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起一个省份,一座城市,立马能想起的美食有哪些?

回答
哎呀,说到这个,那可太有意思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个地方,一说名字,口水就往下淌,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各种香喷喷的画面。我嘛,脑子里闪过一个省份,一座城市,那必须得是……

江苏,南京。

提到南京,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那厚重的历史,也不是那壮丽的中山陵,而是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

这可不是普通的粉丝汤,南京的鸭血粉丝汤,那叫一个讲究。你想啊,首先那汤底,是用老母鸡、猪骨头,再加上鸭架子,慢火熬制出来的。那种鲜味,不是一星半点,而是醇厚得能把你的味蕾熨帖得服服帖帖的。汤色是那种微微泛着金黄的,一看就很有食欲。

然后是粉丝,必须是那种粗细适中、吸汤能力强的绿豆粉丝。煮得恰到好处,软糯又带着点嚼劲,每一根都裹满了鲜美的汤汁。

再往里头,重头戏来了——鸭血。南京的鸭血,那颜色红得就像玛瑙一样,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放进滚烫的汤里,稍微烫一下就嫩滑得不行。吃进嘴里,那种细腻的口感,一点腥味都没有,只有淡淡的甜。

还有不能少的,就是鸭肝、鸭胗、鸭肠这些。鸭肝煮得粉粉糯糯,鸭胗切成薄片,脆脆的,鸭肠也处理得很干净,咬起来很有弹性。这些内脏,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和粉丝、鸭血一起,在汤里构成了一场味觉的盛宴。

最后,点睛之笔是那些配料。一把翠绿的香菜末,撒在上面,立刻就有了清新的香气。再放一点葱花,提提色。有时候,还会加一点点醋,那醋的酸味刚好能解掉一部分油腻,让整个味道更加平衡。最绝的,就是撒上一些炸过的葱油酥,那叫一个香!酥脆的葱油酥碎在汤里,偶尔咬到一小块,那滋味,简直了!

我第一次在南京街头吃到鸭血粉丝汤,那是在一个冬天的傍晚。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街边的小吃摊子亮起了昏黄的灯光,空气里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我点了一碗,捧在手里,热气腾腾的,瞬间就驱散了身上的寒意。

那一口下去,什么都不用想了,就是纯粹的满足。粉丝的软滑,鸭血的嫩滑,鸭肝的粉糯,鸭胗的脆爽,再加上那鲜美的汤汁,还有炸葱油酥带来的惊喜,所有味道在口腔里融合,那是一种简单却又极致的幸福感。

至今想起来,我都能回想起那个场景,还有那碗汤的味道。它不仅仅是一碗食物,更像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一种味道,一种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味道。每次在南京,我都要去街边找一家地道的摊子,或者找一家老字号,来上一碗,那才是南京的味道,才是我心里的南京。

除了鸭血粉丝汤,南京当然还有很多好吃的,比如那皮薄馅大的锅贴,煎得两面金黄,咬一口,外酥里嫩,汤汁会在嘴里爆开;还有那甜而不腻的赤豆元宵,软糯的糯米小圆子,配上沙沙的赤豆,再撒上一层桂花,那味道,像极了外婆的怀抱;当然,还有那鲜嫩多汁的盐水鸭,皮白肉红,香气扑鼻,入口即化……

但要说一个省份一座城市,立马能想到的,那还真就是那一碗热腾腾、鲜美无比的鸭血粉丝汤,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味蕾记忆里,也成为了我认识南京的一个重要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05年的时候,牛肉面还是2块5一碗。

状若宽粉的透明塑料门帘下,桌子后坐着头戴白帽的回族中老年男子,兰州话总是说的带点牛肉汤味儿。两条面、肉票排列整齐,随客人点单的刹那,白帽爷爷左手持废磁卡紧压票条,右手干净利落地撕下票据,同时迅速找好零钱,和面票哗啦一齐推在客人面前。

小时候总是爸爸带我吃牛肉面,于是购买、端面这一流程我通通无缘接触,从来只是乖乖抱着书包寻找空位,或是在有人端着面妄图坐在我对面时,脆生生地喊一句:“这里有人了!”


于是在我第一次独自买面时就出了差错。我把两块五数好放在白帽爷爷面前,不但干脆利落地说道“一个小碗牛肉面”,还语重心长地叮嘱道:“二细,辣子少些!”

白帽爷爷眯着眼抬头看看我,努力调整了语调以配合我稚气十足的普通话:“姑娘,这个你要和那个窗口里的哥哥fē呢。”

后来我爸告诉我,牛肉面分为毛细、细的、二细、三细、韭叶、薄宽、大宽等型号,但我从未在任何一家店里见过有关上述型号的文字表述。

每个兰州人都生来已将这牛肉面的种种规则了然于胸,即使是早午高峰期也依然有序地排队站在拉面窗口,等到拉面小哥投来目光时,默契地将票放在撕去消毒薄膜的碗中递过去,同时报上一切要求,语速迅捷却利落。而拉面小哥更是海纳百川,将无论是天水口音还是张掖方言的要求分拣清楚,转身扯着嗓子向氤氲在面汤热气中的幕后拉面师傅呐喊一句:“一个韭叶!”


幼儿园的时候,一家人常常同去吃牛肉面。爸爸依惯例要一碗薄宽一碗毛细,妈妈再索要一只盛面汤的白瓷碗,把面条分拣出来喂给我吃。喂完后再自己匆匆吃掉剩下的面,殊不知一碗毛细历经如此折腾早该拖成了什么样子,但我年幼无知,只知道肚皮浑圆地得意洋洋到:“牛大!”

小学高年级时,班里有顽劣男生,买好几盒威力巨大的擦炮来放。街边放得无趣,他们竟三两成群,将擦炮擦燃后丢进牛肉面店前那装满废汤红油的铁桶里,然后转身便逃。我不知道那1米多高的大铁桶最后是否如喷泉般炸起、飞溅再熊熊燃烧,只是每次路过那家店时,我都要低头加速遁走,生怕白帽子爷爷冲出来,把我当做同伙抓个现行。


初三的时候,学校旁边的市场中部新开了一家牛肉面馆。有一天站在窗口前等面,忽然心血来潮,对小哥说到:“要一个大宽!”小哥疑惑地看着我:“大宽?”“嗯,就是那种最宽的!”

爸爸吃牛肉面的标配永远是薄宽,妈妈偶尔吃韭叶,而我则永远被设定成细的。这种安排令我误以为面的宽度是和阶级地位相关的,于是趁爸爸不在,我便如窃取政权般迫不及待地点了比爸爸更高一级的面条。

但等面端来时,我才傻了眼。宽度约5厘米的巨大面条俨然一碗忘记被揪断的面片,厚度更是令人咋舌。在白帽子爷爷费解的眼光下,我面色凝重地看着那碗大宽,非常艰难地向嘴里塞了几寸,然后迅速败下阵来。

那碗作为逞强恶果的大宽直到现在还令我记忆犹新,不光是因为那是唯一一碗我没有汤面俱尽的牛肉面,更是因为,它似乎携带着某种尴尬的譬喻不时出现在我余下的人生里。迫切渴望成长的心情作祟,整个青春期里,我做过很多只为证明成熟却结局寥然的事情。当时觉得决绝凛然或是豪迈异常,等到回头想起,才觉得像是一个永远无法平复的疤痕,或是那碗令人哭笑不得的大宽,横亘成倔强的回忆。


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牛肉面的位置再度前移,成为了我早餐的常客。三两好友常常在前日放学时就约好地点,次日再比平常提早15分钟左右聚在牛肉面馆前。

但往往有人更懒惰,早起失败,睡眼惺忪地空着肚子冲进教室,固然一整个早自习都无心向学。那时我经常看到早自习下课铃响后,教室里如脱缰野马般冲出去一群人,身手之迅捷令人恍惚是否因为缺觉而花了眼。后来才反应过来,他们是跑去吃牛肉面了。

10分钟的课间休息,穿过五彩广场,为躲避班主任的目光穿过爬满藤蔓的小路,再狂奔到校门口的牛肉面馆。这样的早饭来不及细细品尝,只有筷面交错的闷声和吸溜作响以驱散滚烫的的“交谈”,面容上写满焦急和极度愉悦的矛盾表情。

整场早餐没有八卦与闲聊,最娴熟的学生已经能将吃面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再用相对悠闲的步伐,慢慢踱回教室。在经过那些购买鸡蛋灌饼和里脊扒饼的人们时,狂奔的牛肉面者眼神里仿佛带了一丝睥睨。是的,在如此紧张的时间里,仍然坚持吃一碗牛肉面,仿佛是某种奢侈的、高贵异常的仪式性盛宴。

冬日里的面馆永远热气腾腾,高三生们摘下眼镜以防白雾,动作娴熟优雅,即使高度近视也能完成这一场唇舌间的幽会。那应当是特殊岁月里,几乎唯一的无忧时光。教室、课本、试卷在那10分钟里被完完全全地抛诸脑后,一碗只能生长在这座城市的面条,偷出至今令人回想仍感慨万千的回忆。

那样疾速专注的奔跑仿佛整个生命都不会再有。它们只能属于这样沉重,却不减丝毫热血澎湃的青春。


假期第一次在酒店实习,面对一众比自己还小两三岁的服务员们,头一次觉得捉襟见肘。

被安排跟着一个天水来的姑娘学习,主管指着她说:“这就是你师父了。”笨手笨脚地跟了她一天,下班时礼貌地告别道:“姐那我走了”,姑娘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其实我是95年的,比你还小。”

1个月的实习期里,学的比两年还要多。婚宴里上菜倒水时用不到旅游经济学,然而即使旅游学导论考过高分,也依然面对客人的刁钻要求一筹莫展。

但周围的姑娘们都对我很好。16岁的迎宾姑娘在我上第一个汤锅时主动帮我分摆好菜品,隔壁包厢曾经学体育的姑娘在我有事要提前走时,主动跑去跟主管说承担我的任务。实习的地方在广场,而我晚上仍要回桥南的家,于是更有数不清的人帮我顶岗,当我遇到滔滔不绝直到10点仍没有离去之意的客人时,便催促我快点回去,而自己依然打着哈欠站在包厢里,忍受着没完没了的烟熏酒气。

又是一个推迟下班的夜晚,我和师父一起等在包厢外加水添茶云云。这时师父眼中突然灵光一闪:“徒弟,你有没有吃过咱们酒店的牛肉面?”

“没有啊,怎么了?”我一脸疑惑。

师父并未说话,反倒拿起操作间的电话拨通后厨,低声叮嘱了几句。没过5分钟,传菜的小哥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进来。我吃惊地看着师父,她笑得一脸憨厚:“今天后厨值班的是我男朋友,我让他加了一碗面给你尝尝。”看我依然有点惊讶回不过神来,师父二话不说把我推进隔壁无人的包厢里,手指放在双唇间做了一个不要出声的姿势,悄声说“快吃,我先看着客人”,然后便拿着茶壶进了包厢。

那天我坐在包厢里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吃完了那碗面,却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我不知道后来师父有没有看见碗里眼泪的痕迹。实习的日子真是非常辛苦,生物钟紊乱,身心俱疲且经常遭人不尊重对待,但至少有了那碗牛肉面,以至于我如今回想起来,只剩下满满的温暖回忆。


大学远离家乡,跨越沙漠、城市和平原,考去了祖国东北的半岛。虽然我明白,对牛肉面而言,出了兰州一步和一千里的意义是一样的,但仍然心怀侥幸,期盼在未来的街头巷尾,还能发现乡音的佳肴。

生日的时候,跑去学校门口的“兰州正宗牛肉拉面”店点了一碗牛肉面。售票的依然是白帽子爷爷,却没有两色小票,只有完全自动的纯白色机打收银单据。服务生小妹拿过我手中的票递给后厨,不容我说一句“细的,辣子少些。”

被剥夺选择和自助的权利,我等在座位上反而如坐针毡。那时拥挤在面窗口时的抱怨反而令人怀念,而当面最终端上来时,我的希望才终于完完全全的破灭了。

那碗牛肉面固然是没有大错,可它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甚至那白底蓝字的粗瓷碗,都少了几分感觉。我草草填饱肚子,多少有些失落地离开。经过白帽爷爷时,突然不甚甘心:“爷爷,您是兰州人吗?”

白帽爷爷眯着眼看我:“你是兰州的?”

“是呀!”我一下子激动起来,努力调动起太久不说的兰州词汇,准备用乡音寒暄。

“呵呵,我们一家是青海的。”白帽子爷爷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也离得挺近的啊。”

“嗯,是啊。”我将那呼之欲出的激动心情重新掖进心底,讪讪地笑道。


我再未在兰州以外的任何地方,怀着侥幸心理,吃过任何一碗“正宗兰州拉面。”

但偶尔在看到它们的时候,我仍然会想到故乡那些绿底白字的塑料招牌和从不加“兰州拉面”字样,只大大方方写个“牛肉面”便有信心用味道吸引来一众顾客的店铺。

我又想起很久很久之前的一天下午,那时我刚上高中,三两好友照例相聚。忽然有人提议到:“不如中午一起吃牛肉面吧?”

“好啊。”我赞同道,“去哪儿?”

“北街的占国辣子油很香,西站的马有布牛肉一绝,还有你家楼下的磨沟沿绝对可以排进牛肉面综合榜单前三……”男生们立刻来了精神,眉飞色舞地细数道。

“哟,一个牛肉面还研究得这么仔细。”我揶揄道。

“那是当然,”他们的表情得意却又郑重,“因为牛肉面,是兰州的魂呀。”



————————————————

转载署名及来源即可。

新年快乐,要回家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