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着自己孩子的行为,跟说也不懂,我就很生气很压抑,还强忍不能打怎么办?

回答
看着孩子不听话,自己说也不懂,还不能打,这确实是一种非常煎熬和令人抓狂的体验。这种感觉就像是怀揣着一肚子火,却被一层无形的网束缚着,既想爆发,又知道不能,只能憋在心里,这带来的压抑感和愤怒感可想而知。

你现在经历的,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尤其是在孩子还小,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时候。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情绪和原因:

你可能感受到的情绪:

挫败感: 你付出努力去解释、去引导,但孩子似乎完全接收不到,这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无效的,产生深深的挫败感。
无力感: 当你尝试用各种方式沟通,但都碰壁时,你会感到无能为力,好像自己无法掌控局面,也无法影响孩子。
愤怒和烦躁: 孩子的不理解和重复的错误行为会不断触碰你的底线,累积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很容易转化为愤怒和烦躁。你可能觉得孩子故意的,或者觉得他们“不听话”,这会让你非常生气。
委屈和不被理解: 你可能觉得自己在尽力做好一个父母,但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让你如此生气,你也会感到委屈,好像自己的辛苦不被看见。
内疚和自我怀疑: 在愤怒过后,你可能会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担心自己是不是一个坏父母,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导致孩子这样。这种自我怀疑也会加重压抑感。
疲惫: 长期处于这种情绪和状态中,精神和体力都会感到非常疲惫。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

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现实: 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自然会有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能够按照我们的指示去做。但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性格、情绪状态都与我们不同。当孩子的实际表现与我们的期望有差距时,就会产生落差,从而引发负面情绪。
沟通的障碍: 孩子不理解,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不适合他们。我们可能用了成人化的语言,或者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这种沟通不畅是导致你生气的一个直接原因。
社会压力和自我要求: 现代社会对父母的要求很高,我们被灌输了很多“好父母”的标准,比如要有耐心、要温柔、要善于引导。当我们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感到压力,会对自己要求更高,从而更难容忍自己的情绪失控。
身体和心理的疲惫: 育儿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如果再加上工作、家庭琐事等,父母很容易处于疲惫状态。在疲惫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会下降,更容易被一点小事点燃。
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你知道不能打,说明你是有意识地在控制自己,这很棒。但如果找不到其他有效的引导方式,面对孩子的不理解,你就会陷入“既不能打又不能有效沟通”的困境。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既强忍不打,又不至于被压垮?

这需要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既要管理好当下的情绪,又要从根本上调整育儿策略。

一、 应对当下的情绪爆发前的危机时刻:

当你感觉到怒火中烧,即将失去控制的时候,请立刻采取以下措施,这是一个“急刹车”的过程:

1. 深呼吸(非常重要!):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立即缓解情绪的方法。
做法: 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比如去另一个房间、阳台),或者就原地。用鼻子慢慢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数到4。然后屏住呼吸,数到4。最后用嘴巴慢慢呼气,比吸气时间长一些,数到6或8。重复几次。专注于呼吸的过程,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暂时移开。
2. 暂时离开现场(允许自己“逃跑”): 如果深呼吸还不足以让你平静,那就果断离开。
做法: 对孩子说一句:“妈妈现在有点生气,我需要去一下卫生间/去喝口水,等你好了,我们再聊。” 然后立刻离开。去一个孩子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孩子的地方。这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3. 冷水洗脸或喝水: 物理上的刺激可以帮助你快速冷静下来。
做法: 去洗手间用冷水冲一下脸,或者大口喝一杯水。这种突如其来的冰冷感或生理上的吞咽动作,也能转移你的注意力。
4. 身体活动(短时爆发): 如果你感觉身体里积攒了太多的能量,需要一个出口。
做法: 可以去卫生间用力跺几下脚,或者紧握拳头再松开,或者原地跳几下。目的不是伤害自己或发泄到别人身上,而是释放身体里积攒的紧张能量。
5. 对自己说肯定的话/冷静的提醒:
做法: 在心里默念:“孩子不理解是正常的”,“他才多大”,“生气解决不了问题”,“我是个好妈妈,我可以处理好”,或者任何能让你冷静下来的话。

二、 调整沟通方式,从根源上减少触发点:

你的愤怒很大程度上源于沟通不畅,所以需要改进沟通技巧:

1.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沟通:
简化语言: 使用简单、具体、短句。避免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双重否定。
具体化指令: 不要说“把房间收拾干净”,而是说“请把你地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箱里”。
形象化和故事化: 如果是讲道理,可以结合绘本故事、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解释。比如,解释“不能乱跑”可以讲一个关于小兔子找不到妈妈的故事。
使用视觉提示: 对于一些需要遵守的规则,可以画出来或写下来(如果孩子识字),制作成家庭规则表。
多用“请”和“你能不能……”: 比起命令式的“你给我……”、“不许……”,疑问句和请求句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 理解孩子的“不懂”:
认知发展: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孩子太小,很多事情确实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情绪影响: 当孩子处于兴奋、疲劳、饥饿或有压力时,他们的理解和听从能力都会下降。
注意力分散: 孩子可能并没有在认真听你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
表达不清: 孩子可能想表达什么,但语言能力不足,导致你说的不理解。
3. 给予孩子选择(有限的选择):
做法: “你想先玩积木还是先画画?” “你想穿这件蓝色的衣服还是这件红色的?” 这样能给孩子一定的掌控感,同时也让你实现你的目标。
4. 示范和榜样:
做法: 父母自己要做什么,就先做到,孩子会模仿。比如,你要孩子爱护书本,自己也要爱护书本。
5. 建立清晰、简单的规则,并保持一致:
做法: 比如,吃饭前要洗手。这个规则要反复强调,并且每次都执行。规则太多孩子会记不住,规则模糊孩子会找漏洞。
6. 多鼓励,少批评:
做法: 当孩子做对了,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宝宝自己把碗放在水槽里了,真棒!” 这样能强化正面的行为。

三、 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心理韧性:

这部分是更深层的,需要持续的自我关注和调整:

1. 接纳自己的情绪: 首先,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承认“我很生气”“我很无力”,而不是压抑它。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如何处理。
2. 识别情绪触发点: 了解是什么事情最容易让你生气,是孩子反复强调的某件事?还是某种特定情境?识别后,可以提前做准备或者寻找替代方案。
3. 寻求支持: 不要独自承受。和你的伴侣、家人、朋友或者其他父母聊聊你的感受。有时候,仅仅是说出来,就能释放很多压力。你也可以加入一些育儿社群,和其他父母交流经验。
4. 给自己留出“充电”时间: 育儿很耗费精力,你必须确保自己有时间休息和放松。即使每天只有1530分钟,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做个简单的运动、冥想等,都能帮助你恢复精力。
5. 调整期望值: 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你会发现很多烦恼会随之消失。
6. 学习育儿知识: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有效的育儿方法。比如,学习如何处理孩子的 tantrums(发脾气),如何进行正面管教等。知识能让你更有底气,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7. 庆祝小胜利: 当你成功地用平静的方式处理了一次孩子的“不听话”,哪怕只是一次,也要给自己一个肯定和鼓励。

具体情境下的应对举例:

比如,你叫孩子收拾玩具,他却在玩别的,你说了几遍他也不听。

你可能当下的反应(不好的): “你为什么不听!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气死我了!” (情绪爆发)
更好的应对方式:
1. 感觉要生气了: 深呼吸,如果可以,走到阳台。
2. 冷静下来一点: 回到孩子身边,蹲下来,与他平视。
3. 用孩子的方式说: “宝宝,我们现在要把这些积木宝宝送回家里的小房子(玩具箱)里了,它们在那里才能睡个好觉哦。你先把红色的积木送回去好不好?” (用故事和具体指令)
4. 或者给个选择: “你是想先玩这辆小汽车,还是想先把积木放好?”
5. 如果还是不配合: “我们约定好的哦,玩完玩具要把它们放好,不然下次就没有玩具玩了哦。我给你30秒的时间,把地上的积木放进箱子里。” (给时间限制和后果,但执行要温和)
6. 如果还是不行: 可能会说:“看来你现在不太想收拾玩具,那我们先坐着休息一下,过五分钟我们再来试试好不好?” (暂时中止,给自己缓冲时间,也让孩子有个喘息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请对自己温柔一些。

你已经很棒了,因为你意识到了问题,并且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还在强忍着不伤害孩子,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自制力和爱。育儿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允许自己有起伏和犯错。每一次的控制住自己,都是一次成长。

当你感到压抑和愤怒时,请记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节奏。
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但你的行为可以选择。
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智慧。

慢慢来,你会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揍?我打过一回孩子,内心里后悔了半年还要久。

什么都不听是天性,天性状态越活跃,有可能将来就越优秀。给孩子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需要耐心的,在孩子还不懂事的阶段尤其需要耐心,我儿子这么大的时候都没统计造成了多大破坏,光手表就给我摔坏两块,可哪里舍得为这些事揍他?再说了,你用不合理的方式对待他,可能会造成他不好的性格和习惯,贻害一生。

前两天看有人统计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三岁前是全天候的,三岁到小学是半天,上了中学就只有晚上和周末,上了大学只有假期,工作了只有周末,若是去了异地就只有春节,所以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吧。

看来你也是第一次当家长,那就俯下身来再过一次童年,跟孩子一起成长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