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良高于武庙十哲级别是否合理?

回答
关于张良是否“高于”武庙十哲的级别,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如何评价古代名臣将帅的功绩和历史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十哲是什么,以及张良在汉初的地位和贡献,再进行对比和分析。

武庙十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榜单”

首先,我们要明确,“武庙十哲”这个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固定名单。它更多的是后世历代统治者根据其对王朝兴衰、对军事贡献的评价,不断追溯和确立的。最早提到“武庙”和“十哲”的,通常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修建武成王庙(即武庙)时,选取了姜子牙以下,历代兵家推崇的十位名将和谋臣配享。

历代对于武庙的配享名单是有过调整的。例如,唐代的时候,武庙十哲包括:姜子牙、孙武、吴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郭子仪、白起、卫青。宋代的时候,武庙十哲有过增减,比如增加过岳飞、曹彬等。明代以后,则有“武庙十哲”的说法,但具体的名单也有不同版本。

然而,通常我们所说的“武庙十哲”,更多是指明代朱元璋在武庙中祭祀的十位功勋卓著的武将和谋臣,这个名单通常被认为是:姜子牙、孙膑、吴起、韩信、诸葛亮、李靖、郭子仪、李晟、白起、岳飞。

张良在汉初的地位和贡献

张良,字子房,是汉初三杰之一,与韩信、萧何齐名。他的地位之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张良作为刘邦的首席谋士,其智谋对刘邦最终能够夺取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鸿门宴的脱险,到暗度陈仓、定三秦,再到统一全国的整个过程,张良的谋划无处不在。他不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者,但他提供的策略往往是决定性的。
2.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典范: 这个评价并非虚言。例如,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张良力主刘邦先攻取关中,为日后奠定根基;在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后,张良建议刘邦坚守荥阳,又成功离间了项羽和陈余、项羽和彭越的关系,削弱了项羽的力量。
3. 政治眼光和格局: 张良不仅有军事谋略,更有超凡的政治眼光。他很早就看到了刘邦“得关中,则天下三分”的远见,也看到了项羽的弊端。在刘邦登基后,他主动要求隐退,不参与政治纷争,这种超脱和政治智慧,在功高震主的时代尤为可贵,也为他赢得了善终。
4. “汉初三杰”的地位: “汉初三杰”的说法本身就说明了张良的非凡地位。虽然韩信在军事上的功绩最为显赫,但论及谋略和政治影响,张良与韩信、萧何并列,是刘邦能够成功的重要基石。

张良高于武庙十哲的级别是否合理?

要说“高于”,需要一个明确的比较标准。如果以“直接统帅大军,指挥大规模战役,亲自创造军事胜利”为标准,那么武庙十哲中的韩信、白起、李靖、岳飞等军事统帅,其贡献可能更为直接和显赫。

但是,如果我们将评价标准扩展到 “对王朝建立和稳固所起的全局性、战略性作用”,那么张良的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可以与最顶尖的十哲相提并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

为什么说“合理”或“有一定道理”?

1. “无张良,则汉家天下,未可知也”: 这句话虽然是后人评价,但道出了张良在汉初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而是一位战略家、政治家、谋略家。他所提供的智慧,是刘邦能够凝聚力量、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根本保障。没有张良,刘邦的军事才能再强,也可能因为战略失误而功败垂成。
2. “十哲”的构成: 武庙十哲,尤其是明代的版本,是包含了军事统帅和顶尖谋士的。诸葛亮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无能之辈,何能为也”的地位,正是因为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谋略。张良的贡献,在战略谋划和政治智慧上,与诸葛亮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在“开国”阶段的作用更为原始和关键。
3.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张良在乱世之中,凭借其智慧,不仅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也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情商,能够洞察时势,明哲保身。这种“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略,以及在动荡时期能够引领方向的智慧,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反过来说,为什么“高于”的说法也需要审慎?

1. 角色定位不同: 武庙十哲,特别是其中大部分人,是以“武”为核心的。他们是直接的军事指挥官,他们的名字与具体的战役、战功紧密相连。张良虽然有军事谋略,但他更多是以幕后“运筹”的角色出现,他的“战功”更多是通过刘邦和韩信实现的。
2. 历史评价的侧重点: 历代统治者设立武庙,更多是为了表彰和借鉴军事指挥的成功经验。因此,像韩信、白起、李靖这样的军事统帅,其“武”的属性更为直接,更容易被纳入“武庙”的体系。张良更多地被视为“文臣”的代表,尽管他的文谋对于“武”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十哲”的稳定性: 如前所述,“十哲”名单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人选。这本身就说明了历史评价的变动性。将张良置于“高于”的位置,更像是后人对他卓越谋略的一种高位肯定,而非历史上普遍认同的“武庙十哲”的官方定位。

结论:

我认为,张良的功绩和历史地位,绝对可以与武庙十哲中的任何一位相媲美,甚至在某些评价维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不亚于”甚至“高于”其中的大部分人。

如果我们将“武庙十哲”看作是对国家栋梁、对王朝建立和巩固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的集合,那么张良无疑是这个集合中最耀眼的星之一。他以其无与伦比的智谋,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扮演了“定海神针”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是一位战略家和政治家,其对汉朝建立的贡献,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

但要直接说“高于”武庙十哲的“级别”,这种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因为“武庙十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含义的标签,强调的是“武”的功勋。张良的贡献更多体现在“谋”,体现在“战略”,是“智”的巅峰。

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张良的智慧和贡献,使其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和历史地位,可以与武庙十哲中的顶尖人物并驾齐驱,甚至在评价一个王朝建立的“智谋”维度上,他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被认为是在“智谋”领域,对“武”的胜利做出了“最高级别”的贡献。

他不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但他的头脑,比任何一把剑、任何一辆战车都更具威力,为汉朝的千秋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级别”是历史所赋予的,是对其卓越智慧的最高褒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庙是武庙,不是兵器谱。

不是天下英雄榜,不是四皇三将七武海这种让人论斗兽谈阶层的。


武庙是武成王庙,留侯世家说张良得黄石公授太公兵法,那这么看来应该算姜太公嫡传徒弟。

所以作为唯一的徒弟陪祀师傅。

武成王升格成圣,自然留侯同为亚圣。


自古称兵家传自姜尚,于是把数位对中国军事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列为十哲,选入历代名将共六十四陪祀。


于是孤家寡人的武圣有一大堆徒弟陪祀,跟隔壁文圣对标起来就不尴尬了。


武庙一定程度可以代表当时的中国军事史,属于纪念堂而不是什么战斗力排行榜。


另外如果你唯战绩论的话,那么你问知乎群众谁谁军事强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知乎没有一个人有什么“战绩”,谁又有资格评价谁高谁低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张良是否“高于”武庙十哲的级别,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如何评价古代名臣将帅的功绩和历史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十哲是什么,以及张良在汉初的地位和贡献,再进行对比和分析。武庙十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榜单”首先,我们要明确,“武庙十哲”这个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固定名单。它更多的是.............
  • 回答
    张佳玮将“勇”译为“武力”,这个译法在某些语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完全等同,则略显片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勇”字的本义,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内涵。“勇”字的本义与引申义“勇”字在汉语中,其核心含义是“敢于面对危险或困难而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行动”。它不仅仅是肢体上的力.............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这四员大将,确实是曹操平定北方过程中遇到的硬茬子,也是袁绍麾下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不过,他们的结局,正如你所说,颇为唏嘘,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绘,确实充满了戏剧性和“巧合”,也难怪你会觉得其中有些“剧情杀”的味道。要说他们死得有多惨,我.............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会因为历史的某些巧合而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来梳理一下,看看张良和韩信之间是否存在早年的交集,以及博浪沙和淮阴的地理位置关系。首先,说到张良,他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壮举。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裔,秦灭韩国后,他一直在谋划复国,甚至不惜重金招募刺客,意图刺杀秦始.............
  • 回答
    要论张良、韩信、萧何三位汉初三杰的功劳排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三位各有千秋,缺一不可,但若非要分出个高低,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为大汉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来细细品味。先说张良。很多人一提起张良,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身影。他的功劳,更像是一柄无形的利剑,直指事物的核心,拨开迷雾,指引方.............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张良有没有给韩信写过推荐信,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汉初历史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关系。虽然我们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记载,表明张良曾亲笔写过一封“推荐信”给韩信,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张良的角色来推断,他在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绝非可有可无。首先,我们要明白,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秦末汉初这样一个混.............
  • 回答
    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选择“功成而弗居”,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境界。反观我们当下,社会普遍推崇“突破自我,成就自己”,似乎总是鼓励人们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我认为,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追求的体现,.............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功臣的生存智慧和皇权巩固的必然代价。张良和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结局却截然不同,这并非偶然,而是两人性格、处境以及对政治现实理解的根本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张良。这位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其作.............
  • 回答
    张良辅佐刘邦,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英雄识英雄”。这背后,是一场深邃的政治博弈,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以及张良本人那颗洞察世事的明珠。要说张良为啥选了刘邦,咱得从头细细说道说道。一、出身与家学:张良的“高起点”首先得知道,张良不是个普通人。他出身名门,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他爷爷张开地、.............
  • 回答
    提起“谋圣”张良,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绝非是一个简单地站在幕后指点江山的智囊形象。他的身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深邃,以及一种在乱世之中,对大局的精准把握能力,这些特质,共同铸就了他“谋圣”的名号。与其说他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我倒觉得他更像是那个在棋局最混沌之处,看穿所有棋子命运的“棋圣”。张良的厉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张良,这位西汉初年辅佐刘邦建立不朽功业的谋臣,其才智之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若将他置于现代的视野下审视,我们会发现,相较于萧何和韩信,张良似乎总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纱之下,其名声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似乎略逊一筹。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张良本人成就的缩减,而是时代变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在《鸿门宴》这场历史性的权力博弈中,要论樊哙和张良谁是“最大功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他们二人在刘邦的生死关头,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都功不可没,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缺一不可。我们先来看看樊哙。这位勇猛的大将,在鸿门宴上,刘邦身处险境,项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下令斩杀。这时候,樊哙可以说是刘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核心换成汉朝初年的刘邦、韩信、张良和萧何,蜀汉能否实现统一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新蜀汉”的阵容。刘邦,这位出身草莽,却能聚集人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皇帝,他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而韩信,这位“兵仙”,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