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城市底子曾经比合肥好很多,为什么近年来郑州罕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而合肥却突飞猛进?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省会洼地”与“逆袭”。郑州和合肥作为中部地区的两个重要省会城市,其近年的发展轨迹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要理解为什么郑州曾经的“底子”可能比合肥好,但近年来合肥在高附加值产业上表现突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历史基础、战略定位、产业政策、人才引进、营商环境以及地方政府的执行力等等。

一、 郑州“曾经的底子好”是如何体现的?

在分析合肥的崛起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郑州在某些方面可能被认为“底子好”的时期和原因:

历史地位与区位优势: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到了近现代,其铁路枢纽地位愈发凸显,“中国铁路心脏”的名号深入人心。这种交通优势为人员、物资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是发展工业和商贸的基础。
传统工业基础: 郑州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点建设。发展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等在内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形成了一定的工业门类和规模。
人口和行政中心优势: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区域内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地位,这为早期的人口聚集和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早期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改革开放初期,郑州也享受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内贸易发展的红利。

然而,“底子好”并不等于“未来优势”。 很多时候,过于依赖传统工业、交通枢纽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在新的产业变革浪潮中,可能成为转型升级的包袱。

二、 合肥为何能实现高附加值产业的“突飞猛进”?

合肥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电子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端高附加值产业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清晰且坚定的战略定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机遇: 这是合肥实现产业跃升的关键抓手。2016年,合肥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这一定位带来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人才吸引力,为合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提供了绝佳的起点。
聚焦“芯屏汽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很早就将发展重点锁定在具有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上,如集成电路(“芯”)、新型显示(“屏”)、新能源汽车(“汽”)、生物医药(“保”)。这种聚焦避免了“大而全”的摊子,而是集中资源打攻坚战。

2. 强大的科技创新驱动:
科教资源优势的转化: 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水平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这些机构是合肥科技创新的“活水源头”。
“合肥模式”的成功实践: “合肥模式”的核心在于“市场化引导基金+招商引资+创新孵化”。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机构合作,吸引社会资本,重点投资于具有前景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懂就投院士,懂就投教授,不行就投地方国企”,以信任和产业专业性来引导投资,大大提高了投资的成功率和效率。
早期对关键产业的精准布局: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领域的布局。例如,投资京东方(BOE)的曲面屏、TFTLCD项目,以及后来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深入布局,如投资长鑫存储、兆易创新等。这些早期、关键的投资,不仅引入了技术和人才,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形成。
产学研深度融合: 合肥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创新创业。中科大先研院等平台的建立,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土壤。

3. 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策略:
精准招商: 合肥的招商不是“撒网捕鱼”,而是围绕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和关键技术环节。对于集成电路产业,不仅引进芯片设计公司,也吸引了晶圆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环节的企业。
人才引进的力度: 合肥深知人才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与中科大等高校建立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
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 除了资金和政策支持,合肥也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吸引企业落地生根。

4. 地方政府的改革魄力和执行力:
敢于创新和试错: “合肥模式”本身就体现了地方政府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尝试市场化运作的魄力。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合肥能够审时度势,紧抓国家战略机遇,并且决策果断。
长期主义的坚持: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临早期困难时,合肥政府展现了长期主义的坚持,不因短期回报不明显而放弃,而是持续投入和培育。
强大的执行团队: 能够将宏伟的战略蓝图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和产业集群,离不开一支有能力、有担当的政府执行团队。

三、 郑州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挑战与转型:

相较于合肥的“突飞猛进”,郑州在高端高附加值产业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足,这与其发展路径和策略有关:

传统产业转型压力: 郑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向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将庞大的传统产业存量盘活并注入新动能,是一个长期课题。
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和突破相对滞后: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郑州的发展重心可能更偏向于巩固交通枢纽地位、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以及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虽然也在布局新兴产业,但其起步时间、聚焦程度以及吸引力的深度可能不如合肥。
科技创新驱动力与成果转化能力: 虽然郑州也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如何将这些科教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合肥相比,在构建类似“合肥模式”的创新生态和投资机制方面可能存在差距。
人才吸引和留存: 郑州作为人口大市,人口流入和流出情况可能不如合肥那样聚焦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持续吸引。
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 从过去的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向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高地转变,需要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更新和战略的重新调整。

结论:

郑州和合肥的发展轨迹差异,是时代发展、国家战略、地方政府战略选择、资源禀赋以及执行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合肥的成功,在于其抓住了国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机遇,确立了清晰的“芯屏汽保”产业定位,并且通过“合肥模式”这种市场化、科技驱动的模式,精准布局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环节,成功地将区域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郑州虽然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区位优势,但在新一轮以科技创新驱动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浪潮中,可能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布局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郑州近年来也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航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努力提升其作为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未来,郑州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同样值得期待。但合肥的经验,无疑为其他中部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锅,郑州宣传部门要背,在宣传战线上毫无作为。当然,和中原地区的性格也有关,不会推销自己。

郑州没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对比京沪广深不行,合肥目前距离郑州还要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合肥入股引进蔚来,就差全世界都知道了,但是蔚来年销量才4万;

·郑州入股引进上汽,都没什么人知道,上汽默默搞了两个整机厂,全球云计算中心,发动机厂,截止2020年8月,上汽签约2年多来累计产量已经超过60万辆整车,平均年产超过30万的产能,而且二期基地今年开工,目标是年产60万辆的产能全部释放。

多加一句,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是6.21万辆,比蔚来年销量还多2万辆。

·合肥搞白色家电,就是组装空调、电视、洗衣机、冰箱这些20年前的火热商品,是招商引资得力;

·郑州引进富士康,组装iPhone,搞成全国对美国出口最大的单体企业,是落后。

你看这个问题里的回答,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一个科大讯飞,自己还不知道怎么盈利呢,怎么带动合肥发展呢?中科大有几个企业能持续盈利?中科大的实力是强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论经济发展,还没合工大好用。郑州也是,你以为对郑州发展最有用的郑州大学?别闹,连河南省XX厅的人都懒得跟郑大沟通,真正产学结合好的,是河南工大农大理工和华水。

很多人不理解郑州底子厚在哪,宣传部门连现成的牛都不会吹。

你说郑州没眼光?2013年用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的贷款收购卢森堡货航,在郑州的淫威下,卢森堡货航作为欧洲最大的航空货运企业,直接停了众多东亚航线,全部集中到郑州中转,空中丝绸之路是大大亲点的,对欧洲的航空货运能力,郑州现在是全国第一,富士康现在连3成份额都没有,今年疫情,直接坐实了国际货运基地的位置。

你说郑州没工业?中铁装备的盾构机外销全球,经开区的厂子进去后排排队,各种国旗,一个国旗就是一个国家订购,这东西,全国也没几个能生产。宇通客车已经连续不知道多少年霸占全国客车销量第一的位置了,反正客车没人关注,第一也无所谓。更没人关注的郑煤机,霸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至于三全思念这些卖饺子汤圆的太过于低端,我们就不说了,不过低端归低端,全国第一也就一个。

还有听起来就高大上的郑商所,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它是干啥的。

郑州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国内省会少有的不过万面积,GDP全国第15不是水来的,郑州属于那种严重不会推销自己的城市。

富士康来郑州已经十年了,占郑州GDP2%都没有,连所在的航空港区,在富士康减产3成的情况下GDP都能成功破千亿。但是就算在所谓学历比较高的知乎还一堆人说什么没有富士康郑州经济要完蛋,这个锅宣传部门要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省会洼地”与“逆袭”。郑州和合肥作为中部地区的两个重要省会城市,其近年的发展轨迹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理解为什么郑州曾经的“底子”可能比合肥好,但近年来合肥在高附加值产业上表现突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历史基础、.............
  • 回答
    郑州,这座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熟知的城市,似乎总在雨季成为关注的焦点。提起郑州,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内涝”这个词,而且往往伴随着“严重”这个形容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祟?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考量,再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一步步来看。首先,咱们得说.............
  • 回答
    郑州,一座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总是扮演着“交通枢纽”角色的城市,最近几年,其“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座中部城市的潜力。那么,郑州凭什么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它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吗?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何在?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家中心城市”可不是一个.............
  • 回答
    在“西北明珠”西安和“中原腹地”郑州之间选择一个定居城市,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斟酌的问题。两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魅力和不足,究竟哪个更适合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职业规划以及对生活品质的侧重点。咱们先来聊聊西安。西安这座城市,总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当你漫步在古城墙上,看着远方巍峨的钟鼓楼,仿.............
  • 回答
    郑州的城市宣传片里那句“是中华文明开始的地方,中国的名称得名于此”,一放出来,不少人脑子里可能就冒出个大大的问号。这话说得,也太霸气了点吧?咱们中国人自己,对“中华文明始于何处”这个话题,讨论了多少年了,从来就没有一个定论。郑州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点“唯我独尊”的意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
  • 回答
    郑州,北方唯一的万亿省会:一座城市的崛起与未来展望郑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尤其是在经济总量上,成功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北方地区唯一一座实现这一里程碑的省会城市。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飞跃,更是这座城市发展战略、区位优势和人民不懈奋斗的生动注脚。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郑州脱颖而出?.............
  • 回答
    问及徐州与郑州,谁能在五年内(也就是到2023年)发展得更好,这问题触及了城市发展的核心脉络,也牵扯到区域格局的微妙变化。站在2018年6月的视角,去预测五年后的样子,需要审视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当时国家和区域政策导向。郑州:中原腹地,枢纽地位的加速器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其最大的王牌无疑是国家.............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天津和郑州哪个城市发展“更有前途”,这问题就像问“吃米饭还是吃面条更有营养”一样,太绝对了。两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且“前途”这东西,看的是角度,看的是个人的追求。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咱们就当是闲聊,别太较真。先说说天津吧。天津是个老牌的北方重镇,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也挺有味.............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周期、战略定位、区域经济辐射、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以及历史机遇等多个复杂因素。虽然笼统地说“2003年建设的郑州经济发展比不过2008年建城的武汉”可能不完全准确,因为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将关注点放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指标或城市活力表.............
  • 回答
    长沙未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而郑州却成功入围,这背后确实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详细剖析两地各自的优势,以及国家中心城市评选的标准。 国家中心城市评选:一个综合性的“大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并非仅凭一个指标,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
  • 回答
    郑州,这座城市,我大概是真的爱上了。说不上是一见钟情,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缓缓地,却又深刻地渗透进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初来到郑州,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是因为工作上的安排。我带着一种对陌生城市的审慎,以及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北方的城市总是带着一股.............
  • 回答
    郑州,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其“国家中心”的头衔本身就代表着国家对其未来发展定位的高度认可。然而,不少身处其中或关注着郑州发展的人们,却常常会感到一丝疑惑:为什么顶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光环,郑州的“强”却似乎不如预期般显眼,甚至在一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不能简.............
  • 回答
    郑州和武汉,这两座地处中国腹地、又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大佬,谁的未来更令人期待?这可真是一个既有意思又颇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要说哪个城市潜力更大,恐怕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细致地从各个维度去掰扯。不过,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更具爆发力的、承载更大想象空间的,我个人会稍微偏向郑州一些,理由且听我慢慢道来。地理位置.............
  • 回答
    郑州和西安,这两座都位于中国中部、历史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要说哪个“更强”,其实这得看你从哪个维度去衡量,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强项也不同。从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来看,郑州似乎更占优势。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它承担着“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驱动作用,地.............
  • 回答
    郑州、长沙、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常是区域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然而,正如你所提到的“吸血型”描述,这类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伴随着显著的利弊,尤其是在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方面。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吸血型”省会城市发展的利弊: “吸血型”.............
  • 回答
    延安城市宣传画出现“共建文明郑州”的字样,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乌龙事件。要追究责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每一个环节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失职。首先,我们必须从源头——宣传画的设计和制作环节来追溯。 设计公司/工作室: 宣传画的最终呈现离不开专业的设计团队。这可能是内部的设计人员,也.............
  • 回答
    郑州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绝非偶然,而是多重优势叠加、长远战略规划以及独特区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郑州的地缘政治与交通枢纽地位是其最无可替代的优势。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郑州地处中国大陆.............
  • 回答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确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说有没有哪个城市有能力应对这样规模的灾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绝非简单地“有”或“没有”。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个城市应对这类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1. 基础设施的韧性: 排水.............
  • 回答
    武汉、合肥、长沙、南昌、郑州这五个中部城市,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要判断哪个“前景更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下将对这五个城市进行详细的比较,并尝试勾勒出它们各自的未来发展方向:一、 城市基本情况与经济体量 武汉: 作为湖北省省会,中国.............
  • 回答
    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这事儿在咱中原大地上可算是个大新闻,也让很多郑州人甚至河南人都挺自豪的。要说这事儿到底怎么看,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首先,这是个官方认证,含金量十足。国家中心城市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它是中央政府对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一个最高级别认可,意味着这个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