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提醒,这篇文本出现在了其他平台上。谢谢各位的告知。我需要告诉各位,我没有把这篇回答发在知乎以外的平台上,并且目前没有授权别人这么做。
----------------
看完了你的问题描述,不,我没有感觉你麻木不仁。比起假惺惺的“共情”的人,题主你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陌生人的生命的失去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你感到担忧,认为自己是不是过于麻木时,这就已经不能称之为“无感”了。倒不如说,你可能是一个对自己更为诚实的人。
在灾难面前,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当人们感到悲伤时,他们不完全是为生命的失去感到悲伤,车祸每年带走比一百多人多得多的生命,战争更是会带走上万人的生命。但人们并没有为那些生命的失去天天感到悲痛。可以想象,如果真有那样的人,他的生活可能除了悲痛没别的东西,真是那样的话人就抑郁了。
当我看到灾难时,我会感到悲伤,并不是因为生命失去了那么简单。它只是让我知道了我的日常生活并不是那么坚不可摧,只是让我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人力可为,当它发生了,我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它,它必定会带来糟糕的后果。这种悲伤的结果会让我以一个更广阔的方式看待日常,放弃计较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减少那些“不善良”的时刻,从而让我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有更好的心情。我想这就是人们对待灾难最好的方式。
所以我还是会说,题主并没有麻木不仁,麻木不仁的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而是想着如何利用灾难赚钱,利用情绪变现,那才是人性的灾难。
因为新闻上出现的死亡人数没有被人格化。
如果是你认识的一个人死于这次空难那就不一样了。
也还行吧……
其实与其说是无感,不如说是没有实感。
就像同样的无辜者遇难,去年大连劳动公园门口的恶性车祸给我的感受就是强烈的愤怒、悲伤和错愕,而本次空难遇难人数更多,给我的冲击却没有那么大,当然也会感到悲伤,感到惋惜,感到想要帮助他们却无能为力,但是远没有达到去年那种头皮发麻想找人打一架的程度。
是因为132<7?显然不是。
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我曾无数次从那个路口走过,或许那个小姑娘就是曾经在我眼前笑着跑过去的孩子,因此那起车祸对我来说更有实感而已。
而这起事故多很多人来说缺乏实感也是正常的,因为这些遇难者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而言并不是具体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曾是怎样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知道他们曾经怎样生活,不知道他们曾经与我们一样经历怎样的喜怒哀乐。
很多人时看到「平安扣」的时候才有点绷不住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我并不赞同过多的挖掘遇难者的个人信息,把他们描述的更加具体当然会引起更广泛的共情,但这对遇难者及其家属并没有什么帮助。
很多时候,缄默未尝不是一种尊重。
至少比那些绞尽脑汁写煽情文案博眼球的人要更加尊重。
感情丰富而敏感的人当然是善良的,但如果真的缺乏实感,那么至少要做到理解这是一场悲剧,尊重死者,不乱调侃,不乱蹭热度。
这其实也是一种善良。
这是知乎最难的问题了。
没限定条件,没背景介绍,没头没尾得问我为什么这个那个…
自己的事我tm哪知道?
那你知道我为什么对1957年6月在大西洋上遇难的欧洲之星号游轮及其359名游客和工作人员的死无动于衷吗?
因为这条信息是我刚编的。
我不知道你,正如你不知道我。
你让我强答也行,你对此无感可能是因为:
房价太高,压力太大,防疫太严,赢得太麻,俄乌太惨,孩子太难养,所以你不想和有钱坐飞机的共情,不想在这个传统灾难叙事结构充当小砖小瓦,不想再让自己的情绪在集体从众的状态下奔流不息…
等我编完一通之后。你把衣服一撩,露出二十八个触手,七十六个孔洞,并对我说:
“傻了吧,因为我是外星人。”
我咋办?我岂不是白编了?
那或者为了保险起见,我把你劈头盖脸骂一顿…
我告诉你你没感觉是因为大脑坏死、小脑萎缩、脑容量减半、脑神经紊乱、脑垂体与泌尿系统置换、脑电波十万伏特乱窜。对什么没感觉都很正常。
而实际上呢,你可能没做错任何事。
那时的你并不是不痛苦,你看了太多遇难者的遗物,看着仿佛昨天还在用的充电宝,火车票,钱包,还有那没能带来平安的平安符。
你已经很痛苦了。但在这些留言的网友面前显得不够难过…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心冷了。是不是世上太多自己这样的人,才让这个社会变成今天这个b样。
于是你潜意识在惩罚自己,写了一个一定会在知乎被骂的问题。你要的不是答案,是惩罚…
你到底是哪种人呢?
只有你自己知道。
除了直接关联者
说难过想哭的大概率就是秀共情的罢了
对灾难报以同情和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这种情形下想哭却不是
想哭无非就是一个可以套用到所有类似场景的修辞罢了
没有哪个说想哭的人会真的提供一滴眼泪的
你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
仅此而已
我倒是觉得很正常……
我等着有人来责难我的不正常,我正好可以宣泄一下:
隔壁香港每天死两飞机的人,美国每天死几十个飞机……
你们整天在聊些什么呢?
东航上的乘客是无辜的,难道不想跟着香港人一起死的人不是无辜的?在美国医院等死的不是无辜的?
现在全球的天然气和粮食价格都涨了50%以上,这意味着接下来冻死的,饿死的人可以装满全球所有的飞机和火车……
我要有点良心,岂不是要去跳楼?
这几年太魔幻了,感情麻木了……
毕竟眼看着全球因为瘟疫、饥荒、战乱而死亡的人眼看着朝着千万上亿去了,这些人还在讨论汽油加不起了,哪里停电了,飞机坠毁了,黄俄作乱了……
鳄鱼的眼泪罢了……
这就像你的邻居老王家出了车祸,一家几口人全没了,现在正在办丧事,警察在各种取证
这时候共情能力强的人会伤感,有过开车惊险经历的人会害怕,一些平日里和老王家交情甚好的人瘫坐在地上哭泣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管有没有感,都是正常的,提主不用疑惑,因为老王一家平日里和你也没啥交情,你也没啥开车的惊险经历引发代入感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关上自己的门,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但这时候要是跑去老王家,或者到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的群众中,叨叨一句我无感,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可能会收获一筐问候家人的国粹
总结就是:这是很正常的感受,只要别去办丧事的老王家,或者正在哀伤感叹的群众里抖机灵就可以了,除非你抗压能力max想听群众的国粹
我个人比较胆子小,乘过飞机,每次那两小时对我来说都是生理(晕机,吵)和心理的煎熬,因为飞机上不可以用网络,所以每次呆呆坐着,都会脑补一些不好的东西
所以这次飞机失事其实给我的打击挺大的,至少这几天我一想起来就难受,可能接下来都不敢坐飞机了,我知道飞机失事率极小,但我真的很胆小很害怕
但有一说一,比起朋友圈里那些保险公司推销,还有微博上那些卖天真的恶心热评,那些丧事喜办的营销号,那些一拥而上的无良媒体,真的正常多了
尤其是微博那些卖天真的文案,看一次恶心一次
什么“一定是下雨了所以你们都躲起来了吧”,“都给老子滚回来做核酸”等
甚至昨天黑匣子没找到,还有评论说:“小黑快出来吧,别淘气了”
?????
我真想隔着屏幕给两拳,好好说一句默哀,希望能快点找到之类的这么难吗?硬要抖机灵,觉得童真的话能赚到眼泪?还是满足你们点赞上热评的欲望?
那矫揉造作的评论,才是真的恶心,那些无良媒体明明隔着板都要钻进去,才是真的恶心,那些保险和房地产公司,连夜出广告的样子,才是真的恶心
因为你不常坐飞机。
甚至说,全中国99%的人 都会对东航MU5735无感,因为他们这辈子坐飞机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为0。
那么为什么新闻上的飞机坠毁看起来事情很大呢?
因为编辑新闻的人,审核新闻的人,甚至是管理新闻的人,他们是坐飞机的。
而且,经常坐飞机。
所以他们就会很有感,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交通工具”。
就像前段时间的“老坛酸菜”一样,你看相关部委的人关心这件事吗?
为什么不关心?
因为他们不吃啊。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因为在调查结果出现之前,这只能算是偶发性事件(上次是12年前),中国人或者人类的命运总体上并不会被这类偶发性事件所影响。相反,人类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性的问题,大的有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小的有全国中考五五分流(除北京),这些对上百万上亿人口命运的冲击远比这种偶发性事件要更有影响力。就算是汶川地震,悲剧也是背后长期的豆腐渣工程,防灾减灾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天灾本身并不值得我们去反思。
强制议题化本来就是「后现代进步者」的习惯之一。通过强行向他人灌注议题,占据他人思维空间来达到思想侵略。而对于尚未了解不便表态者,会使用「共情」借口之类实施道德绑架,借而循环论证自己的目的之正确(大是大非)。至于对方表态不彻底,那更是支持不绝对就是绝对不支持。
知乎这样的平台本来就是以提问-回答模式进行的类似帖子论坛的文字社区,那么,对于「强制议题化」,简直不要再容易。
如果想要从议程设置上进行更高一层的作战,建议多关注提问本身的动机与发起者、支持者,以及提问被推荐的权限与算法渠道。
你今天的无感来自于曾经的有感。
来自于一有灾难就用丧事喜办的套路洗地。
死人的事情是令人悲伤的。
但你还没有开始寄托哀思,就被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事儿,每个细节都有暖心之举”的媒体轰炸塞满。
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但死人却是比活人有用的。
你仅想寄托哀思,如此而已。
但每次都被感恩暖心之举打断,听着代替逝者的发言,好像他们死的应该。慢慢的你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反应已经荡然无存。
你的无感,或许解释成潜意识的恶心,更合适。
哈,你这种就属于恶意无感,说出来也是恶意说话,伤害了拥有共情能力的广大群众
拥有共情能力的广大群众就气急败坏,恨不得判你死刑:啊,你要是在那架飞机上可就不会无感了
然而在中国的另一头,某董事长面对记者答非所问,现场却没一个人敢反驳他一句,噤若寒蝉
那这些人算是恶意无感呢,还是善意无感呢?
凭什么审判这个灵魂,又不审判那个灵魂?
就凭一个是无名小卒,凭另一个有权有势吗?
对于东航空难,我迫切希望官方尽快调查事故起因,给遇难者家属以及全中国人一个交代,不要再用一些套话糊弄过去
否则失去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公信力
同时希望任何人都不要以任何目的(不论是营销还是好心),捏造、传播来源不明的文字、图像、视频资料
这是在利用共情消费死者
以及请求共情力很强的各位,请你们记忆力也强一些
在东航之前、之前的之前、之前的之前的之前,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灾难和不幸,也照样造成过无数家庭的破碎,照样引起过互联网的轩然大波,照样被某些该负责的人打马虎眼,照样最终被下一个事件掩盖,甚至丧事喜办
这样没有记忆的共情,也只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
最后,送题主一句话: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加缪写的,他有一本小说的名字,也同样是你我的名字
这个名字就叫做:
每个人的共情点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人又不是机器——即便是,它也会预设一个优先级。我所能想到最残忍的行径之一,就是以各样的名义绑架他人的情绪,以最“理性”的标准,去胁迫最不讲理的事儿。
你要知道,人的感情是不需要讲理的。
我曾经训诫自己不要再为任何生命的逝去感到悲哀,因为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非洲饥民死去,而我却对此毫无实感——这不公平!每个人的生命难道不该同等分量的沉重么?但那样我非每天悲死不可。除非我们就此承认,死亡是足以轻蔑的。
我也不该为任何人致哀,除非他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那一个。我不能越过那个更痛苦的人去给予同情,否则我的同情就是自私而“双标”的。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该向任何人致贺——除非他的确最为可贺。
或有聪明人想出了“分而治之”的办法,要求每个人以与自己关系临近的程度,来确定情感寄托的优先级。譬如你的邻人死了,你不该哭得比自己亲生父母死了更悲切——而若是遥远地界的一条狗死了,你最好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然而这同样地包含有歧视与不公:它默认孤儿不配与大家族的孩子一般享有亲情,它许可强者聚居互利,放任贫弱自生自灭。它仍旧是无端的产物,是保守秩序的维护者,是丛林法则的奴隶。它大约是可行的,但我拒绝它。
于是,我相信了感情不必讲理,甚至这不讲理的玩意正是人类价值的全部。
你该相信你的感情是不羁的、自由的、无可约束的——原谅我就爱用这些近义词。你要掌那些试图控制它的人的脸,你要用椎尖刺破那群道貌岸然者的谎言,你要嘲弄那些以蹩脚方式论证“事缓事急”的家伙,或者就在心底里嗤笑也行。
绕着真空旋转的碎石不会晓得,它们竭尽一生遵循的宇宙守则有何意义。它们的喜怒哀乐会被茫茫无垠的宇宙吞没,拾不着一片溅落的回音。它们只是附和着共鸣,引力如皮球般颠来颠去。
它们会极力咒骂挣脱了的个体,建立起又一个自娱自乐的虚伪力场。
直到不知什么来临,把这一切击碎——又或许永不来临。在此之前,你不妨把共情投递给你所愿意的那位,同饮一泓寒光,共担几分热力。即使可视的疆界里仍未有什么改变,仅仅余存远方遥遥无期的慰藉。
其实也挺正常的,没什么麻木不仁的说法。
我初见新闻是在q群,基本上那时候只是感叹一百多条鲜活的人命就这么没了。而这次还是发生在中国,如果说我对世界人民的共情能力没那么高,那中国同胞上我的共情能力就要更强一点。但尽管如此我也不至于痛哭流涕。
什么时候这种情绪有着进一步的发展呢?当天下午我下班开车回家时,在车上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失事新闻,我的心稍稍一凉。我不知道为什么从传统媒体上听到灾难信息会比网络上来的有感触。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个例。哪怕这是一个我已经知道的悲剧,但是在传统媒体上第一次听到信息时,内心还是有完全不同于在网上看新闻的触动。
当晚,朋友说,他同学在xx银行上班,他的同事刚巧坐飞机乘坐这次航班去广州开会,两名大好青年,已经随风消逝了。
我才意识到中国很大又很小,意外如影随形离我们都不远,唯有千百倍的小心才有避免它的可能。那两位青年才俊一位23,只比我大一岁。一位27,刚结婚两个月。我无法想象两位英年早逝的好同志的家人们该有多么悲痛。
23的那位逝者,让我共情到,倘若我出了意外,我的家人,父母还有多么悲伤?而27的那位逝者,本该和妻子在一起享受新婚之乐。然而新婚之夜仅仅过于两个月,夫妇阴阳两隔,逝者已逝,生者也成为了寡妇。我难以想象她该有多么悲痛欲绝。
当132这个数字具象化为活生生,但如今已经死去的人时,你的感受便会有一次刷新。
希望所有死难者离开的没有痛苦,愿他们安息。
希望所有逝者家属节哀,生活还要继续,愿他们早日走出亲人逝去的阴霾,走出悲痛。
人越大经历的生死就越多,意外那么多天天都有,天天哭就没多大意思了对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