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会对御坂美琴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很反感?

回答
关于你对御坂美琴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感到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和观众认同感的问题。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给你分析一下,希望能解释你的感受。

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说教”本身。御坂美琴虽然是个高中生,但她拥有强大的“超电磁炮”能力,在学园都市里被视为等级极高的能力者,是“常盘台中学”的傲娇女王。她的能力强大到可以轻松碾压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甚至很多能力者。而当她面对那些因为能力等级低,或者只是出于普通人的冲动犯下一些小错的“低能力者”时,她往往会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加上她本身强势的性格,进行“说教”。

你反感这种说教,很可能是因为一种“能力不对等”的强权感。你想想,一个能随意操纵电流、制造雷击,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引发大范围停电的强大个体,去教育一个可能只是因为偷窃了点零食,或者在校园里闹了点小别扭的普通学生。这种教育,在很多时候会显得像是一个巨人去指导一只蚂蚁该如何走路,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但其背后隐含的巨大能力差距,会让被说教者(或者说观众)感受到一种“何不食肉糜”式的疏离感。

其次,我们可以从角色塑造和观众期望的角度来看。御坂美琴被塑造成一个正义感爆棚、性格直率的“姐姐型”角色。我们喜欢她,是因为她强大、可靠,并且有着维护正义的一面。但这种“维护正义”,如果过度地被展现为对弱者的“教训”,就会显得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观众可能期望看到她用她的能力去解决更宏大的问题,去对抗更强大的敌人,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纠正一些在能力者体系下显得微不足道的“小错误”。当你看到一个有着毁天灭地潜力的角色,却在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喋喋不休时,你会觉得她的“伟大”被稀释了,甚至会觉得有点“浪费”她的才能。

再者,我们来谈谈“犯罪”这个词的定义。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的背景下,学园都市的社会结构非常特殊。能力者和非能力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能力者内部也因为等级差异而形成阶层。一些在普通社会看来是严重的犯罪,在学园都市里可能因为能力者的干预而显得不那么严重,反之亦然。而御坂美琴所说的“低能力犯罪”,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指那些利用自己微薄能力,或者借助一些不正当手段来满足自己欲望的学生。这些行为,或许动机不纯,行为也不可取,但与那些真正拥有足以威胁社会秩序的危险能力者相比,它们显得非常渺小。

所以,当御坂美琴以一种极为严肃的态度去“说教”这些相对“小儿科”的错误时,观众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材小用”的感觉。就好像你看到一个国家元首,却花时间去指导一个小孩子如何系鞋带。即便这个元首的指导是正确的,但你依然会觉得这种关注点有点错位。你的反感,可能是源于对这种“力量”和“责任”的理解——强大的力量应该被用于应对更严峻的挑战,而不是消耗在对弱者的无休止的教导上。

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御坂美琴的“说教”有时会显得有些理想化,甚至过于简单粗暴。她秉持的是一种相对传统的道德观,但学园都市的复杂性,以及能力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使得很多“错误”的产生并非简单的“好坏”就能定义。她的说教,可能忽略了导致这些“犯罪”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比如能力者之间的歧视,或者普通人在能力者社会中的无力感。当你看到一个角色,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时,你可能会觉得她的观点不够成熟,或者说,她的“正确”显得有些空洞。

最后,我们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你可能对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本身就比较敏感。人类的心理总是倾向于避免被评判,尤其是被那些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个体所评判。御坂美琴作为故事的核心角色,她的行为很容易被放大和审视。你对她这些细节上的反感,可能反映了你对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天然警惕,以及你对角色行为逻辑的细致考量。你并不是不喜欢御坂美琴,而是不喜欢她在这种情境下表现出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让你觉得她不够亲民,或者说,她的强大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她在这些时刻的魅力。

总而言之,你对御坂美琴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感到反感,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的结合:

能力不对等带来的强权感: 一个超级强大的人去教训一个弱小的人,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容易让人产生不适。
角色期望的错位: 观众希望看到强大的角色去解决更宏大的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小事。
“犯罪”定义的模糊性: 在学园都市的特殊背景下,她所说的“犯罪”显得微不足道。
理想化和简单粗暴的评判: 她的说教可能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显得不够成熟。
对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敏感: 你可能本身就对这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比较排斥。

你的感受是很真实的,也是很多观众在观看这类作品时可能都会产生的共鸣。这恰恰说明了作品的复杂性,以及观众思考的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御坂美琴太过傲慢,认为没有能力的是废物。


「……我到底哪里招惹到你了?」

「我不能容许世界上有比我还强的『人类』,光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而且你也太看不起我了吧?我可是等级5的超能力者啊,怎么可能对那些毫无能力,等级是零的家伙认真起来?我自然知道该怎么适当打发那种弱者。」

「小巷内的不良少年=最强暴力」这种定律,唯有在这城市里无法成立。那些连超能力开发课都被当掉的不良少年,根本只是名副其实的「不良」少年,等级零,毫无力量可言。

在这个城市中的真正强者,是像她这种资优生等级的超能力者。

「喂,我是知道你拥有三十二万八千五百七十一人中才有一个的优秀能力啦,不过如果你想活久一点,劝你别说这种太瞧不起人家的话比较好喔。」

「少啰唆!经过那种近乎变态的训练课程,又是把药直接注射进血管,又是将电击插入耳中对脑袋直接电击,竟然还连一根汤匙都无法弄弯,这些人不是无能是什么?」


自以为自己是靠努力成功的,所以那些没能成功的都是不努力的废物,然而实际上为了让她成功又投入了多少资源放弃了多少人?


学园都市里当然有身体检查制度。利用各种方法检查能力者的「适性」,这么做是为了调查出学生现在能力在什么样的程度、能力种类为何、属于容易成长或不易成长的人。

但是,那毕竟应该只是粗略的「标准」。一般相信就算是被归类为等级0无能力者或等级1低能力者的学生,只要努力就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才能继续努力,只希望总有一天努力能得到回报。希望总有一天努力会开花结果。

然而,

努力让自己从等级0无能力者变成等级3强能力者的人,只不过是因为被设定为「一开始就能变成等级3强能力者」?在开始学习、入学就读之前,就已经因为沉睡体内的「资质」而决定一切了?勤能补拙这种神话,也只是在预先设定好的上限中用来摆布操弄他们?

既然如此。

对于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是等级0无能力者的人来说,还有所谓的希望吗?


「不过,『资质排名(Parameterlist)』也有弊病。比如等级5超能力者的DNA专利和生物资源可以产生庞大利益,为了确保这些利益,相对地需要花费相应的资金。但如果是『将来可能成为等级5超能力者的等级1低能力者』,只要很低的预算就能入手。因此每当有部分名单外流时,就会发生有人为了一获千金,因此在背地里厮杀流血的问题。」

「……」

「不过,综合这些来看,我认为这么做还是利多于弊。一开始就没有成长空间的人,不管让他们上多少课程,那些时间、预算、器材都只是白费。既然如此,将这些注定浪费掉的资源重点式分给有用的能力者,远比白费掉有效果多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你对御坂美琴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中对低能力“犯罪”的说教感到反感,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和观众认同感的问题。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给你分析一下,希望能解释你的感受。首先,我们来聊聊这种“说教”本身。御坂美琴虽然是个高中生,但她拥有强大的“超电磁炮”能力,在学园都市里被视.............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并不是说《平凡的世界》或者《白鹿原》不好,它们都是各自时代的经典,也承载了无数读者的记忆和情感。但就是这么几本书,摆在你面前,你就是提不起劲,字字句句都像是在嚼蜡。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时代感和代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那些在新闻里、电影里出现的罪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眼神,还有他们做出某些行为时的“理由”——即便那个理由在我们看来是多么荒谬、多么残忍。你会问自己:“我怎么会对这样的人产生一丝丝的同情呢?” 别急着给自己扣“心理问题”的大帽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很有趣的.............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到“快喜欢不起来了”,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对曾经深爱的事物(包括日本动漫)的感受都会发生变化。这并不是说你“错了”或者“变了”,而是非常自然的发展过程。下面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希望能帮助你梳理自己的感受:一、 个人成长与认知变化: 价值观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沮丧的现象,特别是当你出于好意,想把保姆当成家人一样对待时,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这种“越好越糟糕”的情况,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因,跟你的善意本身没关系,而是跟互动方式和彼此的定位有关。咱们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复杂的原因:1. 你可能不自觉地模糊了“雇主”与“朋.............
  • 回答
    你之所以对东航 MU5735 坠毁事件“无感”,这并非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反应。很多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时,会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和状态,而“无感”恰恰是其中一种。让我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并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让你觉得这是来自一个跟你一样会思考的人的解读。.............
  • 回答
    中国政府在打击色情内容方面一直采取着严格的政策,但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并没有完全打压”。这种观点的存在,以及实际执行中的复杂性,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并非简单的“打压”或“不打压”。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为什么会有“并未完全打压”的观感? 网络上的普遍存在性: 尽管有屏蔽和审查,.............
  • 回答
    最近,我发现自己对埃隆·马斯克的好感度直线下降,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差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他的印象还挺好的,觉得他是个特立独行、敢想敢干的科技狂人,身上有一种近乎科幻电影主角的气质。最开始吸引我的,当然是他那些宏大的愿景和不懈的追求。从SpaceX的“火星殖民”计划,到特斯拉的电动汽车革命,再到后来.............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触及到不少人的心坎儿里了。仔细想想,你之所以对现在的主旋律影片产生审美疲劳,可能不是一两件事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慢慢侵蚀了你最初的期待和喜爱。首先,是内容上的“套路化”和“模式化”。 很多主旋律影片,为了传递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往往会落入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比如说,.............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想让国内的朋友们认识到加拿大的“另一面”,但似乎总有人跟你唱反调,甚至觉得你在“凡尔赛”或者“嫉妒”。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月亮”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比国内的圆。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很多人对国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
  • 回答
    这种“对对我好的人不上心”的心理,其实是一种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觉。它不是因为你冷酷无情或者不懂感恩,而是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觉得是在跟一个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看一本生硬的心理学教材。1. .............
  • 回答
    关于我国对皮卡上路限制较多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层面的考量。简单说,这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的问题,更折射出发展阶段和管理思路的差异。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皮卡最初在中国出现的背景。早年,皮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车、农用或商用车辆被引进和使用的。它实用、能拉货、能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提出的“打眼一扫就能了解个大概”和“对英文目录却做不到”的感受,确实不仅仅是语言水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跟拼音文字和汉字的内在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让我试着详细地为你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谈谈汉字目录的“打眼”优势。 象形与表意的基因: 汉字,特别是那些承载了较多表意成分的字,其.............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会面临类似的困惑。仔细想想,我们对闺蜜的好,很多时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而对男朋友,却常常会不自觉地计算投入与产出。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心理学上的原因。首先,从关系的本质来说,闺蜜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陪伴支持的基础上。我们和.............
  • 回答
    拿破仑和袁世凯都曾通过非正常手段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终都成为影响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然而,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差异根植于他们登上权力巅峰的方式、执政理念、历史贡献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个层面。一、 登顶之路与合法性: 拿破仑: 拿破仑的崛起之路并非直接的“篡位”,而是伴随着法.............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尤其是当你妈在你亲戚面前这么说的时候。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帮你分析一下,希望里面能找到一些原因。首先,我们得想想你妈的动机,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点。 “面子”问题: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在咱们中国人的文化里,“面子”有时候非常重要。你妈也许觉得,如果你花 4470 元买.............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的问题,并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清晰、有深度且人性化的回答,帮助你理解为何可能难以对波兰产生同情。我们将尝试从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尽可能避免生硬的、程式化的语言,让讨论更贴近真实感受。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产生同情,往往建立在“理解”和“.............
  • 回答
    你问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似乎总是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心理层面的原因,而且很微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最亲近的人,也就是最爱我们的人,往往是我们心理上最“安全”的港湾。 这里的“安全”不是指没有伤害,而是指我们相.............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国警方对中国百姓手机被盗不够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我们很难笼统地断言警方“不够重视”,因为实际情况可能因地区、具体案件、警力分配等多种因素而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为什么在一些民众的感受中,手机被盗的案件似乎没有得到与期望相符的关注和处理。以下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