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城市底子曾经比合肥好很多,为什么近年来郑州罕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而合肥却突飞猛进?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省会洼地”与“逆袭”。郑州和合肥作为中部地区的两个重要省会城市,其近年的发展轨迹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要理解为什么郑州曾经的“底子”可能比合肥好,但近年来合肥在高附加值产业上表现突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历史基础、战略定位、产业政策、人才引进、营商环境以及地方政府的执行力等等。

一、 郑州“曾经的底子好”是如何体现的?

在分析合肥的崛起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郑州在某些方面可能被认为“底子好”的时期和原因:

历史地位与区位优势: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到了近现代,其铁路枢纽地位愈发凸显,“中国铁路心脏”的名号深入人心。这种交通优势为人员、物资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是发展工业和商贸的基础。
传统工业基础: 郑州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点建设。发展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等在内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形成了一定的工业门类和规模。
人口和行政中心优势: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区域内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地位,这为早期的人口聚集和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早期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改革开放初期,郑州也享受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内贸易发展的红利。

然而,“底子好”并不等于“未来优势”。 很多时候,过于依赖传统工业、交通枢纽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在新的产业变革浪潮中,可能成为转型升级的包袱。

二、 合肥为何能实现高附加值产业的“突飞猛进”?

合肥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电子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端高附加值产业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清晰且坚定的战略定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机遇: 这是合肥实现产业跃升的关键抓手。2016年,合肥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这一定位带来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人才吸引力,为合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提供了绝佳的起点。
聚焦“芯屏汽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很早就将发展重点锁定在具有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上,如集成电路(“芯”)、新型显示(“屏”)、新能源汽车(“汽”)、生物医药(“保”)。这种聚焦避免了“大而全”的摊子,而是集中资源打攻坚战。

2. 强大的科技创新驱动:
科教资源优势的转化: 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水平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这些机构是合肥科技创新的“活水源头”。
“合肥模式”的成功实践: “合肥模式”的核心在于“市场化引导基金+招商引资+创新孵化”。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机构合作,吸引社会资本,重点投资于具有前景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懂就投院士,懂就投教授,不行就投地方国企”,以信任和产业专业性来引导投资,大大提高了投资的成功率和效率。
早期对关键产业的精准布局: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领域的布局。例如,投资京东方(BOE)的曲面屏、TFTLCD项目,以及后来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深入布局,如投资长鑫存储、兆易创新等。这些早期、关键的投资,不仅引入了技术和人才,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形成。
产学研深度融合: 合肥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创新创业。中科大先研院等平台的建立,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土壤。

3. 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策略:
精准招商: 合肥的招商不是“撒网捕鱼”,而是围绕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和关键技术环节。对于集成电路产业,不仅引进芯片设计公司,也吸引了晶圆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环节的企业。
人才引进的力度: 合肥深知人才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与中科大等高校建立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
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 除了资金和政策支持,合肥也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吸引企业落地生根。

4. 地方政府的改革魄力和执行力:
敢于创新和试错: “合肥模式”本身就体现了地方政府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尝试市场化运作的魄力。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合肥能够审时度势,紧抓国家战略机遇,并且决策果断。
长期主义的坚持: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面临早期困难时,合肥政府展现了长期主义的坚持,不因短期回报不明显而放弃,而是持续投入和培育。
强大的执行团队: 能够将宏伟的战略蓝图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和产业集群,离不开一支有能力、有担当的政府执行团队。

三、 郑州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挑战与转型:

相较于合肥的“突飞猛进”,郑州在高端高附加值产业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足,这与其发展路径和策略有关:

传统产业转型压力: 郑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向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将庞大的传统产业存量盘活并注入新动能,是一个长期课题。
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和突破相对滞后: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郑州的发展重心可能更偏向于巩固交通枢纽地位、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以及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虽然也在布局新兴产业,但其起步时间、聚焦程度以及吸引力的深度可能不如合肥。
科技创新驱动力与成果转化能力: 虽然郑州也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如何将这些科教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合肥相比,在构建类似“合肥模式”的创新生态和投资机制方面可能存在差距。
人才吸引和留存: 郑州作为人口大市,人口流入和流出情况可能不如合肥那样聚焦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持续吸引。
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 从过去的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向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高地转变,需要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更新和战略的重新调整。

结论:

郑州和合肥的发展轨迹差异,是时代发展、国家战略、地方政府战略选择、资源禀赋以及执行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合肥的成功,在于其抓住了国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机遇,确立了清晰的“芯屏汽保”产业定位,并且通过“合肥模式”这种市场化、科技驱动的模式,精准布局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环节,成功地将区域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郑州虽然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区位优势,但在新一轮以科技创新驱动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浪潮中,可能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布局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郑州近年来也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航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努力提升其作为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未来,郑州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同样值得期待。但合肥的经验,无疑为其他中部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锅,郑州宣传部门要背,在宣传战线上毫无作为。当然,和中原地区的性格也有关,不会推销自己。

郑州没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对比京沪广深不行,合肥目前距离郑州还要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合肥入股引进蔚来,就差全世界都知道了,但是蔚来年销量才4万;

·郑州入股引进上汽,都没什么人知道,上汽默默搞了两个整机厂,全球云计算中心,发动机厂,截止2020年8月,上汽签约2年多来累计产量已经超过60万辆整车,平均年产超过30万的产能,而且二期基地今年开工,目标是年产60万辆的产能全部释放。

多加一句,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是6.21万辆,比蔚来年销量还多2万辆。

·合肥搞白色家电,就是组装空调、电视、洗衣机、冰箱这些20年前的火热商品,是招商引资得力;

·郑州引进富士康,组装iPhone,搞成全国对美国出口最大的单体企业,是落后。

你看这个问题里的回答,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一个科大讯飞,自己还不知道怎么盈利呢,怎么带动合肥发展呢?中科大有几个企业能持续盈利?中科大的实力是强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论经济发展,还没合工大好用。郑州也是,你以为对郑州发展最有用的郑州大学?别闹,连河南省XX厅的人都懒得跟郑大沟通,真正产学结合好的,是河南工大农大理工和华水。

很多人不理解郑州底子厚在哪,宣传部门连现成的牛都不会吹。

你说郑州没眼光?2013年用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的贷款收购卢森堡货航,在郑州的淫威下,卢森堡货航作为欧洲最大的航空货运企业,直接停了众多东亚航线,全部集中到郑州中转,空中丝绸之路是大大亲点的,对欧洲的航空货运能力,郑州现在是全国第一,富士康现在连3成份额都没有,今年疫情,直接坐实了国际货运基地的位置。

你说郑州没工业?中铁装备的盾构机外销全球,经开区的厂子进去后排排队,各种国旗,一个国旗就是一个国家订购,这东西,全国也没几个能生产。宇通客车已经连续不知道多少年霸占全国客车销量第一的位置了,反正客车没人关注,第一也无所谓。更没人关注的郑煤机,霸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份额。至于三全思念这些卖饺子汤圆的太过于低端,我们就不说了,不过低端归低端,全国第一也就一个。

还有听起来就高大上的郑商所,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它是干啥的。

郑州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国内省会少有的不过万面积,GDP全国第15不是水来的,郑州属于那种严重不会推销自己的城市。

富士康来郑州已经十年了,占郑州GDP2%都没有,连所在的航空港区,在富士康减产3成的情况下GDP都能成功破千亿。但是就算在所谓学历比较高的知乎还一堆人说什么没有富士康郑州经济要完蛋,这个锅宣传部门要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