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良帮刘邦打下江山后,功成而弗居,这种境界,和我们当下的突破自我,成就自己有矛盾吗?怎么看呢?

回答
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选择“功成而弗居”,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境界。反观我们当下,社会普遍推崇“突破自我,成就自己”,似乎总是鼓励人们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

我认为,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追求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可以相互理解和借鉴的。

首先,我们得理解张良“功成而弗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选择。张良是辅佐刘邦的关键人物,他深谙治国之道,也洞悉政治斗争的残酷。他经历了秦末的乱世,也见证了楚汉相争的腥风血雨。在刘邦建立汉朝、天下初定之时,功臣面临的政治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韩信、萧何等人都曾遭受猜忌,甚至遭受打击。张良选择急流勇退,一则可以保全自身,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二则,他也确实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更向往的是逍遥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这种选择,在当时是一种明智的自保,也是一种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他没有依仗功劳去干预朝政,没有贪恋权位,而是选择了“功成不居”,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超脱世俗之上。

而我们当下的“突破自我,成就自己”,则更多地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鼓励个人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去尝试、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成就自己”的追求,并不一定意味着占有权位、攫取名利,它可以体现在各行各业,可以是技术创新、艺术创作、教育传承,甚至是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那么,它们之间如何不矛盾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成就自己”以及“突破自我”的最终目的。

如果“成就自己”仅仅是追求外在的声名、财富和地位,那么它与张良的“功成而弗居”确实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如果“成就自己”的内涵更深广,包括了个人心智的成熟、品格的升华、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对自己能力边界的不断超越,那么它就与张良的境界有了内在的相通之处。

张良之所以能“功成而弗居”,正是因为他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自我成就”。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他的“弗居”,恰恰是他在更高层次上对“自我”的再次确认和定义。他没有停留在“臣相”的身份上,而是突破了这个身份,去追求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说,也可以从张良身上汲取智慧。

首先,我们可以在追求“突破自我,成就自己”的过程中,学习张良的“内省”和“审时度势”。在不断前进、不断突破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知道何时该进,也知道何时该退,何时该继续挑战,也知道何时适可而止,去享受当下,去品味生活。

其次,我们可以将“成就自己”的意义扩展到精神层面。真正的成就,不仅仅是外在的认可,更是内心的充实和安宁。正如张良退隐后,依然对道家思想有所研究,追求精神的超脱。我们也可以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再者,张良的“功成而弗居”也提醒我们,成就的价值并非只在于被他人看见和赞美。有时候,最深刻的自我实现,恰恰是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默默地完成,或者是在完成之后,选择静默。这种不张扬、不邀功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所以,我认为“功成而弗居”和“突破自我,成就自己”并非完全对立。前者是一种高远的境界,而后者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生追求。我们可以在追求后者时,借鉴前者的智慧,懂得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定义和实现自己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当我们真正领悟了“成就自己”的真谛,也就能理解并可能达到张良那种“功成而弗居”的境界。它不是放弃追求,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超然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最高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不矛盾,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追求都值得尊重,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模仿,去把他人的价值观内化给自己。

张良是一个道家弟子,他所追求的境界是“道存则隐,道废则现。”,他要进入庄子所说的“无所恃”的状态。道家的价值观指导着他的人生。

我们跟张良完全不一样,时空条件完全不同。我们也不是道家弟子,何必没事找事,要把张良与我们对立起来。

关于张良我有专门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去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选择“功成而弗居”,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境界。反观我们当下,社会普遍推崇“突破自我,成就自己”,似乎总是鼓励人们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我认为,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追求的体现,.............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会因为历史的某些巧合而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来梳理一下,看看张良和韩信之间是否存在早年的交集,以及博浪沙和淮阴的地理位置关系。首先,说到张良,他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壮举。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裔,秦灭韩国后,他一直在谋划复国,甚至不惜重金招募刺客,意图刺杀秦始.............
  • 回答
    要论张良、韩信、萧何三位汉初三杰的功劳排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三位各有千秋,缺一不可,但若非要分出个高低,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为大汉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来细细品味。先说张良。很多人一提起张良,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身影。他的功劳,更像是一柄无形的利剑,直指事物的核心,拨开迷雾,指引方.............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张良有没有给韩信写过推荐信,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汉初历史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关系。虽然我们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记载,表明张良曾亲笔写过一封“推荐信”给韩信,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张良的角色来推断,他在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绝非可有可无。首先,我们要明白,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秦末汉初这样一个混.............
  • 回答
    关于张良是否“高于”武庙十哲的级别,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如何评价古代名臣将帅的功绩和历史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十哲是什么,以及张良在汉初的地位和贡献,再进行对比和分析。武庙十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榜单”首先,我们要明确,“武庙十哲”这个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固定名单。它更多的是.............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功臣的生存智慧和皇权巩固的必然代价。张良和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结局却截然不同,这并非偶然,而是两人性格、处境以及对政治现实理解的根本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张良。这位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其作.............
  • 回答
    张良辅佐刘邦,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英雄识英雄”。这背后,是一场深邃的政治博弈,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以及张良本人那颗洞察世事的明珠。要说张良为啥选了刘邦,咱得从头细细说道说道。一、出身与家学:张良的“高起点”首先得知道,张良不是个普通人。他出身名门,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他爷爷张开地、.............
  • 回答
    提起“谋圣”张良,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绝非是一个简单地站在幕后指点江山的智囊形象。他的身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深邃,以及一种在乱世之中,对大局的精准把握能力,这些特质,共同铸就了他“谋圣”的名号。与其说他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我倒觉得他更像是那个在棋局最混沌之处,看穿所有棋子命运的“棋圣”。张良的厉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张良,这位西汉初年辅佐刘邦建立不朽功业的谋臣,其才智之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若将他置于现代的视野下审视,我们会发现,相较于萧何和韩信,张良似乎总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纱之下,其名声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似乎略逊一筹。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张良本人成就的缩减,而是时代变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在《鸿门宴》这场历史性的权力博弈中,要论樊哙和张良谁是“最大功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他们二人在刘邦的生死关头,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都功不可没,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缺一不可。我们先来看看樊哙。这位勇猛的大将,在鸿门宴上,刘邦身处险境,项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下令斩杀。这时候,樊哙可以说是刘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核心换成汉朝初年的刘邦、韩信、张良和萧何,蜀汉能否实现统一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新蜀汉”的阵容。刘邦,这位出身草莽,却能聚集人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皇帝,他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而韩信,这位“兵仙”,其.............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鸿门宴刘邦得以保全性命,张良无疑居功至伟,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然而,若要说“最大功劳”是否完全归于张良,倒也未必尽然。这其中牵扯了多方因素、多方人物的共同作用,以及当时复杂而微妙的政治局势。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捋一捋。张良的“妙计”:鸿门宴上的定海神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鸿门宴这个生死一线关头,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历史推演,将司马懿这位曹魏的权臣置于刘邦的汉朝体系中。要回答司马懿能否在刘邦手下兵变篡权或架空刘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 超凡的政治手腕与隐忍: 司马懿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深沉的城府、惊人的忍耐力以及极强的政治洞察力。他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