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皇帝都有兄弟基本会封王,每一任皇帝都这么封,几代下来藩王是不是太多了封地够吗?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和分封制度的核心,也指出了一个潜在的结构性问题。简单来说,是的,如果每一任皇帝都按部就班地将所有兄弟封为王,并且代代相传,那么几代下来藩王数量的确会非常庞大,封地也可能出现不足的情况,这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 为什么皇帝的兄弟会被封王?

稳定皇权与政治平衡: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将皇帝的兄弟(皇子)分封为王,可以让他们远离权力中心,减少对皇位的直接威胁。同时,作为宗室成员,他们也对皇帝有一定的忠诚义务。分封制在早期是一种巩固政权、安抚功臣和皇室成员的有效手段。
酬庸与荣耀: 封王是对皇子身份的一种认可和荣耀,也是对他们家族传承的安排。
战略考量(早期): 在王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可能会将一些有能力或有势力的兄弟分封到边疆,作为地方军事和政治的代理人。

二、 几代下来藩王数量庞大的原因分析:

1. 多子多孙的自然增长:
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也会生育子女,如此循环往复,皇室子孙的数量会呈指数级增长。
如果每一代皇帝都将自己的所有在世的兄弟(包括同父异母的)以及自己的儿子们全部封王,数量会迅速膨胀。

2. “世袭罔替”的原则(并非总是如此,但存在趋势):
虽然封王的爵位和封地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但很多情况下,藩王的爵位是世袭的,或者至少是可以降袭的。例如,王位可以传给儿子,或者由皇帝恩准降级(如郡王、国公等)传给子孙。
即使有爵位降袭的规定,但如果每一代都有大量的皇子被封王,加上他们本身的子嗣,几代之后,数量仍然会非常可观。

3. “旁支”宗室的封爵:
除了皇帝的直系兄弟,皇帝的叔伯(在位皇帝的叔叔、伯父)的儿子们,也就是皇帝的堂兄弟,也可能被封王或封其他爵位。
皇帝的叔叔(如果未继位或已故但有子)的儿子们,也可以被封为王。
随着世代推进,这些旁支的皇族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三、 封地够吗?

答案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够”,或者说,即使够,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1. 封地与税收的矛盾:
古代的封地不仅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封地所产生的税收。藩王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其封地内的税赋和贡赋。
如果封地过多,或者封地内的产出不足以养活庞大的宗室人口及其随从,就会出现问题。

2. 财政负担的加剧:
藩王通常需要自己养活庞大的家眷、官属、卫队、仆从等。如果封地收入有限,皇帝就不得不从中央财政拨钱补贴,这会极大地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反之,如果藩王封地内的赋税被严格征收用于中央,藩王就可能生活困苦,从而产生不满。

3. 封地面积与人口的限制:
一个国家的人口和耕地是有限的。如果将太多的土地和人口划作藩王的封地,留给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和收税的区域就会大大缩小。
而且,古代的封地往往是指定区域内的税收权,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土地所有权。但即使如此,也会影响中央对资源的控制。

4. 中央财政的枯竭:
随着藩王数量的增加和封地的扩大,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会被不断侵蚀。长此以往,中央政府将难以维持日常运转和应对战争等重大开支。

四、 这种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如果历代皇帝都毫无节制地分封,最终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1. 藩镇割据的隐患:
藩王掌握着地方的兵权和财权(虽然名义上是皇权代理),如果封地靠近边境,或者藩王势力过于强大,就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割据一方,威胁中央皇权。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藩镇割据的典型例子。虽然安史之乱主要是节度使问题,但藩王本身也具有类似的潜在威胁。
明朝后期,藩王虽然被限制了军权,但其庞大的宗室人口和封地经济势力仍然对中央财政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 财政危机和民生困苦:
中央财政的枯竭会导致政府无法有效治理国家,无法赈灾,无法组织大规模工程,最终影响民生。
为了弥补财政不足,中央政府可能会增加对剩余直辖区域的税收,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

3. 社会不稳定和“冗官冗员”:
庞大的宗室人口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负担。他们往往依附于封地和中央,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同时也容易形成小集团,影响社会活力。
许多藩王及其家属也会配备大量的官属,造成“冗官冗员”问题,进一步加剧财政负担。

五、 古代王朝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或未能有效应对):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历代王朝都曾尝试过不同的方法来缓解或控制藩王数量和势力:

限制分封的范围和规模:
并非所有皇帝都会将所有兄弟封为“王”。有些朝代会将一些亲王降为郡王、国公等,或者不封王,只给较高的俸禄和爵位。
对封地的具体大小和税收也可能有限制。
“削藩”政策:
一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会通过各种手段削弱藩王的势力,例如收回部分封地、限制其军权、减少其财政收入等。明朝的朱元璋就曾严厉限制宗室的权力,但其子孙后代又开始大量分封。
“夺嫡”制度(非封王制度的直接解决):
虽然不是直接针对藩王数量,但皇位继承的“不确定性”(有时是帝王有意为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某些旁系亲王的可能性。
改变继承规则:
有些朝代会规定,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或者规定若干代之后爵位降为普通庶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宗室的膨胀。
强制迁徙或“圈禁”:
对于威胁皇权的藩王,皇帝可能会采取强制迁徙到远离边疆的地区,或者软禁的措施。
耗尽其财力:
有时候,皇帝会通过要求藩王承担某些工程(如修建宫殿、为皇帝祝寿等),或者对藩王施加各种名目的勒索,来耗尽其财力,使其难以形成足够的力量。

总结:

如果每一任皇帝都毫无节制地按照“兄弟都封王”的模式进行,几代下来,藩王数量庞大是必然的。由此带来的封地不足、财政负担过重、地方势力膨胀等问题,是古代王朝面临的严峻挑战。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衰落或灭亡,都与宗室问题、藩镇问题、财政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平衡皇权与宗室利益,如何控制分封的规模,是历代统治者必须审慎考虑和不断调整的政策。即使有制度设计,也往往难以完全根除这个问题,因为皇权本身的继承和巩固,总会与宗室的利益产生微妙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明一朝,共有八十七系亲王。(算法不同,数字可以从八十三到八十七。)

大明封王规则:除太子外,皇帝诸子十岁封亲王,二十岁就藩,特殊情况下,需要藩王提前任职。追封则是因早夭未能正式封王,或是后世君王对其追封。特殊情况下,皇子出生数月也会封王,但此例不算普遍。

历代封爵(加粗为明十六帝)

明太祖朱元璋封二十五王(燕王一脉后为帝,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

明兴宗朱标封一王(为朱元璋追封)。(王位是朱元璋封的,但毕竟是朱标嫡长子,算他头上。)(朱标不算明十六帝,兴宗的庙号是追封)

明惠宗朱允炆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朱允炆生前只封了三个兄弟,追封的那位是他儿子朱文圭,朱文圭的王位是明英宗夺门之变后,体会到了被软禁的痛苦,对朱文圭进行追封。)

明成祖朱棣封二王(汉王朱高煦后谋反,被明宣宗废)。

明仁宗朱高炽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

明宣宗朱瞻基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

明英宗朱祁镇封七王(追封一王、废一王、绝嗣二王)

明代宗朱祁钰封一王。(后即位为明宪宗)

明宪宗朱见深封九王(绝嗣六王)。

明孝宗朱佑樘封一王(追封)。

明武宗朱厚照无封。

明睿宗朱祐杬封一王(为其子明世宗追封)(睿宗不算明十六帝,他的庙号涉及到大礼仪之争。)

明世宗朱厚熜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

明穆宗朱载坖封二王(追封一王)。

明神宗朱翊钧封七王(追封三王)。

明光宗朱常洛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

明熹宗朱由校无封。

明思宗封五王(追封三王)。

(以上数据,可能有不准确之处,如有发现,还请诸位斧正。)

这些亲王中,逆天改命当皇帝的,被剥夺爵位的,因为无子绝嗣的,被废除的,甚至没活到成年,只是追封的亲王,这些占了很大的比例。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系,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皇子授封后,便是一脉的始祖,故以系为单位。)

实封亲王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导致其一脉亲属全部失去继承权。(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而除封。至崇祯朝明亡,共计有亲王三十四位。南明三帝及监国鲁王实封三王、追封七王、赠封(郡王死后加封亲王)一王。

过继问题,王位只能在本脉系中过继,所以那些只生女儿的亲王。比如郢靖王朱栋,只有四个女儿,又是第一代郢王。郢王一脉中只有他一个男丁,他死后因本脉无男人,直接算作绝嗣,封国取消。

这是亲王,下面是郡王。

明代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

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

晋府封28郡王

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

周府封75郡王

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

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

鲁府封23郡王

蜀府封21郡王

代府封29郡王

肃府封10郡王

辽府封24郡王

庆府封20郡王

宁府封11郡王

岷府封27郡王

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

韩府封36郡王

沈府封28郡王

唐府封19郡王

伊府封8郡王

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

赵府封17郡王

郑府封15郡王

襄府封13郡王

荆府封14郡王

淮府封17郡王

德府封19郡王

崇府封7郡王

吉府封7郡王

淮府封17郡王

徽府封24郡王

益府封40郡王

衡府封14郡王

荣府封8郡王

潞府封1郡王

福府封2郡王

桂府封2郡王

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靖江王,米二万石,钞万贯,馀物半亲王,马料草二十匹。
公主未受封者,紵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千五百石,钞二千贯。
亲王子未受封,视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紵丝五十匹,纱、罗减紵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于所在亲王国造给。
皇太子之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俟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与亲王女已嫁者同。
凡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钞五百贯,馀物半亲王女已受封者。郡王诸子年十五,各赐田六十顷,除租税为永业,其所生子世守之,后乃令止给禄米。
洪武二十八年诏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
乃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
公主及驸马二千石。
郡主及仪宾八百石。
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
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英宗初,颇给以粮。嘉靖中,月支米六石。万历中减至二石或一石

袭爵

亲王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
亲王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滥妾所生之子,降二等为辅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 世袭罔替。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朱元璋大封诸子后,亲王是有兵权的,这是出于拱卫疆域的考虑。但燕王靖难之后,朱棣多多少少体会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感受,所以开始剥削藩王兵权,甚至宁愿把宗室子弟当猪养。

清代总结明代宗室时,就一句话。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封你爵位,但可能没有土地,给你土地却不让你管理百姓,享受俸禄却不处理公务。

别看明朝亲王加郡王好几百,但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以及无法预料的疾病,再加生不出儿子被没收土地的诸多情况下,明朝不缺土地封赏。(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些王府因无子而绝嗣,有的却儿孙多到需要国家清查。)

但明朝真的缺钱,因为土地可以不给,可吃穿用度必须保证。所以明朝财政,说是被皇室拖垮的,也有几分道理。

失控

明朝中后期,很多皇族早已失去了全部的继承权,不能继承皇位,又没亲王位,连郡王的位置都不可能。外加又不能做官,从事其他行业,所以他们自发的举办了生殖竞赛,看谁生孩子的数量又多又快,反正国家给钱养孩子。

这种光明正大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对大明财政,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大明弘治五年的年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明孝宗皇帝汇报了一个很可怕的消息。

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八月,他已生育子女共九十四名。他的儿子也努力的开枝散叶,孙子也奋发图强,紧追爸爸和爷爷的脚步。

明孝宗朱祐樘览奏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他有点好奇,这些王爷能记清自己的儿女吗?

果然,是认不清的。朱钟镒那一年,他自己、他儿子、他孙子,祖孙三代夜夜笙歌,庆王府附近每夜地震。到年底山西巡抚上表的时候,四代同堂,一共七百多位。外加女眷,王府共有一千多位主子。

(我就单纯的好奇,这种事情肯定是关上房门做的,那么在每间屋子都会发出声音的情况下,会不会导致那些下人血气涌动,然后开始给主子带绿帽。)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朱钟镒的儿孙,大多都继承了朱钟镒强悍的生育能力,所以……

明武宗朱厚照刚登基时,就接到一份奏折,也是庆成王发来的(这位是朱钟镒的后代,生育能力比朱钟镒还猛。这位也是明朝皇族生育竞赛的冠军,是的,冠军。)

奏折中希望皇帝派人来清查自己王府的子嗣数量,因为他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的数量,外加老婆、小老婆、儿媳、孙媳等女眷,整个王府的主子数量,已经破了四位数。这位王爷不信自己子孙有这么多,怀疑有人冒充。希望皇帝派人,从前几代人开始查,一直清查到他的全部后代,看看有没有被人带了绿帽。

到了明朝末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应该算吧)徐光启先生,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明朝宗室,人数增长大概三十年翻一倍。太祖洪武年间,宗室人数大约六十人左右。到了永乐年间,数量成了一百二十七人。

嘉靖皇帝时期,一万九千六百多人,万历三十二年,八万多余。

虽说有人宣称朱元璋后代有一百多万,但也有男丁才十万有余的说法,这里不做深入考究。

最可怕的,是各地巡抚发现本州府一年的收入,根本无法供养当地宗室的花销。所以就出现了明明是皇族,却生活艰苦的现象。

宗室二千人, 岁食藩司禄米五万两, 故藩贮不足供, 而靖宗亦多不能自存者。——王士性《广志绎》

从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勺,即便是最低级别的奉国中尉,也是皇室贵胄。明代又没五代而减之类的做法,导致很多宗室子弟一出生,就没有人生追求了。

解决办法

数量爆炸增加的宗室子弟,也给大明天子带来了很多心烦意乱的事情。明代皇族子孙享有特权,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爵位世袭罔替,公侯大臣见了都要趴下去行礼。最过分的是无需交税,甚至可以在地方收税、鱼课、盐店。

部分宗室仗着特权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甚至出现了王府管家殴打布政使,在司法特权下,随意杀人,强抢民女更是不计其数。外加这每年下猪崽一样的生育速度,大明哪怕开拓疆域到欧洲都没用。

所以时间一长,各地巡抚纷纷表示没钱,请皇上自行钱生钱。所以当财政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当地宗室数量后,大明天子就开始琢磨怎么把钱弄出来。一开始想先用传统手段——克扣。

可是克扣这种事情,也是讲亲疏远近的,克扣兄弟儿子,怕是要被老妈殴打,老婆踹下床。但克扣已经疏远的亲支,那就快准狠了。

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三十岁了都不结婚,死了十年不下葬)

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所有明朝宗室都只会生孩子,他们也得考虑自己的生计。可是朱元璋早有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国家养终身。(注意是不必。不需要从事。)

朱棣靖难后,为了防止再发生像自己这样兵变夺权的事情发生,对宗室成员的限制更多了,皇族谋生的路都被限制死了。

明孝宗时期,因为宗室子弟的问题,有大臣上表,称可以让宗室子弟考取科举,代价是取消他们的爵位。也就是从不事劳作的皇室子弟,变成为国效力的臣子。但当时,礼部以有违祖制,直接拒绝了。(最开始是疼爱和宠爱,可随着时间的过渡,这种爱变成了束缚和钳制,是溺爱。)

到了明神宗时期,对于宗室子弟实在没办法了,就算违背祖宗教诲也没办法了。一开始,允许将军、中尉外的宗室子弟(亲王、郡王的子嗣),有志于科举者,可与一般生员同场应试。

之后又陆续放宽限制,宗室成员中,将军和中尉等爵位的皇族子弟(除了被关进皇家监狱的以外),都可以和生员一同应试。

到了此时宗室成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了:

一是世袭罔替的路子,仍向朝廷请给封爵,继续养猪大业。

二是科举入仕,考中后放弃世袭爵位,由吏部任官,靠自己的能力养活一家老小。

但颇具讽刺的是,明朝的宗藩开科,从神宗开始,五十余年,三年一次的科举,宗室成员考中进士者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的科举,八股取士,还有犯上、犯下之说。就算是从小读四书五经的生员,也有终身考不上的例子,何况是养了上百年猪的大明宗室。

犯上、犯下:指考生参加科举时,所做的文章不得越题。例如《论语》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倘考官出题“杀鸡为黍而食之”,则考生文章如果涉及“止子路宿”,就是犯上,涉及“见其二子焉”,就是犯下,都不许可。

一条路是继续现在的生活,国家不可能不管你。一条路是放弃现在的生活,勤学苦读,悬梁刺股。即便是现代人,恐怕也不一定会选的比大明宗室要好。

另一个方法,就是满门抄斩某个皇族。

这方法来钱快,效果是立竿见影,一刀子下去百姓开心,当地官员放松,皇帝也愉快。

前文说到很多皇族拼死命的生孩子,但不是所有皇族都能子孙满堂。一部分皇族尽管再努力,也是没儿子,或是儿子生了,又没了,导致膝下无子。对于某个宗亲没有继承人继承爵位的情况,大明天子是听到一个就舒心,听到一对就能高兴的跳起来。

只要没有继承人,立即就可以撤销他的封地和爵位,朝廷一下子就省了一大笔钱,地方财政也能减缓压力,百姓头上也少了一点压迫。

所以,为了延续本宗的爵位,为了保证自己还能享受荣华富贵,有些绝嗣的皇族,选择冒险抱养别人的孩子,假装是自己的,企图以此保证自己的富贵长存。

大明天子也不是蠢货,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故而明朝对于宗室的爵位继承,是严之又严的。要是平日里子孙满堂,那爵位继承是没什么疑问的。要是某个宗室本就子嗣单一,又突然多出一个婴儿说是遗腹子,那么就别怪大明的锦衣卫无情了。

根据大明律例,如宗室抱养他人之子,以此来混淆视听,希求爵位延续的,一律拉去屠宰场(口误,是刑场。)

涉案皇族处死,主谋拉去凌迟,然后全家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韩王府汉阴王因绝嗣,为延续王位,便抱养他人子嗣,冒充己子。后来事情败露,已故的汉阴王朱征鍉被追削为庶人,王母妃平氏、王妃周氏、以及冒封的郡王、县主全都赐死。王妃之父周恂凌迟,其妻妾子女皆斩首。

晋王府方山王朱钟铤之弟、镇国将军朱钟鏕也取夫人之弟媳所生子为己子。死后事情败露,追削封号,夫人张氏和冒充为子的朱奇漺赐自尽,张氏父母皆斩。

方山王朱钟铤知情而为其扶同,革爵。(晋王一脉,钟字辈的人,是大明有名的炮王。前文说到的炮王朱钟镒,就是钟字辈的。)

由于大明对皇族的宽大待遇,导致此类冒充皇嗣事情,层出不穷。即便是民间,也有几个胆大包天的人,敢冒充皇族。对于平民,就更严格了。

比如齐王一脉都被拉去大明皇家监狱关无期徒刑,结果民间有人冒充齐王后裔,被发现后株连了几百条人命。

而大明天子,也在一次次的灭门中,逐渐掌握精髓。

——————————————————————

多说一句,历朝历代的亲王、藩王、郡王虽然很多,但实际上能延续下去,世袭罔替的极少。不是在权利斗争中失利被杀被废,就是没儿子继承爵位。自己嗑药嗑死,或是纵情享乐玩坏身体的也不少。

明代亲王爵位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鲁王一脉。从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出生两月便受封鲁王开始(公元1370年),直到第十二代鲁王朱弘桓被清朝迁入山西,剥夺爵位中止(公元1683年)一共313年。

末代鲁王朱弘桓,于大明永历三十七年,大明崇祯五十五年,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因台湾失守,不愿剃发易服,接受大清迁徙内陆的命令。鲁王朱弘桓慷慨陈词,绝不国亡独存,自焚而死,成为最后一个殉国的明宗室。

明代藩王爵位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靖江王一脉(就他一个藩王)朱元璋大封诸子为王时,也顺带将自己大哥的孙子,他的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从王爵的字数上来说,靖江王是二字王,相对于最顶级的一字王,级别上差了一截。

古代王爵一般只有两种,一字王位亲王,是除皇帝外最高的王爵。内部细分之下也分世袭与不世袭。但相对于二字的郡王而言,在身份与待遇上自然高出很多。

靖江王在明代是很特殊的爵位,因为他高于明代郡王,但又低于明代亲王。上文我也列举了明朝宗室的待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靖江王的待遇是亲王待遇的一半,但又比郡王待遇好很多。

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不怎么算争议的争议,和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亲王和因功被封的藩王,是否可以笼统的算在一起。

————————————————————————

朱元璋大哥的孙子,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他的靖江王一脉,是我国两千年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最长的藩王爵位。(1370——1650)一共两百八十年,从大明洪武元年,到大清顺治七年(末代靖江王被清将孔有德所杀)。

靖江王王府所在地,现为广西师范大学

靖江王墓是我国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世系最全的藩王墓区。

————————————————————

孔有德,大清定南王,崇祯年间大明三叛臣之首。顺治九年兵败自杀,其独子被李定国斩首示众。

————————————————————————

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外国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宁靖王朱术桂。

施琅攻陷澎湖后,朱术桂明白大势已去,台湾迟早沦为大清的属地,大明已彻底回力无天,故决心殉国。

朱术桂死前书于壁曰:“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外国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

加翼善冠,服四团龙袍,束玉带,佩印绶,将宁靖王麎钮印送交郑克塽。(朱术桂是末代辽王,宁靖王是南明封的)

穿戴完毕后,朱术桂亲自前往大关帝庙从容赴义。郑克塽率文武至,嗟叹别之。朱术桂拜辞天地祖宗。又在砚背题辞世诗曰:“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书罢,结帛于梁自缢,且曰“我去矣。”侍宦两人亦从死其旁。

台湾人民为防清军毁坏宁靖王墓地,故造一百伪墓,以混淆清军。

如今的宁靖王墓,古榕参天,花木扶疏,节假日常有游客前往,感吊末代王孙。

user avatar

并不是

1秦朝,皇子称公子,如胡亥公子,并没有任何爵位,秦朝的十二等爵位全部要按军功来算,当然皇帝的喜好和个人意愿也很重要。

2汉朝,初期封王无数,后来推恩令之下就解决问题了。中山王刘胜有120多个后代,推恩令之下,到刘备这代已经只能织席贩履为生。这里说下汉朝爵位全部是世袭罔替,汉墓十室九空,因为汉朝的王侯特别多,汉墓的数量非常之多,一个海昏侯墓的挖掘已经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了,所以非常出名。同时也说明汉朝的宗室问题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之一,实际上汉武帝时期年宗室问题基本解决了,东汉末年彻底解决没有任何存在感。

3晋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个锅分封制必须背。并不是五胡太厉害,只怪分封制下内乱太严重,宗室亲王既分封藩国又手握兵权是大忌!

4魏晋南北朝,乱七八糟,几十年换无数个皇帝,不是权臣杀皇帝自立,就是皇族政变谋反,终究是中央集权太差,武将可以反,地方藩镇可以反,宗室亲贵也可以反。

5唐朝,藩王始终是配角,藩镇割据才是主要矛盾,后期中央几乎靠藩镇才能维持。藩王的日子可想而知。

6宋朝,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於事。靖康之乱百分之80的皇族被一网打尽,后来只能从太祖的后代过继选皇帝,宗室凋零,一个朝代三次皇帝绝嗣只能从非常远的宗族中过继选继承人。

7元朝,说直白点就是蒙古帝国之所以短命就是分封制,仅98年国作,四大汗国分封而立,互相之间有激烈的战争。元朝内部宗室内斗十分严重,90多年换个十多个皇帝,即使到了北元内斗也依旧严重,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后代门打打杀杀再也没有真正统一。

8明朝宗室制度也很扯淡,分封诸王,宗室全部世袭罔替,宗室没有权力,虽然不会内斗威胁国家安全,但养猪模式害苦了大明。世袭罔替就是世世代代继承爵位不降爵,明楚王的嫡长子继承楚王爵位,余子封郡王,郡王的儿子们继承郡王爵位,余子封镇国将军(国公)。如果像汉朝中山王刘胜生了120个儿子那样,那岂不是要分封120个郡王?就算到了刘备这代,在明朝也能混个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子子孙孙都是奉国中尉,吃皇粮,无限循环,1生2,2生3,3生亿万,因为他们有国家养嘛,所以明实毁于宗室。

9清朝,清朝的宗室制度最残忍,除了八大铁帽子王全部是降级继承,还有考封制度根据考试成绩定爵位,导致清朝百分之70多的宗室全部没有爵位,爵位是立身之本,有爵位就有地位有月俸。没有爵位的宗室称为闲散宗室,连品级都没有,有的只是每月6两银子生活费,比刘备要稍微好一些,至少刘备他爸还能混一个县令当当。当然不是说清朝好,清朝所有的宗室都在北京居住,要像历朝历代一样爵位世袭罔替,北京城也容不下那么多王爷贝勒。正如教科书中所说的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顶峰,但这个顶峰在资本主义面前也只是弟弟,啥也不是。

还有清朝的八旗铁杆庄稼户才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旗人每月有2两银子外加大米,待遇虽然不是很高,奈何基数大啊!

评论中还是搞不懂什么叫世袭罔替,比如明朝沐国公世守云南,沐国公的嫡长子继承国公爵位,这叫世袭罔替,沐国公世世代代镇守云南一直传到明朝灭亡。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伯爵,他的儿子只能继承一等轻骑都慰,降一级降两级甚至降三级,这就是不世袭罔替。一个加法,一个减法,很容易理解。

谈到还有日本,人家也处理的也特别好,有一个降为臣籍的制度,养不活那么多宗室怎么办,直接降为普通人身份出去谋生。李氏朝鲜也处理的很好,国王嫡长子封为世子,其他王子封为大君,每年俸银200两,可以说是没啥存在感。可能也是因为国家穷吧。

以李氏朝鲜末期为例,兴宣君李昰应为例。他的儿子在当上朝鲜国王之前,作为远支王室宗亲的月俸是相当低的。只有大豆5斛,米5石。

一石米相当于120斤,一斛是五斗,一斗是十升。这些往往要换成现钱,作为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包括养佣仆。尽管兴宣君很穷,衣帽常有破旧,甚至无米下锅,但家里仍有仆人。朝鲜基本是使用《大明律》,宗室制度参考大明但肯定比宗主国降一等,结果就是不给宗室任何政治权利,俸禄也很少,是养猪模式,也不是养猪模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和分封制度的核心,也指出了一个潜在的结构性问题。简单来说,是的,如果每一任皇帝都按部就班地将所有兄弟封为王,并且代代相传,那么几代下来藩王数量的确会非常庞大,封地也可能出现不足的情况,这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 为.............
  • 回答
    “清朝都是好皇帝,明朝都是昏君”,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缺乏深入历史研究的场合,常常能听到。但如果仔细审视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一概而论的看法,既不准确,也经不起推敲。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根源和可能的原因。 清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满族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满汉一.............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大家对光绪元宝的熟悉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清朝末期流通广泛,铸造数量庞大,而且各地铸造的版式也颇为丰富,给集币爱好者留下了很多研究和收藏的空间。说到宣统皇帝登基,也就是宣统元年(1909年),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转折的时期。此时的清朝,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表面上看,仍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
  • 回答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说法与中国皇帝的制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主要源于两国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结构、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基础。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差异:一、 天皇“万世一系”的构成与概念:“万世一系”(ばんせい いっけい,bansei ikkei)是日本皇室用来描述其血统传承的特殊概念,意为“世代.............
  • 回答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历代帝王的鼎力支持与亲自实践。许多皇帝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更是艺术的鉴赏家和实践者,他们或出于修身养性,或为彰显权威,或因对书法的纯粹热爱,都留下了不少传世墨宝,将帝王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提起书法皇帝,首先绕不开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可以说是唐朝乃至中国书.............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谥号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执政风格等综合评价而来,因此,很多谥号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故事。以下是一些一看就很有故事的皇帝谥号,并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阐述:1. 汉武帝——孝武皇帝 (諡号“武”) “武”字的含义: 在谥法中,“武”代表着“持而秉之.............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对“奇技淫巧”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这一观念并非简单地否定科技本身,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权力关系与价值观冲突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影响1. "正统"与"末业"的价值分野 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官方意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群体心理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把“惊天妙手”比作“皇帝的新装”,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许多人在面对新兴技术时的盲点。为何“皇帝的新装”会屡屡上演?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对“智能”的定义模糊与拟人化倾向人类最容易被“惊天妙手”打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AI的某.............
  • 回答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常常就像是握在手中的流沙,越是紧抓,越是难以掌控。这种复杂性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既有权力结构的天然张力,也有人性深处的猜忌与欲望。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开国皇帝普遍难以处理与开国功臣的关系:一、 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新旧秩序的冲突 推翻旧秩序的共同.............
  • 回答
    元朝皇帝的在位时间普遍不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尤其是在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大多在位短短几年就驾崩,是不是都英年早逝?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英年早逝”。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继承制度的混乱与权力斗争的白热化:与中原王朝的嫡长子.............
  • 回答
    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史书一样,一点点梳理清楚。首先,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上的天然劣势是核心问题。 纵欲过度与身体透支: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他们也是凡人,同样有生理需求。然而,由于地位尊崇,皇帝往往拥有极其庞大.............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得励精图治,承继了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治国之才,但说“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代皇帝”这个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君主,而昏君相对不那么突出,又或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清朝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现象。不少人在看到清朝皇帝,特别是早期皇帝(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的画像时,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自己头发茂密,看上去发量惊人,而他们却要求汉族以及其他被征服民族的男性剃发留辫,并且初期还是“金钱鼠尾”这样颇具.............
  • 回答
    .......
  • 回答
    汉史中,许多大臣在受到皇帝责备后选择自杀,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产物,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观念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治环境的严酷与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1. 君权至上,臣属地位的脆弱性: 汉朝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如果真的发生,这位古代的皇帝,无论他是开疆拓土的秦皇汉武,还是盛世的唐宗宋祖,亦或是风流倜傥的明君,面对这些来自未来的“美人们”,恐怕也要被彻底颠覆认知,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震动。初见惊诧与难以置信:首先,他会惊掉下巴。画像本身就足够让他费解了。那些色彩鲜艳、逼真得.............
  • 回答
    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其末代实权皇帝常常被描绘成昏君,这并非巧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王朝末期的系统性衰败与弊病积累王朝的生命周期并非一成不变,通常会经历兴盛、繁荣、衰落和灭亡的过程。当王朝进入末期,往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问题,为君主的“昏庸”.............
  • 回答
    雍正皇帝被许多人誉为清朝最出色的君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对清朝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的统治时间不算长,但其留下的政绩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在政治层面,雍正皇帝最显著的贡献在于强化了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