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良、韩信、萧何功劳如何排序?

回答
要论张良、韩信、萧何三位汉初三杰的功劳排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三位各有千秋,缺一不可,但若非要分出个高低,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为大汉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来细细品味。

先说张良。很多人一提起张良,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身影。他的功劳,更像是一柄无形的利剑,直指事物的核心,拨开迷雾,指引方向。自黄石公授书之后,张良便认定了辅佐刘邦,他没有显赫的武力,也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但他拥有一颗洞察时局、深谋远虑的心。在项羽与刘邦争霸的关键时刻,是张良的一系列妙计,如“鸿门宴”上的巧妙周旋,化解了刘邦的性命之忧;又是他在楚汉相争的关键阶段,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让刘邦得以东山再起;甚至在刘邦兵败彭城,生死一线之际,张良也能冷静分析,献策迂回,最终扭转乾坤。他的智慧,是为刘邦集团指明了战略方向,在最危险的时候,是他的计谋挽救了整个团队,让刘邦能够躲过致命的打击,并最终笑到最后。可以说,张良是刘邦集团的“定海神针”,他的作用在于“谋”,在于“智”,在于“战略”。没有张良,刘邦很可能早就成为项羽案板上的鱼肉。

再来看韩信。若说张良是头脑,那韩信便是锋利的刀刃,是战场上的无敌战神。韩信的功劳,体现在他那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上,他的每一次出征,几乎都是一场教科书般的胜利。从最初默默无闻,到被刘邦封为大将军,韩信用一场场辉煌的战役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以弱胜强的典范,“背水一战”打破了赵军的锐气;他以攻心为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直接捣毁了秦朝旧都;在垓下之战,他以十面埋伏之计,彻底围歼了项羽的军队,奠定了刘邦的江山。他的兵法,是“战”,是“勇”,是“战术”。可以说,韩信是刘邦集团的“开疆拓土者”,他的存在,让刘邦的政治野心能够变成现实。如果没有韩信,即便张良有再好的计策,也难以将庞大的帝国版图一一收入囊中。

最后谈萧何。萧何的功劳,则体现在他那井井有条的后勤保障和稳固的统治基础。他是刘邦集团的“后勤部长”,更是“内政大臣”。在刘邦征战四方的时候,萧何坐镇关中,他不仅解决了军粮、兵器等物质供给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安抚了民心,稳定了关中的局势,为刘邦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期间,正是萧何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员输送,才保证了前线的军队能够持续作战。而且,在他治理关中的过程中,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赢得了民心,也为刘邦后来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在刘邦入关称王后,萧何更是制定了汉朝的律法制度,为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根基。他的作用,在于“守”,在于“政”,在于“后勤”。可以说,萧何是刘邦集团的“基石”,他的工作,是让刘邦的帝国能够运转得起来,并且能够持久。

那么,如何排序呢?

我认为,从“奠定基石”和“保障供给”的角度来看,萧何的功劳是首位的。一个国家的建立,离不开稳定的后方和充裕的资源。没有萧何的稳定后方和物资保障,张良的计谋和韩信的战功都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可能无法支撑到战争的结束。他为大汉王朝打下了最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确保了整个国家的运转。

紧随其后,韩信的功劳应当是第二位。战争是统一天下的根本手段。张良可以指明方向,但最终的胜利,需要依靠韩信这样能够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的军事统帅。他的赫赫战功,直接扫清了实现统一过程中的所有障碍,是将刘邦的政治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关键。

而张良的功劳,可以说是第三位,但他的作用却弥足珍贵。他的功劳在于“智”,在于“谋”,在于“战略”。他的计谋,往往是在最关键时刻,为刘邦指明一条生路,或者是一条通往胜利的捷径。他的作用,更像是那位指引航向的舵手,没有他,船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触礁。然而,在宏大的帝国建立过程中,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和韩信的武力,单纯的计谋,即便再高明,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排序,实际而言,这三位功劳都是无可替代的。他们如同鼎的三足,缺一不可。若非要比较,便是从“基石”到“利刃”再到“智慧”的层次。萧何的稳固,韩信的锐利,张良的深远,共同铸就了汉朝的辉煌。但如果从“生存”到“发展”到“巩固”的逻辑链条来看,萧何的“生存基石”作用,确实更加基础和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韩信是武将,萧何是行政长官,张良是第一智囊。这三个人分属不同领域,性质完全不同,也没法比较。

不过我们可以从事物发展过程的角度来扯一扯。在战争年代,战场胜负决定了一切,前线团队的功劳肯定大于后方。楚汉双方阵营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战场胜负来展开的,韩信北伐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如果没有韩信天神下凡般的偏师北伐,我想刘邦肯定凶多吉少了。在战争时期,战功就是第一功。后勤做得再漂亮,战略制定得再完美,一旦将领在前线战败,那所有工作都将毫无价值。所以我认为韩信功劳排第一。

张良是最受刘邦喜欢的参谋,而且次次在刘邦困顿之际给出最终解决方案。鸿门宴、劝王韩信、下邑奇谋等等刘邦生涯中极为关键时刻,都是张良在把控决策。可以说,在战略层面,张良以智慧之神般的存在,为刘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所以我认为张良排第二。

萧何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后勤组织者,但是跟韩信、张良比起来,他的工作风险度就要低很多了。毕竟远离前线,他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压力也不如前线那么大。说句难听的话,他只是在做一个丞相的常规工作,只不过在这个常规工作中表现得很优秀。

韩信:王爵(齐王、楚王)。

张良:侯爵(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萧何:侯爵(以客初从入汉,为丞相,守蜀及关中,给军食,佐定诸侯,为法令宗庙,侯,八千户。)

前几天我们部门搞竞聘,一共有四个人竞聘一个副经理的位置。竞聘完毕后,我们老大上来就对那三个落选的一顿猛夸,说他们各种优秀,然后还说以后机会多得是。然后就对竞聘成功的那哥们儿作出一些批评,并提出了限期改正的要求。刚开始我一头雾水,后来翻翻《史记》我恍然大悟,这就是领导的艺术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张良、韩信、萧何三位汉初三杰的功劳排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三位各有千秋,缺一不可,但若非要分出个高低,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为大汉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来细细品味。先说张良。很多人一提起张良,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身影。他的功劳,更像是一柄无形的利剑,直指事物的核心,拨开迷雾,指引方.............
  • 回答
    张良,这位西汉初年辅佐刘邦建立不朽功业的谋臣,其才智之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若将他置于现代的视野下审视,我们会发现,相较于萧何和韩信,张良似乎总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纱之下,其名声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似乎略逊一筹。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张良本人成就的缩减,而是时代变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核心换成汉朝初年的刘邦、韩信、张良和萧何,蜀汉能否实现统一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新蜀汉”的阵容。刘邦,这位出身草莽,却能聚集人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皇帝,他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而韩信,这位“兵仙”,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历史推演,将司马懿这位曹魏的权臣置于刘邦的汉朝体系中。要回答司马懿能否在刘邦手下兵变篡权或架空刘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 超凡的政治手腕与隐忍: 司马懿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深沉的城府、惊人的忍耐力以及极强的政治洞察力。他能在.............
  • 回答
    汉高祖刘邦,这位从沛县亭长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楚汉争霸时代,他能够网罗并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等不世出的贤才,更是他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刘邦最令人称.............
  • 回答
    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位秦末汉初的杰出人物,最终都选择追随刘邦,并为他的大业鞠躬尽瘁。他们之所以“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干,并非仅仅是因为个人利益或巧合,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抱负的契合 秦朝的暴政与乱世的出现: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严刑.............
  • 回答
    张良有没有给韩信写过推荐信,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汉初历史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关系。虽然我们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记载,表明张良曾亲笔写过一封“推荐信”给韩信,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张良的角色来推断,他在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绝非可有可无。首先,我们要明白,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秦末汉初这样一个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会因为历史的某些巧合而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来梳理一下,看看张良和韩信之间是否存在早年的交集,以及博浪沙和淮阴的地理位置关系。首先,说到张良,他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壮举。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裔,秦灭韩国后,他一直在谋划复国,甚至不惜重金招募刺客,意图刺杀秦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功臣的生存智慧和皇权巩固的必然代价。张良和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结局却截然不同,这并非偶然,而是两人性格、处境以及对政治现实理解的根本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张良。这位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其作.............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选择“功成而弗居”,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境界。反观我们当下,社会普遍推崇“突破自我,成就自己”,似乎总是鼓励人们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我认为,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追求的体现,.............
  • 回答
    关于张良是否“高于”武庙十哲的级别,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如何评价古代名臣将帅的功绩和历史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十哲是什么,以及张良在汉初的地位和贡献,再进行对比和分析。武庙十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榜单”首先,我们要明确,“武庙十哲”这个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固定名单。它更多的是.............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张良辅佐刘邦,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英雄识英雄”。这背后,是一场深邃的政治博弈,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以及张良本人那颗洞察世事的明珠。要说张良为啥选了刘邦,咱得从头细细说道说道。一、出身与家学:张良的“高起点”首先得知道,张良不是个普通人。他出身名门,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他爷爷张开地、.............
  • 回答
    提起“谋圣”张良,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绝非是一个简单地站在幕后指点江山的智囊形象。他的身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深邃,以及一种在乱世之中,对大局的精准把握能力,这些特质,共同铸就了他“谋圣”的名号。与其说他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我倒觉得他更像是那个在棋局最混沌之处,看穿所有棋子命运的“棋圣”。张良的厉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在《鸿门宴》这场历史性的权力博弈中,要论樊哙和张良谁是“最大功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他们二人在刘邦的生死关头,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都功不可没,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缺一不可。我们先来看看樊哙。这位勇猛的大将,在鸿门宴上,刘邦身处险境,项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下令斩杀。这时候,樊哙可以说是刘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