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要怎么防御?

回答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是一种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辅以近距离空中支援,旨在通过快速、集中的冲击,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后,扰乱其指挥、通讯和后勤,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成功在于其速度、协同作战和对敌方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

面对闪电战的威胁,盟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吃了不少苦头,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也逐渐摸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策略。防御闪电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和充足的准备。以下将详细阐述防御闪电战的多种方法:

一、战术层面:分解和消耗

闪电战的核心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在一点进行突破,并快速向纵深发展。因此,防御的关键在于打破这种集中优势,分散和消耗其突击力量。

1. 纵深防御和梯次配置:
避免单一道防线被突破: 传统的单一道防线在面对强大的装甲和空中突击时很容易被撕裂。因此,必须建立多层、纵深的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可以作为预警和初步阻击,消耗敌方攻击力量,并争取时间让第二、第三道防线做好准备。
设置反坦克障碍和区域: 在关键的突破点(如河流渡口、桥梁、隘口等)以及预计的装甲集结区域,设置密集的反坦克障碍物,如反坦克壕、反坦克锥(龙牙)、反坦克桩、爆破点等。
弹药和物资充足的支撑点: 在纵深防线上设置坚固的支撑点(例如工事、防御工事、城镇据点),并为其提供充足的弹药、燃料和补给。这些支撑点可以独立作战,牵制敌军,为侧翼反击或主力部队集结争取时间。
预备队的灵活运用: 保持足够且训练有素的预备队,并将其部署在能够快速增援关键地段的位置。预备队的作用是在敌军突破后,及时封堵缺口、进行反击,或在侧翼对突入的敌军进行包围。

2. 反坦克作战的多样化:
装备精良的反坦克炮兵: 部署大量重型反坦克炮,并将其隐蔽地设置在预计的装甲部队进攻路线上,利用地形和伪装,对敌方坦克实施精确打击。
步兵的反坦克能力: 训练步兵使用反坦克火箭筒(如 바주카/Bazooka,普莱斯普莱斯特/PIAT,铁拳/Panzerschreck)、反坦克手榴弹等轻型反坦克武器,使其能够在近距离对敌方坦克造成威胁,或者在城市巷战中进行有效反击。
反坦克歼击车和自行反坦克炮: 这些机动性强的火力平台可以灵活地部署在反击或支援点,快速有效地消灭敌方坦克。
地雷和反坦克雷区的设置: 在敌军可能突破的区域和道路上布设大量地雷和反坦克雷区,迟滞其前进速度,并破坏其装甲车辆。
伏击战术: 利用地形优势,在敌军通过狭窄地带或弯道时进行伏击,集中火力消灭其先导部队。

3. 步炮协同和反击:
步兵作为盾牌和消耗品: 步兵的职责是在前线进行抵抗,消耗敌人的炮弹和时间,为反坦克部队创造机会。步兵也需要训练如何在反坦克炮被摧毁后继续阻击。
炮兵的支援和压制: 炮兵需要提供火力支援,压制敌方步兵和火力点,同时也要学会应对敌方空中优势,在反击时集中炮火摧毁敌方支援部队。
反击的重点是侧翼和后方: 当敌军装甲部队深入时,其侧翼往往会暴露。此时,集结预备队和装甲部队(如果数量和质量足够)对敌军侧翼发动反击,甚至攻击其后勤补给线,能够有效瓦解闪电战的攻势。

二、航空战役层面:争取制空权和削弱支援

闪电战高度依赖空中支援,特别是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因此,在空中层面削弱其优势是防御闪电战的关键。

1. 夺取或至少部分夺取制空权:
建立强大的空军力量: 拥有足够的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是基础。
空战格斗: 训练高超的飞行员,在空战中击落敌方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削弱其对地面部队的支援能力。
打击敌方机场和航空设施: 通过轰炸机和特种部队,摧毁敌方机场、跑道、停机坪上的飞机以及燃料和弹药储备,使其空中力量无法有效出动。
防空体系的建设:
地面防空: 建立密集的防空炮(高射炮)网,特别是在重要军事目标(如指挥部、后勤枢纽、桥梁、城市等)周围。
战斗机巡逻: 在关键地段和预设战场上空进行战斗机巡逻,拦截敌方空中打击。
早期预警系统: 建立雷达站和观测哨,尽早发现敌方空袭,并及时发出警报。
分散和伪装: 关键军事目标应进行分散部署,并进行有效的伪装,降低被敌方空中侦察和打击的命中率。

2. 摧毁敌方后勤补给线:
空中打击: 轰炸敌方铁路枢纽、公路桥梁、补给车队以及重要的交通节点。
地面特种部队/游击队: 派遣特种部队或支持当地抵抗力量,在敌后破坏铁路、通讯线路、油料仓库等,扰乱其补给。

三、战略和指挥层面:情报、预警与灵活应变

有效的防御闪电战,需要更高层面的战略规划和指挥能力。

1. 情报侦察和预警:
获取敌军动向情报: 通过空中侦察、地面侦察、信号情报(SIGINT)、密码破译(如英军在恩尼格玛密码上的成功)等多种手段,尽可能早地掌握敌军装甲部队的集结、动向和进攻方向。
准确预测突破点: 基于情报分析,预测敌军可能突破的重点区域,并提前部署防御力量。
快速反应机制: 一旦侦测到敌军闪电战的迹象,能够迅速调动预备队和支援力量,封堵缺口或进行反击。

2. 指挥与通讯的韧性:
分散的指挥体系: 避免所有指挥权集中在一个点上,以免被一次打击摧毁。建立多级指挥体系,并为每个指挥部都配备备用通讯方式。
强大的通讯能力: 确保各部队之间的通讯畅通,包括有线、无线电,甚至是在无线电被干扰或压制时的备用手段。指挥官需要能够实时了解战场态势,并迅速下达指令。
战场管理: 指挥官需要有能力实时调整部署,将兵力从相对安全的地区调往危急地段,优化兵力配置。

3. 坚韧的意志和心理素质:
政治和军事领导的决心: 在面对初期的溃败时,领导层必须保持坚定的决心,鼓励部队作战,避免士气崩溃。
士兵的训练和士气: 士兵需要被训练成能够独立作战和在混乱中保持镇定的个体,理解防御战术的意义,即使面对优势敌军也敢于战斗。

四、战例中的防御尝试与教训

在二战初期,盟军在面对闪电战时屡屡受挫,例如法国战役、北非战役初期。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也涌现了一些成功的防御经验:

库尔斯克会战 (Battle of Kursk, 1943): 苏联在会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建立了多层纵深的防御工事,部署了大量的坦克和反坦克炮,并利用地形优势。虽然德军发动了强大的装甲攻势,但未能突破苏军的防线,反而被消耗殆尽,苏军随后发动反攻。这是以纵深防御和坚韧意志成功抵御闪电战的典型例子。
诺曼底登陆后的卡昂地区防御: 德军的装甲部队(如党卫军装甲师)在战术上确实很强,能够对盟军的进攻造成严重威胁。但盟军通过情报优势、空中支援以及强大的后勤,最终能够顶住压力,并最终取得胜利。
防御战术的演变: 盟军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固守是不足够的。反击、迂回、利用空中优势是反击闪电战的关键。

总结

防御德国的闪电战,需要一个多层次、多维度、高度协调的整体防御体系:

战术层面: 构建纵深防御,加强反坦克能力,灵活运用预备队进行反击。
航空层面: 争取制空权,削弱敌方空中支援,打击其后勤补给线。
战略层面: 依靠情报和预警系统,建立有韧性的指挥和通讯能力,保持坚定的士气和意志。

闪电战之所以在早期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盟军对此准备不足,且其战术的协调性(坦克、摩托化步兵、空军、炮兵)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随着盟军在情报、装备、训练、战术以及战略规划上的不断进步,他们也逐渐找到了有效的对抗方法,最终将闪电战的优势转化为劣势,并在多条战线上将其击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二战期间防御闪电战的手段还是有不少的,一部分是一直就有拿出来就能用的办法,也有战争中互相摩擦出来的办法。


二战前的办法里有一个很典型的就是设置 筑垒地域,比如马奇诺防线就是一个典型。德军如果对着马奇诺打闪电战,可能二战40年就结束了。筑垒地域可以非常高效地迟滞机动作战,比如

没有任何坦克可以直接通过绵延整个前线的大量反坦克锥,即便是现代坦克都做不到。如果想通过筑垒地域,就必须派出工兵,或者慢慢用火炮清理,进入炮战,总之交火会重新演变回漫长血腥的传统阵地战。而如果你想和守军对炮,你会发现对面的火炮都...

苟在巨型水泥工事里。


另一个办法就是用空优进行战场封锁(优先打击机动中的敌方目标)或者直接打击后勤,这点苏军和美军都分别在不同时期干过很多次。比如库尔斯克虽然号称是坦克大决战,但实际上苏军的空优让苏军强击机可以肆无忌惮地低空进场,严重打击了德军的装甲箭头。很多让T34束手无策的虎式全都让强击机收了。以至于闪电战逐渐演变成消耗战。到了西线的突出部战役时,德军也特意选择了不利于空军进场的时机才敢对盟军发起闪电战,而一旦盟军空军开始出动,德军立马就打不下去。近年的海湾战争,著名的80号公路“大屠杀”,联军空军几乎无损歼灭2000多辆军用车辆。空优对闪电战相当有威慑力。


除了这种非对称的战术,防御战术中也有专门反制闪电战的方法。比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纵深防御。


在传统的防御作战中,部队会被均匀分配在防线上,并以预备队支援。而一旦防线被突破且反击失败,部队就必须整个后撤以防止被钳击,比如法国在英军敦刻尔克跑路后,组织了新的索姆河防线。但很快被德军装甲部队多点突破,只能再次全线后撤。

而在大纵深防御中,防线的厚度被大大加深了,领土被视为相当廉价的可消耗资源。防御方的部队会被梯次布置在多条防线上,并且有计划地放弃领土后退,同时留有预备队进行局部反击。在防线上逐渐消耗对方的同时,压迫进攻方的后勤。当闪电战因为后勤压力被迫停止前进的时候,战场态势就会重新变成消耗战。


闪电战也不是二战才出现的全新战术,往前追溯可以找回突击群战术,只是当时的军队机动化程度低,而且没有成熟的装甲装备。只能以精锐步兵进行突破,威力比起以装甲箭头进行突击的闪电战差的太多了。

战术一直是吃装备饭的,有啥装备才会有对应的战术。现代战争虽然还能见到闪电战的影子(比如沙漠风暴战役),但战争形势已经彻底不同了。

user avatar

空对地导弹

user avatar

历史上就有一次完美的对快速机动部队纵深突击的防御作战,顺便一句,闪击战并不是专业军事术语中的称呼。而这次防御作战并不是苏军进行的,而是由大家都看不起的美军进行的。

这就是阿登作战。

阿登作战开始时的德军势态符合一切军事行动的完美要求:突破口区域的美军都是新兵和休整部队,实力不强,盟军也没有预料到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的机动部队位于战区外,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赶到战区(纸面计算);德军在装甲和炮兵火力上拥有数量优势,注意这一点,在分析美军的行动时非常重要;由于天气原因,盟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发挥作用;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德军的战役物资储备不太理想,不支持长时间的胶着作战。

德军在开战后的初期进展也非常顺利,迅速打开了美军的战线突破口。这个时候,快速突击部队的缺点也逐步暴露:

由于德军的战役目标是占领安特卫普,因此一切行动均以速度为第一考虑,可能耽误时间的攻坚战被刻意放弃。比如对巴斯托尼的包围,实际上的战术目的仅仅只为拖住该地区的美军,使之无法影响德军主力的突击行动,负责该地区的德军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甚至还少于当面美军。这就隐含了一切军事行动中最忌讳的一点:将侧翼暴露给敌人。由于火力兵力不足,德军没有拿下城区,也就无法利用城区构成防线,这使得美军未来反击时,德军的防御能力非常弱。

其次,由于推进速度太快,侧翼扩展迅速,防卫侧翼所需要的部队逐渐占用了德军的可用部队,使得可以配合德军装甲部队攻坚的步兵越来越少,最终在接近安特卫普时因攻坚能力不足陷入胶着。西欧的居民点密度远大于东欧,这使得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即使在进攻时也需要大量步兵来清理防御者,这就让单纯依靠交战手段来消灭对方显得成本巨大。

然后,德军突破后随着美军抵抗的加强,物资不足的缺点逐渐开始影响作战,无论是装甲部队的使用率还是炮兵的支援能力都大受影响。同时由于美军固守侧翼的重要居民点,导致德军在向前方运输物资的效率也受到影响,随着天气转好,盟军空军恢复活动,前方能得到的补给已经少到无法维持作战。德军不得不在半个月后主动转入防御,并最终退回了出发线。

总结一下阿登地区的美军作战,就会发现,美军的第一个正确反应,是在前线崩溃后立即组织起二线防御,并立即占领了交通要点,由于要点防御兵力相对强大,德军无法消灭这些美军,还得分派不小的兵力防御这些美军可能的反击。

第二,美军充分发挥了炮兵指挥的优势,利用炮兵火力强迫德军改变攻击方向,以保障自己后方交通的安全,这就限制了德军的战术进攻方向,使得美军可以进一步集中防御兵力在有限几个部位,进一步加大德军进攻的难度。

第三,德军进攻矛头正面的美军并未像苏军那样抵抗至死,而是在完成一定的抵抗任务(通常是为了保证后方防御地带的部署和控制)后主动撤离交火,使得德军既无法消灭当面美军,也无法快速推进,还在交战中消耗了大量物资。

第四,在德军进攻速度逐渐放缓的时候,出动空军消灭德军的后勤力量,使德军无力维持进攻,主动放弃了战役攻势。这一点由于天气原因没有在德军进攻阶段实施,否则德军远不可能达到历史进攻范围。

第五,也是对德军威胁最大的潜在因素,美军的机动部队已经抵达德军侧翼,存在切断德军攻势,包围已经突入美军纵深德军部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是德军唯一的可行选择。

所以总结了看,有意识的疏导进攻方的进攻方向,在要点布置足够强大的防御兵力固守,限制进攻方的活动路线,是最理想的防御方式,当进攻方势能耗尽,再投入机动部队从侧翼包抄,即可对进攻方造成最大损失。这一战术思路也是冷战期间美军对抗苏军的主要战术思路。

相对于苏军在库尔斯克与德军进攻矛头死磕来说,美军的战术无疑更加灵活,而且具有更大的后效威力——存在全歼突入部队的可能性——所以是目前来说实施过的战术中最理想的防御手段。

再拓展了说,防御这种战役级别的纵深突然突击,需要部队具有较高的战备率,能迅速行动,同时对指挥系统的情报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能在短时间内分辨出进攻方的目的并制定防御计划。这种高战备率以及指挥机构的高效性一直是冷战期间驻欧美军的主要状态。

对比下德军的情况,纵深快速突击的目的如占领要点(因美军反应迅速抢先占领)、破坏对方指挥(美军在德军进攻后不久就梳理了指挥体系,将无法直接指挥的北部美军划归英军指挥)、使对方混乱(美军已经通过战术接触和火力接触分析出德军目标并分配相应兵力)等战术目标均未达到。

至于什么偷袭敌国、敌国没有动员的,笑笑就好,有心情的话,可以拿动员了8个月的法国来反驳,最后,偷袭敌国的德国也是在开战2年多才开始动员的。

-------------

刚刚才想到了另一个极端战例,就是极端劣势兵力下对机动部队的防御。注意,正因为极端,所以我们只作为一般防御思维的介绍例子使用,并不推荐照葫芦画瓢。

1943年2月,苏军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后,德军南方防线洞开了一道300多千米宽的缺口,在这300多千米宽的缺口后面,仅有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约5万人,面对的是当面近40万苏军。苏军的优势是士气高,兵力兵器占绝对优势,缺点(事后归纳)是部队摩托化水平低、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役后效没有预期(没想到在德军战线上打开了那么大一个缺口,而且德军还填不上!)。其中后者的潜在隐患最大,因为这意味着指挥、协调与后勤根本没有针对这个情况做预案。

德军的优势则是部队刚刚经过整补,编制下战斗力完整;战区空间大,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机动,并且由于南线面临崩溃,其任务执行手段极为灵活,对于固守地点等要求基本没有。缺点就是,兵力对比过于悬殊,一旦被苏军拖住极有可能被合围吃掉。

所以曼施坦因的选择,是放弃部分重要地点,任由苏军快速部队占领,同时这也意味着拉开了苏军快速部队与步兵部队的距离,这样不仅在空间上制造了可以与苏军前锋快速部队一战的空间,在后勤上也加大了苏军前锋部队的困难。具体实施上采用交替接触,通过部分部队与苏军前锋的接火,有意识的引导苏军前锋部队向预设战场转移,在经过近20天的不断接火-转移后,根据苏军的反应判断苏军快速部队已经无力继续再战,此时再突然一举出击,包抄了苏军的后方,切断了前锋苏军与后方的联系,迫使苏军不得不分头突围。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德军有意识的通过交火引导苏军快速部队脱离后续步兵的支援范围,然后抛下已经被牵走的苏军前锋部队,转身给后方疲于奔命的步兵部队重创,分隔了两者的联系,使苏军前锋部队陷入无支援、无补给的境地,被迫放弃进攻。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苏军大凡有一点点的警惕性,都可以避免北顿涅茨的失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感叹曼施坦因神奇操作的同时却不推荐的原因,毕竟需要有对手的配合才行。

所以总结一下防御对快速部队的纵深突击,最重要的一点是设法削弱快速部队的力量,通过限制其活动空间(炮兵火力)、拉开其战线纵深扩大其侧翼范围(以空间换时间)、并且握有一只一定实力的快速机动兵力,适时破坏对方后续部队的跟上或后勤补给,这样才是最有效的防御。

user avatar

闪击战的实质是动员破坏,它是一种战略而不是一种战术,最核心的理念不是空地协同也不是集中使用坦克,而是战略欺骗。

自普法战争之后,大国间战争行为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动员,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一战前各国的外交文件和照会,里面充满了各种诸如“一旦xx对xx动员,则xxx也将对xx动员”一类的表述,动员和战役组织才是战争的主要内容。

现代化国家机器的平战转换是非常高效的,但这种高效是有代价的,它对国民经济的损耗非常严重,因此一般来说不能轻易动员,一旦动员就要开打。

闪击战的整个思路就是围绕如何在对方尚未动员时动手,如何阻止敌方的后续动员,如何摧毁敌方动员能力展开的。

闪击战中一系列战术战役层面的表现,例如集中使用坦克突破战线后,立即向纵深发展扩大战果,不断破坏对方的集结点,打击交通枢纽,摧毁物资储存区域,这些都是为了破坏对方的动员能力,阻止对方集结并反击,需知战役组织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组织过程中,战争机器本身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从战略层面讲,能阻止或者规避对方动员的唯一一种手段就是战略欺骗,实际上德国的战略欺骗做的非常好,它始终让英法产生了有机会把祸水东引的错觉,甚至在对波兰发起进攻后英法的这种侥幸心理仍未消失,静坐战本身就是这种战略欺骗成功的最佳例证,随后又成功让苏联误判了德国发起进攻的时间。

小胡子对战略欺骗的纯熟使用已经到了连自己人都骗的地步了,例如他曾经在战前向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做出保证,承诺对苏作战不会早于1945年爆发,让他有机会至少部分完成Z计划,随后扭头就组织了巴巴罗萨,雷德尔在1943年与小胡子的激烈争执,很大程度上就与此事有关。而哪怕是征服法国之后,当时德国国内也普遍认为接下来的战斗将主要围绕英国展开,对苏作战是之后的事情了,对祸水东引的执迷让小胡子欺骗了英法,对英法的突袭又欺骗了苏联。而当苏联从巴巴罗萨惨重的损失中缓过气来,英国依靠海峡天险守住了本土,苏联依托幅员辽阔的国土和不断的反击耗尽了德军突袭的优势,后撤的工厂和全面展开的动员把无穷无尽的师砸向德军后,无论德军空地协同何等紧密,装甲力量何等集中,纳粹的末日都不可避免的降临了。

因此应对闪击战应该提升到战略高度,首要一条就是决不能有半分侥幸心理,一定要从能力而非意图的角度去判断对手,另外常备军必须保持高度的战备水平,苏联二战初期的惨烈损失,很大一部分是扩军工作尚未完成导致战备水平不足导致的,法军战备水平更是糟糕,吹的牛逼哄哄的马奇诺防线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完工,其次就是平日里必须有意识的培养社会的动员能力和平战转换能力,还有一点是修防线和永备工事,防线是有用的,马奇诺防线如果按照原计划修成,至少可以迟滞德军,给法国全面动员争取足够的时间,但是整个防线的修建工作一波三折,直到法国投降防线都没有修好,有很长一段因为比利时方面的外交抗议没有按照原计划修建,再加上对阿登方向麻痹大意,后来德军就是从这里突破过来的,德军选择绕过而不是强攻马奇诺防线,本身就是防线起效的最佳证据。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社会层面不能避战畏战,法国没能动员,一方面是国土纵深不够,被闪击战破坏了动员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全民性的避战畏战,政治层面的反复扯皮。

防线是有用的,前提是人们愿意坚守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是一种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辅以近距离空中支援,旨在通过快速、集中的冲击,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后,扰乱其指挥、通讯和后勤,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成功在于其速度、协同作战和对敌方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面对闪电战的威胁,盟军在二战初期.............
  • 回答
    关于闪电战的发明者,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的传承和具体的实践者。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简单来说,把闪电战的发明权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更准确地说,闪电战的诞生,是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其中古德里安将军是其最杰出的践行者和关键的理论家,而希特勒则是在其政治和军.............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二战德国闪击法国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攻占柏林活捉希特勒”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军事史和战略分析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不过,要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其难度之大,可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远非简单的“为什么不”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驻守在马奇诺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希特勒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以闪击波兰为起点重开二战,德国是否会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涉及无数变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前世记忆”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那些关.............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比较一下二战德国的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和台湾现役的M60T2/CM11“勇虎”主战坦克(我们通常称之为“勇虎”坦克,但其具体型号可能为M60系列改装或CM11等)。这涉及到双方武器的性能参数,尤其是穿甲能力和防护能力。先来了解一下Pak 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P.............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二战德国的失败,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由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对手优势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在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场历史性的失败,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逐一剖析其根本原因。首先,战略上的多线作战与资源分散是导致德国战败的致命硬伤。 希特勒的军事野心,从一开始就显得过于膨胀和不切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伦理的深刻思考,要详细地探讨“二战德国时期德国的小纳粹都该死吗?”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剥离情感的包裹,回归历史事实与人性的多重维度。首先,明确一点:纳粹政权及其核心成员犯下了滔天罪行,对犹太人、吉普赛人、政治异见者、同性恋者以及无数其他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这是毋庸.............
  • 回答
    二战时德国的表现,如果非要给个分数,那真是一道极其复杂且难以简单量化的题目。与其说是打分,不如说是一段充满了野心、辉煌、残暴与最终毁灭的史诗。战略层面:初期令人惊叹的“闪电战”从军事策略的角度看,德国在战争初期无疑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将“闪电战”(Blitzkrieg)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结合装甲部.............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普通公民在纳粹政权下的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帮凶”二字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压力、个人选择以及信息的隔绝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纳粹政权是通过一系列合法(至少在表面上)的政治手段上台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并非通过暴力革.............
  • 回答
    要深入剖析导致二战德国战败的深层原因,需要跳脱出单一的军事对抗层面,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战略、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交织网络中去审视。我认为,导致第三帝国走向覆灭的根本性因素并非某一点的失误,而是其自身战略的根本性缺陷与外部力量的压倒性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战略上的多线作战和资源分配的失衡是.............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送给痴迷二战德国历史的男朋友礼物,这可真是个充满挑战又有趣的任务!毕竟,这不是送个普通的小摆件就能打发的。得送到心坎上,让他觉得你懂他,甚至比他还懂!下面我来给你支几招,保证让他惊喜连连,从此觉得你才是他真正的“战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考虑:一、 从“硬核”历史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这类男朋友通常对历.............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谈到二战德国巡洋舰的装甲防护,那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里面学问大着呢。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得结合它造出来的时候的定位、设计的取舍,还有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来评价。首先,得明白德国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和定位。德国在那会儿海军实力不像英国、美国那么强悍,所以造船思路比较“专一”,也很务实。他们不.............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二战德国是否有胜利的办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争议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找出那条或许存在的、通往胜利的“另一条路”。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滚过,便难以逆转,我们如今只能凭借现有的资料和逻辑进行推演。要探讨德国是否有胜利的可能,我们需要从多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