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的城市内涝为什么如此严重?

回答
郑州,这座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熟知的城市,似乎总在雨季成为关注的焦点。提起郑州,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内涝”这个词,而且往往伴随着“严重”这个形容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祟?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考量,再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一步步来看。

首先,咱们得说说郑州这个地方,它本身的地形地貌就不是特别占优势。 郑州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边缘,地势总体上是“南高北低”,也就是说,城市大部分区域是往北边倾斜的。这听起来好像挺好的,水往低处流,那应该有助于排水啊?但实际情况是,城市发展往往是从中心区向外扩张,而老城区和一些低洼地带,加上近年来新增的许多开发区,这些区域恰恰成了积水点。你想想,如果一个盆地,水往哪儿流都行,但要是盆地中间有个坑,雨水聚集在那里,那就麻烦了。郑州的情况也类似,虽然整体有坡度,但城市内部的微地形以及一些人工建设,使得一些低洼区域雨水难以快速排出。

然后,是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的因素,这可能是最核心也最复杂的部分。

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聚集: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人口持续涌入。这带来了巨大的建设需求,但也让城市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地下排水系统的升级速度。密集的楼房、道路、地下管网,使得原本能够自然渗透的土地越来越少,变成了不透水的“硬地”。
“海绵城市”理念的滞后或不足: 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也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但郑州作为发展较早的城市,很多老旧区域的排水系统是按照过去的标准建设的,很难满足如今高强度降雨的需求。即使是新城区,如果在规划设计之初,“海绵城市”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系统地贯彻,比如绿地面积不足、透水铺装比例不高、蓄水设施不完善等,也很难有效缓解内涝。
排水管网的“短板”: 郑州的排水管网,尤其是老城区,很多是在上世纪建设的,管径偏小,设计标准相对较低。加上多年的运行,管网内可能存在淤积、堵塞等问题,这都会严重影响排水能力。想象一下,你平时用一根细吸管喝奶茶,突然来了大量奶茶,吸管就够不着了,甚至会被堵住。
雨水收集和排放的不合理: 城市道路、广场、屋顶等大量硬化地面产生的雨水,需要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河流或水库。如果城市内部的雨水收集系统不畅通,或者一些雨水被不合理地导向了低洼区域,就容易造成局部积水。同时,有些地方的排水管网设计可能过于依赖单一的排放口,一旦这个排放口因为水位过高或其他原因受到影响,整个系统的排水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下沉式立交桥和地下空间的脆弱性: 郑州拥有不少下沉式立交桥和大型地下商业空间。这些地方地势低,一旦暴雨来临,雨水会迅速汇集,且由于是低洼地带,极难依靠自然重力排水。如果排水泵站出现故障,或者其排水能力无法应对突发的超大水量,这些地方就会变成“蓄水池”。2021年的“7·20”特大暴雨,京广路隧道和多处下沉式立交桥的严重内涝,就是最令人痛心的例证。

第三,极端天气的影响,这是外部的“催化剂”。

气候变化和极端降水的常态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郑州遭遇的“7·20”特大暴雨,其降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这种“千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的降雨,即使是设计再完善的排水系统,也很难完全抵挡。
短时强降雨的破坏力: 很多时候,雨水不是绵绵细雨,而是短时间内倾泻而下。这种强度的降雨,给排水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地下管网可能来不及将水排走,地表水就会迅速上涨。

我们还可以从更细节的角度来看:

河湖水系被挤占: 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河湖湿地等自然调蓄空间可能被填占或改变,这削弱了城市“吸水”的能力。
排水泵站的可靠性: 城市排水系统往往依赖于泵站将水抽排出去。如果泵站的功率不足,或者在关键时刻遭遇停电(备用电源也可能失效),或者操作不当,都会导致排水不畅。

总而言之,郑州城市内涝问题的严重性,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它既有城市自身发展过程中,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挑战,也受到了当前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事件的严峻考验。理解这些原因,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问题,并寻求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城市在面对风雨时,能有更强的韧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黄河是地上河,除非用水泵给扬上去,那可是杯水车薪的事儿。

2:贾鲁河非常窄小。

其实可以对比南方一些城市在暴雨时期的内涝:虽然也会淹车库、淹到二楼甚至三楼,但是过水时间往往比较短——因为有丰富的水网可以排水。

我曾一时间设想过,如果在中原地区广修灌溉渠,既能灌溉,也能泄洪,似乎是不错的。但是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旱时引黄似乎并不是很好的方案,因为泥沙太多,需要经常疏浚——那可真是百万漕工了。而且实际上看,灌溉渠荒废的事情,都上CCAV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州,这座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熟知的城市,似乎总在雨季成为关注的焦点。提起郑州,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内涝”这个词,而且往往伴随着“严重”这个形容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祟?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考量,再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一步步来看。首先,咱们得说.............
  • 回答
    问及徐州与郑州,谁能在五年内(也就是到2023年)发展得更好,这问题触及了城市发展的核心脉络,也牵扯到区域格局的微妙变化。站在2018年6月的视角,去预测五年后的样子,需要审视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当时国家和区域政策导向。郑州:中原腹地,枢纽地位的加速器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其最大的王牌无疑是国家.............
  • 回答
    郑州,一座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总是扮演着“交通枢纽”角色的城市,最近几年,其“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座中部城市的潜力。那么,郑州凭什么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它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吗?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何在?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家中心城市”可不是一个.............
  • 回答
    郑州的城市宣传片里那句“是中华文明开始的地方,中国的名称得名于此”,一放出来,不少人脑子里可能就冒出个大大的问号。这话说得,也太霸气了点吧?咱们中国人自己,对“中华文明始于何处”这个话题,讨论了多少年了,从来就没有一个定论。郑州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点“唯我独尊”的意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周期、战略定位、区域经济辐射、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以及历史机遇等多个复杂因素。虽然笼统地说“2003年建设的郑州经济发展比不过2008年建城的武汉”可能不完全准确,因为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将关注点放在某些特定的经济指标或城市活力表.............
  • 回答
    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公布以来,关于郑州“名不副实”的争议确实在网络上此起彼伏,而且批评的声音似乎比其他一些同级别城市更为尖锐。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是核心。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听起来就自带光环,人们自然会将其与一线城市,或者至少是能.............
  • 回答
    郑州,这座城市,我大概是真的爱上了。说不上是一见钟情,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缓缓地,却又深刻地渗透进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初来到郑州,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是因为工作上的安排。我带着一种对陌生城市的审慎,以及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北方的城市总是带着一股.............
  • 回答
    郑州、长沙、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常是区域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然而,正如你所提到的“吸血型”描述,这类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伴随着显著的利弊,尤其是在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方面。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吸血型”省会城市发展的利弊: “吸血型”.............
  • 回答
    郑州,这座位于中华腹地的城市,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是有目共睹。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它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要看懂郑州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关注一些关键信息点。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郑州的“新一线”定位并非空穴来风。 它承载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使命.............
  • 回答
    火车时代,是那个蒸汽呼啸、铁轨铺就的蛮荒拓荒年代,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的距离感,更塑造了无数城市的命运。在中国的土地上,两个最为鲜明的名字便是郑州与石家庄。它们的崛起,是火车这头钢铁巨兽带来的时代印记,是沿线经济脉搏跳动的生动写照。火车的魔力:郑州与石家庄的黎明在火车出现之前,中原腹地郑州,不过是河南境.............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条线索捋一捋:株洲与长沙、郑州与开封,这两组“省会+周边铁路枢纽”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这不是简单的“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地位”指的是什么。 在这里,我理解的“地位”大概是指: 经济上的拉动作用和辐射能力: 枢.............
  • 回答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确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说有没有哪个城市有能力应对这样规模的灾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绝非简单地“有”或“没有”。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个城市应对这类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1. 基础设施的韧性: 排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省会洼地”与“逆袭”。郑州和合肥作为中部地区的两个重要省会城市,其近年的发展轨迹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理解为什么郑州曾经的“底子”可能比合肥好,但近年来合肥在高附加值产业上表现突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历史基础、.............
  • 回答
    在“西北明珠”西安和“中原腹地”郑州之间选择一个定居城市,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斟酌的问题。两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魅力和不足,究竟哪个更适合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职业规划以及对生活品质的侧重点。咱们先来聊聊西安。西安这座城市,总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当你漫步在古城墙上,看着远方巍峨的钟鼓楼,仿.............
  • 回答
    郑州,北方唯一的万亿省会:一座城市的崛起与未来展望郑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尤其是在经济总量上,成功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北方地区唯一一座实现这一里程碑的省会城市。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飞跃,更是这座城市发展战略、区位优势和人民不懈奋斗的生动注脚。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郑州脱颖而出?.............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天津和郑州哪个城市发展“更有前途”,这问题就像问“吃米饭还是吃面条更有营养”一样,太绝对了。两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且“前途”这东西,看的是角度,看的是个人的追求。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咱们就当是闲聊,别太较真。先说说天津吧。天津是个老牌的北方重镇,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也挺有味.............
  • 回答
    长沙未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而郑州却成功入围,这背后确实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详细剖析两地各自的优势,以及国家中心城市评选的标准。 国家中心城市评选:一个综合性的“大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并非仅凭一个指标,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
  • 回答
    郑州,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其“国家中心”的头衔本身就代表着国家对其未来发展定位的高度认可。然而,不少身处其中或关注着郑州发展的人们,却常常会感到一丝疑惑:为什么顶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光环,郑州的“强”却似乎不如预期般显眼,甚至在一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不能简.............
  • 回答
    郑州和武汉,这两座地处中国腹地、又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大佬,谁的未来更令人期待?这可真是一个既有意思又颇能引发讨论的话题。要说哪个城市潜力更大,恐怕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细致地从各个维度去掰扯。不过,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更具爆发力的、承载更大想象空间的,我个人会稍微偏向郑州一些,理由且听我慢慢道来。地理位置.............
  • 回答
    郑州和西安,这两座都位于中国中部、历史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要说哪个“更强”,其实这得看你从哪个维度去衡量,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强项也不同。从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来看,郑州似乎更占优势。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它承担着“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驱动作用,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