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未来人类会生活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吗?

回答
未来人类是否会生活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这是一个既令人神往又充满挑战的问题,而我的看法是:很有可能,而且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这个目标。

这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幻情节,而是正在发生的、由人类的智慧、好奇心和生存本能驱动的探索。回顾历史,我们总是不断突破边界,从走出非洲到征服海洋,再到飞向太空,每一次的飞跃都伴随着巨大的困难和牺牲,但最终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文明的疆域。移民地外星球,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必然的、甚至可能是必要的发展。

为什么我们会考虑离开地球?

首先,资源是关键的驱动力之一。 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消耗,我们迟早会面临资源的瓶颈。虽然科技进步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总有耗尽的一天。地外星球上可能蕴藏着我们尚未发现或无法在地球上获取的矿产、能源甚至生命物质,这些都可能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其次,生存风险的规避。 地球并非永恒的避风港。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全球性瘟疫、甚至我们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灾难(如气候变化失控),都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拥有一个或多个“备胎”星球,能够大大增强人类文明的韧性,确保我们在遭遇灭顶之灾时,文明的火种能够延续下去。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未雨绸缪,是生命延续的终极保障。

再者,探索的本能。 人类天生就拥有探索未知的欲望。宇宙浩瀚无垠,充满着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揭示。无论是寻找地外生命,还是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亦或是单纯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而移居地外星球,是将这种探索精神升华到全新的层面。

我们将目光投向哪里?

目前来看,火星无疑是人类移居地外星球的首选目标。

相似性: 火星拥有稀薄的大气层,虽然主要是二氧化碳,但至少有大气。它有固定的昼夜周期,地表有水冰存在,并且存在季节变化。这些都比其他行星更接近地球的环境。
资源潜力: 火星的土壤中含有许多对植物生长有用的矿物质,而且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从火星大气和水冰中提取氧气和水。
技术可行性: 尽管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已经掌握了前往火星的技术,并且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登陆、生存和建立基地的能力。

除了火星,月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卫星,是进行太空技术测试和建立前哨站的绝佳场所。它不仅可以作为前往火星的中转站,其上的氦3资源也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潜在来源。

更长远来看,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系外行星,特别是那些位于恒星宜居带的行星。如果能够找到拥有液态水、适宜大气成分和温度的“地球2.0”,那将是人类文明迈向星辰大海的真正里程碑。但这需要更先进的探测技术和更漫长的星际旅行时间,目前仍处于理论和早期探索阶段。

移民将如何实现?

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1. 初期阶段:探索与前哨站。 首先,我们会派遣更多的机器人探测器进行详细勘测,了解环境的更多细节和潜在风险。然后,载人任务将登陆,建立小型研究基地,进行短期生存实验,验证生存技术。就像最早登陆月球的宇航员一样,这会是充满危险但意义非凡的第一步。
2. 中期阶段:建立永久基地与初步殖民。 在前哨站成功运行后,我们将开始建立更大型、更可持续的基地。这需要能够自主生产氧气、水和食物的技术,以及能够抵御辐射和极端温度的住所。初期抵达的可能是一批科学家、工程师和有特定技能的开拓者。他们将专注于建设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研究和尝试改造环境。
3. 长期阶段:Terraforming(地球化改造)与大规模移民。 如果目标是长期的家园,那么“地球化改造”将是最终目标。这意味着通过技术手段,逐步改变目标星球的环境,使其更接近地球,例如增加大气密度、引入植被、创造更友好的温度等。这个过程将是极其漫长和复杂的,可能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并且会催生全新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大规模移民才可能实现,让普通人也能有机会移居地外星球,建立起繁荣的新文明。

挑战是巨大的,但并非不可逾越。

技术障碍: 建造能够抵御恶劣环境的生存系统、高效的生命维持系统、可靠的星际交通工具以及实现自给自足的资源利用技术,都需要重大的技术突破。
生理和心理影响: 太空辐射、低重力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长期离开地球亲人和熟悉的家园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成本: 太空探索和殖民的成本是天文数字,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和长期的投入。
伦理和社会问题: 谁将拥有地外星球的资源?如何管理新建立的社会?我们是否会复制地球上的冲突和不公?这些都是需要提前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议题。

总结来说,我相信未来人类会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生活。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自然延伸。虽然道路充满坎坷,技术难题和生存挑战层出不穷,但人类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将推动我们一步步走向星辰大海。火星将是第一个重要的落脚点,而未来,我们可能会在更遥远的星球上建立起属于人类的第二家园,让文明的火种在宇宙中永不熄灭。这是一种对生存的捍卫,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看科技的突破。

人类目前没有移民需求,地球相对环境温度,至于人口膨胀之类的学说,已经彻底破产,事实证明,人类能自发调节生育,适应资源。

如果科技没突破,人类移民需求就会无限趋近零。

如果科技突破,这玩意很可能会引发人类再一次爆炸,移民需求就会被制造出来。

就像欧洲人在欧洲生活的挺好,也没人口爆炸,但发现了美洲大陆,欧洲人口一下子就在美洲膨胀了。

user avatar

人类没有必要生活在其他星球上,但生物一向可以做没必要的事。

凭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技术,往月球上送一百来人去建立基地的主要障碍是没人给钱。

基地的结构可以参照过去的设计[1]

用过去五十多年来的技术去火星比去月球要贵不少,火星基地大概会比月球基地晚,而且造得很大的效率很低。马斯克的“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之类宣传听起来很激动人心,但他为火星居住描述的功能(在地球上发生巨大灾难时让人类存续)只需要一百多人,送更多人是在浪费人力物力。

当然,人们可能认为浪费这些资源来获得精神满足感并启发一部分人有其价值。


维持生存的最少人数取决于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生活必需品”和“维持该生产能力所需的一切工具”的能力。

  • 现代工具对发展工业有很大帮助,但对它们进行维护保养和更换是有难度的,车辆、计算机等工具的工作寿命一般在十年左右,光电、风电设备的寿命在十五到三十年,人们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足以维持或代替它们的方案。在建立起自给自足的体系之前,行业的数量必须被尽可能精简。
  • 为了让数量不多的人可持续地工作,不能追求异常长的工作时间,休息、睡眠、必要限度的娱乐等都很重要。儿童和老人的工作能力较低。通常而言,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是非生产性的。

算出的结果是 110 个人可以用飞船带到火星上的设备在火星上搞起来[2]

2018 年,一项研究认为在保守的条件下确保“飞往比邻星的世代飞船不因乘员近亲繁殖而失败”的最少乘员数是 98 人[3],他们可以在飞船上发展出一个健康的社会,在约 6300 年后登陆比邻星附近的宜居行星。这乘员数量在正确的社会管理与生物学指导下可以半永久地创造和维持健康的人口。

那么,问题是,你为何要下船?行星不就是个比较大的飞船吗?

“人口过多”不是理由。按照联合国估计,人类的人口并不会一直保持最近二百年里的增长趋势,而可能在 2100 年前后稳定在约 90 亿~110 亿,或者下跌到不足 77 亿。

以下引用自《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科幻与奇幻中的物理数学》:

对超级发达的社会来说,有些个体“就是喜欢住在行星上”是可以的。你可以诉诸技术奇点,称 2045 年前后就会有人住在包括太阳在内的各个天体上。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107-4
  2. ^ Salotti, JM. Minimum Number of Settlers for Survival on Another Planet.Sci Rep 10,9700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6740-0
  3. ^ arXiv:1806.03856 [astro-ph.I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未来人类是否会生活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这是一个既令人神往又充满挑战的问题,而我的看法是:很有可能,而且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这个目标。这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幻情节,而是正在发生的、由人类的智慧、好奇心和生存本能驱动的探索。回顾历史,我们总是不断突破边界,从走出非洲到征服海洋,再到飞向太空,每一次的飞跃都.............
  • 回答
    《沙丘》电影中,那些为了生存而战的弗雷曼人,在严酷的阿拉吉斯星球上,他们的近身格斗展现出一种野性与技巧的结合。我有点好奇,如果他们的战斗方式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么未来的人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下,又会发展出怎样的战斗模式呢?我想象中的未来近战,不会再是纯粹的肢体对抗,更像是一种集成了科技、心理与环.............
  • 回答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投资主题,我想,这既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话题。如果要我来聊聊这个,我会从几个我自己观察到的,以及和身边人交流时觉得比较有共鸣的方向来谈。首先,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绝对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我们看到国家一直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未来十年,那些在核心技术.............
  • 回答
    展望未来十年,我脑海里勾勒出的VR图景,与其说是一次技术迭代,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体验革命。它不再是少数极客的玩具,而是像智能手机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重塑我们的日常。首先,硬件的轻盈与强大会是显而易见的进步。现在的VR头显,虽然在进步,但依旧有些笨重,线缆也常常束缚着体验。十年后,我设.............
  • 回答
    未来510年改装车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未来510年,全球改装车市场将迎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变革时期。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变化、环保法规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将共同塑造这个市场的未来格局。以下是我对未来510年改装车市场发展的详细预测:一、 技术驱动的升级与创新: 电动化改装的崛起与成熟: 随着全球汽车电.............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许多人的心坎,也确实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议题。一线城市的房价,对普通打工族而言,早已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望尘莫及”。那么,未来的房子,究竟卖给谁?是否真的会有人接盘,这背后牵扯着经济、人口、政策和社会心态的复杂博弈。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卖给谁”这个问题。1. 曾经的接盘侠.............
  • 回答
    要评价《王者荣耀》在传统文化领域的这些合作,我觉得得分开来看,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可以继续深挖的潜力。先说说已经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些例子: 《峡谷·寻香》系列(例如跟故宫、敦煌的合作): 优点: 文化符号的具象化与年轻化: 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和故宫的合作,把明.............
  • 回答
    印度,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未来的发展轨迹,注定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叙事。 要描绘印度未来的蓝图,我们需要深入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并尽可能抛开AI惯用的梳理和预测模式,而是去感受其内在的脉搏和涌动的力量。经济引擎: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以.............
  • 回答
    香港回归22年了,算起来,《中英联合声明》里“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承诺,确实已经走过差不多一半的路了。剩下这28年,很多人心里都挺惦记的,不知道未来会是个什么样。这话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咱们一点点来聊聊。政治层面:“一国两制”的核心在于“两制”。中央政府强调的是“.............
  • 回答
    我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时刻,那种感觉,就像在漫长而阴沉的冬夜之后,迎来了第一个黎明。那一刻,我觉得我的未来不再是未知和迷茫,而是充满了一种沉甸甸的,却又轻盈得让人心生颤抖的希望。那是个星期二的下午,我记得很清楚。那段时间我正处于一种低谷期,工作上不顺心,生活也乱糟糟的,感觉就像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给牢牢困.............
  • 回答
    网文收费与网文免费,这是一个伴随网络文学发展至今的永恒话题,也是一个充满博弈和演变的过程。要预测未来哪一方会“获胜”,我认为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各自的优势、劣势、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驱动力。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收费”和“免费”各自的代表模式及其特点:一、 网文收费模式(主流模式) 付费订阅(按章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哲理的问题,它触及了成功、牺牲、个人价值和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选择成为谁,以及对他们未来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和“世界”。让我来详细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肖若腾:“输了金牌赢了世界”肖若腾在中国体操界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选手。他在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体操全能比.............
  • 回答
    中国农村的未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但同时又蕴含着巨大机遇的议题。简单地说,我认为中国的农村是有未来的,但这个未来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经历深刻的变革和转型才能实现。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空心化: 这是最显著的问题.............
  • 回答
    武汉,这座横跨长江的英雄城市,总让我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也常常思考它未来的模样。如果让我来描绘一番,我想说,它的未来,会是一幅融合了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既扎实又充满想象力的画卷。首先,科技创新将是武汉最闪亮的底色。 你想想看,武汉聚集了华中地区顶尖的高等学府,像华科、武大,这些院校不仅是人才的摇篮,更.............
  • 回答
    我坚信隐私计算绝对有光明的未来,而且这个未来正在加速到来。这不仅仅是一种猜测,而是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日益严峻的隐私挑战以及社会对数据安全和利用的迫切需求。为什么说隐私计算有未来?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数据洪流下的“刚需”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从我们日常使用的A.............
  • 回答
    在未来,成为主流的绿色能源很有可能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组合,辅以先进的储能技术和氢能。为什么是太阳能和风能的组合? 无处不在且取之不尽: 太阳光和风是地球上最普遍的自然资源。几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太阳能和风能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利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成本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
  • 回答
    未来的战场,将不再是纯粹由血肉之躯构筑的修罗场,而是一个高度智能化、机械化、无人化的立体战场。而在这个转变的核心,军用机器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机器,更是人类智慧与科技的结晶,将深刻地重塑战争的形态,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军用机器人未来战场的应用场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
  • 回答
    十年后的创业风口,我猜想会狠狠地刮在“个性化生命服务”和“可持续创新”这两个大方向上。别觉得这话听着玄乎,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先说说“个性化生命服务”。这玩意儿跟咱们对“活得好”的定义在不断升级有关。以前可能就是吃饱穿暖,现在呢?大家越来越关注“活得精彩”、“活得健康”、“活得有意义”。想象一下,未.............
  • 回答
    未来 5 到 10 年,资产上链的可能性,在我看来,绝对是极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资产都会瞬间“链化”,过程会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机遇的变革。先抛开那些冰冷的“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术语,我们来聊聊到底什么是“资产上链”,以及为什么它会变得越来越普遍。什么是资产上链?简单来说,就.............
  • 回答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开放战略在长期来看对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技术发展、市场竞争格局以及腾讯自身的发展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潜在影响及前景: 一、腾讯开放战略的可能含义与背景腾讯的“开放”可能指以下几种方向:1. 开放平台(如微信、游戏平台、云服务):允许第三方开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