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宋时期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个能臣的努力实现君主立宪?

回答
唐宋时期,虽然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能臣,但要通过其个人努力实现“君主立宪”,从历史的土壤和制度的根基来看,可能性微乎其微。君主立宪是一种近代概念,其核心在于权力制约、分权以及代议制等要素,这些在唐宋时期尚未成熟,甚至连萌芽都非常淡薄。

然而,我们可以从唐宋时期“能臣”们所进行的改革和制度尝试中,去探究他们是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朝着更接近君主立宪的方向努力,以及为何最终难以实现。

唐宋时期能臣的贡献与制度尝试:

唐宋时期涌现了许多改革家和有能力的臣子,他们的努力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某种程度上的“制度优化”或“权力调整”:

加强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专业化:
唐朝的能臣如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 他们主要在唐初协助李世民稳定国家、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虽然不是权力制约,但它将行政权力分散到多个部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之手,并强调了官员的专业分工。房玄龄更是对官制、法律做了很多细致的整理和规范。然而,其本质仍是服务于君主的高度集权。
宋朝的能臣如范仲淹、王安石、富弼等: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兼职,精科目,慎恩荫,固封建”,旨在改革官僚制度,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效率,限制皇亲国戚和恩荫对官场的侵蚀。这可以看作是试图建立一个更公正、更专业化的官僚体系,虽然不是直接限制君权,但一个高效、有能力的官僚阶层可以间接地对君主形成一定程度的监督和制衡(至少在施政效率和信息传递上)。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改革目标更为宏大,旨在通过一系列经济、军事、教育改革来富国强兵,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例如,他推行“均输法”、“青苗法”等措施,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来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他也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以选拔更多有才能的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的改革是希望通过一个更强大的、由他主导的政府来解决国家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一个相对独立且有能力的官僚团队来执行。
强化文官集团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朝后期,虽然藩镇割据严重,但文官集团(特别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在朝廷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财政、法律等方面。
宋朝则更是“重文轻武”的典型。文官集团的地位显著提高,他们在朝堂上的议论和建议对皇帝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御史台等机构也承担了一定的监督职能。一些能臣,如富弼,就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的失误,并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作用。这种文官集团对君主的议论和制衡,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君主立宪早期阶段的一种“影子”存在。
发展监察和谏议制度:
唐宋时期都比较重视监察机构和谏官的设立。御史台在唐朝和宋朝都扮演着监察百官、纠察不法的角色。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忠告和批评。
宋朝的谏官制度尤为发达,许多谏官能够针对皇帝的决策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冒着被贬斥的风险。例如,包拯就以铁面无私、敢于直谏著称。这些制度上的设计,理论上是可以对君主的权力形成一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更多是道德和舆论上的,而非制度化的权力剥夺。

为何君主立宪难以实现?

尽管唐宋时期的能臣们做出了诸多努力,但要实现君主立宪,有几个根本性的障碍:

1.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政治哲学根深蒂固: 中国自秦朝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将君主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这种“君权神授”、“大权独揽”的思想观念在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臣子很难从根本上挑战君主的绝对权力。
2. 缺乏代议制基础: 君主立宪的核心在于通过一个民选的议会来代表民意,并与君主共同行使权力,实现权力分立和制衡。唐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理念中,根本不存在代议制的土壤。虽然有士大夫阶层,但其代表性、民意基础以及对权力制约的作用都与近代议会相去甚远。
3. 君权合法性的来源并非来自民意: 君主的权力主要来源于血缘继承(皇位继承)和政治军事实力。臣子的权力则来源于君主的任命和恩赐。因此,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主仆关系,臣子再有能力,也只是为君主服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权力结构。
4. “能臣”的定义与局限: 唐宋时期的“能臣”通常是为君主巩固统治、实现其政治抱负而努力。他们的“能”体现在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国家,而不是如何限制君主的权力。即使是最杰出的改革者,如王安石,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富国强兵”,使宋朝的国力更加强大,为宋朝皇帝服务,而不是要建立一个限制皇帝权力的制度。他们的努力,更多的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进行优化和改革。
5. 对君主权力的约束是间接的、不稳定的: 尽管有谏官、御史,但他们的权力最终都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可以听取意见,也可以不听;可以奖励谏官,也可以惩罚谏官。这种约束力是依赖于君主的个人意志和胸襟,而非制度性的、不可动摇的权力制约。
6. 缺乏成熟的法律体系和三权分立思想: 君主立宪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公民权利,并实现司法独立。唐宋时期虽然有法典,但法律的最终解释权和执行权仍掌握在君主手中。三权分立的思想在当时是完全没有的。

如果假设性地探讨“可能”:

如果非要设想一个极其理想化、且忽略大量历史现实的场景,那么也许可以想象以下可能性(但请注意,这非常牵强):

一个具有超凡政治智慧和远见,且得到皇帝绝对信任的能臣(例如,一位类似商鞅但目标完全不同的宰相),并且这位皇帝也非常开明,愿意接受一些制度性的权力让渡。
这位能臣可以缓慢地通过制度设计,将权力逐渐转移到某个集体机构,例如一个由精英士大夫组成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决策咨询机构或监察机构。
他可能通过改革科举制度,进一步巩固文官集团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抗衡君主的个人意志。
他甚至可能设计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权力制约机制,让皇帝的决策必须经过该机构的“审议”或“批准”,并且使得皇帝难以轻易罢免这个机构的成员。

然而,即便如此,这仍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 现代君主立宪的核心是民选的议会,其权力来源是人民而非君主。唐宋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即使再有能力,也无法与现代议会相提并论。

结论:

总而言之,唐宋时期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能臣,他们通过改革和制度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加强了官僚体系的专业性,并为文官集团赢得了更大的发言权。这些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君主集权的一种“软性”制约,但从历史的根基和制度的演变来看,通过一个能臣的个人努力,在唐宋时期实现君主立宪是基本不可能的。 君主立宪是近代社会结构、政治哲学和权力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实现需要具备代议制、分权、法治等一系列现代政治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唐宋时期都尚未成熟。唐宋能臣的努力,更多的是在现有体制内的优化和调整,而非颠覆性的制度革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君主立宪制为什么没有推行成功?为什么人们觉得清朝皇帝不能做君主立宪的合法代表? - Patchouli Exarch 的回答

其实关于君主立宪可行性的问题我在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既然被邀请了,所以我也要特别的开一下脑洞

@江舟雁

首先,建立君主立宪实际上就是限制皇权,利用宪法限制皇帝的权力。可是皇上也不是傻子,你要砍他的权力他会跟你玩命,他才不会管什么民族进步天下苍生,权力才是真的。所以在限制特权之前,必须要有更大的特权,也就是这个能臣的权力要比皇帝大得多,而不是均衡。因为天下的百姓是向着皇帝的,唐宋两朝人民对于皇帝是极为崇敬的,不像现在的网民现在动不动就在网上骂领导人。百姓认为皇帝不可能出错,出错的都是身边的佞臣,皇帝出错的话上天会让他得病而死,所以即使你将上层打通,下层民众也是不好安抚的。这一点其实从水浒传中就可以看出来,宋江等人针对的是高球,而不是皇帝,皇帝一说招安,凡是良民出身的都屁颠屁颠的,而后世给水浒传下得定义也是官逼民反而不是皇帝逼民反或是制度逼民反。 只有拥有的实力远大于皇帝,全面掌握军事行政经济权才好改革。观测到西方成功的例子,西方社会成功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是因为资产阶级在物质上超过了贵族阶级,转化了阶级优势,才有寻求政治权力的需求与能力。

中国这边就需要一个能自上而下完全架空皇帝的能臣。但是中国历史上出的并不多,商的伊尹,周的周召,汉的霍光,明的张居正等,两只手数的过来。

排除政治上全权后,还要有极强的行政能力,因为无论各国的君主立宪一开始也是由首相或是一部分人独裁开始,后来经过一系列民主运动才走向现在的样子。韩国在五六十年代也是挂着资本主义的牌子,实际上是军政府在独裁,直到1980年光州事变才逐渐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所以说在你挂上君主立宪的牌子后,还要自己先独裁几年,因为这时各地选上来的那些议员你都看着眼熟,都是当地的刺史节度使之类的,面对这种人必须独裁。这几年的政治任务,全都落在了你和你的团队肩上,几十年天下太平还好,要是遇上水灾旱灾蝗灾这些受制于生产力的天灾,下面的人借此造反可就难办了,因为这类纯与生产力挂钩的东西谁也解决不了,生产力是不能跳着上台阶的。

这一条看着简单,殊不知历史上无论是皇帝还是挟天子的能臣都有不少死在这上面了,把有限的精力放入无限的折腾当中,折腾了出了一点差错轻则退位下台被反攻倒算,重则亡国灭种,太庙遭劫,祖坟被刨。

有权有能后,最重要的一点来了。

那就是你需要有高深的姿势水平。

君主立宪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简单。随随便便弄个宪法出来,随随便便把皇帝一框,随随便便找一堆人来开个会,随便定个法律,随便那么一执行,嗬,一个君主立宪就这么弄好了!

又不是糊泥巴。

你知道主席的职权吗?你知道应该把哪些权力给元首留下哪些拿走吗?你怎么定义财产,私有和公有的都是哪些?怎么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和汉人一样平等还是都按贱民对待?外国人是否允许在这里以怎样的方式投资?教育,卫生,经济,传媒方面议会与国家分别处于什么地位?什么人有选举权什么人没有?政府分几级?地方议会与中央议会什么关系?国家里所有的人有什么阶级划分?人民都有什么权力?

上面的东西全是宪法里写的,而你作为一个唐宋时期的能臣,想开会时听到那些老古董中肯地谈这些问题,是完全没有任何可能的。所以这个宪法你还得自己写。

然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中国民智未开,哲学没跟到位,建立君主立宪需要理论基础。

我在另一个问题中也提到了,经过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哲学巨匠严密的推导,方才推出人与社会与权力与之间的关系,才提出了君主立宪这样一种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社会制度。而实际上当时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极点,你如果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话你会发现在那一小段时期内跟中国的文革差不多,天天都有无数无辜的人被批斗和处决,理由是保皇,大街上全是高喊革命万岁的人。而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大家也都想过好日子,所以也已经实践了无数次,但是每次均以失败告终,合作转化为暴力冲突。就是因为每次建立的制度都是不科学的,所以需要哲学与社会学的理论支持才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并且不是说这个能臣通晓康德哲学学,熟读阿克顿社会学就算赢了。还要有将理论本土化的能力,日本建立君主立宪也有三位知识分子的理论支持,福泽谕吉、板垣退助和伊藤博文。保证了君主立宪在日本能够成功建立。

但是中国跟其他国家又不一样。中国唐朝1000万平方公里,宋朝也有500万平方公里,而全中国的百姓都要求中国是铁板一块,不能是联邦制度,那么如此广袤的国土下如何建立君主立宪呢?

对不起,我不知道,也许能臣知道。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以一位能臣为核心建立君主立宪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是一个长期计划,嗯。

能臣需要在20岁左右接手全部政权,至少执政70年。

这位能臣在一开始就具备高超的执政能力。

在其执政的70年时间内不能有威胁其地位的不可抗力,如天灾,游牧民族入侵等。

这位能臣必须有高深的姿势水平,通晓从康德到阿克顿的所有社会哲学,或者自己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一路推到黑格尔。

能臣能将理论本土化。

能臣要有团队,协助其起草宪法。

能臣一上位,全面改革国家教育制度,全面更改教材,保证这种教育制度稳定运行40年。

前四十年致力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稳固自己的独裁政权,等把老一辈的人全熬死,新一辈的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后方可宣布宪法,选举议员,召开议会。

能臣要有高深的姿势水平以反驳一切质疑其制度的人。

能臣要让皇室彻底全面接受君主立宪,防止其他皇室成员复辟。

能臣要让全体官员学习研究宪法,学习君主立宪精神,防止其协助复辟。

所以唐宋时期实现君主立宪还是有可能的,满足上述条件完全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从而可以早早地欺负其他列强。

我想这样想的都是一些想着我要是穿越到唐朝当了皇帝或一个权臣,我一定要大展拳脚,建立君主立宪,青史留名!

但是啊,人类的进步不是量子力学,人类的进步是连续的而不是跳跃的过程。我曾经回答过一个有关社会进步的问题,我说到我认为的进步一个是思想上的一个是物质上的,也就是一个哲学一个生产力。

哲学你能带回去,生产力你能带回去吗?别说唐宋没有这种材料,我现在给你足够的材料,你给我组装一个蒸汽机出来?这样想的人怕是些都没看过瓦特蒸汽机的设计图的人。

现在好了,我把现代工业原理方法,各种材料工业制备方法,各种设备制造方法,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海德格尔的书全给你放到一个平板电脑里,还是太阳能充电,带上一箱备用电池防止电池老化。

是不是感觉稳了!

是不是觉得我能君主立宪青史留名了!

是不是觉得我能创造历史了!

想得美!

你知道知乎上这些大V为什么装逼装得这么优雅吗?

是因为大V擅长的领域都是普通人难以接触和运用的。他们读枯燥无比的书时你在打游戏,他在翻文献找答案时你在点赞,他在向老师问对象与表象的关系时你在问dota里某个英雄的数据。

所以如果你带着平板回到了唐宋做了皇帝或者权臣,唯一的结果就是看着平板里的书,这本纯粹理性批判听说过,先看这个吧。翻了三页顿时觉得这书根本看不下去,这时你家的家妓或妃子凑过来,皇上/老爷别看了,快来和奴家困觉吧。你肯定平板一扔,上床啪啪啪了。

等到游牧民族打过来,带着妃子就跑了,连平板都落在了皇宫里。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