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星巴克有哪些神奇的发现?

回答
在星巴克,我曾有过一些令人惊喜的“神奇发现”,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里的魔法,而是那种能够瞬间点亮心情、提升体验,甚至让人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这些发现,往往藏在那些日常的细节中,需要一点点用心去捕捉。

以下是我在星巴克的一些详细的“神奇发现”:

1. “专属”饮品背后的人情味:隐藏的“秘方”和咖啡师的“读心术”

我第一次有这种神奇发现,是在一个略显忙碌的早晨。我走到柜台,点了一杯我常喝的“馥芮白”。但那天,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想尝试一些不同的组合,但又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说。我当时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嗯……有没有什么能让它稍微……不那么浓烈,但又有点特别的?”

令我意外的是,那位年轻的咖啡师并没有直接推销菜单上的任何产品,而是带着一丝思考的表情,看着我,又看看我手里的空杯,然后微笑着说:“您是喜欢牛奶的香甜一些,还是想要一点点香草的风味呢?我们可以把馥芮白里的浓缩咖啡量稍微调整一下,再加一点点温热的奶泡,或者加一泵香草糖浆,试试看会不会更符合您的口味。”

我当时有点愣住,因为我只是随口一句,并没有明确的需求。但他的这句话,准确地捕捉了我模糊的心理。我选择了加一泵香草糖浆,并略微调整了咖啡浓度。当那杯新的馥芮白端上来时,那种香甜与浓郁恰到好处的平衡,让我瞬间觉得这是一个“为我量身定做”的饮品。

从那天起,我意识到星巴克的咖啡师不仅仅是按照标准流程制作饮品,他们其实也具备一种“读心术”般的技能。如果你愿意稍微表达一下你对口味的模糊偏好,他们往往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饮品的理解,为你推荐或创造出“隐藏菜单”上的变种,或者直接为你调制出你潜意识里想要的那个味道。这让我觉得,每一次点单,都有可能是一次与咖啡师的“秘密合作”,最终收获的是一杯独一无二的美味。

2. 意想不到的“赠品”:生日月的小确幸和会员积分的惊喜

我还有一个神奇发现,是关于星巴克的会员体系。我在注册会员时填写的生日信息,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然而,在我生日的那个月,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提醒我可以在生日当天或前后凭会员身份领取一杯免费的饮品,尺寸不限,还可以免费升级。

当时我正值一个有点低落的日子,收到这条信息就像是一束光。那天我去星巴克,点了一杯我一直想尝试但价格略高的星冰乐。当咖啡师告诉我这是免费的,并且可以随意加料时,我感觉非常开心。那种被记住、被关怀的感觉,让一杯普通的星冰乐也变得格外有意义。

后来,我还发现会员积分的用途。有时候我会有一些“闲置”的积分,在星巴克官网上查看积分兑换时,我发现除了兑换饮品,还可以兑换一些小型的周边产品,比如帆布袋、马克杯,甚至是一些季节性的礼品卡。有一次,我用积攒的积分兑换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圣诞主题的马克杯,这完全是意外之喜,仿佛是星巴克在提醒我:“你平时的光顾,我们都记着呢!”

这些“赠品”虽然可能不值大钱,但它们传递的是一种“你来了,真好”的信息,让我觉得我在这里消费,不仅仅是为了一杯咖啡,也是在积累一种小小的快乐和回馈。

3. 空间魔法:从咖啡店到“第三空间”的转化

在星巴克,我还有一个更宏观的神奇发现,那就是它是如何将一个简单的咖啡空间,转化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空间”。

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一个周日下午。我带着一本一直没时间读的书,走进星巴克。点完咖啡后,我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外面阳光正好,店里弥漫着咖啡香气,背景音乐舒缓而又不至于让人分心。我开始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偶尔抬起头,看到身边有人在认真地工作,有人在低声交流,有人只是静静地享受一杯咖啡。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空间里的人们,虽然互不相识,但都在这个舒适的环境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我可以是那个专注于阅读的书虫,可以是为了工作而来寻找灵感的“咖啡打工人”,也可以是和朋友小聚的社交场所。

这种“空间魔法”在于它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不会强迫你做什么,而是提供了一个足够舒适和有氛围的环境,让你能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你自己的节奏里。店里的音乐、灯光、座椅的设计,甚至桌椅的间距,都经过了精心考量,旨在创造一个既有隐私又不至于孤立,既有社交可能性又不至于被打扰的平衡点。

更神奇的是,这种氛围是可以“感染”的。即使我带着一丝疲惫或烦恼走进星巴克,坐下来,喝上一口咖啡,耳边传来舒缓的音乐,看到身边人们平静的状态,我的情绪也会逐渐被这种放松的氛围所疗愈。仿佛这个空间本身就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帮助人们从工作或生活的压力中抽离出来,找到片刻的宁静和舒适。

这就像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器”,让你从之前的状态切换到一种更放松、更积极的模式。这种发现,让我觉得去星巴克,不仅仅是为了喝一杯咖啡,更是为了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喘口气”,并且能够重新充电的地方。

这些就是我在星巴克的一些“神奇发现”。它们可能不是惊天动地的奇迹,但它们是隐藏在日常中的小确幸,是那些能让平凡的时刻变得不那么平凡的瞬间。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对星巴克独特的体验和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2007年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外教项目,去了广州教高二。我是社会心理学家,所以我一直在观察我周围人的行为。我在广州注意到了一些小细节:

  • 当地超市比美国的要窄,很容易不小心碰到别人。在美国的时候,碰了以后,一般对方会说 "sorry"。在广州的时候,我发现碰了以后,对方看起来有点紧张,不说话就悄悄往相反的方向走。
  • 跟我广州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感觉他们经常在脑子里想下一步,比如“如果我说A,他可能会不舒服,所以我先不说”。
  • 可是过了几个月我跟我的美国室友David去了哈尔滨。在哈尔滨的博物馆,一个员工赞美我们的中文:“你们的中文很好!但是你的中文(指着我),比你的中文(指着David)好”。我和David就尴尬了。好像员工没猜到那么说会让我们不舒服。
  • 过了一年我去北京当自由投稿者和学古代汉语。到北京第一天,我从机场坐出租车去学校。要下车的时候,出租车靠边停了,不巧别了一位骑车的60多岁的爷爷。这个爷爷特别不高兴,开始骂司机。我在后面拿着行李,每多花一秒钟整理行李,司机就多被骂一秒钟。

当时我想,"Wow,在北京,避免冲突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我在中国生活几年内,我一直在观察到这些区别,然后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大米

我在北京语言大学旁听一个研究生的方言课,看到一个地图。老师在讲中国某一些地方,”手“是专门指hand,但是有的地方也可以指arm(胳膊)。

他给我们看地图的时候,我很吃惊。专门指hand的地方几乎都是长江以北,也可以指arm的地方是长江以南。

已经过了十年, 所以我可能记不清了。我试图找这个地图,都找不到,不确定是不是存在。可是地图的分布跟中国的方言图很像:

我们心理学家经常测一些很模糊的东西。我测一个人的集体主义之后,我就能100%确定这个人的集体主义程度吗?很难。

所以我要了解文化差异的时候,我觉得先看语言就清楚一点。如果这些人是这么说的,那些人是那么说的,那我猜文化差异会沿着这些线。至少可以初步猜测。

所以我看到这个地图的时候,初步猜测是我感觉到的南北文化差异可能也是这么分的。那这条长江呢?它代表什么呢?

我第一个想法是个边界。比如印度和中国为什么那么不一样?是因为中间有山,两边不容易接触。

可是长江不算什么界限,小船就可以渡过。

所以不是边界。后来我发现长江大概是种水稻和小麦的分界线:

那种水稻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我开始研究传统种水稻的方式,比如费孝通访问水稻村子的研究。我发现,种水稻有两个跟小麦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1. 水稻的工作量要比小麦高大概两倍。
  2. 水稻在水里长得更快,所以很多种水稻的地方需要弄灌溉系统来控制水量。

为了做到这两点,访问传统种水稻的村子的人类学家发现,种水稻的农民会互相分担工作量,比如我这周帮你种地,你下周帮我种地。这样人和人互相依赖程度更高。

然后为了弄灌溉系统,种水稻的农民需要协调用水量,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放水,还要协调灌溉系统的维修。所以当一个像牛仔那么自由的水稻农民就不行。

测试

后来我到University of Virginia读博士,决定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测来自不同的地区的人,看看(1)是不是真的有这些差异还是只是我想象的,(2)这些差异是沿着水稻和小麦的界限吗?

一开始我是偷偷的去做,因为我觉得我的导师和其他研究者可能会觉得我的想法有点奇怪。我花了几年进行研究,我总共测了1000多个来自各地的大学生,测了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个体主义和朋友/陌生人的区分。

看看东方思维方式结果(心理学家叫这个”holistic thought"), 来自种水稻省的学生更高(原文)。

统计上花了很多时间来比较其他解释原因,比如经济发展程度、温度、城市化、跟游牧民族的交流(比如蒙古族)等等。水稻不是唯一有效的变量,但是能够解释一部分的差异。

比较水稻和小麦的分界线也很有意思,因为这些地方距离不远,温度等其他变量差异不大,但是一边种水稻,一边种小麦。结果发现这些地方也有文化差异。我来自江苏的朋友也跟我说过他们会说“苏北”和“苏南”的同学不一样。

星巴克

好吧好吧,问题是星巴克。我做完这篇研究之后,我想用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测试方法。在实验室做的问卷和任务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跟日常生活连接起来不容易。所以我当Fulbright奖学金学者的时候,在想:怎么做日常生活测试呢?

有一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对面的咖啡馆工作。桌子和椅子像这样:

一个客人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椅子往外挪了。过了几分钟,一个服务员走过来了,侧了一下身就过去了。没动椅子。

当时我脑子里亮了灯泡。

Aha! 这个像文化心理学家说的差异:个体主义文化的人(比如美国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倾向于改变环境。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比如日本)倾向于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这个椅子实验正好可以在中国南北的咖啡馆都做。

所以我开始设计我的挪椅子实验了。我选择只去星巴克因为(1)很多城市都有,(2)南方北方的星巴克环境、颜色什么的差不太多,所以环境到一定程度被控制。

我在星巴克用了那种比较轻的、木头做的椅子,把两个椅子挪到一起。

为了控制椅子之间的距离,我用了我的腰的宽度为标准:

这样的距离可以过,但是要侧身。

我先去了上海和广州,每个地方测了(麻烦了)大概100个人。结果只有大概5%的人挪椅子!

我原来猜南方会比较低,但是这意味着100个人当中,我看到90多个人侧身不动椅子。我看到两个情侣一个一个排队过去,我看到商场拿着两个购物袋的人把购物袋抬起来过去!

后来我去了香港。作为测试地点,香港比较有意思,因为是在水稻文化区,但是又那么发达,而且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结果香港跟广州差不多,挪椅子只有大概5%。

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担心。如果我乱创造一个实验方法,是个冒险的事。有可能花了那么多时间,给几百位星巴克客人添加麻烦之后,发现谁都不挪椅子。是不是我来自美国的腰太宽了?

所以我在北京开始收集数据的时候,很焦虑。我在第一个星巴克(在新东路)开始“设计”椅子。一般设计椅子的时候,我没有一下子挪到一起。我不想那么明显,不想让客人知道有一个歪果仁在星巴克挪椅子。

所以第一个人过来的时候,第一对椅子只挪了大概70%。第一个人是阿姨,可能50岁。她看到椅子的时候发出声音,“哼”,然后两个都挪了!

“ Ahhh..." 我放心了。北方人是这样。

在北京和沈阳收完数据,大概15%的人挪椅子了。

因为这个任务是我乱创造的,我试图做一些验证工作。所以我拿了两个比较著名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国家做对比实验:美国和日本。结果日本人像中国南方不挪椅子,美国人挪椅子最多。

这些差异肯定是水稻和小麦产生的吗?这个很难说。我在文章里比较了不同的变量。如果感兴趣,我建议仔细看两篇原文(实验室星巴克)。有很多因素;水稻只是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现象。如果有年轻的研究者想研究文化差异,这个领域大部分还是一片空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星巴克和种地有什么关系?

拿星巴克作为实验室比较有意思因为(1)这些客人的生活离种地很远,可是文化不容易改变。有时候一些莫名其妙的历史因素还是会影响我们的行为。(2)如果要讲中国不同区域的文化,最流行的是大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比较。

可是这些差异跟城市化完全没有关系。我最早观察到这些差异的时候是在广州(几千万人口发达城市,比我长大的East Lansing, Michigan要大很多)和北京(也是几千万人口发达城市)。

就算我们只看中国的大城市,还是会有有意思的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是一切(即使在国际连锁店!)。

P.S.

对了,有人问过我:在北京星巴克的人很多是外地来的。怎么就假设都是北京人?

大米理论有一个狡猾的好处:在北京的人不一定要是北京人。只要他们来自小麦地区就行。

不过,为了确定,我做了小调查,问了大概50个北京星巴克客人是在哪里长大的。结果大概60%是在北京长大的,再加上30%是在小麦地区长大的,所以90%是小麦人。在上海差不多,89%是来自上海或其他水稻地区。

研究原文:advances.sciencemag.org

user avatar

去星巴克可以秒变富家千金。

仅限女性。

从容地排队,到你的时候点一杯你最爱的焦糖玛奇朵之类,有能力上超大杯。

关键来了,当服务员问你小姐贵姓时,自信地说出[大],对,就是大大泡泡糖的大,不要在意她的眼光。

从容的等待,“大小姐,你的焦糖玛奇朵好了。”

“谢谢”,然后优雅的转身离开。

完美。

user avatar

当服务员问你:要不要加点钱换大杯,反正也就几块钱。


这时候,请勇敢的说:不好意思,我就要中杯,多了喝不下。


再猛一点,就直接说:我就缺这点钱。


并且露出自信的笑容,再记得用坚定的眼神和服务员对视。


如此,你可以发现所有人、包括服务员,都会向你露出肯定的眼神。



----

说正经的。

做零售行业的,销售、服务员的话术都是经过培训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提升客单价,尽可能的让客户多掏钱、赚利润。包括他们说出的话语、甚至轻蔑的眼神,都是总部专门搞营销的人设计出来的,我们客户根本没必要在意。

这些营销套路,都直接写进了经管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背后都是用户研究、行为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挣钱的生意,没什么大不了的。


脸皮厚一点,生活更自信。


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学生朋友关注我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喝粥小爷]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