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级大国?

回答
德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工业实力的国家,却似乎在“世界级大国”的标签上始终与英美等国存在微妙的距离。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叙事。

历史的沉重遗产与自我约束

德国未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世界级大国”,其最显著的根源,无疑是20世纪那段灾难性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纳粹德国的罪行,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和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不仅仅是对外政策的束缚,更是德国自身民族性格和社会文化的一种重塑。

战败的教训与永久的警醒: 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让德国深刻认识到极端民族主义和军事扩张的毁灭性后果。战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受到了盟国的严格限制。虽然这些限制后来逐渐解除,但那种“不再成为侵略者”的警醒却深深地烙印在德国的集体意识中。这导致了德国在对外政策上,尤其是军事干预方面,表现得极为谨慎和克制。与美国那种乐于“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相比,德国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反法西斯”作为核心认同: 战后的德国,将“反法西斯主义”和对历史的深刻反省确立为国家身份的核心。这种强烈的自我约束,使其在追求国际影响力时,始终小心翼翼,避免任何可能被解读为“扩张主义”或“重新武装”的信号。例如,德国在是否派遣军队参与海外冲突时,总是面临国内巨大的争议,而其他大国则显得更为果断。
“西德模式”的特殊性: 冷战时期,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西德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奇迹”,但其政治地位和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阵营的制约,尤其是作为美国在欧洲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这种“附属”或“伙伴”的定位,虽然使其能够深度融入西方世界,但也限制了其独立自主的“大国”行动空间。

地理位置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双刃剑,既是发展的沃土,也埋藏着地缘政治的隐患。

地处欧洲心脏地带: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这使其能够成为连接东西欧的重要枢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然而,也意味着它处于欧洲历史上冲突频发的中心区域。两个世界大战都从欧洲大陆爆发,德国作为中心地带的国家,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缺乏天然战略纵深与海岸线: 与俄罗斯广袤的土地或英国的岛国优势相比,德国的地理纵深相对较浅,且缺少面向全球开放的广阔海岸线。这在军事战略上可能意味着更高的防御压力和有限的远洋投射能力。虽然德国拥有重要的港口,但其战略辐射范围与美国等拥有两洋战略的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统一后的挑战: 尽管德国在1990年实现了统一,但这并非易事。东西部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融合过程依然漫长而复杂。統一后的德国虽然在体量上有所增加,但也需要消化和整合内部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集中精力发展和投射国际力量的资源。

政治体制与外交战略的审慎

德国的政治体制和外交战略,在塑造其国际地位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议会制民主与联邦制: 德国的议会制民主和高度发达的联邦制,虽然保障了地方自治和公民权利,但也意味着决策过程相对分散和需要更广泛的共识。在涉及重大对外政策或军事行动时,需要联邦政府、各州以及议会的多重协调,这可能导致决策速度和灵活性不如单一制或总统制国家。
“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定位: 战后,德国长期奉行“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战略。德国专注于通过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经济强国的角色。它通过欧盟框架,成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并通过技术创新、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全球声誉。然而,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德国更多扮演的是“伙伴”而非“领导者”的角色。
欧盟框架下的影响力: 德国的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在欧盟内部的领导地位来体现的。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在欧盟的决策和发展方向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它推动欧洲一体化,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然而,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基础上的,它也必须顾及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和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独立行动的空间。当德国试图在某些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时,也需要考虑其在欧盟内部的地位和责任。
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 德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并致力于通过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来解决全球性问题。这种立场使其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但也意味着其行动需要符合国际规则和多边共识,有时难以像单边主义国家那样快速和直接地施加影响力。

经济模式与社会文化特征

德国的经济模式和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也对其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市场经济”的独特性: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自由市场与社会公平的结合,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福利。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稳定和高质量的发展,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经济的灵活性和应对全球性经济冲击的速度。与美国那种更偏重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经济模式相比,德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强调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优势。
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 德国以其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强大的工程技术闻名于世。其制造业,特别是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在全球享有盛誉。然而,在一些新兴的数字技术、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德国的创新和应用则相对落后于美国和中国。这种结构性差异限制了其在新的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强调平衡与谨慎的文化: 德国社会文化普遍推崇平衡、稳定和谨慎。这种特质体现在其政治决策、经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上。虽然这有助于避免大的风险和动荡,但在需要迅速抓住机遇、大胆进行颠覆性创新或果断采取行动时,可能会显得不够激进。
对“软实力”的重视: 德国非常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包括其文化吸引力、教育体系、社会福利以及在人权、环保等领域的倡导。这些方面确实提升了德国的国际声誉和吸引力,但它们更多地是吸引而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或政治霸权有所区别。

结论:一种“不同类型”的大国地位

综合来看,德国之所以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那种具有全球军事主导力、政治干预力和文化输出强制性的“世界级大国”,是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将“世界级大国”狭隘地定义为军事扩张和地缘政治霸权,是对德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低估。德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高质量的制造业、负责任的外交以及在欧洲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参与者。它在推动全球治理、人权、环保等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德国并非没有成为“大国”,而是选择了成为一种“不同类型”的大国——一个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欧洲合作为平台,以多边主义为准则,以负责任和审慎为特征的大国。它或许没有“美国式的”全球帝国气质,但其在塑造当今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规则方面,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与其说德国“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级大国”,不如说它在历史的重塑下,找到了一种更符合其民族基因和时代需求的“大国”发展路径,一条以合作、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道路。这种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大国模式的一种反思和补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德国的眼界始终太狭隘,也不能怪政府,毕竟政府也是人选出来的。


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这个bug要想成为超级大国,必定要有眼光,还必定要强权。

曾经的苏联是,现在的中国依然是。


德国呢?搞个欧盟都快搞解散了,反正分只是时间问题。德国政府要是有眼光,把gdp10%拿出来给中东欧甚至希腊葡萄牙等国发福利,要不了一二十年,说不定都加入第四帝国联邦了。


有的人可能要喷我了,就如同普通德国人一样会喷政府的一个问题,凭什么老子赚的钱要给穷国懒汉花?

这个问题好啊,那我反问德国人和知乎杠铃,你凭啥赚的钱最多啊?

因为你家东西好?

那就算东西好也得有市场吧,没有市场你卖个毛?

德国坐拥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单一货币市场,和GDP几乎和美国等量。

同时还从欧洲各国吸引人才。

在欧盟内0关税,大量向其他国家输出产品。

在欧盟外面对全球市场,由于货币统一,欧盟其他经济不景气的国家也不能通过贬值货币刺激出口,全部都是德国货出口出去了。

这种三重吸血效果爽不爽?


那有些人可能又要说了,吸引人才是别人,人口流动的自由,希腊的博士跑到德国去是希腊政府的问题。

好这锅德国可以不背,但是讲道理,得了这么大好处,每年就拨300亿欧元出来,是不是打发叫花子?


我们把欧盟比作一个国家,例如中国,把欧盟第一经济体德国和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做对比。


在经济方面,广东和德国都享受庞大的国内市场

在出口方面,由于货币统一,加之制造业强项,广东制造肯定比贵州制造受欢迎,好比德国制造肯定比波兰制造受欢迎。

在吸引人才方面,反正全国的高质量人才都往北上广跑,欧盟里面也都往德国法国荷兰跑。


无可厚非吧


但是看看广东,每年财政收入63%上交中央!!!!!!

德国呢?????区区300亿欧元,不足gdp0.7%,约财政收入2%

上海更离谱财政收入75%上交中央。


那咱们中央拿这些钱开支军费,补贴穷省,没毛病吧有庞大的中国内地才有广东的繁荣吧,是这样的吧。


你可能说,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讲求共同富裕。


那我们来看看美国,联邦国家,欧盟以后真要成也是成为联邦国家。

美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美国公民的个税。

那美国第一大州,加州,虽然州政府不给美国政府纳税,但是活在加州的每个人都得给美国政府纳税,大概20%左右的税率(中国商务部的数据)。


美国2017年财政收入万亿美元,干啥了,再返回去投资教育科研,给全国人民发福利等,军费还不算在内。

所以德国还好意思吗?


要么把德国财政收入拿出来,学中国60%太夸张了,15%能拿出来,东欧各国都拥你为王,德国要真能拿出来60%我觉得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欧盟老二老三都能拥他为王。


要么每个德国人个税上交欧盟,欧盟再反哺全境。我觉得第四帝国就成了。


扯远了。(大家都知道不可能,纯粹意淫)


总之,德国目前得了最大的好处,却不愿意付出,德国的民众还在右转,我说欧盟破解最大输家就是以前的最大赢家,说的就是德国。


我比较关心意大利,毕竟人在意大利

对于意大利来说最好的方法不是脱欧,如果脱欧了等于失去欧盟的市场确实得不偿失,对于意大利来说最优选择是等待欧盟内部矛盾逐渐扩大到不可调节,直接解散,然后大家都又回到各国自主货币关税堡垒,那样才是意大利的最优解,毕竟意大利在奢侈品,工业设备,汽车,军工,医药等方面还是有竞争力。


其他底子差的国家,中东南欧一片,只要在欧盟内一天,就别想能发展本国工业和科技,永远只能做德国手下分之产业,不然要市场没市场,要人才没人才,发展个鬼。

只能眼巴巴望着每年欧盟分拨个打发乞丐的钱过日子。


所以欧盟早点解散吧。

第四帝国成不了



…………………………

补充,有些人可能理解能力不好,我这里没有想吐槽德国在欧盟里面血赚,我说的一切都是德国要想成超级大国应该做的。当然,目前的德国肯定不愿意成第四帝国,你我都别瞎操心了,他们现在就想继续保持目前这个状态。


再补充

意大利即使有南方拖油瓶,也一直也是净贡献国,2017年上交200亿欧元,在英国没脱欧之前,只有四个国家在欧盟财政预算贡献上占比超过10%,德法英意,所以真要认为意大利是被养着的欧猪我是不服的。


在在在补充,


评论很多人说gdp10%,好像很难以理解?觉得我在意淫,还要给我科普财政和GDP不是一个量级。


别的国家我不知道,西欧,国家财政占GDP40%左右是常态。


德国GDP快3.6万亿美元,财政1.6万亿美元

英国GDP2万多亿美元,财政收入9800亿美元

意大利2万亿美元,财政收入8000亿美元,

讲真,西欧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量级吗?你怕不是对量级有误解吧?


user avatar

德国为什么无法成为世界大国,涉及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规律:

即先进生产力下的人口数量是否融入先进生产力

从农业文明战胜游牧文明,靠的是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人口膨胀,在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农业文明逐渐在手工业、军事、工程等领域产生游牧民族无法比拟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使得游牧文明不得不学习更先进的文明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即使是蒙古这样的游牧文明终极状态,最终也是依靠农业文明的体制和技术才能称霸世界。

英国的工业革命在生产效率上远远压倒了农业文明能提供的最高水平,因此在工业革命技术普及的19世纪,英国对其他农业为主的文明能构成优势,即使英国的人口数量并不突出。

但在工业革命技术扩散后,英国的技术优势不再突出,文明之间的实力比较重新回到工业人口的数量比较,这是德国这样的中欧国家可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等到美国苏联这样的人口大国完成工业化后,德国就不可能再成为世界大国了,人口之间的绝对差距在那里,养育人口的潜力也是可以估算的,除非德国统一欧洲,但在军事武器已经可以瞬间毁灭中型国家的背景下,这实际上已经是个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没出现跨越性的技术领先之前,德国没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极,而更悲哀的是,技术的领先也是以人口基数为基础来推进的。

那么,现在世界上工业人口最多的文明是哪个

user avatar

基辅和维亚济马灾难后,斯大林曾委托保加利亚驻苏联大使转交过求和条件:

————苏联向德国割让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 。然而猿首连谈的欲望都没有。


如果当年猿首答应了这份条件,那么是不是又该论述德国为何一定会成为世界级大国了?


拿布列斯特合约作为反例的同志,请给出签约时列宁同志认为德国一定会输的证据。

认为斯大林胸有成竹的同志,请了解一件事:

————得知维亚济马灾难的消息后,斯大林进入咆哮态,指着布琼尼,科涅夫鼻子大骂:“斯大林同志不是叛徒!斯大林同志不是卖国贼!斯大林同志是胸怀坦荡的共产党员!斯大林同志唯一的错误,就是太相信你们这群老骑兵了!”然后喃喃自语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啊,接下来该怎么办啊。。。。。。”

眼熟不?

user avatar

我知道下面的答案会因为过于简单和搞笑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在抖机灵,但是我是很认真的回答的,而且绝对是问题本质:

因为德国来晚了。。。

没错,就是来晚了。

二德子好不容易混成一个散装帝国的时候,世界已经被瓜分完了,没地方了,饶是如此二德子还是在非洲和亚洲有那么一丢丢建树。后来二德子终于发展成世界工业科技技术中心的时候,就想着扩张下体量,国土面积也变成世界级的,然后一战就打输了,不甘心,于是变成三德子又打二战,又输了。。。

归根结底,来的太晚,世界被瓜分完了,没他的地方了。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看看一个略微尴尬的事情

德国人自己对德国的称呼是德意志兰(Deutschland)。这种称呼在荷兰语(Duitsland)以及北欧诸语言中都相若(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以及冰岛语)

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对德国的称呼是阿勒马尼亚(法:Allemagne,西:Alemania,葡:Alemanha),即阿勒马尼人的土地,这种称呼方式也被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等中东语言所沿用

英国人对德国的称呼是日耳曼尼亚(Germany),意大利亦是日耳曼尼亚(Germania),但“德国人”一词则是tedesco,更接近“德意志,条顿”,希腊亦是以日耳曼尼亚来称呼德国

斯拉夫诸语言里对德国的称呼则离不开njemets这个词根,意为“那些我们听不懂说什么话的人”或者“外国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诸语言皆如此,匈牙利语也沿用了这个词根。而俄语和罗马尼亚语(罗曼语,但深受斯拉夫语言影响)对德国的称呼都是“日耳曼尼亚”,但对德国人的称呼则还是njemets这个词汇

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对德国的称呼都是源于“萨克森”一词,芬兰语是Saksa,爱沙尼亚语是Saksamaa

在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里,德国被称作Vacija和Vokietlja,同源但是来源不明

这也许就是德国尴尬地理位置的某种体现,因为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在主流语言里的国名,是不会有那么多个不同源头的,而德国的国名,在德语,法语,英语,俄语四种主要语言里,就呈现出四种形式。“四战之地”的特性,从“德国”国名本身就体现无遗了

=========================================================

言归正传,德国没有成为世界级大国,其实与其说是单一原因,还不如说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本身也互为表里,没办法单独拆开说。我们来看看一战爆发之前,欧陆各国的实力对比,这也是德国最接近成为世界级大国的时候

人口
德国6698万,法国3977万,英国4565万
本土面积
德国540857平方公里,法国519775平方公里,英国315100平方公里
煤产量
德国2.772亿吨,法国4080万吨,英国2.92亿吨
原钢产量
德国1760.9万吨,法国468.7万吨,英国778.7万吨
生铁产量
德国1676.1万吨,法国520.7万吨,英国1042.5万吨
铁路里程
德国63378公里,法国40770公里,英国32523公里

在一战爆发之前,德国的经济实力,人口体量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国或者英国本土。但是在殖民地面积上,德国259.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是法国1167.7万平方公里的1/4不到,更别说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领总面积高达3397.3万平方公里。造成这一切的很重要原因,莫过于德国在1871年才完成最终统一(而且是不完全的统一),相反英法则是已经完成数个世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了——当然啦,先发其实未必真的是优势,具体参考另一个曾经拥有大片殖民地,但是在1913年已经全无存在感的欧洲国家。。。


而且回到1913年那个历史节点上,德国的工业水准冠绝欧洲,自19世纪以来,优秀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层出不穷,在各种人文学科上也涌现出一大批迄今为止都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伟大学者,德语世界的古典音乐家以及文学家星光熠熠,可以说即便在软实力的领域,德国也在逐渐地走向巅峰。对于一个处于强劲上升势头的国家来说,最需要的是什么?——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如今的国际局势,亦颇有类似的地方。。。


1.能够引领整个国家走在正确道路上的政治家,在那个格局下,德国作为欧陆第一强国,去进行争霸世界的军事冒险,恰恰是不甚可取的

2.合适的外交策略,尤其是在英法俄奥四强之间能够寻找到某种战略平衡点的外交策略,也就是说要构造出一个,即便爆发欧陆大战,都不至于让德国从一开始就陷入战略上被动的国际关系格局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维也纳比柏林要老练得多,聪明得多,而柏林一直以来,就缺乏优秀的外交手腕,甚至说得更绝一点,除了俾斯麦这个极个别的案例,柏林从来都缺乏优秀的战略大师,对国家走向进行有足够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这点上德国比英法相差太远了,甚至比意大利都不如——柏林在俾斯麦去世之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实在太过尖锐,以至于在一战开始前,其实已经形同于在整个欧洲出现了“德意志包围网”,这也是德国外交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德国以战争为争霸手段,导致的结果就是作了两次之后,自己的领土面积缩水了将近20万平方公里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就是德国无法成为世界级大国的根本原因,一个缺乏政治智慧,外交智慧的国家,即便拥有很多让人称道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很难成为世界级大国。事实上早在18世纪中叶,普鲁士就曾经在七年战争里,被法国,奥地利,俄国围殴过,只是因为某些极其特殊的原因,才令普鲁士躲过一劫——要知道,那时候的普鲁士还不是后来树大招风的德意志帝国,这种招打基因那么早就有了。。。

最典型的对比就是法国,一个被中国人日常黑成碳的国家,一个据说只有女人和外国人才能带领他们赢得战争的国家,反而在千年的立国史上,其欧洲范围内的领土长期都处于不断的扩张中,领土得而复失的情况有,但是除了纳瓦拉之外,极少有得而复失且再也没拿回来的土地。反而是一战二战中,都展现出非常优秀军事素养,优秀指挥官辈出的德国,用了两场战争,打丢了1913年时候超过1/3的领土

甚至对比下意大利,和德国同一年完成统一的国家,其军队战斗力比法国还招黑,都已经足够编成日常笑话了。然而事实上,意大利的领土比起1871年是要更大一些的,多了下蒂罗尔和弗留利的一部分,虽然比起一战结束之后,丢掉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海岸的一部分领土,但损失相对来说并不大——要知道人家能够完成统一,就是靠不断抱大腿,在政治上,这国家其实是相当精明的


处四战之地却没有政治智慧,外交智慧,这样的国家凭什么成为世界级大国?


ps,我认为直到21世纪,德国人在国际政治层面上,还在体现着他们一贯的作风,在作为欧盟领袖的时候,力主欧盟的全方位东扩,先后将11个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纳入欧盟,实际上将这些国家,包括还没有加入欧盟的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等东南欧国家,以及陷入经济危机的希腊,甚至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当作纯粹的血库,令这些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流入了西欧(当然,以德国为最主要目的地)。与此同时,德国资本全方位地裹挟这些中东欧国家,把这些国家纳入德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以谋求欧洲一体化为伟大理想的欧盟,自此变成了德国公器私用,实现自身影响力的工具。但与此同时,在欧盟版本的转移支付里,包括德法在内的这些发达国家,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的财政支持事实上非常有限,完全不同于我国,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比例财政收入,支援中西部发展的模式——本质上来说,德国的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也难怪现在中东欧很多国家,开始跟中国越走越近了(参考17+1)


德国这样的国家,我觉得吧,学学他们的科技,学学他们的人文社科成就,欣赏下他们的音乐诗歌还有那些建筑艺术,差不多了。。。因为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差不多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以最形象的方式告诉了世人,一个握有一手好牌的欧陆第一强国,是怎么前赴后继作死的

user avatar

因为德国是战五渣。

很多人被德国一战二战的表现欺骗了。一战二战德国推欧洲不是德国人战斗力多逆天。是其他国家的战斗力变垃圾了。科技带来的福利让欧洲国家把战力划平了。这个时候比的就是欲望了。结果就是德国人的欲望是欧洲最旺的。

在现代科技没出现前。德国这个民族只是跟着其他强者的狗腿子而已。今天和这个大哥打个自己老舅。明天自己老舅跟对了个大哥打了自己的大姨父啥的。这是德国的常态。

为啥别人介意中国崛起?因为中国是打出来的960万土地。能做到这点的只有中美。美国是从英国手中打出来的原始盘,然后一路打出来的现在的美国。和中国一样。每一寸土地都是打出来的。

南北美洲其他国家是原来宗主国打出来的。然后分封下去的。

俄罗斯其实是占据了原来没人要的地方。阿拉斯加。俄罗斯也不爱要。美国也是勉为其难才花的钱。那地方以前真没价值。就是告诉你有资源也没价值。因为没法待人。俄罗斯是捡便宜而已。

但俄罗斯在欧洲的地盘是货真价实打出来的。

所以你看现在强大的国家,中美俄都是从来都是善战的。你以前几千年都不行。想靠百来年的欲望。就是得到也守护不了。这其中的差别就是军级作战指挥员和大兵团作战司令一样。是质变和量没关系。

user avatar

因为海军不行。

大人,时代变了。陆军逆天也没用了,现在是海军的天下了。

user avatar

1. 体量太小

崛起为世界大国必备的条件就是领土,资源和科技革命

玩过文明5都知道,要想获得广阔土地和资源,要么在开局当初就悄咪咪灭掉周围国家,夺取他们的发展空间(如中国),要么就开发新的大陆(如美国),最后还可以通过科技革命领先世界其他地方,但是德国一切都太晚,直到英法荷西崛起时,德国仍是一片混乱的诸侯割据。等德国好不容易崛起后,面对的又是已经成型了的世界体系,吞并其他国家会遭到民族主义debuff,去抢占殖民地时殖民地早就被瓜分完毕,只能硬着头皮强行抢别人家地盘,结果被全世界打个半死,两次。

2. 地缘位置太差

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德国处于欧洲中心平原,这一地位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的灾难。神罗衰落,中世纪结束,新兴的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崛起时,德国成了列强们的战场,谁有了矛盾都要在德国打上一架,面积还不没东三省大的地方上分解成密密麻麻的大小邦国,各自为战,各自找列强靠山。多亏天无绝人之路,普鲁士崛起使得德国统一,德意志民族终于站了起来。

然而这远远没有结束。

站起来的德意志,拥有欧洲最大的人口和根植于开尔文教的普鲁士精神加成,环视四周,发现自己人这么多地盘还这么小,不服。但当年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叫“五球不落之戏”,联合奥地利,同盟俄国,拉拢英国,然后干死法国。玩的就是平衡政策,不骄不躁,稳步推进,不刺激周围列强,先干死宿敌法国再逐一击破。

但膨胀的威廉二世并不喜欢这么干,他赶走俾斯麦,开始明目张胆的扩张,一战爆发:德国优势很大,德国A了上去,德国打出了GG,被四面八方的协约国按在地上摩擦。

灰头土脸的德意志并没放弃,发展二十年后,国力又恢复了(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德国人…),凭着梭哈一把,赢了香车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的态度,迎来了德意志民族有史以来最疯狂的纳粹时代。不得不说,这一次纳粹差点赌赢了,然而民粹一旦形成就无法停止,不断膨胀的纳粹德国开始无休止的扩张,最终深陷战争泥潭,渐渐支撑不住,东西两线最终被人推到老家,再一次被按到地上摩擦。

至此,德国彻底安省了,屁大点地儿就屁大点地儿吧,不打了不打了,再也不扩张了,不仅安心种地养猪,还积极在国际上当圣母。

3. 历史说完了,题主想问的也基本解释清了,但是,德国真的注定无法成为世界大国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德国早就过了干翻他人而当老大的时代,已经在计划搞一个大新闻了,即使这个计划目前仍困难重重:扶持欧洲,统一欧盟。

ps:还没写过德国这一计划的介绍,但写过相关军事方面的,可移步:zhihu.com/question/5907

user avatar

因为德国人过早杀掉了罗莎 卢森堡,断了共产线。

一个赤化整个欧洲的,在全球范围输出革命支持殖民地解放的,莫斯科-柏林-巴黎-马德里-罗马苏维埃轴心,请问要怎么输?

=

稍微补充一下。

德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靠的,稳定的后方,连续两次陷入两线作战。安心给英法当狗也好,加入共产世界也好,再差也不会比单挑全世界差。

user avatar

超级大国的必要条件,

看清楚是必要条件,

不是充分条件。

不懂的回去翻数学书。


必要条件至少有:

第一:人口起码上小几个亿,要有足够人口红利。

第二:面积要大,资源要足,人口为主,红利为辅,互害社会开启速度处于世界落后水平。

第三:有机会抓住科技带来生产力爆炸时期,即生产力通胀的风口。

全地球上二战后同时具有以上三个条件的国家,

这个世界上一共只有两个半。

两个半当中一个还已经被玩坏了。


德国人口才8000万,面积才35万平方公里,拿卵子去当世界级大国?

user avatar

很简单,没有大国的地理优势啊。

试想一下,如果阿拉斯加没有卖给美国人,那是不是很精彩?

个人曾经写过一个湖不如江,江不如海的城市潜力说的回答,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成本,时间和精力在那里,都逃不脱的。这也是为何法英在一段时间内能争霸西欧,海洋优势的体现而已。

个人曾说西欧差点有了自己的秦始皇,可惜那个人没认清自己的基本盘是什么,或者说时间不在他那一边。当年秦始皇起六世之威才横扫东亚大陆,如果那个人真的认真拿下英伦大岛,把战火屏蔽在欧洲大陆之外,恐怕那部美剧神剧就真成了,而核平衡的玩家就换人咯。

还有人把政治制度作为关键因素,个人只能说政治制度是果。大家都知道吃草的干不过吃肉的,而地理基因就确定了你是吃草还是吃肉,就像中东的大沙漠出不了大国大文明一样,极端气候极端人,你以为穷山恶水出刁民是戏语不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工业实力的国家,却似乎在“世界级大国”的标签上始终与英美等国存在微妙的距离。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叙事。历史的沉重遗产与自我约束德国未能成为传统.............
  • 回答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政党犹如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在这股洪流中,关于“只有德共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以及“为什么只有德共选择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历史语境,理解不同政党的立场、目标和策略,才能得出更.............
  • 回答
    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客气,绝非出于简单的个人好感或敬重,而是建立在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力量对比以及秀吉自身战略之上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丰臣秀吉当时的处境和目标。一、 早期关系与实力对比:秀吉的崛起与家康的隐忍在织田信长时代,丰臣秀吉(当时为羽柴秀吉)和德川家康.............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书写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文化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发展与发明背景 圆珠笔(油性墨) 圆珠笔的发明与Biro兄弟(László és György Biro)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Biro兄弟在匈牙利工作时,受到圆.............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德国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低病死率,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德国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其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德国在此次疫情中低病死率及其成功之处的详细阐述:一、强大的、体系化的公共卫生体系 (Strong and .............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德国收留犹太人,犹太人却背刺德国”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读和简化,并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这个说法的根源也并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德国并没有“收留”犹太人,而是犹太人长期以来就生活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并且是德国社会的一部分。 德国在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
  • 回答
    德国制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文化传统、制度设计、技术创新、教育体系、质量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德国制造口碑良好的原因: 1. 工业传统与工匠精神 历史积淀: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了以精密制造、机械工程为核心的工业传统。从19世纪.............
  • 回答
    德国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并稳居欧洲中心的位置,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欧洲的心脏与交通枢纽 中心枢纽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面环海的陆地国家少,而它连接了欧洲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路。.............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极力维持欧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原因。与其说德国在“维持”欧盟,不如说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成员国一样,认为欧盟的存在和发展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对德国自身而言,是 互利共赢且不可替代 的。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教训与和平红利: 避免战争的根本动力: 欧盟的起源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国在经历经济危机后,没有像美国那样成功地进行改革并恢复经济,最终走向了法西斯道路,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后果与《凡尔赛.............
  • 回答
    关于德国为何反对美国提出的新冠疫苗专利保护豁免提议,以及双方各自的考量,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全球健康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利益纠葛。德国反对美国提议的考量:德国的反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和对全球疫苗生产格局的判断。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对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在工业和机械制造业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教育、政策和企业战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仔细探究,你会发现这是一部跨越数百年,关于精益求精、技术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精彩篇章。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工业的历史根基。早在19世纪,德国就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
  • 回答
    德国和苏联在电子领域的历史发展确实与英美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直”不如英美。事实上,两国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从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商业化创新速度以及市场主导地位来看,英美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德国战列舰吨位浪费严重”的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的概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战列舰,在设计理念、战略定位、技术特点以及最终的命运上,都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而“浪费”与否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以说明.............
  • 回答
    德国的公交系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纸质车票或现金支付,并且普遍不直接引入“刷卡付费”的模式。这背后有其历史、技术、用户习惯、成本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展开:1. 历史遗留和技术发展阶段: 早期模式根深蒂固: 德国的公共交通系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