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7年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外教项目,去了广州教高二。我是社会心理学家,所以我一直在观察我周围人的行为。我在广州注意到了一些小细节:
当时我想,"Wow,在北京,避免冲突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我在中国生活几年内,我一直在观察到这些区别,然后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大米
我在北京语言大学旁听一个研究生的方言课,看到一个地图。老师在讲中国某一些地方,”手“是专门指hand,但是有的地方也可以指arm(胳膊)。
他给我们看地图的时候,我很吃惊。专门指hand的地方几乎都是长江以北,也可以指arm的地方是长江以南。
已经过了十年, 所以我可能记不清了。我试图找这个地图,都找不到,不确定是不是存在。可是地图的分布跟中国的方言图很像:
我们心理学家经常测一些很模糊的东西。我测一个人的集体主义之后,我就能100%确定这个人的集体主义程度吗?很难。
所以我要了解文化差异的时候,我觉得先看语言就清楚一点。如果这些人是这么说的,那些人是那么说的,那我猜文化差异会沿着这些线。至少可以初步猜测。
所以我看到这个地图的时候,初步猜测是我感觉到的南北文化差异可能也是这么分的。那这条长江呢?它代表什么呢?
我第一个想法是个边界。比如印度和中国为什么那么不一样?是因为中间有山,两边不容易接触。
可是长江不算什么界限,小船就可以渡过。
所以不是边界。后来我发现长江大概是种水稻和小麦的分界线:
那种水稻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我开始研究传统种水稻的方式,比如费孝通访问水稻村子的研究。我发现,种水稻有两个跟小麦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为了做到这两点,访问传统种水稻的村子的人类学家发现,种水稻的农民会互相分担工作量,比如我这周帮你种地,你下周帮我种地。这样人和人互相依赖程度更高。
然后为了弄灌溉系统,种水稻的农民需要协调用水量,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放水,还要协调灌溉系统的维修。所以当一个像牛仔那么自由的水稻农民就不行。
测试
后来我到University of Virginia读博士,决定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测来自不同的地区的人,看看(1)是不是真的有这些差异还是只是我想象的,(2)这些差异是沿着水稻和小麦的界限吗?
一开始我是偷偷的去做,因为我觉得我的导师和其他研究者可能会觉得我的想法有点奇怪。我花了几年进行研究,我总共测了1000多个来自各地的大学生,测了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个体主义和朋友/陌生人的区分。
看看东方思维方式结果(心理学家叫这个”holistic thought"), 来自种水稻省的学生更高(原文)。
统计上花了很多时间来比较其他解释原因,比如经济发展程度、温度、城市化、跟游牧民族的交流(比如蒙古族)等等。水稻不是唯一有效的变量,但是能够解释一部分的差异。
比较水稻和小麦的分界线也很有意思,因为这些地方距离不远,温度等其他变量差异不大,但是一边种水稻,一边种小麦。结果发现这些地方也有文化差异。我来自江苏的朋友也跟我说过他们会说“苏北”和“苏南”的同学不一样。
星巴克
好吧好吧,问题是星巴克。我做完这篇研究之后,我想用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测试方法。在实验室做的问卷和任务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跟日常生活连接起来不容易。所以我当Fulbright奖学金学者的时候,在想:怎么做日常生活测试呢?
有一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对面的咖啡馆工作。桌子和椅子像这样:
一个客人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椅子往外挪了。过了几分钟,一个服务员走过来了,侧了一下身就过去了。没动椅子。
当时我脑子里亮了灯泡。
Aha! 这个像文化心理学家说的差异:个体主义文化的人(比如美国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倾向于改变环境。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比如日本)倾向于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这个椅子实验正好可以在中国南北的咖啡馆都做。
所以我开始设计我的挪椅子实验了。我选择只去星巴克因为(1)很多城市都有,(2)南方北方的星巴克环境、颜色什么的差不太多,所以环境到一定程度被控制。
我在星巴克用了那种比较轻的、木头做的椅子,把两个椅子挪到一起。
为了控制椅子之间的距离,我用了我的腰的宽度为标准:
这样的距离可以过,但是要侧身。
我先去了上海和广州,每个地方测了(麻烦了)大概100个人。结果只有大概5%的人挪椅子!
我原来猜南方会比较低,但是这意味着100个人当中,我看到90多个人侧身不动椅子。我看到两个情侣一个一个排队过去,我看到商场拿着两个购物袋的人把购物袋抬起来过去!
后来我去了香港。作为测试地点,香港比较有意思,因为是在水稻文化区,但是又那么发达,而且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结果香港跟广州差不多,挪椅子只有大概5%。
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担心。如果我乱创造一个实验方法,是个冒险的事。有可能花了那么多时间,给几百位星巴克客人添加麻烦之后,发现谁都不挪椅子。是不是我来自美国的腰太宽了?
所以我在北京开始收集数据的时候,很焦虑。我在第一个星巴克(在新东路)开始“设计”椅子。一般设计椅子的时候,我没有一下子挪到一起。我不想那么明显,不想让客人知道有一个歪果仁在星巴克挪椅子。
所以第一个人过来的时候,第一对椅子只挪了大概70%。第一个人是阿姨,可能50岁。她看到椅子的时候发出声音,“哼”,然后两个都挪了!
“ Ahhh..." 我放心了。北方人是这样。
在北京和沈阳收完数据,大概15%的人挪椅子了。
因为这个任务是我乱创造的,我试图做一些验证工作。所以我拿了两个比较著名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国家做对比实验:美国和日本。结果日本人像中国南方不挪椅子,美国人挪椅子最多。
这些差异肯定是水稻和小麦产生的吗?这个很难说。我在文章里比较了不同的变量。如果感兴趣,我建议仔细看两篇原文(实验室,星巴克)。有很多因素;水稻只是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现象。如果有年轻的研究者想研究文化差异,这个领域大部分还是一片空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星巴克和种地有什么关系?
拿星巴克作为实验室比较有意思因为(1)这些客人的生活离种地很远,可是文化不容易改变。有时候一些莫名其妙的历史因素还是会影响我们的行为。(2)如果要讲中国不同区域的文化,最流行的是大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比较。
可是这些差异跟城市化完全没有关系。我最早观察到这些差异的时候是在广州(几千万人口发达城市,比我长大的East Lansing, Michigan要大很多)和北京(也是几千万人口发达城市)。
就算我们只看中国的大城市,还是会有有意思的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是一切(即使在国际连锁店!)。
P.S.
对了,有人问过我:在北京星巴克的人很多是外地来的。怎么就假设都是北京人?
大米理论有一个狡猾的好处:在北京的人不一定要是北京人。只要他们来自小麦地区就行。
不过,为了确定,我做了小调查,问了大概50个北京星巴克客人是在哪里长大的。结果大概60%是在北京长大的,再加上30%是在小麦地区长大的,所以90%是小麦人。在上海差不多,89%是来自上海或其他水稻地区。
去星巴克可以秒变富家千金。
仅限女性。
从容地排队,到你的时候点一杯你最爱的焦糖玛奇朵之类,有能力上超大杯。
关键来了,当服务员问你小姐贵姓时,自信地说出[大],对,就是大大泡泡糖的大,不要在意她的眼光。
从容的等待,“大小姐,你的焦糖玛奇朵好了。”
“谢谢”,然后优雅的转身离开。
完美。
当服务员问你:要不要加点钱换大杯,反正也就几块钱。
这时候,请勇敢的说:不好意思,我就要中杯,多了喝不下。
再猛一点,就直接说:我就缺这点钱。
并且露出自信的笑容,再记得用坚定的眼神和服务员对视。
如此,你可以发现所有人、包括服务员,都会向你露出肯定的眼神。
----
说正经的。
做零售行业的,销售、服务员的话术都是经过培训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提升客单价,尽可能的让客户多掏钱、赚利润。包括他们说出的话语、甚至轻蔑的眼神,都是总部专门搞营销的人设计出来的,我们客户根本没必要在意。
这些营销套路,都直接写进了经管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背后都是用户研究、行为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挣钱的生意,没什么大不了的。
脸皮厚一点,生活更自信。
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学生朋友关注我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喝粥小爷]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