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合肥,长沙,南昌,郑州这几个中部城市哪个前景更好?

回答
武汉、合肥、长沙、南昌、郑州这五个中部城市,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要判断哪个“前景更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下将对这五个城市进行详细的比较,并尝试勾勒出它们各自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 城市基本情况与经济体量

武汉: 作为湖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九省通衢。经济总量在中部城市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工业基础雄厚,尤其在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科教资源丰富,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和人才聚集地。
合肥: 安徽省省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传统产业基础较好,但更突出的是其在高科技产业上的发力,尤其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中国创新高地”。
长沙: 湖南省省会,以“快乐长沙”闻名,城市魅力和生活品质较高。经济发展稳健,近年来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文化创意产业、新材料等领域表现突出。交通枢纽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南昌: 江西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传统产业以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为主。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寻求突破。地理位置相对偏西,发展需要克服一定的区位劣势。
郑州: 河南省省会,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铁路和航空枢纽。经济体量也较大,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如食品加工、汽车、装备制造。近年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航空经济等方面潜力巨大。

二、 各城市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

1. 武汉: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

优势:
科教人才优势: 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人才高地和创新源泉。
产业基础雄厚: 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汽车产业的龙头地位,以及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区位交通优势: 作为“九省通衢”,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辐射能力强。
国家中心城市定位: 获得国家战略支持,在发展规划上具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多资源倾斜。
“两江四岸”规划: 城市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尤其是在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经济带上的联动发展。
潜力:
成为全国性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其科教优势,有望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巩固和提升交通枢纽地位: 进一步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转型。
提升城市功能和国际影响力: 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国际资本。

2. 合肥:以创新引领的“黑马”

优势:
高科技产业的爆发力: 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投入巨资支持科研和人才培养。
创新政策支持: 省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紧密,成果转化效率高。
潜力:
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围绕其优势高科技产业,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项目: 其创新成果和发展势头将持续吸引创新要素的聚集。
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3. 长沙:文旅、制造与交通的多重发力

优势:
工程机械的“世界冠军”: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在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轨道交通装备的强大实力: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轨道交通领域是国家队。
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魅力: 城市生活节奏相对适宜,文化氛围浓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年轻人。
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 作为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节点,对外连接能力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和服务意识较好。
潜力:
巩固和提升高端装备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面继续发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IP,发展旅游、文化创意、数字媒体等产业。
提升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交通和产业的联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性城市。

4. 南昌: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行

优势:
航空产业的良好基础: 拥有中航工业洪都等一批航空制造企业,是国家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LED照明、VR产业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
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支撑。
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土地成本,有利于吸引部分产业转移和创业。
潜力:
聚焦航空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 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延伸上取得突破。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新材料、新能源等,寻找新的增长点。
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克服区位劣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
通过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

5. 郑州:交通枢纽与现代物流的“国家级引擎”

优势:
强大的交通枢纽地位: 中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米字形高铁网的中心,航空货运枢纽地位不断提升,是国家重要的物流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获得国家层面高规格的支持,在发展规划上有政策优势。
临空经济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建设: 带来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
食品加工、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基础稳固。
人口规模大,内需市场潜力大。
潜力:
成为世界级现代物流中心: 依托其交通优势,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
发展航空经济: 打造临空产业集群,吸引高端制造、研发设计、服务贸易等。
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
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三、 哪个前景更好?——综合评估与趋势判断

从当前发展势头、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国家战略支持等方面来看,武汉和合肥在未来发展前景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

武汉: 其综合实力、科教人才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其在中部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龙头地位。如果能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其发展潜力将非常巨大。
合肥: 以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弯道超车”和在高科技产业上的精准发力,已经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其创新生态和产业集群的形成,预示着其未来将可能成为引领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

长沙和郑州同样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发展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长沙: 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其独特的亮点,其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将吸引更多人才。其未来在于如何将传统产业的优势与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
郑州: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角色,这为发展高端服务业和临空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未来在于如何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南昌: 相较于其他几个城市,南昌在区位、科技创新和产业体量上可能存在一定劣势,但其在航空产业等领域的深耕以及政府的重视,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并克服区位限制。

总结来说:

最具“潜力股”和创新驱动力的是合肥。
最具综合实力和区域辐射力的是武汉。
长沙在制造业、文化和生活品质方面有独特优势。
郑州在交通枢纽和物流方面拥有国家级优势。
南昌则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政策扶持来挖掘自身潜力。

最终哪个城市“前景更好”,也取决于未来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自身的改革创新能力。但从目前来看,武汉和合肥更被看好其实现更大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汉。

武汉人口最多,还是内流河枢纽位置,教育资源全国前列,这三个是长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其他几个城市根本比不了。而且武汉还是全国唯二(另一个是西安)被批准可以用空军机场做纯货运机场的城市,这对现代化物流的影响特别大,也是特有的制度优势,因此武汉可以做南北物流空港。

区域优势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非常高的容错率。比如西安,历史上经历过多少次屠城,前些年经济多么停滞,然而稍微有点像样的领导,城市很快就会发展起来。武汉是一样的道理,区域优势带来的容错率太可怕了。

现在扯互联网产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产业优势会随着经济结构变迁而变化,所以从产业结构分析城市的长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很早以前的汽车城底特律已经是死城了,而以前的农业城市亚特兰大却因为航空物流兴起。坐拥区域、人口和教育优势的纽约,则随着产业结构变化的浮浮沉沉。比如纽约虽然没赶上集装箱革命,短期内曾经被开衰,但却一直坐着头把交椅。这就是长期优势,因为这些优势允许你短期内犯错,这是容错率的问题。

相对而言,郑州、合肥和长沙前途一般,不会甩明星二线城市一截,而南昌面临巨大的虹吸效应,长期不衰落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长沙的房价,怎么都涨不起来


前有重庆,后有长沙。

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的一片涨声中,总有那么几个城市,显得与众不同。

和其他的省会城市相比,长沙的房价很低,低到不可思议。

长沙市均价最高的核心市区开福区,楼房均价1.1万,而远郊的浏阳区,均价更是低至6000元。

6000元/平米是一种什么概念?

很多五六线小城市的房价都快破万了。

而长沙最贵的区,房价也才1.1万而已。

长沙,是一个对炒房客最狠的城市,让全国的炒房客闻风丧胆。

7月10日,一封长沙市民的投诉信火了,质问政府为什么长沙房价不能涨起。

这名长沙市民,六问政府。信上是这么写的:

长沙作为中部第二城市为什么房价一直这么低?六问政府!
1、为什么一直搞限价地?导致开发商不开发高端产品,且修出来的房子一个比一个差,维权遍地都是。从来不在长沙使用top级的产品。我们想买高端产品也买不到,只能无奈选择低质量的限价产品,我个人不缺钱,就想买好产品!为什么不尊重市场?
2、作为中部第二的城市,地铁修建速度慢得令人发指,别的城市同时在建多条地铁线、城市发展飞速,作为长沙市民,我也希望自己的城市可以飞速发展,为什么长沙已批复地铁却不开建,在全国也没有这种情况,是缺钱吗?
3、同级别城市无情碾压,我是长沙人,但我孩子现在指不定去哪儿发展,现在社会流动性这么强,万一孩子努力,想要去北上等城市发展呢;别人武汉卖一套房就给得起北京首付,我们长沙人要卖两套房;那么请问我两套房卖了,我自己住哪儿?
4、为什么强行打压市场规律?作为目前的中部二哥,未来二哥肯定是郑州,价格还不如西部的一个县城,这是限制房价还是恶意使人民财产受损?
5、吸引人才是靠低房价吗?那北上广深为什么还那么多人才?大家还往那里跑呢?
6、为什么一直限价还有那么多人抱怨,费力不讨好,是什么原因?

这封信在我看来,比表扬信还表扬信,简直是在给长沙政府发大红花。

事实上,长沙政府严厉调控房价的成果在全国都有口皆碑。

7月15日,深圳出台最严限购令,政策出炉前夕,深圳住建局曾赴长沙取“真经”。

根据长沙市住建局发布的公开信息:

7月8日,深圳市住建局一行10人到长沙市住建局考察交流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并在市政府二办公楼1034会议室举行了交流座谈会。

这就是长沙政策在全国房地产调控届的地位,龙头老大,每一条政策都是先进经验。

炒房客是阶级敌人

2016年,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房价都在蹭蹭涨,唯独长沙原地不动,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价值洼地。

到了8月,炒房客终于盯上了长沙。

这里的房价,好便宜啊。

40多个合肥人,在长沙一共扫了700多套房,最多的一个单人购买了35套房。

合肥炒房客是这么对记者说的:

“合肥上半年房价上涨50%,但长沙房价还很低,有升值潜力。”

这个买房逻辑一点毛病都没有。长沙的开发商也兴高采烈,不断的涨价,甚至喊出了每周都要涨二三百元的口号。

随后,长沙政府和源源不断冒出来的炒房客开始了激烈的博弈。

2016年12月,长沙市公布了“房7条”,正式拉开了房价调控的帷幕。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长沙市连续公布了13波调控新政,文件内容摞起来得厚厚一堆。

其中力度较大,影响较广的文件有:2017年3月18日公布的318新政。

2017年5月20日公布的520新政。

2017年9月23日公布的923新政。

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政涵盖各个方面,从限购到限售,从限地价到限售价,你能想到的政策限制长沙政府都干了,而且还提高首付,提高契税,全方位立体打击炒房客。

2018年6月25日,长沙官方发狠了,直接把炒房客定性为阶级敌人。

在通气会上,官方是这么表态的:

“当前长沙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矛盾不是供需矛盾,而是炒房与反炒房的重大斗争。”

随后推出的625新政,限购、限贷、限售全面升级,同时疯狂的供应土地。

2018年,长沙市六个区的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长95.68%,但楼板价仅上涨4.56%,大量的土地直接以底价成交。

这是在奋不顾身的给长沙的土地财政捅刀子啊。

因为如此严厉的调控,长沙房地产市场终于被人为的打趴了,成为了全国炒房客的伤心之地。

2019年,长沙市的GDP冲到了1.15万亿,位居全国第13名。

但长沙市的房价收入比,仅为6.4,位居全国50个典型城市的倒数第一名。

长沙市民,不吃不喝仅需6.4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房,而深圳市民需要35.2年。

除了炒房客,没人会不喜欢这样的城市。

长沙人拿着全国第20位的收入,买着全国房价排名61位的住宅,创造出了全国第13位的GDP总量。

这一切,深深的吸引了外地人才。

2010~2015年,长沙人口总共增加39.11万人,总人口仅达到743万。

但2016~2019年,长沙人口暴增近百万人。

百万人是个什么概念?百万人单独拉出来都可以成立一个大城市了。

这么多人在3年之内涌入了长沙,给长沙带来了惊人的活力。

经济的根基是人,有人才有一切。

长沙作为一个万亿级GDP的城市,土地财政的依赖率仅仅22%,实现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过份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

在长沙被套牢的炒房客,这些年拼命的批评长沙政府,说长沙的房价太低了,土地拍卖价也太低了。

为防长沙政府贱卖国有资产,恳请提升长沙的房价和土地拍卖价。

土地拍卖价的高低,和供应量是密切相关的。

供应的土地多,价格当然上不去。

但要说低位贱卖,那可就太荒谬了。

你咋不说是高位出货呢?价格到底是高是低,得有一个评判的基准。

如果你从房价节节上涨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房子太稀缺了,价格不足以反应价值,还得涨,土地供应太少。

但如果你从房屋租金很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房子太过剩了,到处都有房子但没人愿意住,土地供应太多。

但今天的中国,住房价格节节上涨和租金不涨同时并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住宅既多又少的局面。

扭曲市场的,就是炒房客。

在炒作投机客眼里,真实的供需关系有用,但没有大用。

投机客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大蒜的价格从1块拉升到10块,然后再自由落体到1块。

这种价格波动走势和供需真的没啥关系。

这些炒蒜客,真的是蒜你狠。

如果完全不管房地产市场的炒房客,那下场也会差不多。

房地产的本质,是给百姓一个住的地方,仅此而已。

而经济的本质,是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人才是根基,而不是那堆混凝土。

单纯靠房地产的融资来搞经济,是歪门邪道。

在长沙之前,上一个严打房价的城市,是重庆。

黄奇帆扎根重庆期间,这座城市的房价上涨极为缓慢,他搞出了一个25%理论:

每年房地产的总投资不要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 超过25%一定供过于求,低于25%又供应不足,不适应城市化。

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中,房地产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长远看没后劲。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重庆的房价低的可怕。

但重庆的经济增速,高的可怕。

2013年到2015年,重庆GDP增速“三连冠”领跑全国。

2016年12月黄奇帆离开重庆,然后重庆的房价立刻一路暴涨,简直是报复式反弹。

短暂的繁华过后,重庆的城市吸引力和GDP增速都开始大幅下降。

2014年,重庆GDP增速10.9%;2015年,重庆GDP增速11%;2016年,重庆GDP增速11%;随后,黄奇帆卸任,重庆房价暴涨。

但暴涨的房价,并没有重庆带来肉眼可见的好处,坏处倒很明显。

2017年,重庆GDP增速9.3%;2018年,重庆GDP增速6%,低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速。

2019年,重庆GDP增速6.3%;重庆的经济增速,已明显落后全国其他城市。

而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的长沙,却在低房价下实现了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

虽然没有像曾经的重庆那样拿下全国增速第一的桂冠,但也是标准的全国前列,经济增长势头一片红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位居中部省份第一位,百姓的生活幸福感非常强烈。

很多用土地财政透支未来的城市,其经济增速反而比不过长沙。

长沙,是一个对炒房客最狠的城市。

但长沙对它的百姓,是真的好。

我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的长沙。

这就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长沙的房价,怎么都涨不起来
user avatar

这几个当中,目前领先的,确实是武汉。长沙娱乐,合肥科技,也有前景。

user avatar

武汉 长沙 合肥 郑州 南昌吧,我的排名,跟高等学府的排名一致。

首先武汉不是跟这几个兄弟比的,武汉都是跟南京 成都 杭州一起比较的,在高等教育 交通发展 地铁里程 GDP等当年都领先的,光区号就是三位数的,政治地位也高一筹。

然后长沙吧,长沙和郑州虽然GDP都还可以,但是长沙拥有3个985高校,这一点比武汉还牛,而且长沙的工业还是发展的很好的,也是铁路枢纽,长株潭协同发展,论与周边城市合作是强于其他几个的。

第三,可能争议比较大,我选择合肥而不是郑州,是因为合肥这几年发展确实很大,正式加入长三角都市圈,成为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自古苏皖是一家,苏北和皖北,苏南和皖南的联系比省内南北联系还紧密一些,南京合肥作为国内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这些都是合肥的地理区位优势,合肥拥有中科大,打造国家级科教城市,引进外国人才名列全国第三,也是新的白色家电中心,虽然目前GDP比不上郑州 长沙,但发展趋势很猛。

第四第五我不太熟悉,但郑州无论从GDP还是交通枢纽还是知名度,都高于南昌,所以第四 郑州,第五南昌。

这是个人观点,大家友好讨论,不要地域炮,良性竞争,大家携手发展,共同推动中部城市崛起,这也是国家战略嘛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免引起争议,但是所谓的“前景更好”,和“谁更大,谁更强”,在我看来是两回事。如果问题仅仅单纯是“谁更大更强”,我想武汉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领跑中部六大省会(这里我希望加上题主并没有提到的太原),而郑州逐渐稳固第二,并且尝试挑战武汉的趋势不会改变——长沙的经济体量目前仍旧略高于郑州,但是在郑州今年跨入万亿大关之后,纯粹的经济体量已经不能说明一切了,很多内在的东西必须进一步考虑到;但是前景更好,与更大更强是两回事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更加看好郑州,合肥两城的前景,确切地说,我看好这两座城市,在未来达到超出人们普遍预期的高度。先从郑州开说,郑州的经济指标,目前来说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算特别突出,但是在我看来,郑州有些方面其实已经做到了全国的前列,简单来说


1.在高铁时代,郑州的高铁枢纽地位,因为河南地处中原,四通八达的交通地位而得到进一步确立,可能很多熟悉郑州的朋友都知道郑州地铁的米字型布局

2.因为高铁枢纽地位以及高速公路枢纽地位,给郑州所带来的物流优势,令郑州不仅仅对于整个河南省,而且对于鲁东,皖北,晋南,甚至冀南都可以产生一定的辐射效果。可以说,郑州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是一个超越省界影响力的城市

3.以上两点可能都仅仅是区位优势,但是郑州及所在的中原城市群,在“城市群”概念的建设和经营上,目前可能已经仅次于先发的长珠两三角。尤其是郑州与洛阳,开封以及许昌,甚至是北部焦作,新乡进行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走在很前列的

应当说,在市域+城际交通方面,国内有两个城市已经走在了前列,一个是南京,一个就是郑州,前者在轨道交通的规划上,已经将周边的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等地规划在内,而后者则也是极力地在构筑与周边如洛阳,许昌,开封,新乡,焦作更加便利的通勤。而且随着高铁规划的进一步展开,很快河南所有的地级市都将会通过高铁连接郑州——郑太高铁经过焦作,郑万高铁经过平顶山和南阳,郑合高铁经过周口,郑济高铁则过濮阳(这也是目前河南仅有的5个无高铁地级市)


个人的看法是,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绝非简单的一城对一城的pk,而更在于,城市本身是否能够带动整个都市圈,甚至整个城市群良性发展(这也是答主一直对北京进行负面评价的原因)。在这方面,郑州目前做得比中三角好

这个答案是我几个月前写的,现在想来,写得其实还远远不够完整。。。

========================================

说完郑州,简单地再说下合肥。如果把时间轴放到最近50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从建国开始算,合肥可以说是中国蹿升速度第二快的城市,仅次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深圳


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合肥都是中国所有省会里各方面比较落后的,无论是经济实力,民富,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长一段时间里庐州城都算是中国直辖市+省会+计单里倒着数的之一。而且,合肥长期的落后,也折射出安徽省本身在国内的经济水平,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相对落后的,事实上直到今天,皖北地区都是国内比较贫穷的地区之一


然而到了2017年,合肥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过7000亿,已经压过了济南和福州,在全国范围内排在第24,而今年也基本可以肯定,合肥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8000亿,有极大概率超越去年自己身前的烟台和大连,可以说合肥极有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跻身中国地级市经济体量前20。在2018年上半年已经发布的经济数据报表了,整个安徽都保持着很高的增速

合肥作为一个长三角新晋副中心+中四角之一,在高铁路网上的优势也会在未来逐渐体现出来

===============================================

我所关注者,一曰城市及都市圈,二曰城市群,三曰城市群之间的联动。城市群之间的联动,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长江经济带,其中包括了长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三个城市群;除此之外,我一直期待的一个联动,是长三角-中原-关中联动


事实上,现代化的都市圈形成,在国内走得越前列的城市,也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越是拥有某些先发优势,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础,而城市群则是长远城市群联动的基础,中国要进一步打通自己的奇经八脉,就要按照这个顺序逐步修炼武功


在现代化都市圈的形成方面,我们如果参考中部六大省会,就会发现,郑州其实是走在武汉,长沙之前的,而武汉,长沙也要在南昌,太原之前。至于合肥,因为一些独特的地理和地缘原因,其实承担的角色是非常独特的(简而言之,长三角+中部崛起,都是合肥的战略)

这里详细说下中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其实是第一个正式获批的城市群,但是在我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形成合力,在短期内是有些艰难的。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城的地位没有疑问,但是能否当好这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我们不妨从地图上来考察一下


在我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我上面提到的中原城市群,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并没有连成片的核心区域,本质上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三个联系很松散的都市圈所组成,即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长株潭),以及南昌都市圈(昌九),其中以武汉都市圈的规模最大(包括了孝感,黄冈,鄂州,黄石,咸宁),长沙都市圈的联系最紧密(长株潭的主城区之间靠得非常近)


但是我们如果进一步考察地图就会发现,武汉这个三江口的位置,是在江汉平原的东首(湖区),在省内和江汉平原的西首,也就是古书中所反复提及的荆襄地区(十堰,襄阳,荆门,荆州,宜昌),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割裂,而且荆襄地区也是中西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


长沙也是同样的问题,尽管长株潭三城之间的结合异常紧密,但长沙对于湘潭株洲之外的其他城市,其实本质上是缺乏辐射力的,尤其是长江畔的岳阳,以及沅江畔的常德,尽管都位于洞庭湖平原,但和长沙之间,其实存在着某些天然的阻隔,也因此令长沙无法形成足够规模的核心区域

个人认为,这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武汉都市圈和长沙都市圈之间,缺乏足够规模的建城片区,而鄱阳湖平原则更甚,南昌在鄱阳湖平原上有一种孤城之感,简而言之豫章故郡在鄱阳湖平原上,没有一个可以协助其形成完整南昌都市圈的支点,无论是新余,抚州,鹰潭还是九江,都太远了。。。昌九一体化在短期内我并不抱以很乐观的态度


所以,对于长沙,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合理的产业布局下,能够依托自己在高等教育上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及一些能人所不能的地方(比如湖南卫视),成为中南部的一座明星城市,不过星城的影响力,终究很难跳出洞庭湖平原,成为一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城市;对于南昌,我的看法是,在短期之内,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已经足够,至于兼济天下,恐怕这不是豫章需要(或者说能够)考虑的范畴。。。对于武汉我是寄予厚望的,作为国家层面上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江城也是很多人心中挑战固有城市格局的未来一线城市有力候选,但是武汉其实需要补的课不少,尤其是协同发展的课

目前来说,武汉全国范围的对标城市,仍旧是宁杭成渝,这五座城市的高下也一直都是热烈讨论的焦点,至于长江流域的这五座城市谁能最终脱颖而出,我觉得比拼才刚刚开始。不过对于体量已经达到万亿的长沙来说,也已经喊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口号,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在华中地区,2017年武汉1.34万亿的体量,相对于长沙1.05万亿,也并不存在碾压级别的优势——也许应该说,长沙到目前为止的表现,其实已经是很出人意料了


总结

我的看法是,如果以10年左右作为一个可见的将来,从城市规模和体量的角度来说,武汉仍旧会居首,但是其优势是继续扩大还是逐渐缩水,第一取决于郑州的追赶速度,第二取决于武汉自己内功和外功能够进步到什么地步,如果在整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都市圈方面表现不力,则以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考量,武汉有很大可能被郑州追上;反之,武汉则亦有可能,依托区位优势在对标宁杭成渝的较量中胜出。可以说,武汉本身是一个变数极大的城市


郑州,以国家总体布局来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城市,全国枢纽,一带一路,中部崛起,包括我期待的长三角-中原-关中联动,这些重担可以说都是中华赋予郑州的历史使命。郑州的目标,在我看来,短期(10年为周期)来说,是在各方面逐渐追近南京,杭州,武汉,重庆和成都,在更长的周期内,同样也是挑战现有城市格局的潜在候选(西安亦然,不过西安不在本答案的讨论范围)——而且郑州的省内凝聚力,目前是中部城市里最强的


长沙作为一座在区位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城市,已经成为继重庆,成都和武汉后,中西部第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人均gdp更是高居非沿海省级行政中心之首,长沙对比武汉之外的所有中部城市,在高等教育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宜居性上更是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而且长沙的房价真的好低!)。长沙未来的前景,取决于能否打造出一些独特的品牌产业,以吸引到足够多的资源,对于一个区位先天不足的城市来说这点尤为关键


合肥,如前文所述,事实上已经完全表现得超出世人预期很多倍了,在中国城市结构金字塔里,以仅次于深圳的蹿升速度,在经济体量上已经超越了一些老牌城市。我个人的看法是,合肥要成为武汉这样的城市格局挑战者,或者郑州这样的城市格局潜在挑战者很难,但是未来十年有很大概率成为下一个长沙这样的明星城市,而且特殊的区位条件会让合肥在未来的长三角-中原联动里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南昌,包括本文没有提到的太原,做到独善其身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而且以10年作为一个较短周期来看,南昌和太原,都缺乏区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类似情形可以再举几个省会,比如济南,石家庄,贵阳)。我觉得南昌和太原未来的发展,还是首先修好内功,然后寻找令城市本身一鸣惊人的突破点,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user avatar

一个人民的省会,不应该是省内经济指标最好的地级市。否则说明行政抽血太严重。能够造血的民营企业和聪明的个人,一定会逃荒到省外。所以,省内最富,从长远来看,一定会跟其所在省一起落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