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该怎么看待很多人说上海人排外?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中国社会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更明白些。

首先,要说“排外”这个词,其实挺重的,而且“排外”本身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我们说的“排外”,可能真的是一种不欢迎外来者的态度,比如在某些公共场合、社区里,会让人感觉不受待见。但有时候,也可能是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以及一些误解造成的“隔阂”,外地人感觉不适应,就觉得是“排外”。

为什么会有“上海人排外”的说法?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1. 上海的城市特性和历史: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有很长一段时期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这种历史进程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它有着比较强的国际化视野,也形成了一种相对成熟、比较注重个人空间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有时候,这种“效率”和“注重个人”在不熟悉的人看来,可能就会被解读为“冷漠”或者“不热情”,甚至“排外”。

2. 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中国地域这么大,不同地方的人,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处事逻辑都有挺大的差别。上海人可能相对来说比较讲究细节,也更注重“规矩”和“秩序”。比如,一些外地人可能会觉得上海人说话比较直接,甚至有点“冲”,而上海人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在陈述事实,并没有恶意。这种沟通上的不适配,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误会。

3. 资源的竞争和生活成本: 上海作为一线大都市,不论是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还是医疗资源,都非常集中。同时,上海的生活成本也是全国最高的。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争夺有限的资源时,一些本地居民可能会产生一种“资源被稀释”的感觉,从而对新来者产生一种本能的“防御”心理。这种心理,虽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排斥”,但在行为上可能会表现出来,让外来者感到不舒服。

4. 网络传播和刻板印象的固化: 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传播得很快,有时候一个片面的观点,或者个别事件,经过网络放大后,就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可能某些人确实遇到过不友好的上海人,然后把这个个例无限放大,就成了“所有上海人都排外”。这种“标签化”的说法,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5.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认同: 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区分。在上海,这种区分可能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和地位,显得更加明显一些。有时候,一些关于“上海人”的说法,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对“上海这个城市”本身特质的解读,而这些特质又被归结到了“上海人”身上。

有没有“排外”的情况?

坦白说,我认为不能完全排除“排外”的情况。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素质高低不齐的人。肯定也会有少部分上海人,由于各种原因,对来上海发展的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比如,有些人可能觉得外地人拉低了某种“标准”,或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这些确实是可能存在的。

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我的看法是,看待这个问题,需要理性、客观,并且避免以偏概全。

承认存在差异,但更要看到共性: 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每天都有大量外来人口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大部分人和谐相处。很多外地人来上海,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上海也需要这些人才来维持和推动城市的发展。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才是主流。
区分个人行为与群体标签: 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不友好行为,就给整个上海人贴上“排外”的标签。就像不能因为某个河南人偷了东西,就说所有河南人都是小偷一样。
理解和包容比指责更重要: 很多时候,所谓的“隔阂”是由于不了解造成的。外来者需要花时间去了解上海的文化、习惯,尝试去融入;而上海本地人,如果能多一份理解和耐心,也许能减少很多误会。
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 有时候,指责“排外”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比如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融合不足等。把这些问题简单归结为“排外”,可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总的来说,我觉得“上海人排外”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部分真实情况但又被放大的社会印象。它反映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群体之间可能出现的摩擦和隔阂,但也忽略了大多数人和谐共处的事实。与其简单地去贴标签,不如多去了解和沟通,看看如何能够让城市更包容,让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是谁?如果“他们”是日军,会担心“南京人排外”,如果“他们”是旗人,会担心上海的“嘉定人排外”,所以 ---- 南京人要如何对日军才算不“排外”,嘉定人要如何对旗人才算不“排外”?

user avatar

至今思公社,不见故人归。

user avatar

无奈失眠,随手答题。

作为一个爱好近代史的上海人,我一直承认上海人排外——其实“外”也排上海人。

从学术上讲,这是历史偶然因素加人性必然因素共同造成的。

说起历史偶然因素,那就是我大怂开始江南手工业兴盛,出现了可以脱离土地生存的类资本家和类无产阶级。

正是以上原因,到了我大萌中后期阳明心学的支流泰州学派风靡江南一时——这玩意儿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几乎如出一辙,都是追求个人的解放,本质上就是资本的解放。

当然啦,这颗教科书上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我大清掐灭了。但是两百年后的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火逃进上海租界的江南士绅和当时已经成系统的西方个人主义思想“金风玉露一相逢”——就此催生出被西化的江南文化,即所谓“海派文化”。

重视个人的海派文化区别于华北等级森严的国朝文化和华南壁垒分明的宗族文化,对于宏大叙事和家族传承缺乏兴趣。这就让上海人政治冷感,男女平等。

由于上海作为大城市能提供原子化的生活方式,因此进入这座城市的人很容易被同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出现了有明显认同感的上海人群体。

很明显,上海人这个群体更是和本朝赤色集体主义思想格格不入。

注意了,本朝肇始才推动全国范围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所以除了上海之外的绝大部分地区是遵照集体主义思想现代化的,就此上海人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异类。

不得不说,先发也有先发的劣势。

简单说,全国人民看上海人总觉得你们和我们不是同一挂的,官方术语小布尔乔亚情调,上海人则觉得不是同一挂那就不是好咧,俗称关我屁事。

讽刺的是,本朝至今仍在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反倒是保护,甚至放大了这种心理层面的隔阂。

至于人性必然因素吗,就是改开在极短时间内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一部分被甩到经济底层的上海人心理失衡,用地域自豪感弥补受损自尊心。

最容易被甩进底层的自然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城市贫民群体,这个群体主要从事的正是需要接触外地人的服务业,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可能去当售票员和服务员吗?

而他们对待所谓“外地人”的态度尤为恶劣,形成了本地人和外地来沪人员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上海人排外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那就会在个人传言和文艺作品的作用下反复叠加强化——比如《渴望》,最后成了思想钢印,反正在我看来很难消弭,这次疫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过——关我屁事,我只想睡觉。

user avatar

首先得标明一下我为啥回答这个问题哈……

因为我籍贯一直填着上海。我爷爷、父亲、往上追到我太爷爷(更早就没人跟我说过了),都是上海人。但是我其实在北方出生的,因为我爷爷解放以后搞支援建设,全家搬到北京了。再然后我爹妈又调动工作,所以我实在广东长大的。

我的亲戚大量的还在上海,但是我和上海基本没有文化上的传承了。

好多朋友,特别是上海的朋友很想说明白上海没有排外。但是不觉得奇怪嘛,疫情期间,这种言论只能算是集中爆发,但是上海最排外这个共识可是远在旧社会,直到新社会,再到近几年,基本都算是一种共识。很多有长期历史,有经济地位差别,有本地强文化属性的地方都有排外的情况,就是看不起外地人。但为什么这种印象在上海特别强烈呢?哪怕是全国经济优先开放广东的年代,广东的贫富差距远超当下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候,广东也没有建立起排外的印象。甚至要知道,论小圈子,论抱团,论外人难以融入,不可能有地方比得过潮汕了吧。但是,似乎也没有过排外这个印象,尽管事实上这属于最排外的状态了。

我和很多上海朋友还有上海的亲戚交流过之后,我觉得我多少有点懂了。

上海的朋友从来不觉得自己排外,觉得自己对所有人都很nice,也愿意跟你交朋友,也愿意帮助你,也可以跟你交流,我怎么就排外了呢?

其实这种排外不是主动的,而是潜意识中的某些行为,在别人看来的表象,就和排外一样。

这种潜意识用两个字就能解释——“洋气“。

你看对比别的地方区分本地和外地的方式,例如北京如果用两个字来说就是“地道”,广州用两个字来说是“粤语”。为啥上海“洋气”这两个字就显得更加排外呢。

我现在给你三个真实场景,都是我人生中遇到,而且我充分相信大家也必然可能遇到的。对面都是朋友,都是好意,思想中没有任何看不起你是外地人的想法。

第一,广东:“在我们广东,你感冒难受,就得去搞点班沙喝,知道你们外地喝不惯,但是很值得试试啊,超有效的。”

第二,北京:“你就可姆们北京转,要是谁跟你说炸酱面机器压的也好吃,这人指定不是特么北京人。”

第三,上海:“晚上我带你去一个特别有情调的酒吧,老洋房改的,那边都是日本人。你把你昨天那个外套,再搭今天这个衬衣,诶,衣服一套穿穿好,你就是正经上海人的感觉了。”

这仨事儿都是日常小事,类似的场景我还遇过太多太多,都是年轻人的朋友,都是很好的朋友,这三句话的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我告诉你“啥才是正经的本地生活,我告诉你,通过某一种穷讲究就可以像本地人,这都是为你好”。但就以一个纯路人的视角,听完三句话,你什么感受。

后来我细品,为啥觉得上海的朋友如果不是因为认识,听起来更像瞧不起你,就是因为,别的地方的所谓本地,是以一种本地特有的方式穷讲究,例如吃炸酱面,例如喝豆汁儿,例如听相声,例如喝煲汤,例如喝凉茶,或者当代一点的穷讲究,例如,别去某某地方玩,都是坑游客的,例如买什么什么东西就去哪里哪里,本地人都去那里。

但是上海不一样,上海的那种所谓本地穷讲究,不是针对地域文化的,很多时候是针对社会阶层的,针对财富的,针对地位的——也就是所谓洋气。

别的地方排外是你不够本地,通过你不够本地来委婉的展现出,你不如本地人阶层高,所以看不起你。

上海分辨本地的这个“洋气”,其实就是很赤裸的展现本地就是阶层高,有钱,有派头等等……

那即便是好心,但是这种希望你融入的表态在外人听来也相当刺耳的。


是不是有这个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