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皇帝的谥号,一看就很有故事?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谥号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执政风格等综合评价而来,因此,很多谥号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故事。以下是一些一看就很有故事的皇帝谥号,并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阐述:

1. 汉武帝——孝武皇帝 (諡号“武”)

“武”字的含义: 在谥法中,“武”代表着“持而秉之曰武”,“执而抚之曰武”,“彊而义曰武”,“克定祸乱曰武”。简单来说,“武”就是指有能力平定战乱,对外征伐,对内有秩序,且有德行和正义。
故事: 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他将汉朝推向了鼎盛,但也留下了深刻的争议。
雄才大略与对外征伐: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大规模的对外征伐,最著名的莫过于对匈奴的战争。他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多次北击匈奴,解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将汉朝的疆域大大拓展,开辟了丝绸之路,这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赫赫战功,自然让他配得上“武”这个字。
“轮台罪己诏”的反思: 然而,汉武帝后期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连年的战争消耗了国力,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尤其是他晚年迷信方士,认为有神仙可以长生不老,导致了一系列巫蛊之祸,例如著名的“巫蛊之乱”,太子刘据含冤而死。晚年的汉武帝终于意识到这些失误,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在劳民伤财、连年用兵上的过错,表达了深刻的忏悔。这道诏书充满了反思和自责,让后人看到了他复杂而人性化的一面。
“武”的争议与解读: 汉武帝的“武”谥号,既肯定了他建立的伟大功业,也可能暗示了他晚年的失误和对人民造成的负担。他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雄心壮志、帝国扩张、思想统一,但也伴随着残酷战争、政治斗争和晚年反思的复杂画卷。

2. 汉宣帝——孝宣皇帝 (諡号“宣”)

“宣”字的含义: 谥法中,“宣”指“宣德泽而长久,施政而无伤曰宣”。意思是宣扬德政,恩泽长久,施政不伤害人民。
故事: 汉宣帝刘询是西汉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的谥号“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休养生息,重振汉室”的功绩。
流落民间的皇帝: 汉宣帝的童年相当坎坷。他是汉武帝的曾孙,但因为汉武帝晚年对皇族内部的猜忌,他的父亲及祖母等亲属都卷入了巫蛊之祸而被杀。他本人在民间流浪长大,受尽艰辛,甚至蹲过监狱,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
“中兴之主”: 登基后,汉宣帝吸取了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的教训,积极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废除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繁苛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吏治清明。在他的治理下,汉朝迎来了久违的繁荣,史称“昭宣中兴”。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国力得到恢复和增强。
“亡”国之君与“中兴”之主: 汉宣帝的故事,是一个从“亡国遗孤”到“中兴之主”的传奇。他的经历让他深知民间疾苦,也造就了他务实而勤政的风格。他的“宣”,不仅仅是宣扬了德政,更是他将汉朝从衰败边缘拉回来的真实写照。

3. 唐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 (諡号“文”)

“文”字的含义: 谥法中,“文”指“经天纬地曰文”,“出入有章曰文”,“布政优游曰文”。意思是处理政务有条理,有章法,施政仁慈,能够治理好国家。
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他的谥号“文”体现了他的治国才能,但“文”字也并非全然涵盖了他辉煌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贞观之治”: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虽然手段有争议,但登基后,他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如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形成了君臣和谐的局面。他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经济,轻徭薄赋,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使得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文治武功并存: 虽然谥号为“文”,但唐太宗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登基后也积极对外用兵,击败了东突厥,威震四方,被尊称为“天可汗”。他的治国之道,是文治武功的结合。
“文”的深层含义: 唐太宗的“文”,不仅仅指文化,更指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治国方略。他的故事,展现了一位开明君主如何通过吸取前朝教训,重用贤才,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然而,“玄武门之变”这个充满血腥的开端,也让他的“文”多了一层复杂而令人回味的色彩。

4. 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諡号“太祖”)

“太祖”的含义: “太祖”并非一个谥号,而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去世后,在太庙中祭祀时使用的称号,通常由功劳最卓著的皇帝获得。
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布衣身份开创王朝的皇帝,他的“太祖”庙号,本身就充满了传奇。
从乞丐到皇帝: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是孤儿,做过和尚,当过乞丐,饱尝人间疾苦。他后来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铁腕治国与严刑峻法: 建立大明后,朱元璋展现出了强大的政治魄力和铁腕手段。他严厉打击贪腐,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实施严刑峻法,加强皇权,巩固统治。他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身,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
“太祖”的象征意义: “太祖”二字,象征着他作为开国皇帝的无上功勋和至高地位。他的故事,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崛起,凭借自身努力和非凡手段改变历史进程的传奇。然而,他严酷的统治手段也引发了争议,是“开国之君”的威严,还是“严苛之主”的烙印,留给后人无尽的讨论。

5. 清世祖——弘德光显承天佐圣烈武敏仁慈睿孝昭乾应文思恭武定乾业开万古帝模皇帝 (谥号“世祖”)

“世祖”的含义: 与明太祖一样,“世祖”是庙号,指开国君主的祖父或开国君主的父亲,但如果开国君主是旁系继位,也可称“世祖”。清世祖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确立了清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因此得此庙号。
故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又影响深远的皇帝。
“少年天子”与入关定鼎: 顺治帝年少继位,由多尔衮辅政。在他亲政后,他面临着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满汉民族矛盾。然而,他在位期间,正式确立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推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如剃发易服,改土归流等,奠定了清朝三百年的基业。
汉化与佛教情结: 顺治帝对汉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受到汉族官僚的影响。他重用汉臣,推行了一些有利于汉族人民的政策。同时,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晚年甚至萌生了出家的念头,这在历代皇帝中是极为罕见的。
“世祖”的复杂性: 顺治帝的“世祖”庙号,象征着他作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他的故事,充满了少年君王的政治智慧,民族融合的尝试,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执着。他既有开创王朝的雄才,也有对世俗权力疏离的叛逆,是一位充满矛盾和传奇色彩的皇帝。

总结:

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号,更是历史的注脚,是他们人生轨迹和执政理念的浓缩。从汉武帝的“武”到汉宣帝的“宣”,从唐太宗的“文”到明太祖的“太祖”,再到清世祖的“世祖”,每一个称号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既有辉煌的功绩,也有人性的挣扎,还有历史的沉浮。研究这些谥号,不仅能了解一位皇帝的功过是非,更能窥见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朝之后皇帝谥号都是批发的,长长一串,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贬词,各种文、武、孝啥的往上整,已经失其本心了。

所以我准备歪楼说几个明朝藩王的谥号。

1,秦愍王

秦愍王朱樉,明太祖次子,封地陕西西安,是大明首藩,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去世,死在朱元璋头里了。秦王这哥们史载是做事荒唐,但似乎也没有啥伤天害理的,所以你可以按着《穿越时空的爱恋》里那位秦王的形象去理解他。

没啥伤天害理的,死的时候四十出头,可惜了的。所以这谥号怕是他爸爸亲手给他挑的(礼部主动来个愍?人那可是亲儿子,不要命啦!),而且亲自给了为什么谥愍的解释: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不良于德,竟殒厥身,这是亲爸爸对儿子的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题外话:秦王朱樉的媳妇是赵敏。

2,鲁荒王

鲁荒王朱檀,明太祖十三子,出生仅两个月就封王,封地山东兖州,死于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年仅二十岁不到。这哥们喜欢练丹,闲来无事嗑药,把眼睛都嗑瞎了,然后年纪轻轻就挂了,他爸爸大怒,亲手给他谥了个荒。

按着周公定的规矩,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这俩罪过似乎鲁王都摊上了,给他个荒,没冤枉了他。

这哥们的葬礼奠定了明代亲王丧葬的样式和基础,因为他是明代除了早夭之外第一个去世的亲王,因为他的去世,朱元璋让礼部出台关于诸王去世葬礼的规定,所以他葬礼的规格是很高的,陪葬也极为丰富。1971年他的墓葬因考古而重见天日,出土了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王九旒冕。

除此之外,还有一幅宋代的《葵花扇面图卷》,这是个近乎方形的绢本图画,画上印着一枚“皇姊图书”的印章,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女收藏家、元朝皇姑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印,更要命的是,这幅画上还有一首七言诗,有一种说法是宋高宗赵构的手笔。

题外话:鲁王死的时候十九岁出头,当时只有一个六七个月大的儿子,差点就绝嗣,结果山东的小米儿养人,小孩子非但没死,后来反而在位六十四年,子孙绕膝,是山东第一大藩,后世还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监国鲁王朱以海。不过,但凡他再死早点儿,或者他儿子夭折,鲁王这藩就算绝了,按着万历年间统计数字,吃皇粮的宗室能减亲王一位、郡王八位、将军一百六十位、中尉一百七十位、郡主县主二百四十九位。

3,伊厉王

伊厉王朱㰘,明太祖最小的儿子(不算夭折未封的皇子朱楠),封地河南洛阳,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初六,死于永乐十二年九月二十五。他这个谥号是他四哥永乐皇帝给他的。伊王这哥们比较奇葩,按着《明史》的说法就是“王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髡裸男女以为笑乐。”意思就是成天拿着刀箭满世界溜达,大吼一声“天黑了请闭眼呐!”,躲不及的就被他给砍了,还喜欢把男的女的剃了头发扒了衣服扔一块当热闹看……

这德行如此,谥号也就好不到哪儿去了,谥曰“厉”,上次这么惨的还是距永乐一千多年的前秦厉王符生吧,按着明朝大臣的意思,当时就要把伊王家的王爵给削了,“礼臣请追削封爵”,也是他四哥宽宏,没削。

但该来的早晚得来,伊厉王朱㰘没削,他的子孙基本上都有样学样,五点不干干六点,比如他儿子,伊简王朱颙炔,“纵中官扰民,洛阳人苦之”,除此外还诬陷大臣、上表不恭。到他的五世孙朱典楧当伊王的时候,乐子就更多了,“贪而愎”,做过的坏事包括且不限于要挟洛阳当地官吏、殴打从洛阳过路的御史、劫掠从洛阳城外经过的车马、强拆洛阳民居用来建王府、活活饿死邻居郎中陈大壮、把王府修的跟皇宫似的、把过路的锦衣卫诓进王府然后告诉他“孤有密诏”、自己在洛阳建个东厂、把河南府校场的大将军炮给偷走、关闭洛阳城门强行选出漂亮娘们儿九十人当媳妇、兼职当土匪让强行选妃没选中的姑娘家掏钱赎人、把活人扔进老虎笼子里就因为觉得讨厌那人、皇上让洛阳官员把王府的违建给拆了结果伊王带人跟官府械斗、皇上让他把违建拆了民女放了把手下的瘪三抓了结果人表示“不奉诏”、河南省长拿着朝廷公文去催他他说公文有个卵用这东西也就是能糊个窗户……

于是削爵为庶人,全家安置开封。

其实我觉得这不合适,哪能把人尊贵的王爷安置开封啊,这他娘的得安置凤阳高墙才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