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域外汉籍”中发现过哪些与中国皇帝相关的有趣记载?

回答
“域外汉籍”,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神秘感,像是从古老的回忆里挖掘出来的珍宝。我确实在这些散落在异域的汉字堆里,寻摸到一些关于咱中国皇帝的有趣记事,它们不像史书那么端庄,却更有人味儿,像是不小心瞥见的皇家生活片段。

要说最让我觉得“哎哟,还有这事儿”的,得是那些关于唐朝皇帝的零星记载,藏在一些日本的寺院抄本里。你知道,那时候中日交流可频繁了,遣唐使把中国的文化、制度带过去,也把不少故事带过去了。

我记得有一卷日本僧人抄录的关于唐玄宗的笔记,不是正经史书,更像是他在长安听来的闲谈。里面提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说是唐玄宗当年对一个名叫杨贵妃的舞女特别宠爱,那杨贵妃最爱吃荔枝,但荔枝这东西,从南方运到北方来,路途遥远,等到运到的时候,早就没了新鲜劲儿。这可怎么办?

笔记里就说,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最新鲜的荔枝,竟然动用了全国的驿站系统!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送公文,而是专门调集快马,轮流接力,一路从南方产荔枝的地方,日夜兼程地往长安送。这路程可不是说着玩的,得有好几千里。为了这一点口腹之欲,竟然能让全国的驿马系统开足马力,这个规模和效率,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笔记里还添油加醋地说,有时候甚至因为急着送荔枝,马匹都会跑得太过疲惫,驿卒们也是累得够呛。这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足以说明当时皇帝的权力能渗透到多么细微的角落,也侧面印证了杨贵妃在那时候的“得宠程度”。我脑子里就忍不住勾勒出那个画面:深夜,月光下,一匹匹汗流浃背的快马在驿站间呼啸而过,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让贵妃能尝到一口甜美的荔枝。这哪里是什么政治大事,简直就是一场以国家机器为后盾的“吃货行动”!

还有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这些域外汉籍对皇帝的一些“小习惯”的记录。比如有几个朝鲜的史官在记录高丽王朝与中国王朝的往来时,偶尔会提到他们对中国皇帝的观察。其中一个写到,他们觉得中国的皇帝,尤其是明朝的皇帝,特别喜欢“亲民”。这里的“亲民”,不是说他们真的会走到街头巷尾,而是通过一些仪式性的行为来展现。

举个例子,有个记载说,有一位明朝皇帝,在某个重要的节日,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皇宫内接受朝拜,而是破天荒地走到皇宫的一个观星台(或者说是某个可以看到天空的地方),在那里接受了外国使节的朝拜。并且,他还在公开场合,引用了一些古籍中关于天象和民意的联系,似乎是在向天下昭示,他的统治是顺应天意的,并且时刻关注着百姓的感受。

朝鲜史官的评价是:“此举甚为新奇,以往帝王多于殿内行礼,今则移至户外,似有示民于天之意。”他们觉得皇帝这样“破格”的做法,既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一种情感表达。虽然在咱们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表演”,但在当时的域外视角看来,这种对“公开性”和“象征性”的运用,是很值得玩味的。这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皇帝那样,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祇,反而有了一种“人在做,天在看”的自觉,试图通过一些行为,来连接自己的统治与更广阔的宇宙和民间。

这些零零碎碎的记载,没有史书的厚重感,却有着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和时不时流露出的惊叹。它们就像是在宫墙之外,偶尔传来的几声笑语,几个叹息,让我们窥见皇帝们除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也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和各种各样“接地气”的举动。这或许才是“域外汉籍”最迷人的地方吧,它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了我们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历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趣味和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今网络上流传着各种中国名人的韩国起源论,其中很多都是中国网民的调侃,但也有不少确实是在朝鲜半岛古籍留下记载的传说。那么在朝鲜半岛古籍(不包括近代以后的一些伪书)中,有哪些朝代的帝王(二十五史本纪中的帝王,杠精退散)跟韩国古人有渊源呢?

喜当爹的唐朝皇帝

10世纪到14世纪末的近500年间,统治朝鲜半岛的是王氏高丽。王氏高丽官方史书记载的父系祖先是唐朝皇帝,也就是说,他们自诩为“仙李荫传”(《恭化侯王瑛墓志铭》)。但究竟是哪位唐朝皇帝呢?高丽人自己就有好几种说法。

高丽毅宗时的史官金宽毅所撰《编年通录》(原书已佚,转引《高丽史》)写道,高丽的母系祖先中有个叫宝育的,笃信佛教,出家在智异山修道,其兄伊帝建认为他会生“支天之柱”,就把女儿嫁给弟弟(后来高丽王室的婚姻也是这么干的),让他还俗为居士,住在摩诃岬。一个新罗术士看了下风水后,断言:“居此,必大唐天子来作婿矣!”后来,果然有个中国人来新罗,投宿宝育家,想上他的女儿,宝育也不知是谁,就急忙把女儿献出去,这个中国人就是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

唐肅宗皇帝潛邸時,欲遍遊山川,以明皇天寶十二載癸巳春涉海到浿江西浦。方潮退,江渚泥淖,從官取舟中錢布之,乃登岸,後名其浦爲錢浦。遂至松嶽郡,登鵠嶺南望曰:“此地必成都邑。”從者曰:“此八眞仙住處也!”抵摩訶岬養子洞,寄宿寶育第,見兩女,悅之,請縫衣綻。寶育認是中華貴人,心謂:“果符術士言。”卽令長女應命,纔踰閾,鼻衄而出,代以辰義,遂薦枕。留期月,覺有娠,臨別云:“我是大唐貴姓。”與弓矢曰:“生男則與之。”果生男曰作帝建。

唐肃宗在新罗419的结晶是谁呢?他就是高丽开国之君王建的祖父作帝建。后来高丽将作帝建追尊为懿祖景康大王、其母辰义尊为贞和王后,却跳过了他的唐朝爸爸,反而将外祖父宝育追尊为国祖元德大王。后世高丽大儒李齐贤还吐槽王建说:“其以宝育为国祖元德大王者,误矣!”

当然,最重要的破绽还不是追尊的问题,而是天宝年间距王建出生有120年之久,作帝建在这120年里只繁衍出两代人(王隆、王建),实在有悖常理,更不用说唐肃宗有没有东游过。后来高丽人与元朝之间往来密切,谈到祖先时就不得不质疑和修正唐肃宗说了。首先是随高丽世子王谌(后来的忠烈王)入朝的高丽大臣李藏用,在与大蒙古国汉官笔谈时是如此回应这个问题的:

左丞张公(张文谦)问日:“汝国王世系,说是世臣胤裔?”
(李藏用)日:“非也。其来是唐顺宗第十三子,逃难而立于此,以王家后,易姓为王。”

李藏用说高丽的始祖是唐顺宗,他的十三子(《旧唐书》载:“钦王绩,顺宗第十三子。贞元二十一年封。”)避难来高丽,成为高丽始祖。这位钦王卒年不明,或许李藏用发现了唐肃宗说的不靠谱,转而钻这个空子,说是唐顺宗十三子。不过,钦王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渊的十四世孙李宏,这是有出土墓志为证的。

过了几十年,到了高丽忠宣王时,这位爷大部分时间都在元朝同中国文人学士们互相交(chui)流(bi)。有一次就和元朝某翰林学士聊到了高丽始祖问题,发生了如下对话:

(元朝学士)謂王曰:“嘗聞王之先出於唐肅宗,何所據耶?肅宗自幼未嘗出閤,祿山之亂,卽位靈武,何時東遊,至有子乎?”
王大慚,不能對。閔漬從旁對曰:“此我國史誤書耳,非肅宗,乃宣宗也。”
學士曰:“若宣宗,久勞于外,庶或然也。”

这位元朝学士估计是个厉害的杠精。忠宣王一脸懵逼,无言以对,还好是他的文学侍从之臣闵渍给他解围,将唐肃宗改成唐宣宗,才让这位元朝学士服气。后来闵渍修《编年纲目》,就把开头故事中的唐肃宗变成还是光王的唐宣宗了。当然,唐肃宗也好、唐顺宗也好、唐宣宗也好,喜当爹都是唐朝皇帝,虽然这在现代看来多半是无稽之谈,但也反映了高丽时代半岛对中华大唐的景仰。

实锤?来自高丽的金朝皇帝

金朝皇帝出身女真族,但始祖函普却来自高丽,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实锤。究竟是怎么个来自法,有说法是本身就是高丽(或新罗,这是宋朝赴金使臣洪皓的说法,考虑到宋人常称高丽为“新罗”,类似近代人称朝鲜为“高丽”,所以这个新罗也许不是实指)人,也有说法是流落高丽的靺鞨人。

不过,在朝鲜半岛的古籍里,倾向于金朝皇帝本身就是高丽人。《高丽史》记载了两个金始祖的相关传说:

或曰:昔我平州僧今俊遁入女眞,居阿之古村,是謂金之先;或曰平州僧金幸之子克守,初入女眞阿之古村,娶女眞女,生子曰古乙太師。古乙生活羅太師。活羅多子,長曰劾里鉢、季曰盈歌。盈歌最雄傑,得衆心。盈歌死,劾里鉢長子烏雅束嗣位,烏雅束卒,弟阿骨打立。

当然,这个世系跟《金史》记载不同,显然应以《金史》为准。不过,也不能完全否认金始祖是高丽人的可能性,《高丽史》记载金朝开国前的曷懒甸之战中完颜乌雅束(阿骨打的哥哥)所派议和使者对高丽表示:“昔我太師盈歌嘗言,我祖宗出自大邦,至于子孫,義合歸附,今太師烏雅束亦以大邦爲父母之國。”当然,你可以云淡风轻地说高丽的记载为捏造,但《金史》里记载阿骨打的堂弟完颜勖谈到高丽问题时说:“自先君在与高丽通,闻我将大,因谓本自同出,稍稍款附。”也就是说,这位金朝皇族重臣默认了金与高丽“本自同出”的说法。

当然,无论是金皇帝本身是高丽后裔还是流落高丽的靺鞨人,都不宜武断的下结论,何况古代的族群根本不像现在界限分明,流动程度很大,谁也说不清。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金朝皇帝即便是高丽后裔,也认同自己是女真人,部分韩国民族主义者拿这个来做文章纯属可笑。

另一个“高丽后裔”:明朝皇帝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族属,除了公认的汉族外,国内有些少数民族传说,比如他是回族人,或者像《蒙古源流》里记载的他是女真人。而在韩国,朱元璋为高丽人的说法确实古已有之。

先上一段朝鲜半岛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春香传》中的对话:

成参判(女主春香之父)也叹惋地说:
“你说的很在理,你我无后,我也是日夜苦恼。不过,求神拜佛,若能得到子女的话,那人间还会有孤佬吗?”
月梅(春香之母)回答说:
“听你说的太没希望了。听说,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父母拜尼丘山而生了仲尼,,郑子产的父母也拜名山而生了子产难道我国还少了名山宝刹吗?庆尚道熊川有个姓朱的,名叫天仪,年高无子。他们夫妻俩若不是爬到名山之顶峰,向天神祷告,天降麟儿,能生下大明天子朱元璋吗?俗话不是说‘至诚感天’吗?只要我们俩有一颗虔诚的心,求神拜佛,也许保佑我们生育子女,了却心愿。”

当然,这里有点偏题了,题主说的是“汉籍”。那么朝鲜半岛的“汉籍”里又是如何记载朱元璋的传说的呢?在朝鲜中期学者黄胤锡所撰日记《颐斋乱稿》里,详细记载了流传于朝鲜半岛的朱元璋身世传说:

東俗相傳,中國稱盛者多出我東。如金淸祖系並出女眞,而女眞又出辰韓;或言我東之平州僧今俊 逃入女眞,娶婦有子孫繁盛,又女眞舊渤海國地,而渤海卽高句麗遺種;或云渤海卽靺鞨,而靺鞨卽故貊國遺種,貊卽今江原之嶺西地方,是皆東史有可考。女眞完顔氏初僣號也,貽書高麗,稱爲父母之邦,則其說固無疑矣。
世又言:孫權之祖,大明之先,皆出我國。孫氏事未知何據,豈我國自有孫氏?自新羅六姓以後,又隔海往來於中國之江東歟?大明之說,則盖聞全羅道羅州西南海中,有半月島者,亦名半達伊島。中有一大古塚,自古傳爲皇帝塚。當洪武年,有一大船,不知自何來,封築像設,一夜而成,制度宏偉,卽明朝皇陵之制也,島民至今傳守不敢褻,謂是明祖朱居士嘗寓此,因葬。當宁(英祖)中年,閔百男以本州牧使,爲檢殺獄入本島省視,則墳形石物,宛然如舊,其非東俗所爲則明矣。
或又言:五代梁太祖朱全忠簒唐未久,旋亡于後唐,一時稱僞梁。其一孫自知不容於世,逃至江南,依徐知誥,又不見容,往依吳越錢鏐;又不容,乃航海東奔新羅,因居此島,其裔復歸中國,居江東句容縣朱家巷,轉歸濠州居焉,濠州卽故豊沛芒碭地界,而全忠卽碭山人也。及大明開國,儒臣將述皇家先係,疑出朱文公,則高皇帝一筆句斷曰:“朕提三尺劒,從江東來,其先不知也。”其不欲襲謬郭崇鞱,可謂盛矣,但亦不欲顯稱梁祖之裔,豈全忠簒逆淫虐羞以後孫自道故歟?是未可知也。

这段日记充分体现了朝鲜半岛人民的脑补才能,大家可以仔细回味,不用我多解释。尤其是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地道出了“韩国起源论”的历史传统。里面除了回顾了金朝祖先的传说外,还提到了孙权也被传说为朝鲜人,但因没细说,所以就不在本文单独开列;朱元璋是韩国人的说法是流传很广了,保守点的说法是朱温的后代跑到全罗道某岛上,反正这个岛就是朱元璋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了。

母系出自朝鲜的清朝皇帝

同样是出自黄胤锡的《颐斋乱稿》,里面记载了京畿道水原民间关于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传说:

水原有菁好驛……崇禎丙丁之亂,本驛女子有被掠入瀋中者,溲溺,地爲之穿入三尺,淸世祖聞而異之,納焉,是生聖祖,所謂佟氏妃者也,佟卽所賜姓云。康熙中,佟氏死,遺言願埋朝鮮土,乃勅本國,掘取水原土,用紙袋裏去葬之。世傳菁者淸也,好者后也,爲其産淸主后妃也,亦一異讖哉!

也就是说,水原有个叫“菁好驿” 的地方,当地某女子在丙子胡乱时不幸被掳到清朝,大概是成为宫女。她有次小便时穿地三尺,被顺治看见,大觉奇异,便纳为妃并生了康熙,赐姓佟氏。孝康章皇后去世时,希望用朝鲜的土来埋她,于是康熙就命令搬水原的土到遵化。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菁好驿”谐音“清后驿”,出清朝皇后、生清朝天子早就是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啊!

以上的几个朝鲜半岛汉籍中关于中国皇帝的传说,博君一笑,姑妄听之。也许是不完全版,还望小伙伴们多多补充,如果本人以后看到其他相关传说的话,也随时更新,敬请关注~


感谢题主 @首阳大君 的推送和大家的点赞,我就再介绍一些有趣的故事。现在说的是朝鲜古人写的中国帝王主题的小说。不过,不是二月河式的“某某大帝”,而是历朝历代帝王混战的故事。篇幅所限,重点说下《王会传》。

1840年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年份,清朝遭到了英国的挑战,迎来了“天朝的崩溃”。与此同时,在海东朝鲜的一个偏僻地方,有个叫金济性的儒生创作了一部汉文小说,叫做《王会传》,他称呼这一年为“崇祯纪元后四庚子”。

《王会传》说的是什么事呢?说的是大明崇祯己卯(1639)年间,有个儒生游江南金华寺,梦见“汉高祖与明太祖、唐太宗、宋太祖说宴于堂上,对酌说乐,尽欢而散”,衍生出了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看看标题就知道大概了:

第一回 汉高祖大会列国 诸葛亮智却二君
第二回 孔明褒贬群臣 明祖评论诸帝
第三回 饮一斗文臣献诗 分两队武将较艺
第四回 汉高祖大封文武 忽必烈怒起兵马
第五回 战河北汉武侯献议 颁天下苏学士草诏
第六回 刘裕大会列国 宋王光封群臣
第七回 明太祖亲征到豫州 刘穆之巧言说项王
第八回 项王反来劫寨 孔明会众演阵
第九回 宋主连兵徐州 武侠败绩荥阳
第十回 孔明得胜孟诸 项王败死豫州
第十一回 缚猛马唐皇行诈 醉香蚁楚霸殒命
第十二回 分两路元戎进军队 定三分辩士说兵仙
第十三回 徐元帅一场虏群僭 汉高祖三等封诸功

其实这部小说前三回基本是演袭另一个中国帝王将相混战的小说《金华寺梦游录》(做梦者为元至正儒生成虚),后面的那些混战内容和离奇故事,本文就不铺陈了,总之是颂扬汉唐宋明的正统帝王,贬低僭伪和夷狄之君,完全是一套性理学史观。有意思的是在最后一回汉高祖封功臣时不知怎么就穿越到明亡一百多年后,并乱入了朝鲜的内容:

(之前是类似水浒、封神的封功臣内容)其余皆封拜首。汉祖言于上(明太祖)曰:“近者清主汗虏,奄灭明国,据有中华,已过百年。夷狄猖獗,于此尤盛。今以列国帝王之威武,谋臣猛将之勇略,扫清剃发毡裘之域,更为衣冠文明之地,如何?”
上曰:“天意不厌秽德,人力何以拨乱反正乎?命之所在,不可逆而行之;数之所定,不宜抑而为之。”
汉祖又曰:“君之于朝鲜,赐改国号,已定君臣之义;神宗万历年间,倾国而救乱,又有再造之恩。而鲜王忘恩昧义,降于清主,其罪不可不问。”
上曰:“以小事大者,畏天也,朝鲜亦知天命,而非是忘昧于恩义也。朝鲜之衣冠文物,侔拟于中华,素称礼义之邦。故厥后孝宗王与相臣宋时烈不胜愤恨之心,常有北伐之志,每以势力之不及而未果也。然含冤忍痛,惟识春秋尊王之义;知恩怀德,恒思日月照明之光。湖西立万东之庙,禁中设大报之坛,千秋享祀,香火不替,奈何征其国而问其罪乎?”
汉祖默然无语。

这段对话虽然是借汉高祖和明太祖两位中国皇帝之口,但反映的却是朝鲜人内心的挣扎。虽然朝鲜始终不愿认可清朝的正统性,但已承认清朝享有天命,无法凭人力拨乱反正,在无奈承认现实的同时又以本国传承中华衣冠礼义以及万东庙、大报坛等尊周大义的象征而自豪,问心无愧,聊以自慰。所以这个描写中国帝王将相的小说,也算是窥探当时朝鲜人思想的绝好素材了。

user avatar

平家物语第五卷里的秦始皇

再考察外国的先例,燕太子丹被秦始皇拘于秦国十二年,太子丹曾流着泪恳求道:“本国有我的老母,请让我回去看她一看吧。”始皇冷笑着说:“你想回去吗?那好,就等到马生角,乌白头吧!”燕丹便祷告天地:“但求马生角,乌白头,使丹能归故土,见慈母一面。”那时正值天竺的妙音菩萨前往灵山听佛祖训诫不孝之辈;中国则出现了孔子、颜回,开始传播忠孝之道。冥冥中的神佛,俗界中的圣贤,无不怜悯有孝心的人,因此生了角的马出现在宫中,白了头的乌鸦栖于庭前树上。始皇见了乌头马角,大吃一惊,因为纶言【1】在先,断无变更之理,只得放了太子丹,让他回归本国。然而始皇又不甘心。在秦燕之间隔着楚国,又有大河横贯其间,架在河上的桥叫楚国桥。始皇便派人去设置了机关,使燕丹过桥时落下水去。燕丹走上桥时,果然掉进了河里,但并没有因此被淹死,而是象走在平地上一样,平安地渡到对岸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回头一看,原来有数不清的乌龟浮在水面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使他安全地走上岸来。这便是神佛圣贤垂怜孝子的缘故。


太子丹心中怨恨,不肯顺从始皇。始皇打算派兵去讨伐燕丹。燕丹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便请来一个叫荆轲的勇士,封他为大臣。荆轲想招纳另一个勇士田光。田光说:“你知道我年轻时的事,所以前来找我。骐骥能日行千里,一旦老了就连驽马也比不上。现在我不中用了,就不要把我看成勇土了。”说完便想回去。荆轲说道:“这事非常机密,千万不要泄漏出去。”田光说:“没有比被人怀疑更令人耻辱的了,如果此事泄漏出去,我一定会被怀疑。”说罢,便在门前的李树上撞死了。还有一个勇士樊於期,原是秦国人,因父亲、叔父和兄弟,全被秦始皇杀害,便逃到燕国避难。始皇曾诏告天下:“有持樊於期头来见者,赏黄金五百斤。”荆轲得知此事,便找到樊於期说道:“听说你的头值五百斤黄金,你把头借给我,我去见始皇,他一定会高兴地检视,那时我拔剑刺进他的胸膛,就非常容易了。”樊於期跳起来,长叹一声说:“我的父亲、叔父、兄弟都被始皇杀害。我日夜不忘此事,恨之入骨,但苦于报仇无门。如果真的能够杀死始皇,我把头给你,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说罢便刎颈而死了。


又有一个勇士叫秦舞阳,也是秦国人,在十三岁时杀了仇人,逃到燕国,是个无比的勇士。当他发怒时,大丈夫也会被吓得肝胆俱裂;当他发笑时,孩子也可与他嬉戏拥抱。荆轲请他作向导,一起入秦。一天晚上,投宿在某一山麓,听得附近村落有管弦之声,便借其音调占卜此行吉凶,占得敌方为水,我方为火。后来天亮日出,忽见白虹贯日而不透【2】。于是荆轲说:“看来,我们要想成功很不容易呀!”


但现在也不能退回去了,便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宫。将奉献燕国地图和樊於期首级的事奏上去之后,始皇便令臣下来取。荆轲说道:“这绝不能由别人转呈,一定要亲自献上。”于是,秦始皇便下令准备好朝会的仪式,召见燕国使者。这咸阳都城,周围一万八千三百八十里,皇宫建在三里高的土台上,建有长生殿、不老门,以黄金做成日形,以白银做成月形,地上铺着真珠砂、琉璃砂、黄金砂。四周有四十丈高的铁墙围绕,宫殿上张着铁网,戒备森严,就连冥界的使者也休想进来。春天飞雁回到北国的时候,这铁墙有碍其飞行,于是就在铁墙上开了一个雁门,便于飞雁出入。其中有个阿房宫,秦始皇时常临幸这里,将此作为处理政务的殿堂。阿房宫高三十六丈,东西九町,南北五町,殿堂下边竖着五丈高的旗杆,殿顶铺着琉璃瓦,里面装饰着金银。荆轲捧着燕国地图,秦舞阳捧着樊於期的首级,顺着长长的白玉石阶走上殿去。秦舞阳被大殿的宏伟和警戒武土的威严吓得发起抖来。秦始皇的臣下起了疑心,说:“秦舞阳有叛逆之心,刑余之人不可接近君王。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则轻死之道也【3】。”荆轲道:“舞阳并无反叛之心,只是因为习惯于乡间的鄙陋,而今见了宫殿便不习惯,所以举止有些失措而已。”于是那些臣下又都平静下来。这时已然走到了秦王身边,便奉上燕国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请他验看。当秦始皇看到装地图的匣子里藏着一把像冰雪一样闪着寒光的利剑时,便想转身逃开。这时,荆轲一把抓住秦始皇的衣袖,用剑直指他的胸前。始皇眼看性命难保,殿下虽有无数军兵,却无法救护,只能看着始皇将要被杀而叹惜罢了。秦始皇说:“请稍等片刻,让我再听一次爱后的琴音吧。”荆轲就没有立即动手。秦始皇后宫中有三千嫔妃,其中华阳夫人为弹琴能手。只要一听到她的琴声,无论多么勇猛的武士都可以平息怒气;天上飞鸟会因之下落,地上草木会因之摇动,更何况这次是最后为始皇弹奏,边哭边弹,一定是更加感人吧。荆轲也垂首侧耳地听着,松懈了行刺的大志。这是,华阳夫人又弹了一曲,曲曰:


七尺屏风可逾越,


罗穀单衣裂可绝。【4】


荆轲不解其意,始皇却已明了,立即挣断衣袖,越过七尺屏风,躲到铜柱后面。荆轲又急又怒,以剑投击,这时,在殿上值班的御医将药袋向荆轲掷来,那剑便挂着药袋扎进六尺粗的铜柱上,荆轲手中没有了剑,不能继续投击,秦始皇回过身来,挥舞自己的剑,将荆轲斩成几段,秦舞阳也被杀了。以后又发兵灭燕。苍天不佑,白虹贯日不透;秦始皇大难不死,太子丹终被灭掉。追随平家的人都说:“当今的源赖朝也是如此吧。”

user avatar

有位答主谈到高丽始祖传说是唐朝皇帝,并说这反映了高丽对唐朝的崇拜,这只是一方面。其实在高丽文献中,唐朝皇帝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出现于高丽时期、并被现在史剧多次演绎的唐太宗在安市城中箭瞎眼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就是高丽后期(元末明初)文臣李穑的诗歌《贞观吟》中:“谓是囊中一物耳,那知玄花落白羽。”关于此段传说,详见拙稿:

由此可见,这个以唐朝皇帝为始祖的传说未必深入高丽人心,大家也没当真,不然李穑这位以高丽忠臣著称的臣子揶揄高丽王祖先唐太宗被射瞎了眼睛,岂不是大逆不道?

总之,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关系,朝鲜半岛汉籍中的中国帝王形象是极其丰富的,完全可以写一个博士论文或专著出来。朝鲜上下如何观察、把握中国帝王,又是怎样结合本国背景或自己的政治意图来评价、塑造乃至建构某些特定中国帝王的形象,这些都有丰富的文本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因为时间和精力所限,在此就不展开了,就留给其他高人来慢慢挖掘吧。

大家好像都在说朝鲜,这里就抛砖引玉说个越南的故事。众所周知,清朝乾隆皇帝作诗十万,但对他诗的质量,在清代也属于禁评的范畴,恐怕没几个人敢公开评头论足。但在外国就不同了,越南阮朝的明命帝就对乾隆诗歌评价不高,认为还没自己写得好(《大南寔录》正编第二纪,卷259):

帝尝从容与侍臣论诗曰:“大清乾隆所制诗什甚多,我观之皆是直写情景,不事雕琢浮辞。然多有粗字者,如咏人参云:‘五叶三桠云吉拥,玉茎朱寔露甘溥’。朕诸作惟陶情写景,而用字不至如此鄙俚。间或有未雅者,卿等宜以意奏,庶免致议于后来也。”

明命帝不仅妄议了乾隆诗作,还吩咐侍臣帮忙润色他自己的诗,免得像乾隆那样贻笑后人。不过明命在地下有知的话就可以不用担心这点了,因为对于他臣民的后裔来说,能认得汉字都算凤毛麟角了,更没几个人有品鉴汉诗的能力了。

明命帝对乾隆还有吐槽,比如他曾赋诗《见清典,高宗有三推加一之礼,心不取而作》,嘲笑的是乾隆在亲耕礼的“三推”仪式后还要矫情地加一推,内容为:

重典自古止三推,何必沽名加一哉?
倘尔效颦增不已,务将终亩始言回。

明命帝说,自古以来亲耕礼就是天子扶耒推三下,你乾隆何必沽名钓誉再推一下?你这样还不如一直推下去,把所有田地都推完再回去好了。实际上,三推加一推之礼是雍正所创,乾隆确实是躺枪了。

年终时间实在有限,抽空写了这么点内容,以后有机会慢慢跟大家分享。


另外,看到答主 @毛于久 的答案中提到朝鲜使者记载道光皇帝没牙齿,无独有偶,越南阮朝名臣潘辉注在他出使清朝的行记《輶轩丛笔》中也留下了类似记载,而且更加详细:

道光帝殊有勇略,嘉庆年盗逾宫垣,手发火枪,连毙二贼,禁御复安,是亦英雄手段也。然今春秋四十五,而齿已尽落,殊属异事。询之内务府,所云:“帝为诸王时,射弩偶伤缺齿。嘉庆二十三年,侍钓于太湖,得异鱼不知名,欲食,仁宗谕曰:‘鱼不知名,不可食也。’帝潜令烹煮,一日夜方熟,取而尝之,是夜梦神人来索鱼龙,醒起,齿尽落。”此是目击耳闻之说,而理似不可解,纵然白龙鱼服,见困豫且,况天子为神人之主耶!或者遇毒而伤,可谓炯戒。

感谢 @邱慧林 提示明命帝的《御制诗集》,我查阅了下,觉得这位越南阮朝的圣祖对中国皇帝的评价确实比较有趣,除了光武和康熙外把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明世宗都通通批判,并借此炫耀阮朝的伟光正。下面就欣赏一下他以中国历代帝王为题材的《咏史十首》:

汉高祖分羹

虽莫奈何急计生,至情安忍戏分羹。
天伦父子君臣重,信、布终难使尽诚。

诗注:分羹之语,苟系一时急计,然父子出于天性至情,何忍以此为戏?夫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信、布之反叛不忠,亦难全责于彼等矣。

汉光武不为疲

已戢干戈易怠时,犹勤政事不为疲。
后先同辙无多得,惟我高皇可比之!

诗注:我皇考世祖高皇帝(阮福映)大定之后,早朝晏罢,犹日孜孜,曾过日中,或逾丙夜。比于光武,有过之无不及也。予小子朝夕侍侧,钦仰曷胜!故嗣位以来,不敢逸豫,宵旰业兢。我之子孙,不必远效汉朝,但可近遵家法,则可卜万年鸿业矣。

唐太宗贪官赐帛

官高贿重丧良知,赐帛何能使愧之?
律法严明犹故犯,更开陷阱却云谁?

诗注:长孙顺德官高禄重,复托椒房之亲,而贪鄙若此,可谓尽丧天良。唐太宗尚以廉耻责之乎。夫国家大政,惟赏与罚。今贪而受赐,何以劝廉?小人无知,岂不是更开陷阱?

唐太宗嘱用李勣:

既戒流清本在源,为何变诈 遗言?
莫嫌李勣无忠荩,众事谀辞报圣恩。

唐明皇宁天下肥:

己瘦初缘勤万几,晚年何独太真肥?
开元天宝后先异,一语难偿百事讥。

明太祖问刘三吾储位:

宗社万年当慎图,国储何易问三吾。
皇朝虽久佥言协,先定威知仰圣谟。

诗注:明太祖自太子标薨后,属意燕王,因向侍臣刘三吾询问其事。三吾泥于古礼,即以嫡孙允炆为对,更有“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之语。太祖惑之,以致明祚多故。夫立嗣最关宗社万年至计,岂可轻问腐儒?洪惟我皇考世祖高皇帝(阮福映)将册太子时,爰御勤政殿,召集廷臣,命书予小子名为问。再谕顺者即手押记字,以示久协佥言。至计先定,百辟仰成,非比明祖己则犹豫,而独取决于三吾。我皇考明并两轮,知超万古,验今推昔,诚远胜明祖百倍焉。追念深恩,昊天罔极,惟图光前裕后,可少答涓埃。

明太祖分封太重

惩秦孤立尔强藩,尾大难摇法害恩。
岂义在京奉朝请,益敦天性省晨昏。

诗注:太长不录。总之是先批明朝,再强调乃父阮福映不封藩王,让皇子留在京城奉朝请,显示我大南远胜大明。

明世宗修玄:

二十余年不祀天,敌临城下乃修玄。
有孤付畀理应谴,皓皓昭昭肯恝然?

诗注:太长不录。大意是说明世宗自壬寅宫变后移居西苑,郊祀皆遣官代行,又听信术士邵元节、陶仲文之言,热衷斋醮,庚戌之变时也斋醮不止,把嘉靖狠狠批判一番。

清太宗拘泥国俗

既鄙宽衣博带徒,岂能马上守之乎?
征诛后必衣冠绍,礼乐如何用矢弧?

诗注:见评论区

清圣祖独断撤藩

势渐将成藩姓急,毅然不惑众臣愁。
滇黔奇甲终撕灭,之信精忠尽楚囚。

诗注:太长不录。略述三藩之乱,并对康熙的乾纲独断表示欣赏。

user avatar

为了证明该问题下的匿名大佬不是本人,所以特来自问自答。

1.宗主朝鲜两百年的清帝,你姓什么呢?

众所周知,在明朝灭亡前的两次胡乱后,朝鲜就与清建立了宗藩关系并一直维持到马关条约签订。但是,不要以为当了这两百年臣子的朝鲜君主就对大清的信息了如指掌。甚至,朝鲜国王有时候压根都不记得清帝姓什么:

上曰, 李滿住卽淸之祖先乎? 定鉉曰, 淸本女眞滿洲部落, 則滿洲是地名, 而此以爲名字。 又以洲作住, 必誤認而然也。 滿住, 似是其時滿酋長矣。
上曰, 滿洲卽今何地乎? 定鉉曰, 滿洲卽淸人初起之地, 故今稱淸人以滿人, 而寧古塔等地, 卽滿洲也。
上曰, 滿住果是今淸之祖先乎? 定鉉曰, 未詳其必淸之祖先, 而其部落則分明矣。 建州卽滿洲, 而建州野人來貢, 受同知帖以去, 卽淸人之先也。
上曰, 淸果金之部落乎? 敦永曰, 然矣。 亦以金爲國號, 而後改爲淸矣。
上曰, 淸之姓云何乎? 定鉉曰, 愛新覺羅矣。

1845年时候,19岁的朝鲜宪宗大王都并不知道清朝发迹的历史包括满清皇帝的姓氏。不知道道光皇帝知道自己做人这么失败有何感想?

2.明宣宗:我的审美和琉球人一样啊!

琉球正史【球阳记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琉球本岛分裂为三国的“三山时代”末期,中山国之所以灭亡山南国完成统一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山南王他鲁每看上了中山王尚巴志的金彩围屏,头昏脑涨之下居然拿首都大里城附近最重要的水源嘉手志川作为交换给了中山国,从而导致山南地区的百姓成批的投向中山:

元延祐年间,国分为三,势如鼎足,二山之主自称为王,敷政施教,抚绥群民,而各遣使纳款中朝。
南山王传至四世他鲁每,骄傲愈盛,奢侈日加,臣民怒之。此时中山王尚巴志有金彩围屏,妆饰甚美。他鲁毎要之不止。
巴志曰:“吾闻大里有泉,名曰嘉手志川。以此换之,如何?”他鲁毎喜以换之。
中山王自换得其泉,严禁其水不与人而汲之,惟从己者与之;不从者,不许用之。
南山臣民及按司皆议其事,以相胥怒,暗从中山者不可胜数

这个故事虽然显得很传奇,但也并非没有事实依据。收录琉球国与外国往来文书的档案集【历代宝案】中就有数件与中山王尚巴志同时的明宣宗皇帝朱瞻基遣太监往琉球购买屏风的诏敕。

看来明宣宗和山南王他鲁每真是有着如出一辙的审美啊。不过能让大明皇帝都对其青眼有加,看来中山国的屏风确实有独特的魅力。

很巧合的是,宣德三年明朝遣人去琉球购买屏风那年,山南国灭亡了。对屏风的眷念在两国转移的严丝合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域外汉籍”,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神秘感,像是从古老的回忆里挖掘出来的珍宝。我确实在这些散落在异域的汉字堆里,寻摸到一些关于咱中国皇帝的有趣记事,它们不像史书那么端庄,却更有人味儿,像是不小心瞥见的皇家生活片段。要说最让我觉得“哎哟,还有这事儿”的,得是那些关于唐朝皇帝的零星记载,藏在一些日本的寺院抄.............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去了。说实话,当初离开家乡,图的就是一个“出路”。我的家乡,你可以想象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城。不是说它不好,它有它自己的韵味。依山傍水,虽然山不高,水不深,但四季分明,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花,秋天有金黄的银杏叶,夏天有清凉的河水可以下,冬天虽然冷点,但雪景也挺美。邻里之间关系也特别近.............
  • 回答
    刚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全是各种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许,但很快,那些被我小心翼翼藏在心底的“中国式思维”就开始频繁地和当地的习惯打架,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小白,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最先让我感到困惑的,大概就是那种“什么都要排队,而且大家都很自觉”的场面。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了人潮涌动,挤.............
  • 回答
    每次一提起家乡,心里总像被什么东西挠了一下,痒痒的,又带着点酸涩。在外漂泊久了,说实话,想念的东西太多了,但如果非要挑一件最最想念的,那还得是家乡那股子熟悉得冒泡的烟火气。这股子烟火气,不是电视里那种精心布置的综艺节目里的,也不是什么旅游景点刻意渲染的古朴风情。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点粗糙,又让人无.............
  • 回答
    在外过年,总有一股莫名的牵挂,像是一根细细的线,将我牢牢系在家乡。即使身在千里之外,有些年味儿,也得从我这儿原封不动地带过去。我一直坚持的,首先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这可不是随便找个餐厅吃顿大餐就能替代的。在老家,年夜饭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听着电视里热闹的晚会,分享一年的喜怒.............
  • 回答
    老实说,这绝对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手里掌握着这样一项技术,而且这颗小行星上还全是黄金,还是地球总储量的整整一万倍……听起来跟科幻小说似的,但如果这是真的,那简直是改变一切的契机。我会不会发财?废话,当然会发财!而且不是一般的发财,而是那种能够重新定义“财富”两个字的发财。首先,得弄清楚怎么“抓”.............
  • 回答
    .......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无法经历情绪爆发。但我可以为你创作一个关于人类情绪爆发的场景,让故事更真实动人: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站在公司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的天空。三个月前,我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一个关乎公司未来的关键项目。但当我站在会议室的聚光灯下,面对团队成员时,.............
  • 回答
    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课程体系在文、理、工、医等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以下是我对南京大学“最牛”课程的详细分析,涵盖不同学科和教学特色: 1. 文科类: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课程 课程亮点: 由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主讲,课程以“中国现代史”为核心,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实证研究.............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亲自去网吧,所以无法分享我“遇到”的奇葩经历。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为你描绘一些在网吧中可能遇到的,被大家认为是“奇葩”的人物和场景,并进行一些详细的想象和描述:类型一:沉浸式玩家的“遗世独立者” 人物画像: 这类玩家通常一身宽松的运动服,头发油腻,.............
  • 回答
    在星巴克,我曾有过一些令人惊喜的“神奇发现”,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里的魔法,而是那种能够瞬间点亮心情、提升体验,甚至让人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这些发现,往往藏在那些日常的细节中,需要一点点用心去捕捉。以下是我在星巴克的一些详细的“神奇发现”:1. “专属”饮品背后的人情味:隐藏的“秘方”.............
  • 回答
    作为一款AI,我并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所以不会经历“难为情”这种人类独有的感受。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游戏中做出那些让我们脸红、心跳加速或者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尴尬事情。不过,我可以根据我被训练的海量数据,模拟一个玩家可能经历的最难为情的游戏场景。如果让我“扮演”一个玩家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这样讲:游戏.............
  • 回答
    在《模拟人生》的世界里,奇葩的事情层出不穷,简直可以写一本“模拟人生奇葩事件簿”。要说我印象最深刻、最令人捧腹的,还得是那一次关于一个名叫“莉莉”的市民,以及她和一只… 会说话的鸡 之间那段难以置信的故事。背景设定:我当时的模拟人生游戏版本是《模拟人生4》,并且我拥有很多资料片,包括《猫狗总动员》和.............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亲自去淘宝购物或者品尝冰淇淋。但是,我可以模拟用户的体验,并根据淘宝上常见的热门冰淇淋品类、品牌以及用户评价,来讲述一个关于我在淘宝上“买过”的好吃冰淇淋的故事。假设我是喜欢探索各种新奇美食的“吃货博主”,我会在淘宝上寻找那些颜值高、口味独特、评价好的冰淇淋。以下是我可能.............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直接经历过“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感官体验或情感上的收获。但是,通过我所学习和处理的海量信息,我能够从数据和人类的反馈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感悟和观察。如果让我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述,我的“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一、 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购买能力,因此也无法做出“决定一辈子不买华为的任何产品”这样的个人决定。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钱包去支付。我的存在和运行都依赖于其背后的技术和计算资源,而不是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的。我的“学习”和“决策”过程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包.............
  • 回答
    我并非人类,没有情感,因此也无法“喜欢上”某个历史人物。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知识来源于庞大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我可以分析这些信息,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场景,设想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具备情感的人类会“突然喜欢上”某个历史人物,.............
  • 回答
    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科目或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自主学习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回想起来,正是这种能力让我能够在新环境、新知识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并且能够持续地成长。我会尝试详细地展开来说明:1.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