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个城市有能力应对「郑州 7·20 特大暴雨灾害」的?

回答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确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说有没有哪个城市有能力应对这样规模的灾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绝非简单地“有”或“没有”。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个城市应对这类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1. 基础设施的韧性:

排水系统: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防洪排涝能力。一个城市需要拥有先进、足够强大、维护良好的排水管网系统。这不仅仅是管径的大小,还包括雨水泵站的抽水能力、蓄洪区的设置、排水口的设计等。
细节思考: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郑州的排水系统在设计之初是否预见了如此极端的情况?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地面硬化面积是否增加了径流量?老城区的排水系统是否还能适应新区的压力?是否考虑了地下空间(如地铁、地下商城)的防洪措施?
举例对比(非直接点名批评,而是说明维度): 像上海这样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密集河流的城市,其排水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不断升级,在应对区域性暴雨时有其优势。但即使是它们,面对“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也可能面临严峻考验。欧洲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因其地理位置和长期与水共存的经验,在水利工程和防洪措施上有着独到的积累,他们的排水系统和运河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缓冲能力。

交通系统: 地铁、高架桥、隧道是城市交通的“动脉”。在特大暴雨中,这些地方一旦出现积水或被淹没,将直接威胁到人员安全和城市运转。
细节思考: 地铁的防倒灌设计是否完善?有无独立的排水和逃生通道?高架桥下的积水风险,以及车辆在积水路段的抛锚问题如何解决?地下通道的封闭和人员疏散预案是否到位?
思考角度: 许多城市在修建地铁和地下空间时,都会考虑防水和排水问题,但极端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最大的变量。一些城市在地铁站的进出口会设置挡水门,但在外部大面积积水时,这些措施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电力和通信: 暴雨常常伴随着停电和通讯中断,这会严重影响救援的组织和信息的传递。
细节思考: 城市的重要电力设施(变电站、输电线路)是否进行了防洪加固?通信基站的抗洪能力如何?有没有备用的应急通信手段?
思考角度: 很多城市的电力和通信设施都建在地下或相对低洼的地方,在极端积水中容易受损。而许多现代化城市的电力系统高度集中,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受损,影响范围会非常大。

2. 应急管理体系的成熟度:

预警和信息发布: 及时的、准确的预警信息是降低损失的关键。这包括气象部门的预报能力,以及政府部门将预警信息高效传递给公众的能力。
细节思考: 预警信号是否清晰、易懂?传播渠道是否多样化(短信、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是否有针对不同人群(如老人、儿童、行动不便者)的特殊通知机制?
思考角度: 一些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如地震带)的城市,其应急管理体系可能相对更成熟,因为他们长期处于备战状态。但对于城市内涝这样的突发性、局部性灾害,其预警和响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救援力量的调度和协同: 在灾害发生后,如何快速有效地组织消防、武警、军队、医疗、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进行救援至关重要。
细节思考: 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是否顺畅?是否有统一的指挥平台?救援物资(如冲锋舟、救援车辆、帐篷、药品)储备是否充足?是否有专业化的救援队伍?
思考角度: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越大,潜在需要救援的人员就越多。救援队伍的动员速度和效率,以及对复杂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衡量标准。一些城市会定期进行大规模的防灾减灾演练,这有助于提升实战能力。

撤离和安置预案: 对于可能受灾的区域,是否有明确的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安置点是否能提供基本的食物、饮水和医疗服务?
细节思考: 撤离方案是否考虑了交通瘫痪的情况?避难场所的选择是否安全、方便?对特殊群体的安置是否周全?
思考角度: 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复杂,大规模的人员疏散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

3. 城市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 这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能吸收和储存水分,并在干旱时将储存的水分释放出来。这包括绿色屋顶、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细节思考: 郑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进展如何?这些设施在极端暴雨中起到了多大的缓冲作用?是否覆盖了足够多的区域?
思考角度: 海绵城市的理念并非“包治百病”,其效果取决于建设的规模、质量以及与其他排水设施的配合。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很早就融入了水文循环的理念,例如荷兰的某些地区,其城市设计就充分考虑了与水共存和排水的重要性。

城市绿地和水体: 充足的城市绿地和生态水体,如河流、湖泊、湿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滞洪和吸纳雨水的作用。
细节思考: 城市中的河道是否进行了合理的疏浚和加固?河岸是否稳定?城市绿地的渗透性如何?
思考角度: 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河流被截弯取直、覆盖或填埋,这会削弱其自然调蓄能力。

那么,有没有哪个城市“有能力”应对“郑州7·20”级别的暴雨呢?

答案是:没有哪个城市能“完美”或“绝对”地应对,但很多城市可能在某些方面比郑州做得更充分,或者其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体韧性更高。

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在排水系统升级、地铁防洪设施、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可能投入了更多资源,并且其经验也更丰富。它们拥有更先进的设备、更专业的队伍和更成熟的管理体系。例如,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等水系的管理经验,以及其地下管网和泵站的建设,都是其应对城市内涝的重要基础。
一些沿海或河流发达的城市(例如部分欧洲城市) 拥有与水共存的长期经验,其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设计往往更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可能在防洪减灾方面有着更深厚的积累。

但是,请记住:

1. 极端事件的定义: “7·20”这样的降雨强度,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城市现有排水标准的预期。即使是设计能力极强的城市,面对如此极端的天气也可能面临挑战。这是一种“超出预期”的事件。
2. 叠加效应: 城市内涝的应对,并非仅仅是降雨量的问题,还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人口密度、地下空间利用、绿化率、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叠加。
3. 持续的投入和更新: 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城市不断地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并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和新的科学技术来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

总而言之,郑州“7·20”的灾害,是对所有城市的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方面,没有任何城市可以掉以轻心,都需要持续地提升基础设施的韧性,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细节中。 许多城市在这些方面可能比郑州做得更早、更多,但面对前所未有的极端,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能遭遇严峻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真有,焦作市。

焦作挨着郑州,也属于当时720受灾地区之一,但是准备比较充分,我是提前三四天就看到焦作的朋友说就各种动员了,政府文件通知,领导要求,各单位提前准备,清理河道,地库清理,家家户户提前准备米面菜肉等备粮,后来算是平稳度过吧,山上下来的几次洪峰安稳过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当时郑州的组织动员也能重视一些,提前一些,可能很多后果都能避免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想避免大部分财产损失不容易,但避免绝大部分(九成以上)人员伤亡,是完全可以,且之前就有不少城市做到的。


720问题上,最核心的错误是什么?

不是城市建设不到位,单靠城建来避免这么大的雨几乎不可能的,更何况很多伤亡并不是来自市区,而是郊县山地。

也不是单纯一个地铁该不该停运。到了下午那会儿,市内已经一片汪洋,路上所有交通工具基本都不能用了,大量的人要回家,这时候没有得到全盘调度情况下,地铁不敢随便停运很正常。


720真正的核心问题,是错过了二十个小时左右的预警时间,这个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也是导致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天灾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问题。为什么地震可怕?因为地震之前不好预测,出事就是一瞬间,几乎不会给人避难的时间。

水灾的可怕其实也是如此。以建国后最大水灾758为例。除了当时的水库库容以外,最关键的问题在于:1.预测到台风变向晚(给的挽救时间不多了);2.暴雨之下电话线断了,向上无法汇报,请求早早做好炸坝时的下游通知工作,最后虽然找到部队线路联系上,但又过了一两个小时(决策及下调下游的时间不多);3.当时是深夜,以那时候的通讯条件,在暴雨情况下,根本无法通知下游各村庄百姓(逃离时间不足)。

所以说,在硬件设施短期无法质的提高情况下,时间是最重要的避险条件。只要有足够时间,大不了人员转移,伤亡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


郑州720事件,从头一天晚上气象部门监测到问题,到当日下午4点左右一系列灾害发生,大概有二十个小时时间,期间郑州一切通讯正常


而且还有一个小知识,气象局对社会发布红色预警时,都会给当地政府详细报告,包括未来几小时内预计降水,可能灾害等,来辅助决策。也就是说,郑州市领导在头天晚上就该看到详细的灾情预测。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就召开防汛联席会议,甚至只需要水利、城管等若干部门会议,安排好工作,连夜发通知要求第二天停业、停课,并安排郊县山区进行针对性人员转移,那么可以肯定,第二天的人员伤亡会微乎其微。

退一步说,720上午意识到不对,要求下午停业停课,并赶紧转移郊县山区有关人员,依然伤亡不会太大。

再退一步说,哪怕在下午已经出现水库河流漫堤,知道要倒灌市内前夕,紧急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方式,要求市内人员赶紧离开公路隧道,就近选择楼房内躲避,至少市区依然会少伤亡一大半人。

实在不行,哪怕市内一片汪洋时候,通知交警紧急封锁一些低洼危险区域,也能减少很多伤亡。

最后说,哪怕已经发生灾难后,意识到灾难继续发生情况,赶紧组织紧急救援并及时通知社会群众,也算种亡羊补牢,多少还是能减少点伤亡的。


但是,郑州在有现代化的气象、水利预测系统情况下,在通讯完全正常情况下,这二十个小时白白浪费,没有任何预警和应急处理。

不仅浪费,甚至灾难发生后都没有任何对社会有价值的通知,一些老百姓只是凭经验觉得大雨来了要怎样挽救财产,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受伤甚至白白送命。

而且还是被全市诟病的,第二天没有及时救灾,反而连夜开会布置第二天继续修花坛工作。


所以你说哪个城市能避免?太多了。

仅最近五年,河南境内,安阳、商丘、焦作都发生过远超城市以往常态和排水能力的降水,都出现过市区大量漫腰以上的积水,也造成不少财产损失,但人员伤亡极少,就是因为提前预警和应急处理做得好。

包括此次720之后,降水继续北移,新乡、鹤壁、安阳也都出现同样降水,但人员伤亡都基本避免。当然,这次可以说是看到头天郑州格外提高警惕。但是新乡救灾时候照样比郑州强得多,这就是应急处置水平了。


防灾减灾的关键,其实是治未病。前面做得好了,经历时候你就会觉得就是一场大雨,家里损失了点东西;前面做不好,就会觉得这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在有足够预测水平和通讯能力的情况下,这个防灾时间和信息传递速度,比过去不知道多出来多少。这种情况下,市领导但凡有一点应急处理能力,都可以极大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能减少不少财产损失。


只可惜,郑州市当时的两位主要领导,恰恰一对卧龙凤雏。

user avatar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搞不清“720”特大暴雨灾害的真正原因,所以还在讨论郑州地形不好、没法泄洪,预报有误、警惕不足。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当地政府漠视自己制定的应急预案,无作为、慢作为,使的这场不可避免的洪水,造成了本可避免的巨大伤亡。

在这份郑州自己制定的防汛应急预案中,非常明确的提到:“5.3.3Ⅰ级红色预警(特别严重),当收到特大暴雨预警天气预报时,启动Ⅰ级预警。”

回溯到7月19日上午11时,郑州气象局便发布天气预报,7月19日~21日我市有大到暴雨,累积降水量90~150毫米,局地150~200毫米。当天中午12时28分和14时28分,分别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和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当晚19时13分,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当晚21时59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3小时内,降水持续,累积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20日持续发布红色预警信号。

应急预案已明确,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或24小时内降雨量大于250㎜的降雨过程为特暴雨。最早19日晚,或者20日上午6点,根据19日降水量和20日的天气预报(未来3小时降水量超100毫米),已经可以预计到这是一场毫无疑问的特大暴雨。按照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就应该进入防汛Ⅰ级预警。

进入防汛Ⅰ级预警,政府需要做什么事情呢?预案中明确:“市城建局、市市政建设中心、是(原文如此)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市政总公司、各投融资平台,加强对工程施工现场及周边的监控,对可能生(原文如此)和已经发生的塌陷、漏水等险情应果断指挥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险、排险”。

“市城建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各区城防办全面监视积水区域、下穿隧道、市区河道、险情易发部位和地段,做好相关工作”。

“各辖区各责任单位做好地下空间的防汛工作,确保防汛措施到位,防止雨水灌入”。

预案对何时封闭隧道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当桥涵、隧道积水超过30厘米,普通道路积水超过40厘米时,交警和管理部门立即封闭相关路段交通,设置禁止通行标示牌”。

但实际上呢,直到20日18点,地铁停车场的施工地段根本无人监控,洪水冲垮挡板涌入地铁,但无人发现,无人预警,最终十余人死亡。根据调查报告,20日15时许,隧道内水位就已经超过30公分,但郑州京广快速路隧道无人监视,更没有人去及时封闭路段,直到16时16分才进行封闭,但为时已晚,最后造成6人死亡。

此外,对于众多被淹的地下车库,防汛预案也早有交代:“汽车库管理人员要通知业主,及时将车开到地面上。紧急时,用拖车将泊车牵引到地面”。

其实要应对郑州“720”特大暴雨也很明确,那就是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去做。尽管这份应急预案标准不高,如能做到也可大幅度避免伤亡。相关部门单位去对施工场所的监控,这样洪水涌入地铁时就能及时预警,人员及时撤离。交警对下穿隧道进行监视,一旦水位超过30厘米就立即封闭,那么京广快速路隧道完全可以早预防、快疏散、全撤离。但实际上呢,根据国务院调查报告,这份预案基本是一纸空文,根本没有及时落实。

另外说一句,这份放到政府门户网站上的应急预案,似乎就根本没校对过,里面错字、错句不断。在这份质量低下的公文中,似乎早已注定了720洪水的结果。

user avatar

这事不兴比……

你说郑州遭遇历史极值暴雨,这个待遇别的城市确实碰不上

但是你要说暴雨内涝是否有能力应对,国内很多城市还是有很强经验的

尤其是南方城市,台风或者是洪涝灾害年年有,抵御能力比起北方城市肯定强得多了,整个城市的应急管理重点就在涝这方面,没事就全体演练一下,相关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系统都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郑州在这方面肯定比不过啊

user avatar

路面的水深淹不死人

提前把所有下穿和地铁封了,就能避免灾难……

user avatar

浙闽粤等沿海的市县区抗击十七级超级台风。 人家不但要停工停产停课,还要强制撤出水上鱼排人员,转移安置上百万群众。。。。

用脚后跟思考笨想,那不仅仅是倾盆特大暴雨从天而降,更是17级的风!

所以,防台即使“十防九空”(百度上海市的台风结界),但“生命至上”、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一旦查出危险隐患,该停课的要停课,该停运的要停运,改关闭的就要关闭,该转移的要转移,临机处置、果断决策、争分夺秒,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快的速度转移群众,真正做到“促一方发展、守一方平安”。

user avatar

江西至少有南昌九江能够应对,毕竟98年我们扛下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