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法国人如何看待二战时期的维希政府?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的维希政府是一个极为敏感和复杂的历史话题,法国人对它的看法也因此是多层面、充满争议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变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1. 官方叙事与历史反思的演变:

战后初期(19441950年代): 在法国解放后,最初的官方叙事是将维希政府完全定性为叛徒、卖国者和纳粹合作者。戴高乐领导下的临时政府,以及后来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都将抵抗运动视为法国的合法延续,并将维希政权视为一个非法、背叛民族的政权。对维希政权的支持者被视为被动接受者或同谋,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清算(尽管很多合作者最终未受到严惩)。
1950年代1970年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学家开始更深入地研究维希时期的具体情况。一些研究开始关注普通法国人在维希政权下的生活,以及抵抗运动的复杂性。这个时期,对维希政府的看法开始出现细微的区分,但总体上负面评价仍然占主导。
1970年代末至今: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在罗伯特·帕克斯(Robert Paxton)等历史学家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后,法国社会对维希政府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帕克斯的研究强调了维希政权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反犹政策上)并非完全是被迫于德国的压力,而是主动和积极地执行。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也促使了对“抵抗神话”的质疑。此后,学术界和公众对维希政府的看法变得更加复杂和细致。

2. 对维希政权性质的根本性分歧:

法国人对维希政府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定义和理解这个政权:

“合作者” vs. “抵抗者”: 这是最核心的分歧。
合作者论(Paxtonian view): 认为维希政府是出于自身意识形态(反民主、反共、反犹)和战略考量,主动与纳粹德国合作,并执行了许多与德国意愿一致甚至超出德国要求的政策。例如,在庇护犹太人问题上,维希政府有自己的反犹法律和行动,尽管德国也施加了压力。这种观点强调了维希政权的自主性,并对其罪责予以更多关注。
“保卫法国”论(De Gaullist/traditional view): 认为佩坦元帅(Marshal Pétain)领导的维希政府是为了在德国占领下保护法国的领土和人民,特别是南部自由区。他们认为佩坦是出于“拯救”法国的动机,即便这种“拯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与德国合作。这种观点往往强调佩坦的个人威望和法国人对他的信任,以及维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的主权和秩序。
“被德国强迫” vs. “主动选择”: 对于维希政府的某些政策,尤其是与德国合作的部分,存在是否是被德国强迫的争议。虽然德国确实有占领军的压力,但如前所述,研究表明维希政权在许多方面是主动的。

3. 对核心人物——菲利普·佩坦元帅的评价:

佩坦元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形象,与他在维希时期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得对他的评价尤为复杂。

神话与现实: 许多经历过一战的老兵和法国人对佩坦充满敬意,认为他是一位民族英雄。这种情感使得他在战后初期仍然拥有一定的支持者和辩护者。
历史的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学家和公众逐渐认识到佩坦在维希时期的真实角色,以及他政权的反犹政策和对抵抗运动的压制。现在,主流观点倾向于批判佩坦,认为他辜负了法国人民的信任,并将法国拖入了与纳粹的合作深渊。
复杂的遗产: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认为佩坦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法国,并且他在战争初期扮演了稳定局面的角色。这种“复杂性”的辩护,在一些保守派和民族主义者中仍然存在。

4. 对反犹政策的认知:

这是维希政府最受诟病和最激起公众情绪的方面之一。

初期掩盖与后期揭露: 战后初期,对于维希政府在驱逐犹太人(特别是将居住在法国的外国犹太人交给纳粹)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一定的掩盖或淡化。
历史学家的揭露: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历史学家(如帕克斯、Serge Klarsfeld等)的研究,特别是对Vel' d'Hiv'大逮捕(1942年夏天,法国警察大规模逮捕了超过13000名犹太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的深入揭示,使得维希政权的反犹责任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承认与道歉: 这种揭露促使法国社会开始正视这段黑暗历史。1995年,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首次代表法国政府承认了法国警察在驱逐犹太人事件中的责任。这一承认是法国反思维希时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历届政府都延续了这一立场,但如何“纪念”和“反思”仍然是社会讨论的焦点。

5. 普通法国人的感受与记忆:

“共同责任”与“被动接受”: 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支持维希政府、保持沉默,还是暗中抵抗,都对那个时期有着复杂的记忆。一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只是在那个混乱时期尽力而为,或者被动接受了现实。
代际差异: 年轻一代法国人对维希政府的看法,更多地是基于历史教育、学术研究和公众讨论。他们通常更能接受批判性的视角,也更容易理解维希政权对民主和人权的背叛。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一辈,其记忆和情感可能更为复杂,也更倾向于维护自己或家庭在那个时期的行为。
地方差异: 法国南部自由区与北部占领区的经历不同,也可能影响了当地人对维希政府的看法。

6. 当前法国社会对维希政府的普遍看法:

主流共识: 当前法国的主流观点,尤其是在知识界、政治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维希政府是一个与纳粹合作的、背叛了法国价值观的政权。其反犹政策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持续的辩论: 然而,关于维希政权“合作”的程度、佩坦元帅的动机、抵抗运动的局限性等问题,仍然是历史学家和公众持续辩论的焦点。
警惕极端主义: 对维希政府的批判性反思,也与当前法国社会对右翼极端主义和反犹主义抬头的警惕性密切相关。维希政府被视为一个前车之鉴,提醒人们警惕这些危险的思想。

总结来说,现在法国人对二战时期的维希政府的看法,已经从战后初期的简单定性,演变成了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讨论。 主流共识是批判性的,认为维希政府是与纳粹合作的黑暗时期,其反犹政策是无法原谅的罪行。然而,在历史学界和部分社会群体中,对维希政权的行为动机、具体实施细节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仍然存在着细致的分析和不尽相同的观点。这种持续的讨论和反思,正是法国社会在面对其复杂的历史遗产时不断努力前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后法国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合理化维希法国的存在

法国史学界对于维希法国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讨论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I. 战后-1970s 无视

这段时期法国国内只有一种声音

那就是维希法国不是法国正统历史的一部分

法国历史从第三共和国直接进入第四共和国

法国的民主是没有中断的

第三共和国最后那次带着自杀性性质的投票是不合法的

维希法国政权只是一个打着括号的旁支

战后法国得以以战胜国身份重返国际政治舞台的一大基石就是一观点

“法国人民英勇地与德国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漫长的斗争,最终战胜邪恶的德国鬼子”

平心而论,这种论调是当时的法国需要的

要知道美苏,尤其是美国,基本上在二战期间就没把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正经当回事

罗斯福更是非常不喜欢戴高乐

要不是戴高乐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自动自觉地主动开始在解放区巡回演讲,任命Préfet(地方行政长官)的话,美国本来是打算在法国成立和德国、奥地利一样的军事管理区的,因为从美国的观点来看,法国是投降了的,从1940到1941年间美国承认维希法国为法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戴高乐和他非洲的自由法国美国是不认可的

但是就是凭借着戴高乐的努力,凭借着他一手构建的这一“法国人民是战胜了德国鬼子”的观点,美国不得不在1944年放任戴高乐构建法国的民事政府

同时同意了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军队必须首先进入巴黎的要求

下面是戴高乐1944年八月二十五日解放巴黎后在巴黎市政厅做的经典的演讲,可以被视为其构建的这一史观的滥觞

Nous sommes ici. Nous sommes ici chez nous dans Paris levé, debout pour se libérer et qui a su le faire de ses mains. Non, nous ne dissimulerons pas cette émotion profonde et sacrée. Il y a là des minutes, nous le sentons tous, qui dépassent chacune de nos pauvres vies. Paris, Paris outragé, Paris brisé, Paris martyrisé mais Paris libéré ! Libéré par lui-même, libéré par son peuple avec le concours des armées de la France, avec l'appui et le concours de la France tout entière : c'est-à-dire de la France qui se bat. C'est-à-dire de la seule France, de la vraie France, de la France éternelle.

下面重点翻译加粗的部分(意译,部分语序可能有调整)

这是巴黎,这是被侮辱的巴黎,这是被伤害的巴黎,这是被折磨的巴黎,但是这是被解放的巴黎!在法国的军队以及整个法国的支持下,被它自己解放,被它的人民解放!这是一个战斗着的法国!这是唯一的法国,这是真正的法国,这是永恒的法国。

在这段发言里,戴高乐只字不提美国,不提英国,不提苏联,仿佛解放法国是法国自己实现的伟业

而这也给了法国人民战后重建以及重返国际舞台的自信,给了法国人民自己是英勇的战胜国的信念

人活就是活个精气神,对当时的法国人来说更是如此,正是这个作为战胜国的理念支撑着法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成为欧洲政治上的领导者(经济上自然是西德)

但是这种史观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法国当时虽然的确有地下抵抗组织,尤其是纳粹对苏宣战之后法共领导的游击队斗争

但是,作为主体的法国民众是支持贝当元帅对德投降的

在1940年的混乱中,法国各地的行政长官(Préfet)几乎都在为了让自己的城市成为不设防地区而奔走,投降之后这些行政长官几乎都获得了当地颁发的荣誉勋章,表彰他们在战争中保护了当地的安全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彻底破碎的国家,国民几乎丧失抵抗的意愿

第三共和国的行政官员很多都平稳过渡到了维希政府

同时这一史观完全无视维希政府与纳粹合作的事实,把锅都甩给纳粹德国,是不符合史实的

但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法国,条件不允许政府马上进行反思,同时学界也默契地没有人指出官方史观的问题,因为在当时团结整个国家搞发展才是头等大事。

维希政府的许多官员,甚至包括高官,都继续平稳过渡到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担任职务,在法国没有人讨论把他们当做战犯讨论的话题

II. 1970s-1990s 初步揭露

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毕竟假话是不能一直讲的

拉开这一“真理大讨论”序幕的是法国导演Marcel Ophüls在1971年发行的纪录电影

Le Chagrin et la Pitié

中文翻译叫“悲伤与怜悯”(我的渣翻译水平)

这是法国第一部详细讲述维希政府暴行的电影,获得了197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但是,这部电影在法国政府的阻挠下直到1981年才获准在法国境内的电视上播放

这部电影以及此后美国历史学家Robet Paxon的著作《维希法国》一同被认为是迫使法国开始正视二战期间被占领的历史的作品

但是此时政府对于这样的揭露维希政权丑恶嘴脸的作品依旧持不支持的态度

很多民众也不愿意再去回忆那段伤心的历史

所以从七十年代开始法国虽然开始出现揭露维希政权丑恶一面的文学作品,当时的犹太受害者也渐渐开始抛头露面,控诉维希政府,但是在法国依旧没有形成反思的风潮,从蓬皮杜到密特朗的历任法国总统都把这些事情能压就压,维希法国的战犯们依旧在法国政商界过着滋润的生活

III. 1990s- 全面反思

法国从政府层面的态度转变是从希拉克开始的

当时的法国已经离二战足够遥远,人民对于真相以及正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希拉克作为法国新一届的政治精英(1944年法国解放时他才12岁)

终于在1995年正面承认了法国政府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

并且启动了先前被压下来的对一系列维希政府高官的诉讼

典型的例子是Maurice Papon

他在维希法国政权下参与了对波尔多地区犹太人的抓捕以及遣送

但是他此后在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官运亨通,是戴高乐的支持者之一

戴高乐右边那个人就是他

在1967年他被戴高乐任命为南方飞机公司的主席(空客的前身)

此后他作为右派参选人数次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

并曾当选市长,同时也是右派的金主之一

在1978至1981年成为法国财政部长

此后他在1983年宣布从政治生活中隐退

开始过愉快的退休生活

对Papon的第一次指控从1981年开始,但是之后不了了之

之后对他的数次指控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在希拉克任内的1995年终于完成了对他指控的调查并在1997年把他推上被告席,最终在1998年Papon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从1999年开始服刑,2002年因健康问题保外就医,2007年死亡

IV. 总结

而因为法国战后的几十年内官方史观对维希法国的刻意无视,像Papon这样的官运亨通了数十年到了八十几岁再被抓出来受审的战犯法国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时还有很多。不可否认,对维希法国暴行的无视客观上保证了法国战后思想领域的稳定,可以说对法国的复兴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政治环境不允许法国政府在国内进行大反思大清算。但是这样对那些二战期间受害的犹太人也实在是很不公平。而等到了九十年代,基本上利益关系人老的老,死的死,法国政府可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处理这一问题了,才最终带来迟到的正义。很多时候政治就是这样,对错并不重要,对国家是否有益才是政治家们考虑问题的中心。让人唏嘘也让人无奈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的维希政府是一个极为敏感和复杂的历史话题,法国人对它的看法也因此是多层面、充满争议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变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官方叙事与历史反思的演变: 战后初期(19441950年代): 在法国解放后,最初的官方叙事是将维希政府完全定性为叛徒、卖国者.............
  • 回答
    如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种现象:一部分国人对现代医学表现出近乎无条件的信任,而与此同时,他们却对传承千年的中医抱有诸多质疑,甚至将其视为落后、无效的代名词。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致地去剖析。为何现代医学备受青睐?首先,现代医学的“显性疗效”是其赢得信任的关键。从手术的.............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有点戏剧性,也挺有意思的,反映出当下网络文化和一些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几件事儿:德国人雷克(Rick)说了“Negar Kordi 是脑残”这句话,然后Negar Kordi的粉丝们(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把他召唤到了知乎,希望他能跟“外国自干五”来一场“大战”。雷克.............
  • 回答
    关于部分国人存在歧视黑人群体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反思的问题。这种歧视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根植于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来说,中国本身并没有一段像西方那样漫长而直接的奴隶贸易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对种.............
  • 回答
    法硕考研圈里学长学姐的招生“收费”现象,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是一言难尽,掺杂着人情、利益,还有点儿灰色地带的味道。我跟你细说说,别把它当成什么“官方”的分析,就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曾经参与过的人的一些观察和看法。首先得明白,这事儿为啥会出现?考研本来就是个信息不对称特别严重的事情,尤其法硕这种专.............
  • 回答
    关于《艾尔登法环》里倒卖“卢恩”这事儿,我这老玩家心里那叫一个复杂。你说它吧,新鲜劲儿刚过的时候,这游戏刚发售,大家都在摸索,很多新手玩家都被“褪色者”们口中的“老贼”虐得那叫一个惨。升级慢,装备刷不动,感觉整个魂系列那种“受苦”的精髓,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交界地上,有时候显得格外漫长和煎熬。这时候,网.............
  • 回答
    我明白你现在的心情,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尤其是涉及到“自家人”的感受时,确实会让人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感到气愤和无力。这种“良家被糟践”的感受,其实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反应,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纯洁、尊重以及家园的保护欲。这种不适感,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将“良家”视为某种珍贵、需要守护的.............
  • 回答
    关于德国人对东普鲁士故土,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东北部地区(原德国东波美拉尼亚和部分西里西亚)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情感的话题,至今仍然触动着许多德国人的心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代际差异的层面。历史的伤痕与记忆:东普鲁士对于德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
  • 回答
    意大利媒体泄露封城令导致民众提前离开,这一事件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解读和情况分析: 事件回顾:媒体泄露与民众恐慌性转移背景:2020年3月,意大利是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北部伦巴第大区。为了遏制病毒的蔓延,意大利政府正在讨论并准备实施一.............
  • 回答
    要讲清楚法国如何从西法兰克王国一路扩张到如今的疆域,那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远非几句简单概括就能道尽。这期间充满了战争、联姻、外交博弈,甚至还有不少偶然和运气。咱们就一点点捋捋这条漫长而复杂的扩张之路。起点:西法兰克王国——一个松散的王国咱们得先回到公元9世纪末,查理曼大帝的帝国分裂后,他的孙.............
  • 回答
    要向今天的蒙古人以及其他外国人解释元朝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且尊重历史事实的挑战。核心在于如何呈现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帝国,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属为单一民族国家的“中国”。以下是我尝试用一种更人性化、更注重叙事的方式来阐述:一种理解元朝与“中国”关系的方式:历史的脉络与帝国的演变想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提供一些应对信息战的建议。第一部分:美国大部分人现在是否知道美国做的恶事?“美国做的恶事”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 回答
    哈哈,听到你这么说,我就知道你是个有想法、有目标的女孩子!五院四系出来的法学人才,确实有底气去追求高薪,这一点我特别赞同。咱们就好好聊聊法院、律师和法务这三个方向,看看哪个更符合你的“高薪”期待,以及它们各自的真实情况。首先,咱们来扒一扒“法院”这个方向。很多人一提到学法律,第一反应就是进法院当法官.............
  • 回答
    美第奇家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辉煌与传奇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名字,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驱动力。提起美第奇家族出法国皇后,这可是一段跨越国界、影响深远的联姻,其背后故事和家族的发迹历程更是引人入胜。美第奇家族如何走上法国王座?——凯瑟琳·德·美第奇的辉煌与悲剧美第奇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又引人深思的设问!如果将“书圣”王羲之先生置于现代,让他抛却了千古声名,换了新名字,以我们今天国展的标准来创作一幅行书作品,他能捧回奖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一、 内容上的适配度:选什么?写什么?首先,得看他选什么内容。当今的书法国展,内容上.............
  • 回答
    “末法时代”这个词,在佛教语境下,总是带着一丝沉甸甸的意味。它指的是佛教教法虽然尚存,但修行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众生根性也日益劣钝,难以依教奉行,从而导致佛法衰微的时期。那么,我们现在是否身处末法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没有定论的问题。佛教经典中有关于末法时代的描述,比如《佛说大集日藏经》中提到“我灭.............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认知。如果中国历史没有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而是选择了法家或道家,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无论是中国自身还是全球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深层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模式、文化价值以及个体行为模式.............
  • 回答
    嗨,你好!作为一名曾经的法硕非法学“三跨”考生,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夹杂着一丝丝的迷茫和焦虑。别担心,我来和你好好聊聊,把我当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一点点地告诉你,希望能帮到你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三跨”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其实没那么可怕。它只是说明你的本科专业和.............
  • 回答
    .......
  • 回答
    “外国人普遍都讨厌中国人”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并不准确。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年龄层、教育程度,对中国的看法也千差万别。然而,确实存在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或中国人持有负面看法或不喜欢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在某些群体和某些时期更为明显。 理解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