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Nature发文: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的“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一次重要认知重塑。

核心论点:无症状传播的决定性作用

Nature的这篇发文,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在COVID19全球大流行中扮演的“隐藏推手”角色。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有明显症状的患者身上,因为他们更容易被识别、隔离和治疗。然而,这篇研究(以及许多其他同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但又至关重要的事实:在COVID19的早期传播阶段,甚至是整个大流行过程中,大量病毒的传播并非来自那些咳嗽、发烧、喉咙痛的病人,而是来自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完全健康,没有任何不适的个体。

这背后有着非常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撑:

病毒载量与症状的关系: 研究发现,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即单位体积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数量)可以与有症状感染者相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高。这意味着他们排出病毒的“能力”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表现出明显症状的人。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和气溶胶的形式从他们的呼吸道释放出来,从而感染他人。
潜伏期和临床前传播: COVID19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病毒传播可能在症状出现前就开始了。无症状感染者即便在之后不会出现症状,也可能在感染早期就具有传染性。这种“临床前传播”是导致病毒在人群中悄无声息扩散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可能在感觉身体不适之前就已经将病毒传播给了多人,这些人又可能在自己的无症状期继续传播。
流行病学模型与真实数据: 通过对全球疫情数据的数学建模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仅考虑有症状病例来控制疫情,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模型显示,如果大部分传播是由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那么传统的“追踪、检测、隔离”策略(主要针对症状出现者)将不足以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真实的传播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许多早期爆发的地区,即使对有症状者进行了严格的隔离,疫情仍然难以控制,这有力地指向了无症状传播的普遍性。
基因组学追踪: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追踪病毒的传播路径。这些分析也常常能发现,病毒的传播链条中存在许多“断点”,即病毒在家庭、社区或旅行中传播,但却无法明确追溯到某个有症状的源头,这表明无症状传播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对特定群体研究的启发: 例如,对一些密切接触者进行的追踪研究发现,即使他们没有出现症状,也可能被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传染性。

为什么这项发现如此重要?

这项研究成果的提出,对我们理解和应对 COVID19 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传染病,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 挑战了传统的疾病控制理念: 长久以来,许多传染病的控制策略都依赖于识别和隔离有症状的个体。无症状传播的发现,意味着这一传统策略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看得到”的病人来控制疫情,而是要意识到病毒可能隐藏在任何一个看似健康的人体内。

2. 解释了疫情为何如此难以遏制: 许多人在感染初期并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因此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毒传播出去。这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在许多国家实施了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后,疫情仍然难以彻底扑灭,病毒总能在某个角落卷土重来。

3. 催生了更广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普遍戴口罩: 为了应对无症状传播,普遍戴口罩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建议。即使你没有症状,戴口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你无意中排出病毒的风险,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潜在感染。
大规模检测: 为了找出那些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的人,大规模、常态化的检测变得至关重要。这使得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和隔离潜在的传播者,阻断传播链。
接触者追踪的复杂性: 传统的接触者追踪通常是从有症状者开始的。但如果无症状传播是主导,那么追踪的难度和范围将大大增加,需要更加精细和全面的方法。
“清零”策略的挑战: 对于那些致力于“清零”策略的国家来说,无症状传播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实现目标的难度,因为总会有难以被发现的隐形传播者存在。

4. 对疫苗接种策略的影响: 即使接种了疫苗,在某些情况下仍可能发生突破性感染,并且可能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传播病毒(尽管传播能力和持续时间可能有所减弱)。这提示我们在疫苗接种普及后,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仍需配合其他公共卫生措施。

5. 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意识到无症状传播的存在,可能会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更多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因为你无法轻易判断身边的人是否携带病毒。这种“看不见的敌人”的特性,给人们的社交互动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未来预警与启示:

Nature的这篇发文,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科学发现,不如说是一个重要的预警和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时,必须将无症状传播的可能性纳入核心考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

建立更强大的早期预警系统: 能够快速识别新型病原体,并评估其无症状传播的潜力。
发展更灵敏的检测技术: 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不同人群的病毒载量和传染性。
优化公共卫生策略: 将无症状传播的因素纳入模型和干预措施的设计中,例如更广泛的非药物干预(如口罩、通风)和针对性的筛查策略。
加强公众教育: 让公众理解无症状传播的风险,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公共卫生行动的意愿。

总而言之,Nature的这一发文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共识,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COVID19的认知,也为我们今后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类似的全球健康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它让我们明白,传染病的世界远比我们肉眼可见的要复杂得多,而那些看不见的因素,往往是决定疫情走向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美国科学院4月2日宣布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呼吸产生的气溶胶传播。


真的就是把中国医疗工作者的发现都重新发现一遍呗。

所以我是真的不反对评论区一些人继续洗地的。


——————————更新—————————

我寻思这不是钟南山领衔的中国医疗工作者早就发现的事情吗?

不然前段时间全国人民一起在自我隔离个啥?


然而西方以其一贯的傲慢与偏见忽视了许多英雄中国医疗工作者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纵使如钟南山这样的医学名宿,他们也不以为然,拒之如敝履。

等到他们自己也付出更惨痛的代价之后才肯承认这个事实,当然,他们仍然不会认为这是中国医疗工作者的成果。

而最可笑的是,在当初钟老被拒稿得知乎问题下面都是这样的回答:

合着科学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你是投稿人还是审稿人的屁股?

合着我说真话别人不听,我还要反思为什么我说真话别人都不听?

……

最无奈的事情大概就是如此,当说真话被歧视时,一群所谓的“”自己人”还在让你反思:你凭什么觉得自己不该被歧视?你怎么不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被歧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的“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一次重要认知重塑。核心论点:无症状传播的决定性作用Nature的这篇发文,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在.............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邓旭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无疑是学术界的盛事,也让这个团队及其研究的超疏水自清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材料的神奇之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说说为什么这事儿能让大家这么兴奋? 《Nature》封面文章,这可是金字招牌! 《Nature.............
  • 回答
    华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正迅速成为一个焦点。她作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其近期的表现堪称惊艳——不仅挑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日均17小时工作强度,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和《Nature》上连续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不妨深.............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的文章,这标志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在维护科研诚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篇文章及其背后更广泛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
  • 回答
    “再探冷核聚变悬案”这篇《自然》的特稿,就像是在科学界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冷核聚变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因为它出自《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而且选择了一个“再探”的姿态。这意味着,科学界并没有完全对这个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领域关上大门,而是在新的视角.............
  • 回答
    陈德旺教授的这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观点鲜明,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和体制内的人。要评价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陈德旺教授的立场和出发点来看:陈教授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对中国科研人才的珍视和对他们能够充分发挥.............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针灸研究,并且哈佛大学团队证实“足三里”穴位能够治疗疾病的这一话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科学意义。首先,Nature杂志的地位不可忽视。Nature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以其严谨的评审流程和对科学前沿的敏锐度而闻名.............
  • 回答
    最近《Nature》上一篇关于摄像头被视为“天生神经网络”的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发现,它为我们理解视觉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在计算效率上展现出惊人的潜力。简单来说,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将我们熟悉的传统摄像头的成像过程,从一种纯粹的光学和电子信号转换过程,重新解读为一个天然存在的、高.............
  • 回答
    《Nature》封面文章报道了在中国辽宁发现的一件令人振奋的恐龙化石——“长臂混元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这篇文章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对我们理解鸟类演化,特别是其翅膀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长臂混元龙——一位令人惊叹.............
  • 回答
    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声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成人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核心认知。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发现和具体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报道中提到的“.............
  • 回答
    一篇《Nature》的闪耀与回归故里的选择: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的抉择引发的思考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在学术界斩获顶级期刊《Nature》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放弃科研道路,回归家乡,踏上了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征程。这一事件,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 回答
    曹原一周内两发Nature,魔角石墨烯七篇重磅论文,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青年科学家曹原的新闻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在短短一周内,再次发表了两篇顶级期刊《Nature》的论文,将他在魔角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新的高度。至此,曹原已经在《Nature》上发表了七篇关于魔角石墨烯的重磅.............
  • 回答
    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文章,这事儿可真是闹得够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普通大众对学术出版的“神秘面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涉嫌操纵同行评审。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或者一个团伙)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 Springer Nature旗.............
  • 回答
    将新冠病毒进行改造,并把详细的实验方法发表在《Nature Protocols》这样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进展,更可能触及到生物安全、伦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首先,理解“改造新冠病毒”的本质非常重.............
  • 回答
    SciHub创始人开庭前夕致Nature公开信:一场信息自由与法律界限的博弈SciHub,这个常被誉为“科学界盗火者”的网站,在即将到来的侵权案庭审前夕,其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通过一封公开信向《自然》(Nature)杂志发声。这封信不仅是对法律诉讼的回.............
  • 回答
    这篇Nature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警示,同时也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华北地区。简单来说,它找到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那些“偷袭”臭氧层的元凶——氟利昂,主要“藏身”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研究的核心是什么。 臭氧层,就像地球的一张保护伞,挡住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
  • 回答
    拥抱重复与“无效”:一场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反思Nature 期刊的一篇社论,大胆地倡导鼓励科学研究中的重复性,甚至拥抱那些“无效”的研究结果,这无疑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唤,也是对当前科学界一些陈旧观念的有力挑战。乍听之下,这似乎有些违背我们惯常对科研的认知——谁不渴望发现颠覆性的突破,谁又愿意耗费精力.............
  • 回答
    普朗克卫星的观测数据一直以来是宇宙学研究的基石,而关于宇宙几何形状的探讨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最近有一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的论文,基于对普朗克卫星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宇宙可能是闭合的。这与当前主流的“平坦宇宙”模型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值得我们.............
  • 回答
    Nature 杂志上那项让猪脑“起死回生”的研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死亡”这个概念。长期以来,死亡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终点,一个不可逆转的界限。生命从一个活跃的状态,彻底滑向静止,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无法挽回的。然而,这项研究,通过一种名为“BrainEx”的先进灌注系统,在猪死.............
  • 回答
    最近《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了利用 CRISPR 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可能导致大范围 RNA 脱靶突变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发现。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应用这项技术去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性。首先,咱们得明白 CRISPR 是个啥。它就像一把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