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科普在中国进行得如此艰难?国外的科普环境又是怎样的?

回答
科普在中国和国外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但其背后原因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

科普在中国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几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科普工作的艰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和功利主义思维:

“唯分数论”根深蒂固: 中国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以考试成绩为核心评价标准。这意味着学校和学生往往更关注那些直接与考试挂钩的知识点,而科普内容,尤其是那些看似“不实用”或“不考”的知识,容易被边缘化。家长也倾向于让孩子花费更多时间在“提分”科目上。
科普被视为“副业”: 很多学生认为科普是课外活动,是“玩票”,而不是学习的主流。这种认知使得他们缺乏内在驱动力去主动了解科学知识,除非其能带来直接的考试优势。
缺乏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更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而科普的精髓在于激发好奇心、引导思考和理解科学方法论。当教育本身未能充分培养这些素质时,科普的土壤自然就变得贫瘠。

2. 科学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形式问题:

内容过于学术化或枯燥: 部分科普内容未能有效转化和呈现,仍然带有较强的学术色彩,语言晦涩难懂,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
缺乏创意和互动性: 相较于娱乐化的信息传播,传统的科普形式可能显得不够吸引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需要通过更生动、更有趣、更具互动性的方式来触达大众,例如利用短视频、VR/AR、游戏化学习等,但这方面的内容生产和推广还有待加强。
媒体平台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有专门的科普媒体和频道,但整体而言,媒体资源和关注度仍不如娱乐节目、社会新闻等。一些媒体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带来流量和经济效益的内容,而非系统性、深入性的科学传播。

3. 科普人才和激励机制的不足:

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缺乏专门的科普专业教育,导致很多科普工作者并非科班出身。优秀的科学家忙于科研,而专业的科普传播者又可能缺乏深厚的科学背景。
科普工作者缺乏足够的激励和认可: 科普工作往往被视为“吃力不讨好”,经济回报不高,社会地位也可能不如科研人员。这使得优秀的科普人才难以涌现和留存。
科普创作的版权保护和商业化挑战: 科普作品的版权保护和有效的商业化模式尚不成熟,这限制了科普内容的持续产出和高质量发展。

4. 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性问题和信息获取渠道:

部分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对科学的片面理解,例如将科学与“迷信”对立,或者将科学视为万能的解决方案。
信息茧房和虚假信息泛滥: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科学信息甚至伪科学。缺乏辨别能力导致公众容易被误导,这也给科学传播带来了巨大挑战。
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感: 部分科学知识和前沿领域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普遍的兴趣和关注。

5. 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的局限性:

政策支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虽然国家层面有科普的政策指导,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科普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地区和机构在科普基础设施、活动组织等方面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科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受限。
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普结合不紧密: 科研成果虽然丰富,但能够有效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并触达大众的渠道和机制仍需加强。

国外的科普环境又是怎样的?

国外的科普环境虽然也并非完美,但总体而言,许多国家在发展科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大的教育体系对科普的支撑:

强调科学探究和好奇心培养: 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往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验、项目式学习和对科学过程的理解。
将科普融入课程体系: 科普知识和活动常常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例如通过科学周、主题展览、科学家进校园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主课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理念和有趣的科学现象。
课外科学活动丰富: 各类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场馆数量众多且质量较高,提供丰富的体验式学习机会。还有各种夏令营、竞赛、俱乐部等,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科学探索平台。

2. 多元化的科学传播平台和媒体生态:

媒体的责任感和专业性: 许多国家的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都设有专门的科学板块或频道,拥有专业的科学记者和编辑团队,能够提供高质量、权威的科学报道。例如,BBC、Discovery Channel、National Geographic等在科学传播领域享有盛誉。
强大的科学出版物和媒体: 《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推出科普类内容。大众科学杂志(如《Scientific American》)、科普图书的出版也非常活跃。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科普博主、YouTube频道、播客(Podcast)等在新媒体平台上蓬勃发展,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例如,Vsauce、Kurzgesagt等频道在全球拥有数千万订阅者。
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积极参与: 大学和科研机构普遍重视社会责任,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活动,通过讲座、开放日、在线课程等方式与公众互动,分享科研成果。

3. 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体系:

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认可度: 在一些国家,科学家参与科普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贡献,能够提升其个人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甚至在职业发展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
专业的科普工作者队伍: 存在专门培养科普人才的学科和职业路径,例如科学传播专业。这些人才能够更好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内容。
科普内容的商业化模式探索: 通过出版物、媒体节目、教育产品、旅游体验等多种方式,形成相对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为科普内容的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4. 强大的社会文化对科学的尊重和支持:

社会对科学的普遍认同: 科普被视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公众科学素养较高: 长期以来,公众对科学的基本认知水平较高,能够理性看待科学,并对科学发展抱有兴趣。
政府的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通常会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大力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

5. 科技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的支撑:

高质量的场馆体验: 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不仅是知识的展示平台,更是体验式学习和互动的场所。它们的设计理念、展陈方式、互动技术都非常先进,能够给公众带来深刻的科学体验。
灵活多样的展览和活动: 这些场馆会定期更新展览内容,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和讲座,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和兴趣需求的观众。

总结来说, 中国科普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教育体制、内容形式、人才激励和公众认知等方面。而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普环境则得益于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媒体生态、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社会对科学的普遍尊重。当然,即使在国外,科普也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信息碎片化、伪科学传播等问题,但其整体基础和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如何在中国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克服现有的困难,创造更加有利的科普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普辟谣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就像这张流传很广的搞笑图片:

“你说的我都懂,但是鸽子到底为什么这么大。”

前面的文章太长了,老百姓是没耐心看完的,或者看了也没耐心弄懂,他们只想:你就告诉我结论吧~

鸽子为什么这么大

user avatar

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科学和一种特定的权力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家可以先看如下这句:(a)“如果某一句话与客观事实相符合,那么这句话是正确的。”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的认为,(a)是显然正确的。但是我们再来考虑以下这两句话:(b)“如果某一句话与教科书/标准答案相符合,那么这么话是正确的”;和(c)“如果某一句话和领导/甲方的观点向符合,那么这句话是正确的。”相信几乎所有有学习或者工作经验的人会同意,(b)和(c)在日常生活中是相当常见的现象,而这时候大家才会意识到,“某一句话是正确的”背后有一个判断机制,而这个机制其实也是权力和权威之所在。

关于(b),可以稍微再展开解释一下,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读书时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这么一个场景:某个老师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分析为什么某一道试卷上的选择题应该选择B选项,最后发现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为什么这个场景显得尴尬和好笑呢?不是因为这道选择题本应该选B或者选C有什么可笑的,而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和书面试卷的标准答案发生了冲突。大家发现老师虽然在绝大多数时候象征着正确,但某些时候老师突然遭遇了比他更有权威、更加正确的事物,老师反而成为了错误的一方。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读书时还经历过这么一个场景:某个老师在英语课堂上解释为什么选B,或者为什么用at 而不是of的时候说,说不清楚这什么原因,而是强调这个是固定搭配。这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老师虽然维持了他自己判断正确还是错误的权威,但是无法给自己的权威找到合理的基础,而是用“合理搭配”这么个看起来很牵强的理由。而关于(c),显然大家也见识过或者听说过某些领导因为政治立场、经济利益或者个人爱好等原因而无视物理规律或者公共卫生规律的事。

(b)和(c)背后隐藏的权力机制比较明显,而(a)之后的权力机制似乎不那么明显。但只要我们再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用写论文而不是写诗歌的形式总结对客观事实的新发现?为什么我们把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而不是知乎或者B站上?为什么我们在防疫问题上更愿意相信医学专业毕业的张文宏,而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高强?因为论文、期刊、专业学位蕴含着某种力量,尽管这种力量和警察或者官员的力量并不相同。或者讲得再大一点,“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本身就是一句具有政治涵义的话,“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并不是说知识天经地义拥有力量,而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愿意承认知识拥有力量。

说完科学背后的权力机制就可以部分解释科普的困难所在了。所有做科普的人无论自己有没有意识到,都是科学背后权力机制的支持者和受益者,都会相信说“1+1=2”比说“1+1=3”腰杆更硬一些。而被科普的人却有可能是这套权力机制的失意者。拒绝科普的人抗拒的不是特定的科学知识,而是某一套自己不喜欢的权力机制。“为什么我是当爹的,在饭桌上要听女儿的教训?”“为什么我是做官的,要给你这个大学刚毕业的小朋友让步?”“为什么你在知乎有三万粉丝有黄标,就比我这个三十粉的人嗓门大,拥趸多?”

我们这两年经常听到“这个人收了外国人的钱/这个人是资本的走狗/这个人不爱国,所以这个人说的话不可信”其实都是在拒绝科学背后的权力机制,而呼唤另一种令自己更舒适的权力机制。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普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user avatar

在中国进行科普,之所以举步维艰,就他妈是拜国外(特指美国)对反科学言论的纵容传统所赐!


在我所从事减脂,健康,和健身领域,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谣言,占据了人们99%以上的视野。


以知乎和公众号为例,减脂,健康和健身这几个话题下,但凡涉及到对客观生理和营养规律的描述,基本是出来一个错一个,这两个话题下的大V,绝大部分都是传谣的小能手(例外当然有,而且最近一年有脑子的作者貌似在增多),神马碳水胰岛素致胖,神马糖成瘾性堪比毒品,神马基础代谢受损,神马每公斤肌肉消耗110大卡,明目张胆的造谣,平台还要推荐到首页去,连《谷物大脑》这种连巫术都不如的货色,也有资格进知乎书店,也是醉了。


然而,在中国看到这种局面,根源恰恰是美国人民的智障。简单来说,美国的文化环境,就是完美适合谣言生长的温床。


美国对言论的包容性极强,允许任何观点发声,监管力度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声音大,谁的观点能统治市场,完全取决于谁擅长营销,谁擅长恐吓,谁擅长忽悠,谁擅长哗众取宠,和这个声音是否正确没有半毛钱关系。而别忘了,相比于真相,谣言天生就具有强的多的多的「传播性」和「营销性」,要想吸引眼球,必须造谣,谁说真话谁就是傻帽。


而另外一方面,美国的教育,又华丽丽的忽视了对「辨明客观规律」的教育,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老百姓,都完全没有能力独立的区分开真相和谣言,事实上就连高级的教育者本身,也没有这方面的优势(碳水胰岛模致胖模型,这种最具有蛊惑性的谣言,就是美国教育者创造出来的)。


这两方面状况同时存在,好样的,美国的Fitness和General health两大行业彻底被谣言统治了,反科学大神们不断造谣,老百姓跟着传谣,70年代的低脂肪饮食,90年代的血糖致胖论,现代的碳水胰岛素致胖模型,前几年流行的HIIT减肥神器,花样繁多没完没了,都是拜美国的环境所赐。


而国内的毛病在哪?没毛病。唯一的毛病,就是有一大波人靠翻译谣言吃饭!

user avatar

因为侵权抄袭金腰带、原创自制无骨骸。

中国科普主要靠爱发电,用爱发电者常常人憎狗嫌。

但,依旧有人在这条荆棘遍地的路上,毅然前行。

众所周知,历史领域,是各路牛鬼蛇神营销号的百鬼夜行之地,为了流量、为了恰烂钱,他们可以说商朝人吃人肉、可以说岳飞咎由自取、可以说魏忠贤是千古完人、可以说日本侵华保护了中国文化。

绝大多数所谓的历史科普号,我是不看的,绝大多数是打着科普的幌子、行着造谣的事实。但是有一个是意外,它的每一期视频我都看,每一篇文章我也看,每一次给我的启发都很大。它就是 @史图馆 ,由豹子 @幻想浅绿创建、一大批同好参与建设的一个平台 。

史图馆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视频,很多大佬们的呕心沥血之作,很多视频是我刷了一遍又一遍的,实在是过于精彩。并且,完全免费。

真·用爱发电。


如果你想看人类文明发展史,那么西瓜视频上有史图馆的“八分钟看完人类文明发展史”视频:

【史图馆】八分钟看完人类文明发展史 亚非欧

如果你想看中国历代人口变化,又觉得葛剑雄等人编著的《中国人口史》、何炳棣的《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等书过于枯燥,那么西瓜视频上有史图馆的“中国历代人口变化”视频:

【史图馆】中国历代人口变化 - 西瓜视频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有兴趣,那么,史图馆也有“中国历代重大地震”视频:

【史图馆】中国历代重大地震 - 西瓜视频

如果你对古建感兴趣,可以去看“大明宫复原工程”视频,本人看完,被震撼到热泪。

【MC历史建筑】大明宫复原工程 预告


如果你对中东的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知乎历史圈著名土豪 @念缺一 的系列视频,例如这个名为“土耳其为什么要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清真寺?”的视频,我就想当喜欢:

土耳其为什么要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清真寺?【树大师】 - 西瓜视频

如果树大师迷人的嗓音还是不够吸引你,那么可以去看看知乎历史圈著名骚男 @首阳大君 真人出镜的“国宝里的大明盛世:永乐大钟”

国宝里的大明盛世:永乐大钟【史图馆】 - 西瓜视频


在我看来,中国的科普事业的确举步维艰。以史图馆为例,虽然它近乎完全用爱发电,但是依旧会会有网络暴力的无穷谩骂,如果说谩骂忍一忍就过去了。那么无数营销号鸡犬不留式的抄袭,则必然会使原创科普作者意兴阑珊。

就如史图馆在文章“是谁在逼死原创作者?”

中所说的:

没办法,对于抄袭,中国的维权成本太高,惩罚力度太低。抄袭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比比皆是。

知乎数据帝 @chenqin 等人起诉赵皓阳《生而贫穷》一书中毫无原则的抄袭,虽然胜诉,但是整个过程曲折且让人精疲力竭。最终的惩罚结果仅仅是该书停止发行并赔偿1500元。赵大V依旧在各个平台贩卖他的男性焦虑,赚得盆满钵满。

成都好友 @荞麦花开 ,关于陈道明的文字被某人整篇整篇的抄袭,并且正式出版发行。这种行为可以说是最下作的抄袭方式,连洗稿都懒得洗,直接贯上自己的名字出书。即使如此恶劣,依旧经过了长期的法庭拉锯战,最近方尘埃落定。

我的知乎回答被微博营销号直接转载,我在评论里说了一句:这种转载,你至少要在知乎上跟我打一声招呼。于是就被粉丝怼:放在网络上的东西,不就是让人用的吗,凭什么需要跟你说?

这就是一般人对于侵权的看法。

偷盗两千元以上,就能判三到六个月的有期徒刑,犯罪事实清楚,流程很快;而偷盗他人花费了数百小时乃至上千小时写作结晶,即使事实再清楚,也要经过无数让人心疲力竭的拉锯战,才有可能获得一些经济补偿,偷盗者顶多在哪里发一个道歉声明,就算“仁至义尽”了。

窃财者诛,窃文者V。安能不难?

但是,我依旧固执的认为:明天一定会好的。

我们的版权意识一定会上升的,我们的原创作者一定会得到尊重的,我们的科普作者一定会不再如此艰难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祝史图馆好,祝一切为原创添砖加瓦者好,祝中国科普好!

user avatar

这个不分中外,全世界都多的是脑子生锈了的愚民,只不过中国数量稍微比外国多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差距并不大。

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经济是看短板实力,也就是绝对的穷人数量有多惨来确定某国的真实经济实力水平到底如何。而科学恰恰相反,它不在乎也不要求该国最愚蠢最顽固的人群有多少,而取决于最聪明最顶尖的那部分人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待遇。只要有空间容许最聪明的人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而不用担心这样的人会当成邪魔外道被群体攻击诛杀,社会的智商长板就会被突破拔高。

所以,你根本不用为科普环境而烦恼,对愚民的开智教育,在哪里都会同样艰难。你该警惕和悲哀的是,你的学识和智慧能不能被高阶层的人所接受,如果高阶层的人明明知道你说的对做的对,却要想办法扼杀你的存在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底层愚民群体,从来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更不是阻力。

user avatar

发现一个现象,老外特别愿意把高深的东西讲的浅显易懂以务必让你理解,而国内的专家或者潜心研究,不善表达,或者特别愿意用专业名词鹤立于大众中,凸显出自己舍我其谁的气概。


印象很深的是:念书的时候有个宏观经济的大牛教授,就是请他咨询市价1万欧/天的那种,有一天上课前兴高采烈地给我们看一个PPT,PPT一个字也没有,都是图,但却通过一系列的卡通图把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需求和供给,为什么有银行这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的深入浅出。老头得意地说,这是他用来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免费上课用的PPT,已经去过好多幼儿园了!

我当时就很震惊!国外竟然这样贯彻教育从娃娃抓起!想起我上小学时听说钱是印钞机印出来的,就总是很不解地问我妈,为什么不多印点钱,大家都多发点呢?我妈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想了半天总给我很牵强的解释。而我居然是在大学里才彻彻底底明白了这个问题!赤裸裸的差距啊!

随着科普图书幼儿阶段的普及,准确的说是我们翻译了很多国外的优秀幼儿科普读物,以及critical thingking 意识的提高,也许我们下一代的差距会小一些。

user avatar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牛津大学的博士戴伟老师。

他的背景很厉害。现在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英国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北京分会主席。2008年戴伟还获得由英国皇室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中的官佐勋章;2014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功勋外教”奖。

为什么要介绍他呢?因为他20年前来到化工大学段雪实验室,到现在段雪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就在几年前,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举动,开始到中国的子弟学校和偏远山区做化学科普,也在城市里做一些科普。为了把化学知识普及给更多人,年初他还开了一个快手号,“戴博士实验室”(ID:679097589),短短几个月时间,吸引了200多万粉丝。

给发几段“戴博士实验室”的快手视频感受一下。

牛津博士给大象做牙膏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6535367234211840 牛津博士做的彩色面条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6535510796988416 牛津戴博士在央视谈用快手科普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6535886510067712

为什么从做科研到做科普?是不是大材小用?

戴伟说,科普和科研一样重要。他自己对化学的兴趣就是很小的时候产生的。在英国,有比较深厚的科普传统和文化。他自己印象很深刻的,有一个很著名的化学家,每周都有个科普节目。

去做科普,戴伟完全不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他说,如果缺乏深厚的学术训练,其实很难胜任科普工作。因为科普人员要承担的是引导孩子们建立科学分析的习惯。

而且,中国传统的科普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以放PPT和视频为主。戴伟做科普很不一样,就是每次都必须要演示实验或者让孩子们动手做实验。

一个半小时的课,戴伟需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现场,准备实验设备和溶液;做完试验后,还需要一小时清洗设备。有时候在外地,戴伟一天需要做两次,甚至三次实验,要忙到半夜才结束。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没有必要的。

戴伟说了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给中国小孩子做实验,他们会说,哇!很神奇。给英国小孩子做化学实验,他们也会说,哇!很神奇。但是不同的是给中学生做实验。按照他的经验,他给中国中学生做实验,他们反应也常常是,哇!很神奇。但是给英国孩子们做同样的化学实验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无动于衷。原因在于,这些英国孩子们已经都亲手做过,或者至少见过这个实验了。

所以这就体现出科普做与不做的差距了。

作为一个外国友人,他很为我们的科普事业着急。他说,要赶在孩子们有好奇心的时候,让他们接触到科学,最主要的是接触到科学的思维。第一要问为什么?第二要学会用动手实验的方式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轻易听到某某的回答。

据他说,每年他在北京展览馆的展台前都排满了想去做实验的小孩,有些孩子家长为了做上他的实验还要提前住一晚去排队,可见孩子们的兴致是很大的。

整体聊下来,感觉他的科普方式确实很系统。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实验,严格遵守的安全原则(必须戴护目镜,实验材料基本都是日用品,孩子用的实验器皿基本都是塑料。),演示方法(他说自己是个导演,要把实验演绎成魔术一样好看),还有最后的分析,甚至包括通过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把科普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尤其是一些偏远地方,没有办法接触到科技馆这些地方的家长和孩子。

传统的科普往往还是在殿堂之内,但是戴伟通过走向子弟学校、走向偏远山区,通过接地气的短视频平台快手,把科普真正变成了一件普通人的事儿。

user avatar

因为你很难“科学”的向人解释为啥会有这么多“不容置疑”的东西。

user avatar

曾经有一些人鼓吹"被狗猫抓了咬了不用打狂犬病疫苗,打不打都一样"

作为一个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可笑,怎么还有这么愚昧的人。狂犬病致死率那么高,打疫苗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结果啪啪啪,我们疫苗是假的,还真没有用。

曾经有人说"打疫苗导致儿童死亡,大家不要打"

结果我们辟谣"疫苗不会死人的,这个是无法避免的副反应,是不幸的极小概率事件"

然而。。。。

我们说要相信医生,相信医院,相信科学,结果那么多莆田系"医院",打着"医生"幌子扯的冠冕堂皇榨取病人生命和钱财。这些医院照样开的好好的,照样营业,开的比正规医院还好。你科普让病人相信正规医生的话,结果病人分不清什么是正规医院正经医生,被这些莆田系猛宰。

这样的事情不要太多,转基因不也是这样

"我不是不相信转基因,我只是不相信我们国家的转基因"这句话振聋发聩啊。

脸红,羞耻,还科普个鸡巴。

user avatar

把东西卖给不需要的人,当然是不好卖,正确的选择是不做这种事情。

user avatar

很遗憾,对于科普工作来说,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并不是“科”,而是“普”。

我们可以把科普的过程分为四个方面:选题、内容、传播方式、受众


先说受众

科普的对象,永远应该是那些在科学层面相对无知的老百姓。因此我相当不赞同陈浩大V写的这个

科普必须放弃 90% 的读者 - 没处答的一些话 - 知乎专栏

。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而只针对一小部分高学历精英的知识传播,那叫自嗨。

那么我们国家的知识水平现状是怎样的?温总理的报告是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年,也就是大多是初中毕业的程度。以知乎上精英们的标准,基本可以算是科学文盲。

那么精英阶层是不是就好一点了呢?我念的大学里面,同学们基本都是踩着尸山血海千军万马杀出来的Top 0.1%的佼佼者,我敢打包票95%的人根本不能准确地说出转基因、PX分别是什么东西。学校论坛里也整天就一些看起来很可笑的问题吵得你死我活。

是的,这就是我们科普工作所需要面向的大众。

你说让大众有科学素养,可能吗?

那么是科普者们接受现实转变自己,还是继续清高自傲期待大众转变?

如果觉得是后者,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选题:

这样的大众,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来科普?

我自己的总结就三条:要么有趣,要么有用,要么令人恐慌

就拿我所在的医学领域举例子,如果我写个科普文章《心脏生成过程中第二发育区的基因影响》,这绝壁是连我自己都不想再看第二遍的,这种选题就是失败,非常之失败。

那么,假如题目是《只要有这几种水果,怎么吃都不会发胖!》,这就是典型的兼顾了“有趣”和"有用"的选题,绝对是阅读转发率爆表。

假如你再牛逼一点,针对中老年人怕病怕死,这么写《会导致肝癌的五种不健康做菜方式,为了家人不得不转!》,那就简直画美不看了。

在如今的快餐化时代,尤其是谣言聚集地微信上,标题是否抓人,决定了文章被打开的次数

关于这一点,纽约时报写过跟详细的7条选题原则,找了找发现没找到,有谁能帮忙找一下不胜感激。

内容

好的,我们既然有了标题党,吸引了人,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广大无知的群众相信你并且帮忙转发扩散?

就八个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做科普全部栽在了这上面。

为什么各种老中医养生如此大行其道?一个固然是其选题精准,更重要的是比起同行们很多充斥着专业名词论文版的科普,人家就是更加接地气

那么专业的科普好好做内容能不能逆袭?当然没问题!

比如

@初洋

他们做的现在微信《丁香医生》公众号

@丁当

,配有数个专门医学出身的文字编辑,能够沉下心来做老百姓能看懂且乐意看的科普,这不就很快杀到了医学健康类微信号TOP3!(一元一条,过百赞翻倍,大概11:00发,括号内删除)

传播手段

能让老百姓看得到的才是好科普。

事实上,这也是研究者的科普和媒体人的科普最大的差距所在。不错,我说的就是小崔和柴静。

中国搞气象和环境,专业知识把柴静爆出两条街的科研人员不说上万也有好几千吧?但是《穹顶之下》有上亿的点击观看,哪个科学家能做到这点?

做科普必须要记住的是,你要说服的是80%的大众,而大众只会在意你的第一印象,对后续的来回撕扯没兴趣

而这种时候,往往更加低门槛的煽情+人文路线,才是最合适的。冷冰冰的科学,没有多少人会愿意看,很容易就陷入一群Geek的自嗨中,比如现在有点走火入魔的果壳,以及各种所谓的“鹰派科普”。

同样,如果不像小崔柴静这种自带百万粉的超级大V,就要学习好如何借助强大影响力的平台。不要觉得知乎果壳很好,这是真正的小众,电视、报纸、微信朋友圈、微博、各种口水论坛才是主战场。


在国内网上的各类科普中,能同时兼顾两点的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能做到三点的都是各个平台的佼佼者,能全部做到的,真的几乎都是以小崔柴静为首的媒体人,包括央视各种纪录片。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我虽然不喜欢,但是必须承认抓眼球能力极强的方舟子。

这也许就是我说的,科普科普,“普及”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不要觉得科普是一件随手可以做好的工作

我每次写科普文章,无不是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在保证科学正确的基础上,殚精竭虑地构思怎么样才能用更加吸引人的方式表述出来。

写一篇好的科普,一点不比写Paper轻松。

科学家想做好科普,要么彻底转行科普作家,要么就需要像《丁香医生》这种的专业团队化作战,才有和漫天谣言抗衡的可能性,不然,也就是小打小闹罢了。(一元一条,过百赞翻倍,大概11:00发,括号内删除)

参照外国的话,什么时候中国能出现《科学美国人》、BBC各类纪录片这种水准级别的科普后,再来讨论民众素养不迟。

谢绝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普在中国和国外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但其背后原因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 科普在中国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几个主要原因:在中国,科普工作的艰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 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和功利主义思维: “唯分数论.............
  • 回答
    许多科幻作品中都有只为掠夺而存在的种族,他们往往是故事的冲突来源,给主角带来巨大的挑战。那么,这种“纯粹掠夺者”的种族,在自然演化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可能真的进化出来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纯粹的掠夺,即不涉及任何生产或共生行为,.............
  • 回答
    康熙皇帝以其高瞻远瞩和对科学的热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科学兴趣,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最终未能在中国实现科学的蓬勃发展,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康熙皇帝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努力:在深入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必须肯定康熙皇帝在推动科学普及和引进西方科.............
  • 回答
    关于《科拉传奇》(The Legend of Korra)在中国名气不如很多日本动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AI痕迹”,咱们就聊聊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力求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分析:1. 东方武术的“噱头”与“内核”的差异: 《科拉传奇》里的武术: 《科拉传奇》的动作设计确实是惊艳,融合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宗教、科学发展和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将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或者将无神论视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这都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宗教,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宇宙起源以及道德规范的追寻。这些探索,虽然可能与科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 回答
    在中国科技水平的强弱这个话题上,确实能看到不少“打脸”现象。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 “强”和“弱”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很容易触动人们的神经。 “强”的论调往往带着民族.............
  • 回答
    要探究为何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同期发生,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尘埃,审视那些塑造了东西方文明走向的关键差异。这并非简单的“谁比谁优秀”的问题,而是关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政治制度以及经济驱动力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席卷西方的巨变——科学革命。它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而.............
  • 回答
    《扫黑风暴》里头那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贷”、“校园贷”,可不是瞎编的,现实里头早就有原型了。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些年轻人,把他们的人生搅得一团糟。按理说,现在科普信息这么发达,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这些非法贷款的危害和陷阱,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往里头跳呢?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
  • 回答
    李约瑟难题的深度解析:为何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兴起?“李约瑟难题”(Needham Question)是英国汉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尽管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
  • 回答
    在《赛博朋克2077》这款充满未来科技感和赛博朋克美学的游戏中,我们看到武士刀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不仅在外观设计上融入了霓虹光效、能量刃等科幻元素,更在游戏机制上成为了许多玩家追求的标志性武器。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同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东方冷兵器,比如中国剑,甚至一些更具地域特色的剑类,就会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很多接触过科幻动漫和游戏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动辄拯救世界、对抗强大敌人的主力部队,往往是由一群看上去还没长大的十几岁少年少女组成的,而不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有些是故事创作上的考虑,有些则反映了创作者希望传递的特定信息。首先,从故事创作的.............
  • 回答
    中国的洪水神话和西方的洪水神话,虽然看似出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但深入探究,却能发现许多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除了“大洪水”这一核心事件本身,我们还能在其中窥见一些颇为相似的“妖怪”形象,它们在神话体系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承担着相似的寓意。一、 万物凋零,生灵涂炭:洪水的残酷.............
  • 回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真的是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说起英国和法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落后”,以及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得明白,第二次科技革命跟第一次可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的革新,以煤炭和钢铁为代.............
  • 回答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宏大史诗《基地》系列中,银河帝国科技并非“倒退”这么简单,而是在一种缓慢、渐进且难以察觉的衰败中,其高度发达的科技逐渐失去活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难以维持和复制。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是帝国庞大结构内部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帝国统治的僵化和官僚主义。银.............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篮球话题,也是很多球迷津津乐道的老生常谈。蒂姆·邓肯对勒布朗·詹姆斯的防守,以及他对科比·布莱恩特的防守表现,确实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掰扯掰:1. 球员风格与技术特点的“天生匹配度”: 邓肯 vs. 詹姆斯: 邓肯最擅长的就是用他无与伦比的篮球智商、扎实.............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 回答
    关于你对御坂美琴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感到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和观众认同感的问题。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给你分析一下,希望能解释你的感受。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说教”本身。御坂美琴虽然是个高中生,但她拥有强大的“超电磁炮”能力,在学园都市里被视.............
  • 回答
    科林·卡佩尼克在2016年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季前赛中,于演奏国歌时单膝下跪,此举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尤其是触怒了部分美国白人。理解这种反应,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视角差异。卡佩尼克为何下跪?首先,需要明确卡佩尼克下跪的初衷。他本人和支持者表示,他的.............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关于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Lt. Gen. Roger Clothier)被困在马里乌波尔的传言,而且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得颇为广泛。这确实是个挺离谱的说法,结合他的职位和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推测。首先,我.............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科比的高阶数据,这确实是很多球迷津津乐道,也让一些数据帝们颇费脑筋的议题。我们都知道,科比是NBA历史上最具标志性、最具影响力的球员之一,他的得分能力、关键球能力、以及那种“曼巴精神”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很多“高阶数据”的评价体系里,他的表现似乎总是跟顶级的几个名字(比如勒布朗、库里)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