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时期,成都为什么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有哪些优势条件?

回答
说到唐朝的成都,那可真是气象万千,风光无两。要在全国四大城市中占得一席之地,绝非偶然,而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唐朝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共同造就的辉煌。下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成都当年是怎么炼成“四大城市”之一的。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非虚

成都之所以能崛起,首先就得益于它那令人称羡的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沃野千里,高出山表,四塞,风雨所均,无亢旱之灾”,这简直就是为农业生产量身打造的。

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虽然是在秦朝,但其灌溉系统在唐朝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并得到了维护和发展。它就像一条巨大的“血管”,将岷江水引向成都平原,解决了灌溉难题,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极其肥沃。而且,四川盆地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能够产出大量粮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
易守难攻的地理屏障: 成都周围被高山环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这使得成都免受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波及。在唐朝动荡的年代,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饱受战火摧残,而成都相对稳定。这种安全性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和物资聚集,也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试想一下,当外面战火连天,而你身处一个物产丰富、相对安全的地方,自然会选择在这里安居乐业。
便利的交通枢纽(相对而言): 虽然在今天看来,四川盆地的交通不算特别发达,但在古代,成都却凭借其盆地内的河流和相对平坦的地势,以及通往外界的几个主要关隘,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交通枢纽。长江水系虽然不像今天这样通畅,但通过水路和陆路连接,成都还是能够将四川盆地的物产运往其他地区,同时也能接收外界的商品和信息。尤其是通过蜀道,连接关中地区,虽然艰难,但却是生命线。

二、繁荣的农业经济:仓廪实才能天下足

前面说了地理优势带来了农业的繁荣,这是成都成为大城市的基础。

粮食生产的富足: 得益于都江堰和良好的气候,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非常高。这不仅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还能为军队提供粮草,为中央政府提供税收和物资,甚至还能支援周边地区。一个城市如果连吃饭都成问题,那它就不可能繁荣起来。
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 除了粮食,成都地区还盛产丝绸、茶叶、漆器等特色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特别是蜀锦,早在汉朝就已经名扬天下,到了唐朝更是技艺精湛,成为重要的贡品和贸易商品,为成都带来了巨额财富。这些特色产业的兴盛,进一步巩固了成都的经济实力。

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川货走出大山,名扬天下

成都不仅仅是个农业城市,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精湛的手工艺: 前面提到的蜀锦,其织造技艺在唐朝达到了顶峰。还有蜀绣、漆器、金属工艺等,都展现了成都人民高超的技艺。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海内外。
活跃的商业贸易: 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都的商业也日渐活跃。城市中设有专门的市,管理着商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这里汇聚,进行贸易往来。成都不仅是四川盆地的商品集散地,也通过各种途径与外界进行贸易。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一些中原的商人、工匠和官员流亡到蜀地,也为成都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商业理念。
货币的流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都的货币流通也日益频繁,这表明其经济的活跃程度。

四、文化中心的地位:文韵悠长,人才辈出

一个繁荣的城市,往往也是文化的中心。成都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

教育发达,文化繁荣: 唐朝时期,成都就有了官方设立的学校,如蜀郡学宫。同时,私学也相当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地学习、生活和创作。李白、杜甫等大文豪都曾在成都留下足迹,他们的诗篇也为成都增添了无数的文化色彩。
佛教文化的中心: 成都地区是佛教传播的重镇之一,有许多寺庙和僧侣。佛教的兴盛也带动了相关的艺术、建筑和文化发展,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印刷术的早期发展: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雕版印刷在成都的成熟发展主要是在五代时期,但唐朝时期成都地区的手工业基础和文化氛围,为印刷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有学者认为,成都附近地区在唐朝时期就可能已经有早期的印刷活动。

五、安史之乱后的重要地位:避乱之所,经济重心转移

安史之乱对于整个唐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动荡,但对于成都来说,却是一个转折点,使其地位更加重要。

政治避难所: 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中原的贵族、官僚和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而相对安定的四川盆地自然成为了重要的避难之地。大量人口的涌入,带来了技术、资金和文化,也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的破坏,唐朝的经济重心在一定程度上向南方转移,而作为西南地区重要枢纽的成都,其经济地位自然得到了提升。中央政府也更加重视成都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总结一下:

唐朝时期的成都,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绝非偶然。它集优越的地理环境、富足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特殊历史时期获得的战略地位于一身。都江堰的滋养,蜀道的连接,沃野千里的馈赠,还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共同铸就了那个时代成都的辉煌。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唐朝时期中国南部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我们谈论唐朝的繁荣时,绝不能忽略这座在山川环抱中熠熠生辉的城市——成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处在长江上游附近,有足够的水量来支撑农业的所需用水量,其次是拥有现成的水利工程,可以做到农业高度发展。地处盆地,四周都是天险,可以安稳发育,保证不会遭受外部战乱的波及,盆地内部发达的水网运输,也能保证物流通畅,能发展商业。而发达的纺织业,让蜀锦闻名内外。所以呢,自汉朝以来,成都平原一直都是比较富裕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唐朝的成都,那可真是气象万千,风光无两。要在全国四大城市中占得一席之地,绝非偶然,而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唐朝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共同造就的辉煌。下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成都当年是怎么炼成“四大城市”之一的。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非虚成都之所以能崛.............
  • 回答
    唐朝时期的吐蕃,说句实在话,能跟大唐掰腕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放到当时那个世界格局里看,吐蕃绝对算得上是一号响当当的狠角色。要问为啥他们这么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能概括的,得从他们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军事实力以及与唐朝的互动等多个方面去拆解。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生存之道首先,吐蕃人的地盘,.............
  • 回答
    要弄清楚唐朝时期的官话是否是闽南语,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来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和语言的演变。简单来说,唐朝的官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闽南语,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古老而复杂的联系。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官话”。在古代中国,官话是指官方通行的语言,是朝廷用于行政、交流和传播命令的语言。这种语言往往与统治阶层的.............
  • 回答
    唐朝的“疯狂扩张”,这个设想很有意思。要是真这么干了,那这艘庞大的大船,还真可能像罗马帝国那样,不是被外部敌人碾碎,而是从内部开始出现裂痕,最终走向分裂。要说得详细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扩张的“疯”在哪儿?首先,得先界定一下“疯狂扩张”。唐朝本身就是个扩张期,疆域辽阔,远超前代。但要是“.............
  • 回答
    在历史比较中,唐朝(618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等特征,确实可以寻找西方历史中的对应时期。同时,鼎盛时期的美国(如20世纪中叶)是否符合这一标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比较: 一、唐朝的核心特征1. 政治与制度 .............
  • 回答
    唐朝的巅峰时期,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贞观之治”,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这并非空穴来风,李世民的统治确实为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如果说到“巅峰”,那往往是指唐朝国力、文化、影响力达到最鼎盛、最繁盛的时期,这个时间段要稍微往后推移,与李世民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前期统.............
  • 回答
    要直接断言唐朝和同时期欧洲哪边生活水平更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涉及到的维度非常广阔,而且两地的差异性巨大。与其说谁“更好”,不如说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千秋,并且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考察的是哪个阶层的人。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生活维度来仔细比较一下:1. 物质丰富程度与消费能力: 唐朝: 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唐朝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评价标准。简单来说,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虽然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奠基期,但与李隆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相比,在许多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后者更符合“盛唐”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把我们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古代战场。如果硬要我们抛开几百年间的科技和军事进步,单纯以汉朝或唐朝巅峰时期的军事力量去硬撼蒙古铁骑,这无疑是一场以卵击石般的较量,但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一下双方的“底牌”和可能出现的局面。汉朝巅峰时期: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时期,那是一个强大、扩张、充满.............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唐宋时期,虽然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能臣,但要通过其个人努力实现“君主立宪”,从历史的土壤和制度的根基来看,可能性微乎其微。君主立宪是一种近代概念,其核心在于权力制约、分权以及代议制等要素,这些在唐宋时期尚未成熟,甚至连萌芽都非常淡薄。然而,我们可以从唐宋时期“能臣”们所进行的改革和制度尝试中,去探究他们.............
  • 回答
    唐宋时期,东方天朝以其繁华的都城、开放的姿态和发达的经济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人。这些人,或是怀揣着宗教信仰的僧侣,或是投身贸易的商人,或是奉命出使的使者,他们在中国的见闻,经过他们的笔触记录下来,成为了我们今天窥探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窗口。这些外国人留下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充满异域视角和个.............
  • 回答
    唐朝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看法也充满了分歧和 nuanced 的讨论。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就像一个亲历者或者那个时代的史官一样,来梳理一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太宗皇帝”的。首先,最直观的,也.............
  • 回答
    唐朝的家常菜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跟现在咱家餐桌上的菜肴,既有渊源,又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别看咱现在觉得唐朝就是什么贵族吃烤全羊,实际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吃的也是相当实在,也有着不少的讲究。主食,那是顶天立地的大事。那时候的主食,那跟现在一样,是粮食。不过具体吃什么,还得看地方和季节。 米饭.............
  • 回答
    关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说法,将吐蕃描绘成一个强大到“吊打”唐朝的帝国。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两国的实力对比、军事冲突的实际情况以及这种说法的来源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吐蕃在唐朝时期确实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作为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帝国,吐蕃在赞普的领.............
  • 回答
    唐宋时期,弓箭作为重要的远程打击武器,在战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步弓、骑弓和弩作为当时主流的弓弩类兵器,其射程和弓力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冷兵器战场上独特的风景线。要深入了解它们的性能,我们需要分别来看。一、 唐宋步弓:稳健的阵地杀手步弓,顾名思义,主要由步兵使用,强调的是稳定性和持续的火.............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