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楚唐朝时期的官话是否是闽南语,我们需要一点时间来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和语言的演变。简单来说,唐朝的官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闽南语,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古老而复杂的联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官话”。在古代中国,官话是指官方通行的语言,是朝廷用于行政、交流和传播命令的语言。这种语言往往与统治阶层的语言或当时被认为最“正统”的发音和词汇有关。
唐朝的官话:洛阳音还是长安音?
唐朝时期,都城设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政治和文化中心也在此。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时被视为“官话”的,很可能与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关中地区)的语音有很大关联。 历史上,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南北朝时期,受北方移民和文化的影响,“洛阳音”一度成为官方和学术界推崇的语音标准。这种“洛阳音”被认为是北方官话的早期形态。
到了唐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长安作为首都,其语音自然拥有重要的影响力。许多学者认为,唐朝的官话,或者说当时被认为是“雅言”的,主要是以关中地区的语音为基础,并融合了当时北方其他地区的语音特点。这是一种更偏向北方方言的语言。
为什么会有“闽南语”的说法?
这里就需要引入“闽南语”的起源了。闽南语,也称为台语、福建话、Hokkien等,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福建南部、广东东部以及台湾等地。闽南语属于汉语的闽语次方言。
闽南语之所以被认为与唐朝时期有关联,主要在于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南迁的汉人对语言的影响。
在唐朝之前,特别是经历了“永嘉之乱”等北方战乱后,大量的北方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方迁徙。其中,一部分北方汉人就向福建地区迁入。这些南迁的汉人,他们带来的语言,是当时北方的汉语,其中就包含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官话,甚至是更早时期的语音和词汇。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南迁的北方汉语在新的地理环境和与当地原住民语言(比如百越语系)的接触中,逐渐发生了分化和演变。而福建地区,由于其相对孤立的地理环境,这些南迁的北方语言在保存早期特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闽南语的“唐音”之说:
正因为闽南语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唐朝之前及唐朝初期的北方汉语元素,所以有一些研究者提出“闽南语保留了唐朝的语音”,或者说“闽南语带有浓厚的唐音”。
这并不意味着闽南语就是唐朝的官话。打个比方,唐朝的官话就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古籍,是那个时代的标准。而南迁的汉人带来的语言,就像是这本古籍的一个抄本,在流传过程中,它可能因为地域、环境等因素,在某些地方与原版有所不同,但它仍然保留了原版的许多精髓和特色。
详细解释一下这种联系:
1. 语音上的相似性: 历史上,许多学者通过比较闽南语的语音系统与古汉语的语音重建(如中古汉语),发现了不少相似之处。例如,中古汉语的入声(以p, t, k, m结尾的音节)在许多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但在闽南语中依然保存完好。此外,一些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在闽南语中的发音也被认为比现代北方官话更接近古音。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南迁汉人带来的北方语音在福建地区长期演变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唐朝时期的语音成分。
2. 词汇上的继承: 闽南语中保留了许多在现代北方官话中已经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变化的古词汇。这些词汇很多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对应。例如,“汝”(你)、“伊”(他/她)、“毋”(不)、“借问”(请问)等等,在闽南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而在唐朝时期,这些词汇也是通行的。
3. 语法结构的痕迹: 有学者认为,闽南语的一些语法结构,例如一些语序或者助词的使用,也可能带有古汉语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唐朝时期是存在的。
总结来说:
唐朝的官话,更准确地说,是以长安(关中)语音为基础,并带有北方特点的通用语。它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闽南语。
闽南语的形成,是唐朝及以前时期,北方汉人南迁,将当时北方的汉语带入福建地区,并在与当地语言融合、长期演变而成的。
正因为闽南语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和保存了大量唐朝时期及之前的北方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所以有人会说“闽南语带有唐音”,或者说它“很古老”。这是一种间接的、基于语言演变过程的联系,而不是说闽南语就是唐朝的官话本身。
所以,这个问题就像是问“今天的英国英语是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吗?”答案是,它保留了莎士比亚时代英语的许多痕迹,但它本身已经演变成一种新的、现代的形式了。闽南语与唐朝官话的关系,也是类似的。它承载了历史的印记,但它自己是汉语大家族中一个独立发展、独具特色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