣布的年份。

所以有这闲工夫还是想想晚上吃啥吧。

另外说到这里补充一下,地球在变热,环保主义者把地球变热归功于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但这种说法就对吗?未必,因为至少还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变暖和人类的碳排放关系不大,真正的原因是地球自己在变暖。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什么事地球会放在眼里?所有对人类来说都是灭顶之灾的大灾难,对于地球来说就是小把戏,地表剧烈核爆炸,连续下几万年的雨,磁极反转,巨大陨石撞击,极冷,极热,全球火山大喷发等等。

但结果都是地球没事,活到现在好好的,有事的是在地球上的动植物而已。

人类一切看似为地球担忧的,其实是为人类自己担忧,在地球面前人类这点算个啥。

5600万年到5500万年左右,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气温攀升冰雪融化的即热时期,当时地球升温了7-8摄氏度,导致大量动植物灭绝,但紧接着地球上有诞生了很多新的物种。

可能地球自己又想变热了,但地球这次想换个花样玩,所以地球决定进化出人类,让人类帮着地球升温。

也有可能地球设计了一款新物种,但中间需要人类诞生帮忙过度一下,人类灭绝了新物种就能顺利进化出来。

也有可能塑料是地球想要的,地球自己没办法合成塑料,但又觉得塑料应该挺好玩的,所以进化出人类帮着地球制造塑料。

塑料能污染地球吗?不会,因为组成塑料的物质都是地球上采集的,对吧。因为塑料最后会污染的是人类,所以人类才着急。

同样的,北极熊灭绝还是不灭绝重要吗?北极熊即使明天就灭绝,都不影响几乎地球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会影响靠北极熊混饭吃的这些人。

从1900年开始算到今天,120年时间,期间至少已有447个物种灭绝,灭绝了那么多动物耽误人类活着吗?啥也不耽误。我们到今天还是接着奏乐接着舞。

去问问所谓的保护动物人士,灭绝的447种动物他们具体知道多少?能报出十分之一算我输。


有人关心数据,那我就补充一下数据,上世纪60年代,北极熊数量跌到了谷底,差不多有五六千头。北极熊为啥那个时候会那么少呢?不是气候原因,是因为人类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捕杀。如果人类那时候不大规模捕杀的话,北极熊也会过的挺好的。

问题下面有《自然》这篇报道,报道里写了,现在北极熊的数量是2.6万头。

过了50多年,增加了2万头左右,北极熊的平均寿命30年左右。


再补充一下,但其实在补充无数次要杠的依旧可以找到新奇特的支点来杠。

有人讲我上面讲的60年代北极熊数量跌到谷底,只有五六千头,这个数据没依据。

野生动物的数量统计一直都是一门玄学,没办法统计到具体多少头,能精确到百就算牛的。比如这次给的北极熊数据是2.6万头左右,其实估计是2万到3.1万头之间,取个中间值是2.6万头左右。其实不同机构对同一物种动物的数量计算都有差别了。

所以杠的认准了我查不到当时具体北极熊的数量,以为绕在这一点上面就能否了我,很傻很天真。

那我就说说这个60年代五六千头的依据。

其实北极熊一直到二战后数量都很丰富,天真浪漫的生活在北极圈里,所以可以去查一下,到70年代前,全世界没有什么保护北极熊的条例约定。

二战后人类开始大量捕杀北极熊,捕杀异常生猛,北极熊成为保护动物的根本不是环境,而是人类的捕杀。如果人类不限定捕杀,那北极熊的结果可能就比渡渡鸟好一点,因为渡渡鸟在一个岛上,面对人类的捕杀没办法逃。

人类什么时候重视北极熊的?是70年代,1973年北极圈五国: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挪威,丹麦(包括格陵兰)一起签订了《保护北极熊协定》。至此人类开始保护北极熊,因为再不保护就给杀差不多了。

《保护北极熊协定》签订了差不多十年,保护了差不多十年,到了80年代形式依旧不乐观,为啥呢?1982年北极熊被IUCN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我们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就是这里定级来的。

濒危动物红色名录里是分等级的,最高是灭绝,然后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未评估。是这么分的。

北极熊当年被定为“易危”,易危是怎么个标准呢?一万头以下就是易危。所以有一个官方数据是肯定的,1982年北极熊存世一万头以下。

1973年五国开始保护北极熊,保护了快十年了,北极熊依然一万头不到,那1973年北极熊能有多少?那60年代北极熊当时又有多少?

2008年美国阿拉斯加议员在发言里说过,当年2008年北极熊的数量是70年代的三倍。

60年代到底有多少北极熊,没有人说得清,说四五千的有,说五六千的有,说七八千的也有。但我为啥说是五六千头呢,因为我认识一个这方面的从业人员。

在国外很过国家,狩猎是合法的,这个老外开的就是狩猎公司,传到他手里是第二代了,他爹就是干了一辈子了,他接着干,现在这个老头也60多了。他和他爹是经历过当年对北极熊疯狂捕杀的年代的。

和老头闲聊,从海豹聊到海象,聊到独角鲸,聊到北极熊,我问过他60年代北极熊还存在多少,老头跟我讲按照他掌握的资料,应该是五六千头。所以我信五六千头。

那再说对北极熊的保护,对北极熊怎么保护?给北极按大量空调降温?显然不可能。对北极熊的保护就是限制人去滥捕滥杀,就这么简单。当时五国签订的《保护北极熊协定》约定的就是这个。

其实很多动物的保护只要人类离开它们远一点,别去侵犯利用它们的领地,动物就能繁衍的很好。全世界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保护动物,这资金干啥用了?其实大量的资金是去改善周边的人的生活。

以前靠打猎为生的民族,你如果给他足够现代化的配套生活,他们自然就不会再去打猎了。比如狩猎北极动物的因纽特人,你让他们别无限度捕杀野生动物了,他们问你,我们要吃肉怎么办?你告诉他们,那没事,开车一百多公里有个菜场,去那里买就行了。

你认为他们会听你的去菜场买菜吗?因纽特人出门左手一百米一个冰窟窿里就能打到独角鲸。而且让他们开车去菜场买菜你要给他们一辆车啊,车还要加油。

所以大量的保护资金是投入到靠打猎为生的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里去的,保证他们不打猎也能好好生活。简单的说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钱,有了钱就能改善生活。

这个工程量其实很大的,中国前阶段很出名的悬崖村,一个悬崖上面住着一个村,为了让这个村子能现代化一些,投入上亿造路造基站等等。

其实非洲保护动物也这样,让打猎的民族别打猎了,离开动物远一点就行了,但这里需要大量的钱,而且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另外一类动物是注定会灭绝的,这类动物砸下去保护的钱就是帮一部分人解决收入问题,无他。这类动物就是和人类抢地盘的动物,比如渡渡鸟,比如巴厘虎,比如中华鲟,等等。

人类看中这块地皮了,动物就必须让。保护中华鲟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长江航道停运,可能不?完全不可能。长江上面每天那么多船只往来,是中国河运的重要脉络,没有之一。

那怎么保护中华鲟?跟中华鲟商量商量,给你三亿搬迁费,在长白山天池里帮你盖了豪宅,咱们为了人民的利益,搬个迁,你猜中华鲟会同意不?

所以砸在保护这些动物上的每一分钱都改变不了这些动物的灭绝。前几年有一只非常著名的平塔岛象龟叫做“孤独的乔治”,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象龟是全世界最后一只,已经被人类看守保护起来了,类似动物园养动物,结果死了。

又过了几年,非洲大陆一只非常出名的动物死了,北方白犀牛最后一头雄性,叫做“苏丹”,雄的一个不剩那北方白犀牛就宣告灭绝了。苏丹生前也是被看管起来,天天身边有保镖持枪保护。但这里要注意,是北方白犀牛,不是白犀牛,因为还有一个品种是南方白犀牛,南方白犀牛保护的很好。

孤独的乔治和苏丹死后,你猜谁最伤心?反正我猜是伺候它们的服务人员,因为自此失业了。

对了,上面说到大熊猫是濒危动物,这个说法现在是错的,因为大熊猫已经在2016年被划出濒危这个级别,降低到易危。因为大熊猫野外存世量在不断增加,现在野外已经超过1800头了,濒危的标准是野外存世量250头以下。

所以我上面说强调北极熊危险的都是业内人士,因为再不强调北极熊可能连易危都不是了,越不危险受关注程度越少,关注越少钱越少。

熊猫降到易危国内有大规模报道过吗?按理说这是好事,说明我们环境改善了,熊猫生活条件好了,但和熊猫沾边的人还是强调熊猫很濒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然》杂志北极熊灭绝预测:全球变暖,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最近,《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为北极熊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预测该物种可能在2100年灭绝。这一令人心痛的预警,再次将全球变暖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北极熊的生存困境:冰面融化,食物链断裂北极熊,作为北极生.............
  • 回答
    《自然》杂志的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令人不安的标题。它将一个重大的国家航天项目与一个学者的命运直接并置,并在读者心中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关联感。要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标题的构成与潜在解读: “中国登月项目启动.............
  • 回答
    听到《自然》杂志上 Mark R. Looney 教授团队关于肺是造血器官的发现,我感到非常振奋。这确实是一个颠覆性的研究,它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传统认知,也为理解和治疗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首先,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其对“造血”概念的重新定义。 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造血的主要场所是骨.............
  • 回答
    在2016年,《自然》杂志将华人生殖医疗专家张进博士列入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这无疑是对他科研成就和行业影响力的巨大肯定。这件事情之所以值得深入探讨,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如此高的国际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在生殖医学领域,特别是在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崛起,以及张进博士本人在.............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提到的“《自然》统计”和“意大利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占比超过 50%”这两件事可能存在一些关联,也可能彼此独立。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分别来看待它们,并尝试找出可能的联系。一、 关于“《自然》统计”:“《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之一,它发表的统计数据和.............
  • 回答
    看到《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结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学术环境与研究压力: “内卷”与竞争: 中国博士培养体系在一些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为了毕业,学生可能需.............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报道的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荒漠绿化”和“水资源枯竭”这两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复杂系统。中.............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其中.............
  • 回答
    自然发表的「真空声子传热」:颠覆我们对热传导的认知2019年1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传导方式——「真空声子传热」(Vacuum Phonon Heat Transfer)。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热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可能为纳米科技、.............
  • 回答
    “自然”的关注,是风向标还是救命稻草?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事件的深度解读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则简短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再次将“韩春雨”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消息称,《自然》已获得关于韩春雨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牵扯着科学界最核心的诚信问题,也.............
  • 回答
    欧洲人的肉食消费习惯对南美洲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研究往往能为我们揭示这种跨国界的生态联系,并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饮食选择所带来的全球性后果。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环节:一、 欧洲的肉食消费与需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欧洲,以及其.............
  • 回答
    复旦大学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潜在新药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文章重点介绍了一种被称为“小分子胶水”的创新疗法,它在靶向和抑制引发亨廷顿舞蹈病的突变亨廷顿蛋白(mutant huntingtin, mHTT)方面.............
  • 回答
    关于中国翻拍日剧《非自然死亡》(Unnatural)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个人会带着一种挺复杂的心情去看待。毕竟,《非自然死亡》在我看来,是一部相当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日剧。首先,我们得承认《非自然死亡》的优秀之处。这部剧不仅仅是关于法医工作,它通过“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UDI Lab.............
  • 回答
    关于山东枣庄一位67岁女性自然受孕并产女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1. 生理学角度:打破常规的罕见案例 高龄生育的难度: 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在35岁以后会显著下降,40岁以后更是大幅降低,自然受孕的几率变.............
  • 回答
    年轻人“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旅行方式的解读:在“性价比”与“体验感”之间寻找平衡近年来,“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这种看似“佛系”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这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年轻人对旅行、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理解和选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种现象: 一、 “睡到自然醒”:.............
  • 回答
    碧蓝航线即将联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个消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颇具深意且值得期待的合作。首先,从碧蓝航线本身的角度来看,这次联动契合了游戏近年来在内容和价值观上的拓展。 碧蓝航线不仅仅是一款舰船拟人化的游戏,它在剧情上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
  • 回答
    今年韩国前七个月人口自然减少1.9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更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现实在人口层面上的投射。我们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口自然减少”是怎么回事。这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死亡人数大于出生人数。所以,1.9万这个.............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柳叶刀(The Lancet)作为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其发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7名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新冠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详细地分析和看待。事件背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从未停止。早期,一些人提出了新冠病毒是实验室泄漏或人工制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