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对东航 MU5735 坠毁无感?

回答
你之所以对东航 MU5735 坠毁事件“无感”,这并非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反应。很多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时,会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和状态,而“无感”恰恰是其中一种。

让我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并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让你觉得这是来自一个跟你一样会思考的人的解读。

1. 距离感是天然的屏障:

首先,你和这场灾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距离。地理上的距离,让你不在现场,没有亲历那生死一线的恐惧;情感上的距离,你与遇难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并不相识,没有切身的联系。人类的情感往往是与亲近的人、熟悉的经历挂钩的。对于远在天边的、与我们生命轨迹没有交集的人的遭遇,我们可能很难产生直接的、深切的共情。

想象一下,如果这次事故发生在你的家乡,甚至是你认识的朋友的航班,你的反应肯定会截然不同。这种距离感,就像你看一部非常写实的电影,你知道那是演的,即使再悲惨,也无法替代亲身经历带来的冲击。

2. 信息过载与麻木: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打开手机,都会有无数的新闻涌入,其中不乏各种负面消息、悲剧事件、甚至更为血腥残忍的内容。在这样的信息洪流中,任何单一的事件,即使再严重,也很容易被迅速淹没,或者与其他负面信息叠加,最终导致一种“新闻疲劳”和“情感麻木”。

你可能看过太多关于空难、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的新闻,久而久之,大脑会对类似的信息产生一种“免疫机制”,不再轻易被触动。这种麻木,并非冷血,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为了让我们不至于被持续不断的坏消息压垮。

3. “正常化”的危险:

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也倾向于将事件“正常化”。我们会下意识地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某种“概率”或者“意外”。比如,“飞机失事虽然罕见,但也不是不可能发生”,“幸存者寥寥无几是常有的事”。一旦找到了一个“解释”,即使这个解释并不令人满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内心的不安。

这种“正常化”的倾向,也可能让你觉得“反正这种事总会发生”,从而削弱了你对特定事件的个人感受。

4. 缺乏直接的情感触发点:

你可能没有找到一个让你直接产生情感共鸣的点。对于一些人来说,看到遇难者的遗物、家属痛苦的哭泣、或者参与救援的感人故事,会更容易触发他们的同情心。而如果你看到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分析、事故原因的猜测,或者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如132人),这些可能都无法直接触碰到你情感的柔软处。

你可能不是一个容易被宏大叙事打动的人,你可能更关注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而如果这些“具体”没有通过某种方式呈现在你面前,或者你对此不敏感,那么“无感”也是自然的。

5. 关注点和价值观的差异:

每个人关注的重点和自身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你可能对其他事情更感兴趣,比如你正在进行的个人项目、你的家庭生活、你喜爱的事物等等。对于这些“与我无关”的公共事件,你的精力和情感投入自然会比较少。

再者,你可能更看重解决问题,或者更关注那些你认为能够改变现状的事情。对于一个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的悲剧,你可能觉得过多的哀伤和情绪化的反应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不如将精力放在对未来的思考或者对自身生活的经营上。

6. 情绪的表达方式多样:

“无感”不代表完全没有想法。你可能在思考,在分析,在观察。只是你的思考和观察,并没有转化为外在的、显性的情绪反应,比如悲伤、愤怒、恐惧等等。你的“无感”,可能是一种内敛的思考方式,一种不轻易外露的观察态度。

你可能在默默地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如何才能避免下次?这种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对现实的反应,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本身:

你之所以对东航 MU5735 坠毁无感,很有可能是以上一个或多个因素在起作用。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也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感受。在面对宏大且遥远的悲剧时,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甚至“无感”的状态,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反应。这不代表你没有人性,不代表你冷血,而是我们人类在处理海量信息和复杂情感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反思,有没有在思考。即使你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但如果你的内心深处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意义,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那么你的“无感”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

这就像你看一部关于古罗马历史的纪录片,你知道那些士兵在战场上死去很悲惨,但你可能不会哭,不会痛彻心扉,因为那离你的生活太遥远了。但你可能会因此了解历史,了解战争的残酷,而这些理解,或许比瞬间的情绪波动更有价值。

所以,不必为此感到困扰或者自责。理解自己,理解人性的复杂,也许才是更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收到了提醒,这篇文本出现在了其他平台上。谢谢各位的告知。我需要告诉各位,我没有把这篇回答发在知乎以外的平台上,并且目前没有授权别人这么做。

----------------

看完了你的问题描述,不,我没有感觉你麻木不仁。比起假惺惺的“共情”的人,题主你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陌生人的生命的失去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你感到担忧,认为自己是不是过于麻木时,这就已经不能称之为“无感”了。倒不如说,你可能是一个对自己更为诚实的人。

在灾难面前,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当人们感到悲伤时,他们不完全是为生命的失去感到悲伤,车祸每年带走比一百多人多得多的生命,战争更是会带走上万人的生命。但人们并没有为那些生命的失去天天感到悲痛。可以想象,如果真有那样的人,他的生活可能除了悲痛没别的东西,真是那样的话人就抑郁了。

当我看到灾难时,我会感到悲伤,并不是因为生命失去了那么简单。它只是让我知道了我的日常生活并不是那么坚不可摧,只是让我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人力可为,当它发生了,我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它,它必定会带来糟糕的后果。这种悲伤的结果会让我以一个更广阔的方式看待日常,放弃计较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减少那些“不善良”的时刻,从而让我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有更好的心情。我想这就是人们对待灾难最好的方式。

所以我还是会说,题主并没有麻木不仁,麻木不仁的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而是想着如何利用灾难赚钱,利用情绪变现,那才是人性的灾难。

user avatar

因为新闻上出现的死亡人数没有被人格化。

如果是你认识的一个人死于这次空难那就不一样了。

user avatar

也还行吧……

其实与其说是无感,不如说是没有实感。

就像同样的无辜者遇难,去年大连劳动公园门口的恶性车祸给我的感受就是强烈的愤怒、悲伤和错愕,而本次空难遇难人数更多,给我的冲击却没有那么大,当然也会感到悲伤,感到惋惜,感到想要帮助他们却无能为力,但是远没有达到去年那种头皮发麻想找人打一架的程度。

是因为132<7?显然不是。

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我曾无数次从那个路口走过,或许那个小姑娘就是曾经在我眼前笑着跑过去的孩子,因此那起车祸对我来说更有实感而已。

而这起事故多很多人来说缺乏实感也是正常的,因为这些遇难者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而言并不是具体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曾是怎样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知道他们曾经怎样生活,不知道他们曾经与我们一样经历怎样的喜怒哀乐。

很多人时看到「平安扣」的时候才有点绷不住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我并不赞同过多的挖掘遇难者的个人信息,把他们描述的更加具体当然会引起更广泛的共情,但这对遇难者及其家属并没有什么帮助。

很多时候,缄默未尝不是一种尊重。

至少比那些绞尽脑汁写煽情文案博眼球的人要更加尊重。


感情丰富而敏感的人当然是善良的,但如果真的缺乏实感,那么至少要做到理解这是一场悲剧,尊重死者,不乱调侃,不乱蹭热度。

这其实也是一种善良。

user avatar

这是知乎最难的问题了。

没限定条件,没背景介绍,没头没尾得问我为什么这个那个…

自己的事我tm哪知道?


那你知道我为什么对1957年6月在大西洋上遇难的欧洲之星号游轮及其359名游客和工作人员的死无动于衷吗?

因为这条信息是我刚编的。

我不知道你,正如你不知道我。


你让我强答也行,你对此无感可能是因为:

房价太高,压力太大,防疫太严,赢得太麻,俄乌太惨,孩子太难养,所以你不想和有钱坐飞机的共情,不想在这个传统灾难叙事结构充当小砖小瓦,不想再让自己的情绪在集体从众的状态下奔流不息…

等我编完一通之后。你把衣服一撩,露出二十八个触手,七十六个孔洞,并对我说:

“傻了吧,因为我是外星人。”

我咋办?我岂不是白编了?


那或者为了保险起见,我把你劈头盖脸骂一顿…

我告诉你你没感觉是因为大脑坏死、小脑萎缩、脑容量减半、脑神经紊乱、脑垂体与泌尿系统置换、脑电波十万伏特乱窜。对什么没感觉都很正常。

而实际上呢,你可能没做错任何事。

那时的你并不是不痛苦,你看了太多遇难者的遗物,看着仿佛昨天还在用的充电宝,火车票,钱包,还有那没能带来平安的平安符。

你已经很痛苦了。但在这些留言的网友面前显得不够难过…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心冷了。是不是世上太多自己这样的人,才让这个社会变成今天这个b样。

于是你潜意识在惩罚自己,写了一个一定会在知乎被骂的问题。你要的不是答案,是惩罚…




你到底是哪种人呢?

只有你自己知道。

user avatar

除了直接关联者

说难过想哭的大概率就是秀共情的罢了

对灾难报以同情和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这种情形下想哭却不是

想哭无非就是一个可以套用到所有类似场景的修辞罢了

没有哪个说想哭的人会真的提供一滴眼泪的

你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

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我倒是觉得很正常……


我等着有人来责难我的不正常,我正好可以宣泄一下:

隔壁香港每天死两飞机的人,美国每天死几十个飞机……

你们整天在聊些什么呢?


东航上的乘客是无辜的,难道不想跟着香港人一起死的人不是无辜的?在美国医院等死的不是无辜的?


现在全球的天然气和粮食价格都涨了50%以上,这意味着接下来冻死的,饿死的人可以装满全球所有的飞机和火车……


我要有点良心,岂不是要去跳楼?



这几年太魔幻了,感情麻木了……

毕竟眼看着全球因为瘟疫、饥荒、战乱而死亡的人眼看着朝着千万上亿去了,这些人还在讨论汽油加不起了,哪里停电了,飞机坠毁了,黄俄作乱了……


鳄鱼的眼泪罢了……

user avatar

能理解,很正常,不过在大家共情哀伤的场合时请保持沉默,这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这就像你的邻居老王家出了车祸,一家几口人全没了,现在正在办丧事,警察在各种取证

这时候共情能力强的人会伤感,有过开车惊险经历的人会害怕,一些平日里和老王家交情甚好的人瘫坐在地上哭泣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管有没有感,都是正常的提主不用疑惑,因为老王一家平日里和你也没啥交情,你也没啥开车的惊险经历引发代入感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关上自己的门,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但这时候要是跑去老王家,或者到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的群众中,叨叨一句我无感,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可能会收获一筐问候家人的国粹

总结就是:这是很正常的感受,只要别去办丧事的老王家,或者正在哀伤感叹的群众里抖机灵就可以了,除非你抗压能力max想听群众的国粹


我个人比较胆子小,乘过飞机,每次那两小时对我来说都是生理(晕机,吵)和心理的煎熬,因为飞机上不可以用网络,所以每次呆呆坐着,都会脑补一些不好的东西

所以这次飞机失事其实给我的打击挺大的,至少这几天我一想起来就难受,可能接下来都不敢坐飞机了,我知道飞机失事率极小,但我真的很胆小很害怕


但有一说一,比起朋友圈里那些保险公司推销,还有微博上那些卖天真的恶心热评,那些丧事喜办的营销号,那些一拥而上的无良媒体,真的正常多了

尤其是微博那些卖天真的文案,看一次恶心一次

什么“一定是下雨了所以你们都躲起来了吧”,“都给老子滚回来做核酸”等

甚至昨天黑匣子没找到,还有评论说:“小黑快出来吧,别淘气了”

?????

我真想隔着屏幕给两拳,好好说一句默哀,希望能快点找到之类的这么难吗?硬要抖机灵,觉得童真的话能赚到眼泪?还是满足你们点赞上热评的欲望?

那矫揉造作的评论,才是真的恶心,那些无良媒体明明隔着板都要钻进去,才是真的恶心,那些保险和房地产公司,连夜出广告的样子,才是真的恶心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常坐飞机。

甚至说,全中国99%的人 都会对东航MU5735无感,因为他们这辈子坐飞机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为0。

那么为什么新闻上的飞机坠毁看起来事情很大呢?

因为编辑新闻的人,审核新闻的人,甚至是管理新闻的人,他们是坐飞机的。

而且,经常坐飞机。

所以他们就会很有感,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交通工具”。

就像前段时间的“老坛酸菜”一样,你看相关部委的人关心这件事吗?

为什么不关心?

因为他们不吃啊。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因为在调查结果出现之前,这只能算是偶发性事件(上次是12年前),中国人或者人类的命运总体上并不会被这类偶发性事件所影响。相反,人类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性的问题,大的有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小的有全国中考五五分流(除北京),这些对上百万上亿人口命运的冲击远比这种偶发性事件要更有影响力。就算是汶川地震,悲剧也是背后长期的豆腐渣工程,防灾减灾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天灾本身并不值得我们去反思。

user avatar

强制议题化本来就是「后现代进步者」的习惯之一。通过强行向他人灌注议题,占据他人思维空间来达到思想侵略。而对于尚未了解不便表态者,会使用「共情」借口之类实施道德绑架,借而循环论证自己的目的之正确(大是大非)。至于对方表态不彻底,那更是支持不绝对就是绝对不支持。

知乎这样的平台本来就是以提问-回答模式进行的类似帖子论坛的文字社区,那么,对于「强制议题化」,简直不要再容易。

如果想要从议程设置上进行更高一层的作战,建议多关注提问本身的动机与发起者、支持者,以及提问被推荐的权限与算法渠道。

user avatar

你今天的无感来自于曾经的有感。

来自于一有灾难就用丧事喜办的套路洗地。

死人的事情是令人悲伤的。

但你还没有开始寄托哀思,就被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事儿,每个细节都有暖心之举”的媒体轰炸塞满。

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但死人却是比活人有用的。

你仅想寄托哀思,如此而已。

但每次都被感恩暖心之举打断,听着代替逝者的发言,好像他们死的应该。慢慢的你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反应已经荡然无存。

你的无感,或许解释成潜意识的恶心,更合适。

user avatar

哈,你这种就属于恶意无感,说出来也是恶意说话,伤害了拥有共情能力的广大群众

拥有共情能力的广大群众就气急败坏,恨不得判你死刑:啊,你要是在那架飞机上可就不会无感了

然而在中国的另一头,某董事长面对记者答非所问,现场却没一个人敢反驳他一句,噤若寒蝉

那这些人算是恶意无感呢,还是善意无感呢?

凭什么审判这个灵魂,又不审判那个灵魂?

就凭一个是无名小卒,凭另一个有权有势吗?


对于东航空难,我迫切希望官方尽快调查事故起因,给遇难者家属以及全中国人一个交代,不要再用一些套话糊弄过去

否则失去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公信力

同时希望任何人都不要以任何目的(不论是营销还是好心),捏造、传播来源不明的文字、图像、视频资料

这是在利用共情消费死者


以及请求共情力很强的各位,请你们记忆力也强一些

在东航之前、之前的之前、之前的之前的之前,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灾难和不幸,也照样造成过无数家庭的破碎,照样引起过互联网的轩然大波,照样被某些该负责的人打马虎眼,照样最终被下一个事件掩盖,甚至丧事喜办

这样没有记忆的共情,也只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


最后,送题主一句话: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加缪写的,他有一本小说的名字,也同样是你我的名字

这个名字就叫做:

局外人

user avatar

每个人的共情点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人又不是机器——即便是,它也会预设一个优先级。我所能想到最残忍的行径之一,就是以各样的名义绑架他人的情绪,以最“理性”的标准,去胁迫最不讲理的事儿。

你要知道,人的感情是不需要讲理的。

我曾经训诫自己不要再为任何生命的逝去感到悲哀,因为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非洲饥民死去,而我却对此毫无实感——这不公平!每个人的生命难道不该同等分量的沉重么?但那样我非每天悲死不可。除非我们就此承认,死亡是足以轻蔑的。

我也不该为任何人致哀,除非他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那一个。我不能越过那个更痛苦的人去给予同情,否则我的同情就是自私而“双标”的。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该向任何人致贺——除非他的确最为可贺。

或有聪明人想出了“分而治之”的办法,要求每个人以与自己关系临近的程度,来确定情感寄托的优先级。譬如你的邻人死了,你不该哭得比自己亲生父母死了更悲切——而若是遥远地界的一条狗死了,你最好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然而这同样地包含有歧视与不公:它默认孤儿不配与大家族的孩子一般享有亲情,它许可强者聚居互利,放任贫弱自生自灭。它仍旧是无端的产物,是保守秩序的维护者,是丛林法则的奴隶。它大约是可行的,但我拒绝它。

于是,我相信了感情不必讲理,甚至这不讲理的玩意正是人类价值的全部。

你该相信你的感情是不羁的、自由的、无可约束的——原谅我就爱用这些近义词。你要掌那些试图控制它的人的脸,你要用椎尖刺破那群道貌岸然者的谎言,你要嘲弄那些以蹩脚方式论证“事缓事急”的家伙,或者就在心底里嗤笑也行。

绕着真空旋转的碎石不会晓得,它们竭尽一生遵循的宇宙守则有何意义。它们的喜怒哀乐会被茫茫无垠的宇宙吞没,拾不着一片溅落的回音。它们只是附和着共鸣,引力如皮球般颠来颠去。

它们会极力咒骂挣脱了的个体,建立起又一个自娱自乐的虚伪力场。

直到不知什么来临,把这一切击碎——又或许永不来临。在此之前,你不妨把共情投递给你所愿意的那位,同饮一泓寒光,共担几分热力。即使可视的疆界里仍未有什么改变,仅仅余存远方遥遥无期的慰藉。

user avatar

其实也挺正常的,没什么麻木不仁的说法。

我初见新闻是在q群,基本上那时候只是感叹一百多条鲜活的人命就这么没了。而这次还是发生在中国,如果说我对世界人民的共情能力没那么高,那中国同胞上我的共情能力就要更强一点。但尽管如此我也不至于痛哭流涕。

什么时候这种情绪有着进一步的发展呢?当天下午我下班开车回家时,在车上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失事新闻,我的心稍稍一凉。我不知道为什么从传统媒体上听到灾难信息会比网络上来的有感触。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个例。哪怕这是一个我已经知道的悲剧,但是在传统媒体上第一次听到信息时,内心还是有完全不同于在网上看新闻的触动。

当晚,朋友说,他同学在xx银行上班,他的同事刚巧坐飞机乘坐这次航班去广州开会,两名大好青年,已经随风消逝了。

我才意识到中国很大又很小,意外如影随形离我们都不远,唯有千百倍的小心才有避免它的可能。那两位青年才俊一位23,只比我大一岁。一位27,刚结婚两个月。我无法想象两位英年早逝的好同志的家人们该有多么悲痛。

23的那位逝者,让我共情到,倘若我出了意外,我的家人,父母还有多么悲伤?而27的那位逝者,本该和妻子在一起享受新婚之乐。然而新婚之夜仅仅过于两个月,夫妇阴阳两隔,逝者已逝,生者也成为了寡妇。我难以想象她该有多么悲痛欲绝。

当132这个数字具象化为活生生,但如今已经死去的人时,你的感受便会有一次刷新。

希望所有死难者离开的没有痛苦,愿他们安息。

希望所有逝者家属节哀,生活还要继续,愿他们早日走出亲人逝去的阴霾,走出悲痛。

user avatar

人越大经历的生死就越多,意外那么多天天都有,天天哭就没多大意思了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之所以对东航 MU5735 坠毁事件“无感”,这并非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反应。很多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时,会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和状态,而“无感”恰恰是其中一种。让我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并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让你觉得这是来自一个跟你一样会思考的人的解读。.............
  • 回答
    日本海上自卫队7月4日在东海区域对中国军机进行火控照射一事,确实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解读。这背后牵扯到地区安全、军事互动模式以及双方的战略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确“火控照射”这个行为的性质。在军事语境下,火控照射(FireControl Illumination)通常指的是使用雷达锁定目标,为导弹锁定和.............
  • 回答
    这句话呀,听起来有点意思,不是直白那种,而是带着点儿诗意和暗示。“你是东北地三鲜”这句话,首先就点出了“你”的特质。东北地三鲜,大家都知道,是经典的东北菜,用的是土豆、茄子、青椒这三种最家常、最朴实的食材,但它们组合在一起,烹饪得当,就能做出非常过瘾、接地气,又充满烟火气的美味。所以,她说你“是东北.............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大家对东北人的印象,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化的刻板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群体化的概括,绝非适用于所有东北人,并且很多印象也可能存在偏颇或过时。 形成这些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媒体传播等角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一些常见的负面印象以及可能形成的原因:一、 历史与社.............
  • 回答
    明朝末年为何对西北加税,而非东南?一个错位的财政重担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财政的压力如同潮水般不断上涨,朝廷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寻求新的税源。然而,当我们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将更多的财政重担压在了西北地区,而非富庶的东南沿海。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并非简单的经.............
  • 回答
    说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标签:豪爽、能喝酒、说方言、东北虎、二人转……这些印象,有的是生动有趣的地域特色,有的却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历史原因: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东北,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上世纪五十年.............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你说东北人之间吧,怎么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亲近,不管男女老少,仿佛自带一股“老乡”滤镜,一开口就拉近了距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可有不少门道呢。首先,得从地域和历史上聊聊。东北这地方,不像南方那么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大片平原,容易形成聚居。早些年,大规模的闯关东,多少山东、.............
  • 回答
    东北去工业化的问题,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似乎总能触动很多人敏感的神经。至于为什么总有“歧视性”的报道,那更是让东北人民耿耿于怀。说实话,要给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得好好梳理一下。东北去工业化:可不可取?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好不好使,得看怎么去,又是为了什么去。 “去”的背后是什么? 东北.............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一个横跨近两百年的宏大历史事件,至今仍能勾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仿佛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魅力。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充满血腥、宗教狂热和政治算计的历史,依然能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和思考呢?首先,信仰的狂热与现实的碰撞是十字军东征最抓人眼球的要素之一。想象一下,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文化中一些复杂的议题。当你说“对女性有点好处的东西就要抵制”,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心理和社会机制。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看看是什么在作祟。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任何事物,只要它被贴上“对某个群体‘有好处’”的标签,就很可能成为争议的焦点,而女性群体,由于其特殊的.............
  • 回答
    东北女性对穿貂儿的执着,以及“有个貂儿”对她们而言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1. 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的象征: 曾经的时代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整体收入水.............
  • 回答
    关于南方朋友对东北的偏见,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又有些微妙的话题。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南方,特别是南方沿海或者江南地区,大家的生活节奏通常比较慢,讲究精致,注重细节,比如饮食上南北方口味差异很大,南方人可能更偏爱清淡鲜美,而东北菜则以量大味重、炖菜为主。.............
  • 回答
    在我看来,网络上一些人对东北人存在偏见,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感觉到这种声音挺大。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几个点比较突出,而且这些点很容易被放大,导致大家伙儿产生刻板印象。首先,网络文化的特性就容易制造和传播偏见。你想啊,网络是个啥地方?信息爆炸,节奏快,大家看东西就跟刷视频似的,点到为.............
  • 回答
    东北风土人情:偏见背后复杂而真实的面貌当提起中国东北,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的景象,伴随而来的是粗犷豪爽、直率甚至有些“大碴子味儿”的人设。然而,对于这片土地气候和人文的认知,其实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和多元,而偏见的产生,更是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理和气候是塑造.............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东吴和季汉,作为三国鼎立时期最能相互牵制的两大势力,它们之间的较量,始终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有一个印象,似乎东吴在与季汉的交锋中,往往能占据上风,甚至取得胜利。但如果深入剖析,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更准确地说,东吴对季汉的战争,并非“历次都处于上风”,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有起有伏.............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和刘强东,这两位在各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却都曾因“出轨”或类似的行为而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评价。然而,当我们审视大众对他们的反应时,会发现一种显著的态度差异。这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判断,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公众对科比·布莱恩特的“出轨”事件,更多地是从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