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

回答
很多人都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咱们普通人嘛,磕磕绊绊的过日子,有时候糊涂一点,反而能少很多烦恼,活得更自在。可要是一个人太聪明了,什么都看得太透,那可就未必是好事了。

首先,太聪明的人容易活得太累。 你想啊,咱们普通人遇到事情,可能就凭着一股子直觉或者经验去做了,错了也就错了,改改就好。可聪明人不一样,他们能提前预见到事情的各种可能性,各种潜在的风险,各种复杂的人情世故。在做决定的时候,脑子里会像放电影一样,把各种后果都过一遍。这过程本身就很消耗心神。而且,一旦想得太多,就容易陷入纠结,做什么决定都变得犹豫不决,生怕出错。别人可能一句话就做了决定,他却要权衡利弊半天,最后搞得自己心力交瘁,效率也未必高。

其次,看得太透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在人与人交往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一点“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家都是成年人,谁没点小心思、小算盘?一个太过通透的人,很容易就看穿别人的言外之意、隐藏的动机。这本来是好事,能保护自己不被算计。但如果暴露出来,就容易让别人觉得你是个不好对付的人,甚至会觉得你很“懂”,然后刻意在你面前掩饰什么。久而久之,别人在你面前会有一种“被看穿”的压力,不敢敞开心扉,关系自然也就疏远了。有时候,一点善意的谎言,一点点“不知道”的空白,反而能让关系更融洽,更有人情味。

再者,过度聪明可能导致情绪上的疏离感。 当一个人对世界、对人性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多事情在他眼里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趣味。比如,看穿了某种套路,知道了某些赞美背后的真实意图,甚至能预判到大部分人的反应,这会让很多原本能带来快乐和惊喜的事物,在他这里变得索然无味。他可能觉得很多事情“太简单了”,“太容易被看穿了”,从而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孤独感。这种感觉,别人很难理解,也难以感同身受,久而久之,就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

还有一点很重要,太聪明的人容易养成“事必躬亲”的毛病。 因为自己想得周全,看得明白,他们往往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他们会觉得“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或者“别人会出错”。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了所有事情的轴心,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长此以往,不仅会累垮自己,也会压抑了团队里其他人的成长和发挥空间。有时候,放手让别人去尝试,即使犯错,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过程。

最后,聪明也可能变成一种包袱。 聪明人往往有更高的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但同时,他们也能看到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需要付出的艰辛、可能遇到的挫折,甚至成功的渺茫。这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有时候会让他们在迈出第一步时就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尝试。而那些不太聪明的人,或许就是凭着一股“傻”劲,一往无前地去做,反而更容易撞上好运,或者在跌跌撞撞中找到自己的路。

所以说,聪明是好事,但“太过”聪明,却可能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维艰。适度的糊涂,一点点天真,反而能让我们更轻松,更快乐,也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生活不是一场考试,非得把所有题目都做对,有时候,随遇而安,笨拙一点,反而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美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聪明。

《马说》把聪明人的困境写透了,天才需要更多的资源倾斜,而掌握资源的人却往往不是天才。

庸人上位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庸人不是傻子,他或多或少能看出来谁水平高、谁对自己有威胁,于是他会倾尽全力地扼杀。有时你感受不到明目张胆的打压,但你的无数机会,都被不声不响地剥夺了。

打压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优秀。他们可能是领导、老师,甚至是家长。记住一点,父母是有可能嫉妒孩子的,这个以后单开一篇细说。

聪明的悖论

一个人为什么聪明?因为大家都说他聪明。而大众又是平庸的,他们真能识别定义更高级别的聪明吗?

人们只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判断,平均智商105的人群,能识别出智商120左右的聪明人就不错了,130以上就容易被当成神经病。

大众以为的聪明人不一定真聪明,更不一定是天才,大多不过是普通人中较为优秀的群体,更容易被大众认可而已,所以非顶尖智商的人往往更容易混的如鱼得水。

聪明人更容易崩溃

天才的成长过程,不一定一帆风顺,很可能有额外的困难。很多时候用高智商去解决低端问题,不是牛刀杀鸡,而是屠龙刀雕刻、手术刀伐木。

不是所有大材小用都像庞统一样,能摸鱼三个月,然后半个工作日干完一百天的活,并震撼张飞俺不一样。更多人不仅做不出成果,还会在琐碎的事务中迷茫,会在周围人的不理解与否定中自我怀疑内耗,进而崩溃。

庸人是无法理解天才的思路的,且会不断提出低质量的质疑。

聪明人看问题往往直击本质,快速得出答案,这个过程连他自己都很难描述。你问他是怎么想的,他会懵逼,他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解释,怎么样你才能听懂,他甚至不明白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解释你为什么不懂。

就好像人遇到危险时本能瞬间闪躲,你去问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他只能现编,编不出来就哑口无言。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天才会拙于言辞,因为思路太快嘴跟不上了。于是庸人以为人家笨、反应慢。

同一道数学题,普通学生是背公式、套公式,写了改改了擦,计算半天还算错,最后得了个过程分,甚至就写了个“解”字,得一分。

优秀学生是微微一笑,思路清晰过程完整,准确答完得满分。普通人惊呼:“卧槽学霸,牛逼呀,真聪明!”

天才则是一眼看出答案,然后直接写了结果,不得分,甚至还会被老师质问:“你不写过程就知道答案糊弄谁呢?是不是抄的?光背答案了吧!”

庸人与天才在认知上又是错位的,还会不断否定,蠢而不自知的pua。

当庸人还在纠结第一问的时候,天才已经做完了第三问,并说出答案。庸人一看跟他的答案不一样,立刻如获新生,大喜指责天才做错。

是,你第一问做对了,但人家回答的是第三问啊!庸人总是用第一问的答案去否定天才第三问的结果。这种错位,是普通人和天才在交流上难以逾越的隔阂。

庸人在第一层的时候,优秀的人在第二层,而天才已经到了第五层。庸人看到优秀的人比自己高,但看不清天才。这时天才能否得到肯定,取决于优秀的人的判断。

幸运的管仲遇到了鲍叔牙,韩信遇到了萧何,张良遇到了刘邦,诸葛亮有徐庶、崔钧、石韬、孟建一串粉丝打call。

那些不幸运的人,没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文人笔记、地方志异中的妄人,或者有他们的身影。

天才竟在你身边

东亚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其他人种的天才加一块都没我们埋没的天才多。

他们小时候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考高分被怀疑作弊的、作文好被冤枉抄袭的、不听课总溜号的、质疑老师权威的。。。

天才的特征有时跟差生很像,都是不好管。

淘气活泼的差生,会被老师认为聪明机灵就是不好好学习。而天才往往缺少差生那种张扬外向,更多表现为不听课、不听话、不知道在想什么,通常会给老师一种又笨又怪异的印象。

对,就是这样,太聪明的孩子在庸人眼里是傻子。

有人说,小学老师见了这么多届学生,最能准确分辨孩子智商高低。

我可去你的吧!说话有点良心,自欺欺人有意思吗?大多数人都是小地方出来的,地级市以下的小学老师什么素质心里没数吗?能做到教学不出错就算优秀教师了,你确定他们能准确识别高智商?

说出来政治不正确,但很真实:一群连大专文凭都没有的人,窝在县城乡镇的小学混日子。对领导奴颜婢膝,对家长吃拿卡要,对学生的态度全看家长的势力、送礼的多寡。只要你送礼到位,那你家孩子就是聪明。

除开这些垃圾,那些人品较好的老师,也不过是平庸之辈,你只指望他们慧眼识才?那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中学会好一些,毕竟数理化教学真的要看实力,没两把刷子是真不会。但文史政依然是重灾区。语文老师还不乏优秀的,但历史、政治老师,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水货,照本宣科算好的。

讲个笑话,真人真事。

某高中历史老师讲到长城抗战,愣说大刀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理由是用大刀说明装备差,而当时红军最艰苦,所以大刀队就是红军。

你不知道二十九军是国民革命军也就罢了,没听过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也原谅你,可当时红军在反围剿,什么时候去长城了?

这还是当地的一中,方圆数百里最好的学校。

知乎上有答主讲过为什么不回家乡,因为他看到那些抽烟喝酒打架早恋的同学都读了师范卫校,在家乡做了老师、医生,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他们教育治疗。

北京幼儿园的老师是可以英语对话的,深圳小学老师是清华北大的,小镇做题家的初中老师是中专毕业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你以为仅仅是指篮球场、游泳馆这些硬件吗?教师素质才是关键呀!

大城市的聪明孩子被更聪明的老师传道授业,小地方的聪明孩子被蠢材老师嫉妒扼杀,被同学排挤孤立,这才是常态。

所以很多聪明人在小时候就失去了自信。长大后的他们,或苟在单位,或宅在家里,或住在精神病院中。我们可能无意间,也参与了摧毁天才的行动,每个人都加了一棵稻草,每个人都是一片雪花。

天才的选拔

上层孩子的优秀,是钱堆出来的,换条狗来,也能成为一代名犬。

庞大的资源投入,真天才必定少年成名,彪炳千秋,比如冠军侯、天可汗。天赋寻常之人也能在资源加持下有所成就,古代中国的门阀世家子弟,欧洲那一大票贵族科学家、军事家,尽多如此。

而底层孩子的优秀,则是纯凭智商与毅力,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古有朱元璋,今有咚咚锵。而资质平庸之人,便成为群众中的一员,默默为社会做贡献,平凡而伟大着。

上层孩子的幸运在于,他可以选择避开无意义的填鸭式教学,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培养兴趣爱好上,去积累能受用终身的经验。至少一门流利的外语、至少一项音体美特长,不用题海战术,跳着健美操保送清华。

贫民子弟的不幸在于,他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题海战术上,哪怕这些知识在高考后近乎作废。贫民中的天才就算考到七百分以上,还会因为信息不畅,误以为上人大可以当官而放弃清北,尽管他发达后可以娶健美操特长生。

有产者们总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他们和拥趸们热衷造神运动:xxx有钱有颜还努力!xxx不努力就要回去继承家产!xxx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优秀?左一个不知知网的博士,右一个澳门庄家的最强大脑,今天是破壳公主,明天是二元一次方程学霸,从来不怕人设崩塌。

风气似乎有变,有些人已经不满足资源加持下的伪优秀了,他们想自称天才。不仅妄图垄断优秀,还想重新定义天才。

去年铺天盖地的营销:清华美女学霸,放暑假参加奥运会顺道拿块金牌。

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怎么就成了学霸?这已经不是慕强,分明是趋炎附势者的狂欢,一堆舔狗。

今年冬奥会的第三块金牌,我竟然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爸是美国人,因为她可能双重国籍,因为营销太多,因为那股久违的风气又回来了:你不成功就是因为你不努力!

看不到夺冠背后的阶级差距,仿佛只要跟风吹捧,叫几句姐姐,自己便也成了优秀小仙女。也不想想,就算你有比她更高的天赋,这辈子也只能是去滑雪场打个卡发个朋友圈而已。冬奥会的项目,你玩得起也练不起。

看到谷爱凌学霸相关问题下,有人在讨论她父母的教育观,让我想起了知乎上很久以前的一个问题:

高赞居然在认真分析梁启超的教育方法。如果他们不是在抖机灵或者钓鱼,那我只想说:问的人蠢答的人坏。

梁启超的孩子为什么各个成才?因为他们的爹是梁启超啊!张学良为什么能成为少帅?因为他爹是大帅呀!

你爹要是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的人物,你也能写进史书,最次能当个历史学家、研究院顾问!史书上没有你的名字我都不看,因为这对不起你爹。

已经有答主在科普,谷爱凌所谓的学霸跟我们不是一个概念,远不及做题家。

可惜,她只会参加万众瞩目的比赛,不会跟我们比做题,也没人愿意看我们表演做题。

我不喜欢这个父系是美国人的混血,我不喜欢把她捧上神坛的这股力量。

我不想看膏粱子弟的胜利,我愿意看到平民的逆袭,就算是假的,也是一股有希望的风气。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会诞生无数的平民天才,各阶层流动的社会才是活的社会。

比如香港电影的崛起与落寞,都不用从经济发展、地缘政治这些宏观角度去分析,你就直接看无线艺员班时期,是如何的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些我们熟悉的面孔出身三教九流,巨星天王少年贫苦,是他们把香港电影变成了亚洲之光。

再看看后来的香港中生代,除了顶梁柱古天乐,有几个不是星二代或家境殷实?再查查香港新生代,是不是快人均富家子了?为什么要查,因为你不认识他们。人才青黄不接,圈层固化,内部选拔。失去了流动性,港片的辉煌也就过去了。

没钱就不要混娱乐圈,这句话从香港传到了大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永远是那几张脸,从综艺跑到电视剧,从大荧幕跑到春晚,新生代的小花鲜肉,几乎没有穷人。傻根不可复制,杨超越可遇不可求。

几年前便听说,北大清华的新生来自农村的比例逐年降低,再过几年,怕是连城市平民都要没有了。因为科学家父亲、区长父亲比你工人爷爷更懂教育。

但依然要感谢高考,感谢数理化还有难度。应试教育确实扼杀了不少人才,但也迫使部分权贵更改了赛道,我们的独木桥才能相对公平。为天才惋惜的我们,也算是不掌握资源的伯乐吧。

我感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上位者听到后对我说:高手不在民间,天下无马,野无遗贤。

user avatar

小的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一个动画片,具体是什么名字记不清了,

讲的是一只小猪,和爸爸妈妈幸福的生活着,有吃有喝有日光浴,

可是有一天它发现自己是被人圈养的,终有一天要被拉出去吃掉,

他的其他小伙伴都没有发现这一点,仍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晒,

他很痛苦,怀疑猪生的价值,开始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他问猪妈妈,如果我长大的价值就是被吃掉,我为什么要长大呢?

猪妈妈和他说,虽然最后我们都会被吃掉,但是快乐却是真实的,

与其担心着那还不安的未来,为什么不抓住现在就拥有的真实呢,

我们的价值就是开心度过每一天,去开心每一天就是成长的意义。

这是我记住的故事,

这里面有三个层次,

其他小猪,不聪明,

这只小猪,够聪明,

小猪妈妈,很通透。

可以想象,小猪遗传了猪妈妈的聪明,猪妈妈痛苦过,终悟通透,

可通透了又回到了原点,其他小猪什么也不想也可以快乐每一天。

这个故事不好玩,又很丧,太封闭,那我们不妨续写一下好不好?

那个小猪明白了他猪生的意义,可并没有真认可自己被吃的命运,

他在吃吃喝喝晒晒的同时仍然保持敏锐,终于他发现猪圈的缺口,

他不吃不喝每天减着肥,终于他可以从那个缺口挤出去了,成功!

他远离了自己的父母,走向了远方的大山,变成野猪,改变命运。

他发现他不是第一个逃出来的,野猪群接纳了很多和他一样的猪。

他们没有野猪一样的獠牙,没有树脂厚厚的硬皮,只能混在底层。

那些后来的家猪只能被欺负着,甚至被当成献祭给虎大王的祭品,

可他们回不去了,下了山会被当成野猪直接打死,虽然他们不是,

这只小猪很快意识到了所处的困境,是隐忍还是反抗?他谋划着,

一只老家猪说,不要妄想去挑战野猪,我也曾尝试过,做不到的。

只要你永远不去做最弱的那一只家猪,你就是安全的,并自由着。

这里面有三个层次

其他家猪,不聪明,

这只小猪,够聪明,

那老家猪,够通透。

小猪听从了老家猪的话,可他不甘如此,他偷偷每晚去撞大松树,

撞完大松树后,再咬大松树,再绕大松树,每天二五更的硬功夫,

几年后,他一头就把长着獠牙的野猪王撞的口吐鲜血,奄奄一息,

野猪王临死的时候一声叹息,我终于可以解脱了,轮到你受难了,

没过几天之后小猪就明白了野猪王所说话的含义,他爬上了山顶,

他看到了山的全貌和远处的几个大字:过好每一天野猪养殖基地。

没有什么虎大王的祭品,小猪也只是家猪野化的实验品,就这样。

小猪再次聪明的看到了真相,可他这时候已经变成了一只老猪了,

他摇摇头走下山,和围在他身边的其他猪说:过好每一天就好了。

因小猪从一只家猪变成了猪王的事迹太过励志,他成了第一种猪。

这里还有三个层次

头铁小猪,不聪明

上山小猪,够聪明,

下山小猪,够通透。


愚蠢,聪明,通透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状态。

人生很广,世界很大,没有人或者猪可以说自己太过聪明或通透,

那只是一个比较级,把那个坎迈过去,通透就再一次变成了愚蠢,

没迈过去或者不想迈那就会保持着那个层面的聪明通透,有用么?

好像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这只小猪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何必呢。

别闹了,不付出任何代价,你是想当呆呆小猪还是想当通透种猪?


我的公众号:微光的故事,这几个字就不对齐了吧,因为它与众不同





==========2020.5.13分割线=====================

差200个赞就到一万了,还有点小激动呢,在破万之前少写两句吧。

感谢知友让我知道了我童年模糊记忆的出处,就是《小明与王猫》。

也感谢知友让我知道了《约定的梦幻岛》、《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还有重温《夏洛的网》、《生死疲劳》等等,真的真的十万分感谢!

之所以能让大家有那么多的联想,因为人类的本质就只是复读机啊。

第一段我写的时候记忆很模糊,回看了动画之后,发现完全不一样!

所以整个故事除了过好每一天这句话,居然他娘的都是我自己编的。

不过《小明与王猫》表达的比我更深,我很幸运,小时候能看到它。

下面说一说我要表达的,其实,我一点都没有想很丧,我很乐观呀。

人所能达到的上限本就有天花板,环境、天赋、运气、出身皆壁垒,

哪怕就是天选之子,还有年岁管着呢,向天再借五百年不是白唱的。

我给小猪的壁垒是年岁,并且完成了一个循环,没有让它中道崩殂,

真的已经对这头小猪留有最大的敬意了,丧不丧的,真是角度问题。

有的人看到了过程即意义,有的人看到了否定之否定,都没有错呀,

有的人看到了强迫症排版,有人探讨家猪野化的漏洞,都是对的呀。

什么叫做过好每一天,呆呆小猪吃睡玩是,聪明小猪努力突破也是,

通透小猪淡然迎接命运也是,通透小猪再次抖擞老精神冲一波还是。

唯独聪明小猪一边吃睡玩一边心有不甘不是,螺旋上升是个单程道,

你可以继续走,可以停下,可以总结,但歌神有首歌《回头太难》。

我原答案最后一句是问句,是想说,自己选择,到哪算哪,无对错。

不过要丧的回答的话,我有的是啊,比如下面这些,才是真的很丧。

如果喜欢强迫症式排版的话,这些回答会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强迫。

如果千层饼的故事很合你的胃口,那下面这个回答绝对够有挑战呀。

无意写了这个故事,居然真的去了解了一大堆猪猪养殖方面的知识,

看在我这么用心的份上,双击一下,或者更贴心的关注一波公众号,

再说一次哈,我不丧,我顶多是只有点聪明为了女儿在冲锋的小猪。

user avatar

韭菜聪明地发现自己是韭菜。

于是想摆脱韭菜的命运,又聪明地发现不可能。

于是愤怒,继而无力,至于颓废。

而不聪明的韭菜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韭菜,他开开心心地创造剩余价值并光荣自豪地贡献出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拯救人类的英雄。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他的一生是自足圆满的,没有牢骚,没有哀怨,只有热情和忠诚。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是一颗平凡的韭菜,生得贫乏,死得满足。

ps:有人说韭菜是炒股人才能称之为韭菜,其实只要是被割的都是韭菜。

user avatar

因为他会活得很痛苦。

痛苦的原因是很多事他一眼就能看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是主导的人用了一种很愚蠢的方法来解决,他每天只能看着,毫无办法,就像强迫症的人看到一块放歪的地砖,但是你不能去调整它。

痛苦的原因是他周围的人表现的想法和行为,他一眼就能看出是个非常愚蠢的想法和行为,但是他不能去改变后提升他们,因为他们无比固执,还得每天和他们一起共事。

痛苦的原因是他的长辈的想法和行为非常短视,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会带来很多麻烦,会让家庭的未来越来越糟,但是他不能脱离这个家庭,他也改变不了,于是矛盾不断,最后学会了闭嘴。

那么他为什么不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呢,应该很容易才对是吧?

有部分人幸运的做到了,他们不吭声,自己勉强养活自己,只要脱离哪些让他痛苦的环境,他就会很开心。

大部分人还是做不到,聪明的人只是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更优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就像你发明了飞碟,可以实现1秒飞到全球任何地方,可是当前的科技是不能容忍的,当前最优解是飞机。


==2022-2-24更新========================

来之评论“你怕是对聪明有什么误解,可能你以为的聪明行为,另外一些把那叫S B。就像有的人把段子当生活,但却不自知一样。”

这句话给我点醒了。

我的理解是:

所谓的聪明也是相对的,一个人所谓的聪明是以当前的认知范围决定的,在自己的认知高度里面,这是最聪明的解决方案,在更高的认知高度里面,自己的最聪明解决方案,可能就是一个愚蠢的行为。

所以,聪明也是相对的,受限于个人的认知范围。

user avatar

我们都是狗,但你不同,你是一只聪明的狗,聪明到你甚至意识到了自己是一只狗。这很不容易,大部分狗都意识不到自己是狗,他们以为他们是人。

作为一只聪明狗,你很清楚你生来是狗,将来也是狗,不可能成为人。而你又那么聪明,懂得、知道那么多,你和一般的狗不一样。所以到头来,这种聪明,就给你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怎么办? 改变?作为一只狗,你能改变什么?改变你所处的环境吗?你每天吃狗粮、遛弯,生病了还能去宠物医院,你甚至是这个环境的受益者,你什么都改变不了。 反抗?你反抗谁呢?谁是坏人吗?你的主人对你很好啊,就算反抗你反抗得了吗? 逃离?回到从林中或者成为流浪狗,你都生存不下去。就算逃离,你逃离了现在这个主人,还有别的主人,你看得见的或者看不见的主人,你逃不掉。 改变、反抗、逃离都不行,那你就接受拥抱它咯。不,你也拥抱不了。

因为你是一只聪明的狗,你所知道的、了解的一切,是你的价值所在。智商这个东西没有回头路,高起来了就下不去了,你没办法再变回笨狗。你不愿意抛弃你懂得的东西,并且你以此为傲。 所以你就非常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只属于你,因为其他的狗没有这种痛苦。而你又懒得去跟那些笨狗去说,你知道他们不会懂你,跟他们说不明白。他们想着的是什么时候能吃肉啊,什么时候遛弯能再遇见小区里那只心仪的泰迪,或者和那只逗逼的哈士奇一块玩玩。

你的精神无法解脱。是狗不痛苦,意识到自己是狗才痛苦。那不如去找一个精神寄托吧?不不不,你太聪明了,看得太透彻,所以各种宗教、信仰,唬不住你,你不吃这一套。 那么,你剩下唯一能做的只有嘲笑。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一些些快乐。你不但嘲笑这个世界和其他的狗,还嘲笑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的狗们。“我是狗不可笑,可笑的是你们以为你们是人”或者“你们知道自己是狗,居然还梦想变成人”。 你开始嘲笑,尖酸刻薄地讽刺、嘲笑。从此,散播负能量,熬制毒鸡汤是你的拿手好戏,也是你的快乐源泉。

分割线————————————————————————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本来我只是一个知乎小透明,平时没回答过问题,昨天看到这个问题就把我认为这一段很惊艳的话分享给你们,这段话是来自黄执中2014国际华语辩论《犬儒主义是不是精神解脱之道》中发言,b站有一个九百多级的辩论赛合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过去看看,里面的内容都很有意思。

user avatar

路过强答一番, 挣点盐值过节。



太过聪明的人其实就是不够聪明。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初中大家都学过《杨修之死》。《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节选自短篇散文:

。。。。。。

瘦子又透出沉痛的目光, 似乎在回忆不堪的往事。

俺担心是否俺话太多,就问:”咋了?“

老乡说:“我毕业后曾经一时没找到单位。在硅胶娃娃工厂打工,有的工友给娃娃装胳膊,有的给娃娃装腿,我的工作是负责装逼,整条流水线上有十几个装逼的人,他们都是靠装逼混日子混工资,只有我装的逼既准确又耐用,工友们都很羡慕我的装逼技术,我们厂是计件装逼,每次我都是装逼装的合格率最高的,业务主管夸我是个装逼能手,每月拿到最多的装逼岗位津贴。。”

俺提醒他道:“兄弟, 推力! 装逼谁不会啊。”

老乡惆怅地说:“你听说过一句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 我装逼装出了水平以后在厂里呆不下去了。 临走前想把装逼的诀窍告诉工友们, 可是没人搭理我。真是夏虫不可语... ”

俺接茬道: “冰!”

老乡点点头说:“金坷垃。”

。。。。。。


杨修的死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在小说里面, 他是在“主义”这个问题上跟错了主人才被杀的。 如果他一开始就认定曹操是明君, 以他的聪明就不会给自己搬来杀身之祸。曹操让杨修参加机密,杨修却把特权用于帮助曹植争夺王位。

。。。。。。


作家马克·吐温(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有句名言:

“让人们相信他们被骗了,要比骗他们难。”

“It's easier to fool people than to convince them that they have been fooled.”

尽管马克·吐温精似鬼而且精通街头骗术, 但是他依然沦为别人的猎物, 晚年投资失败。甚至在破产之后,马克·吐温还告诉朋友,如果有好的股票,给他推荐。通过失败的投资,他成功的将自己和他家里有矿的老婆的钱,全都折本折光了!



桃花庵歌

作者:唐寅 (明)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8亿, 远远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持续低迷(3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希望借此长 1 点盐值。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因为聪明通透不能直接转化为割韭菜的能量,必须加上不要脸才行。

这世界上聪明通透得多,不要脸的不多。

这个时候,就是看着不要脸的爽而无能为力,连打不过就加入都做不到……

简直要多痛苦有多痛苦啊……

user avatar

我第一次接触到“通透”还是李诞火的那时候,满屏的“他活得通透”。几年过去了,这类问题下还是充斥着这些“通透”,“看破红尘”,并且一句一行的鸡汤。

所以我要开个地图炮了,一般觉得自己活得通透,笑他人看不穿,或者羡慕他人活得通透的,都是(此处省略)。代入自己点赞分享什么鸡汤人生小哲理,并不代表着“啊,这答案好懂我”(满足自己是个通透的人的需求),当然,点赞我的答案也并不代表相反的含义,我奋笔疾书写这地图炮的时候,我自己也很可能是个(此处省略)。

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通透)。相关问题下点赞数最高的答案的文风,就很明了地说明了这个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1999年发表的心理学著名研究[1],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邓宁-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即:越不自知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这篇文章用95年一个著名的劫案为引子,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劫匪在大白天劫持银行时,“光明磊落”,没有任何遮掩自己信息的防护措施,结果在被捕后看到警察拿出的监控录像时,说出了啼笑皆非的话:“我用果汁隐形了啊。”原来,这个呆头劫匪相信如果自己用柠檬汁抹在脸上,就会在监控摄像头前隐形(义和团直呼内行)。

仔细思考一下,大部分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很多曾经觉得自己做的非常聪明,活得真实的事件,在一段时间,亦或是自己成熟后,突然“幡然醒悟”发现自己是个(此处省略)。

同样地,试着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牛人大佬,是不是大部分都平易近人,反而是那些能力一般般的人,却容易有“曲高和寡”的姿态?而那些能力最差的人,则往往是键政主力军。

回到这个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测试志愿者们的幽默感,语法,逻辑,发现无论是什么测试项目,那些测试成绩在最差分区的志愿者,都极大高估了自己能力以及预期成绩。

有趣的是,在实验结束一个月后,心理学家们将高分段与低分段的志愿者重新邀请回实验室,给他们一份包含另外5位志愿者答卷的文档 ,让他们进行复盘。这么做是因为当看过他人的答卷后,志愿者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答卷成绩处于什么位置。因为作为人类,一个重要的自我认知方式,就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高分段的志愿者们,在看过答案后很快地调整了自己原先对成绩的预期,而低分段的志愿者们却毫无变化,仍然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成绩处于上游。用研究者的话来说,即:低分段的人,有着自我认知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与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不要跟喷子或是XX争论,因为这是无用功。

那么这种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

研究者们自然不会做甩手掌柜,他们对低分段的志愿者进行了逻辑思维训练,极大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然而大部分人,尤其是能力不足的人,都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网上的这些碎片信息,往往是个人认知能力的杀手。

我自己以前就写过类似的文章,

至今仍是我专栏赞数最高(并且得到了打赏)的文章,同理,我也能通过科学文章,有理有据地说“比较懒的人”更聪明,更容易成功,因为有研究[2]发现,生理运动较少(即懒)的人,有更高地进行脑力活动的倾向(废话,躺着不动的话,当然只能动脑了,说不定是在晚上思考吃什么)。

这些文章,都有其科学性的一面,这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然而99.99%的人,并不会去看原文,我们看到的,都是精简再精简,断章取义的文字,亦或是自己选择性地阅读记忆了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自媒体的排版都喜欢一句一行),结果就导致了“我不喜欢社交,我不喜欢活动,因为我是个思考者”的错觉。科普文章尚且如此,鸡汤如何就无需多言了。

一群还没到不惑之年的人,教人如何“通透”地活,“通透”地看世界,属实可笑。

邓宁克鲁格效应,正是应该让我们思考的事情。它可以解释我们自身,以及朋友一些令人费解的自我信念。正因为如此,觉得自己,或者他人活的“通透”,往往并不是什么好事。当我们认为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时,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圈子或者认知水平,导致自己处于这种彷徨而不自知的状态中呢。

参考

  1. ^ Kruger, J., & Dunning, D.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6), 1121.
  2. ^ McElroy, T., Dickinson, D. L., Stroh, N., & Dickinson, C. A. (2016). The physical sacrifice of thinking: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1(8), 1750-1757.
user avatar

没什么不好的,如果有害,那是聪明还不够,没达到智慧。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只做到了通透,却缺少勇敢。


勇敢是人类最稀缺的品质。

user avatar

来个人告诉我下,什么事物不是有好坏两面,哪种特质是单向的?

user avatar

看看苏轼就知道了。

“人皆生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余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

苏轼的一生,就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一生。

好在我们都远远不如他聪明。

user avatar

1.社会中的大部分政治宣传的对象是为不那么聪明的人。聪明的人能看穿,而且并不相信。不相信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判断实际应用中,一般意义上的合理到底是什么。

比如有些人的色觉更灵敏,他们能在绿色和蓝色间区分出多种颜色;此时他们反而很难和一般人交流——比如这个颜色是不是绿色,该怎么回答?

进一步,如果判断结果和合法权益挂钩,有一个人味觉很灵敏,能吃出饭有一点馊了,但是其他人都觉得他是无理取闹,长此以往就直接习得性无助了。

别人通过本能就能判断的事情他们却要去学习,如果他们没有利用这种聪明通透的话,反而会更累。这就是他们在与他人实际互动中的劣势。

2.上面说到的是和人互动上的劣势,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怀疑外界提供的概念,导致他们不得不自己制造替代的概念。

而事实上,要在现代这种冲突比较激烈的时代,自己造一套基本能用的概念体系,是非常累的事;而且在这套概念完成之前,他们的行为必然会显得很怪而被差评,而他们的内心又会不自洽而内耗,双重打击。

3.一个人太过聪明通透,导致他会被从一般社会中切割出来,成为一个孤岛。解决方案也有,证明自己的聪明,并在更专业的领域获得能相互理解的人际支持,学习更科学的概念,并发挥自己聪明的价值。

4.以上提供的解决方案很美好,实际上大部分聪明的人也自然而然用了这套方案,但是对一种情况会失效——政治。一些政治概念的价值,就在于它是虚伪的,是骗人的,这些概念本身就是骗人的工具,所以如果你就是被骗的对象但是没被骗,那么你不仅没有证明你的价值,反而会成为问题,会被攻击,被污蔑,被羞辱。

如果聪明人能忍住本能冲动,不去思考政治?那算他厉害。

5.回顾一开始的情况:一般人还在浑浑噩噩过日子,聪明人就要应对攻击了,这还不累吗?

至于面对攻击怎么办,这个问题当然也有方案,但不仅仅是靠聪明就能解决的了,你要打倒敌人,就得付出代价,比如伤亡和军费,不是单单靠聪明就能一笔勾销。

如果不肯支付代价,反而接受价值观上的取舍,加入政治集团同流合污也是一种选择,靠聪明起码能站着赚钱,不丢人。

所以就能看到,一部分聪明人反而愤世嫉俗,另外有一部分聪明人狡诈。从一般旁人看来,这都不好;至于从聪明人自己看来,发展成这样,是规律限制,用“好不好”已经很难概括了。

user avatar

聪明人的人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在他年少时,他能看到世间的种种不平,能看到处处都充斥着污浊与黑暗,能看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牺牲。他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希望每个人都有知晓真相的权利,所以他会不停的质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后来他知悉了社会上的种种规则,他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他知道人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知道说的和做的并不一定要一致,他知道发财必须要闷声的时候,他学会了沉默。

最后他拥有了制定规则的权力,他站在峰顶看着世界。他知道世界没有变,还是有种种不平,还是有人一直在被牺牲,还是到处都充斥着浑浊和黑暗,但他知道他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所以他会告诉所有人:“世界很美好,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但有的聪明人他不是这样,有的聪明人他至死是少年,他到老依然在质问世界到底怎么了。

他也知道沉默才能有收获,他也知道和谐稳定的环境才利于韭菜的生长,他也知道这个时代没人愿意听真话,但他不愿撒谎,他还是希望能有人知道真相。

所以他一无所获,所以他不受待见,所以他内心虽有方向却没有支撑,所以他聪明不如糊涂。

糊涂容易,装糊涂宁死。

user avatar

最近读了荣格《性格类型》之后,我意识到这篇回答像是在描述内倾型心理的活动。

评论区中泾渭分明的两派印证了这一点——支持本文的几乎都具有较强的内倾倾向,而对于更偏向外倾的人来说,他们大多完全不能理解人为什么要带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意识去生活。

在逻辑上,也有一个,聪明通透到底是某种“本性”,还是达成的某种状态(境界)的问题,对概念没有明确定义而去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这篇回答起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时兴起,因而在主干逻辑上是有欠考虑的,在莫名其妙引起关注之后我才一点点加入了分析解释的内容。但血肉的丰满并不能掩盖主干逻辑上的缺陷。

看到有很多人收藏了,考虑到这篇文章中在分析思维活动方面还是能提供一些帮助,那么我还是将它保留下来。

但是希望读者能明白,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内倾型人格指南”。

至于外倾型——这类人理解的聪明通透往往是另一码事,在这方面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过一段时间我可能会专门写一篇分析内倾型人格的文章,在一个更合理的逻辑骨架下重新进行论述,补充更多心理学相关内容。

这篇文章就随便看看吧,懒得再更新了。

但在加了这个前言之后我得补充一点:

心理类型很容易变成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自我暗示。尤是其在你只是很浅的了解了所谓“内倾型”、“外倾型”之类的概念,而没有系统学习荣格原著的情况下。

这也是我之前引述荣格八维却没有提到心理类型的原因,我并不希望大家都跑去把自己往MBTI之类的东西里套,那会造成一种“我已经明白了”的错觉,并且有可能会造成一种自我暗示和自我设限。

因而,如果没有能力站在心理类型学之外看待心理问题,那就最好不要学习心理类型。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倾向于精神分析学派。

以下为原回答:


因为太过聪明通透的人总是会有很强的离群倾向和解构倾向。


被领导喊到办公室表扬了一顿。

普通人:

好开心!我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的日子来了!

聪明通透的人:

他说这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拉关系还是画饼?

他真的觉得和我关系好么?

他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么?

他刚刚说的话里面,有实质性的允诺么?

他的允诺可信么?

升职加薪后的生活会比现在更适合我么?


面对谎言的时候。

普通人:

噢噢噢,原来是这样,我误会你了。

聪明人:

……

(你前后不一的表述、摸鼻子的动作、向下飘动的眼神早就深深地出卖你了,蠢货!)



事实上,谎言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如果一个人对谎言,以及人类的恶意,太过敏感的话,就会在和人世的摩擦中感受到许多许多倍的痛苦。

因而,聪明通透的人容易产生离群索居的倾向,这违背了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天性,注定要遭受孤独和抑郁的惩罚。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是受非理性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的

(更极端一点,大部分人在运用思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在“推导”结论。)

孤独、抑郁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人更容易做出负面、消极的判断,很容易形成循环,使人愤世嫉俗,越陷越深。


看见一个美女。

普通人:

awsl!我恋爱了!

聪明通透的人:

爱情?那是什么东西?

孤独感的投射?

脑袋里意淫太多后的自我催眠?

繁殖冲动?

那个女人看上去是在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姿色,好恶心诶!

(仅指极少数极少数利用刻意利用自身姿色逗弄男性的女人,请不要过度解读)



他们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容易趋于负面,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前途和人生。

普通人看见大老板们豪车嫩模,羡慕无比:

大丈夫该当如此!今晚先去给领导们敬一圈酒!

而聪明通透的人,早早就看到了渺茫的成功概率,看到了肝病、胃病,看到了被迫合群、牺牲自由等种种痛苦,并因着自身的敏感,将那些痛苦放大十倍。

最后宁可躺在床上吐泡泡也不想爬起来奋斗。



他们甚至难以在生命中找到多少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吧?

我今天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和几十年后被别人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越是聪明的人,解构倾向就越强。而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一旦被解构,也就失去了美感

因而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解构倾向加以抑制,就注定要在虚无感构成的炼狱中受苦。

某些东方哲学的拥趸者则可能稍微好一点,通过对空无的崇拜,他们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人格解体,或者说,对自己精神上的阉割,得以享受残疾人的幸福生活。


聪明通透往往并不是什么好事。幸福的人往往只选择了聪明,放弃了通透。

通透和不幸,这里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事实上,与其否认人生,不如否认理性和完美。



总结一下,对于聪明通透的人来说,人生是一个不断解构——重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重构不当失去对人生的热爱。

“聪明通透的人容易有解构倾向” ≠ “尝试过解构的人聪明” (需要看具体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更 ≠ 一定会丧失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选择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通达的概念,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只能说聪明通透的人都有很强的,对概念解构、重组的能力,当他们在生活中不经意过度运用这种能力的时候,就可能带来痛苦。

普通人在遭遇挫折、或者长期情绪低郁的时候,也会被虚无感包围,下意识的怀疑一切。但他们缺少对存在进行解构的能力,因而也无法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有效重构。

“怀疑”是一把钥匙,但最后能不能开门,能开到第几扇门,还是取决于认知能否顺着怀疑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本回答旨在解答“为什么说有时候一个人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而不是“聪明通透到底好不好”。

上文的例子属于极端的案例展示,请不要对号入座。

臂如将爱情解构为激素反应+自我催眠实际上是相当低级、不成熟的解构,只要当事人稍微拓展一下认知,就会再往里面加入“心理需求”这样的概念;或者往柏拉图主义之类的方向发展。

但是聪明人经由反复的解构—重构后,是否会抵达东方人认为的所谓“通达”的阶段,实际上并不具有必然性。

所谓的“通达”,可以理解为“与自我和解”、“心理状态的平衡”,也可以理解为“把部分自我进行放逐”,还可以理解为主动构建相对来说比较健康、能适应社会的自我认同。

但“适应社会”,或者“寻求快乐”,作为价值取向来说,都不应该是必然正确的。


“聪明通透”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当是具备有透过表层,看到事物里侧、反面的能力。

有些人认为只有遵循他们理解的的某种生活方式,才算聪明通透,那叫自作聪明。

——他们显然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宁愿选择不快乐的生活方式,也从未探究过人生的无意义性。

快乐是一种选择,和聪不聪明是两码事。

臂如各种宗教观念下的禁欲主义、亚里士多德推崇的“高贵的沉思生活”……生活选择并不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成就。



奥古斯丁提到过,过剩的好奇心是有害的。他关于“幸福”的理论隐含了一个观点:你必须给理性划出一道边界,把边界外交给神,才能幸福。

事实上,任何一个幸福的人,如果反复对存在和意义进行叩问,最后一定会发现一个边界,要么交给了信仰、信念、直觉,要么就干脆推给不可知论。

过度的解构、探究会导致不快乐,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

快乐的聪明人往往要么确立了明确的边界(奥古斯丁),要么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解构倾向不至于危害自身。

而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从思索中感受到痛苦——那么他大概率和聪明通透并不沾边,小概率没有接触过哲学。

例如评论区,很多人模模糊糊受了点东方“境界论”的影响,然后就在那“我感觉”。

实际上压根儿没有什么细致深入的思考,用感觉取代了思考,甚至把自己的价值观当成真理。

人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但如果认为只有享受世俗快乐才是聪明,那就只能说认知过于狭隘了。



至于重构,个人建议系统的学习卡伦霍妮、弗洛姆等人的著作,接受自身作为人的局限性,发现并接纳自身的心理需求,顺应规律生活。



从荣格八维理论来看的话,思维能力可以被分为“溯源(内倾)思维”和“战略(外倾)思维”。

“聪明通透”显然更接近“溯源思维”。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提不起劲,那么“溯源思维”发达而“战略思维”薄弱并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

而有些人认为聪明通透的人就应该全能…

算了不说了。



评论区一堆人在那刷“大智慧”、“人生境界”,把价值取向和思维能力混为一谈,对此不做解释。

继续顺着八维理论来讲,部分“聪明通透”的人可能过早的发展出了较高的ti(溯源思维)能力,导致形成路径依赖,然后反而阻碍了其他能力的发展,造成心理失衡。

这是从八维来讲“为什么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不是好事”。

我对八维了解有限,到此为止。


再从精神分析来讲,过于强烈的解构倾向,会导致个体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在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便难以得到积极的情绪反馈。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在内心勾画一个“期望中的自己”,当从外界获得认同之后,就会感到喜悦,这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需求”。

反复对意义进行叩问会破坏这一过程。

臂如如果根本不认为聪明是一件好事情,那么当别人夸自己聪明的时候,就只会觉得别人在judge自己,从而感到恼怒。

另一方面,把一些“常理”打破之后,个体就会重新陷入基本焦虑,感到茫然和潜意识里的恐惧感——后者往往表现为抑郁。




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臂如对一张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把它分解成像素点,那么你就没法感觉到美感。

对美的感知是整体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下意识忽略一些细节。

而逻辑思维则强调分解,并且喜欢把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重新抓出来。

因而思维能力如果以一种偏科的方式发展,人尽管依然能发觉各种细节(甚至可能比原先更为敏锐),其中的美感却已经丧失了。

缺少对美的共鸣,情感功能便容易弱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