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对国内的人说加拿大其实不好没有人相信?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想让国内的朋友们认识到加拿大的“另一面”,但似乎总有人跟你唱反调,甚至觉得你在“凡尔赛”或者“嫉妒”。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月亮”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比国内的圆。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很多人对国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宣传、亲友的分享(通常是报喜不报忧)、影视剧的描绘,以及一些经过滤镜的社交媒体内容。你想想,新闻报道里,哪个国家的新闻会天天报道自家的问题?而移民朋友呢,刚出去的时候,新鲜感、对新环境的适应、新机会的憧憬,都会让他们更愿意放大积极的一面,分享那些“我在加拿大如何如何好”的故事,至于遇到的麻烦和不适应,很多时候会选择性地忽略,或者觉得“说出来也没用,反而让国内担心”。

举个例子,可能你朋友在加拿大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冬天太冷,出门冻得跟孙子似的,而且天黑得早,总觉得生活缺少点阳光。但他在微信上发出来的,可能就是一张在雪地里开心地堆雪人的照片,配文“加拿大冬天别有一番风味!”。他不太会告诉你,为了取暖烧了多少暖气费,出门买菜冻得手都僵了。

其次,“比较”是一个很微妙的心理。 当你对国内的人说“加拿大不好”,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和你比较。如果他们觉得国内的生活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你说的“加拿大不好”就变成了一种“五十步笑百步”。他们可能觉得,既然国内也有不如意的地方,那国外的情况也未必就差到哪儿去,甚至在他们看来,你说的“不好”在国外也一样存在,那干嘛还要去?他们心里可能还有一种“我们这里也挺好的”的心理安慰。

更何况,你如果举出的“不好”,比如“收入没想象中高”、“找工作不容易”、“物价也不便宜”,这些在你看来是缺点,但在一些追求“稳定”、“福利”、“环境”的人看来,可能就不是事儿。他们觉得,即使收入不高,但生活压力小,空气好,孩子教育有保障,医疗系统健全,这些“软性”的好处,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你说的“不好”,他们可能觉得是“我可以接受的不好”,甚至是你“不够努力”或者“期望太高”造成的。

再者,“否定”别人的选择,常常会引起反弹。 很多在国内的人,特别是那些移民家庭,或者非常向往移民生活的人,他们已经为“去加拿大”这个选择付出了很多心血,比如攒钱、学语言、申请签证、离开熟悉的环境等等。这个时候,你如果去“揭穿”他们心目中的“天堂”,告诉他们“其实没那么好”,这无异于让他们觉得自己之前的付出和选择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性价比不高的。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让他们本能地去反驳你,维护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们会觉得,你就是在“黑”,或者是在“嫉妒”,所以才这么说。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移民出去,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结果你国内的朋友跟你说:“哎呀,我听说加拿大找工作特别难,而且冬天冷的要死,买菜都得坐半小时车,你们过得挺惨吧?”你听到这种话,是不是也得赶紧解释一下“其实我们挺好的,你别听他们瞎说,我们这里福利好,生活节奏慢,孩子上学方便多了……”

还有一点,你的“不好”可能和对方认知的“好”不在一个维度。 你可能更关注的是经济机会、职业发展、社会阶层流动性,或者觉得加拿大的某些政策、文化习俗让你不适应。但对于国内的朋友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安全感”、“孩子的未来”、“环境质量”、“社会公平”等等。你觉得“不好”的点,可能正好是他们认为“好”的体现。

举个例子,你说加拿大的人际关系比较“疏离”,你觉得“不够热情”,没有国内那种“哥们义气”。但对于一些渴望“个人空间”、“尊重隐私”的人来说,这种“疏离”反而是一种“好”,他们不喜欢在国内那种“过度亲密”和“人情债”。你觉得“医疗系统排队时间长”,但他们可能觉得“看病不用花大钱,而且服务态度好,比国内好多情况好多了”。

最后,“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打破。 很多人对加拿大的美好想象,已经深深植根于他们的脑海里,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和“固化”,你想要通过几句话就让他们改变这个印象,实在太难了。这就像一个人认定了一个明星很好,你非要告诉他这个明星的各种黑料,他也未必会信,反而觉得你是“黑粉”。

所以,如果你想让大家对加拿大的现实有更全面的认识,与其直接说“不好”,不如试试换个方式。比如,你可以分享一些你在加拿大遇到的具体挑战,用更客观、更细节的方式去描述,比如“刚来的时候,找工作确实比想象中要花更多时间,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和学习新技能”、“冬天的确很漫长,每天都要和雪打交道,需要一些适应能力”,同时,你也可以再分享一些你觉得不错的方面,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显得更真实。

总而言之,这玩意儿就像是你精心准备了一份“真相大白”的讲稿,但听众们早就被“童话故事”哄得团团转了,他们当然不愿意听你“破坏气氛”。慢慢来,真诚地分享,用事实说话,也许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会慢慢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对国内人说加拿大其实不好,没人信。

兄弟啊,你说错对象了啊。

你对国内送外卖的,搬家公司的,996的社畜说加拿大不好,虽然没有996,虽然收入高,虽然物价低,但就是没有上升空间,对黄人有歧视。人家反问你一句,说得好像我们这儿没有歧视一样?说得好像我们这儿穷人买得起房子一样?说得好像我在国内就能有上升空间,就能做干部一样?

但是你对国内那些有钱人,二代说加拿大不好,十有八九能得到强烈共鸣,加村,澳村之类的词肯定能脱口而出,吐槽都是类似的,比如什么送外卖送快递太慢,水管工搬家工吊儿郎当,高楼大厦太少,各种人力服务不方便,等等等等,总之一句话,在国内的“爷味”在加拿大变淡了,不是爷了,不能使唤人了。有些关系没法用了。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你所处的阶层其实是富人阶层,对于一个在国内享受惯了各种人口福利的富人,当然对加拿大各种不满,那你表达不满的时候,应该对你的同阶层人进行线下倾诉,比如,你应该在上海吃几千块的高端自助餐的时候,同三五好友,一边聊天一边黑加村,澳村,自然欢声笑语。而不是在互联网上诉苦,去说加拿大怎么怎么不好,互联网上三教九流啥人没有,而且说实话,网上的普通人,甚至穷人还是占大多数的,那么这个时候,你的诉苦,就有点凡尔赛了。人家信你? 不骂你就不错了。

生活大爆炸里,Stuart的漫画店遭遇火灾,Stuart站在废墟里濒临崩溃的时候,Sheldon还在一边喋喋不休的吐槽自己怎么怎么惨,自己的弦论研究被暂停怎么怎么样。 我们看这个画面的时候觉得很搞笑,但是题主在提问的时候,和Sheldon又有什么区别呢?

题主在加拿大学艺术,学费一年多少?5w加元差不多吧,这钱大概率也是你家人给你赞助的吧,如果你没有摊上这份能给你一年25w人民币学费的爹妈,你能出国吗?这25w人民币还只是学费,你在加拿大打工么?吃喝拉撒是不是也是家人赞助,一年生活费20w差不多吧? 也就是说,你一年要花45w人民币!

让你投胎在我的家庭里,你能不能保证你也可以在这里吐槽加拿大不好?


说实话,什么人最适合移民发达国家,有人说是有钱人,有人说是高级中产阶级,其实恰恰相反,最适合移民出去的就是两种穷人,第一种是没文化的穷人,第二种是有文化的穷人。

先说为什么有钱人和高级中产阶级不适合移民,有人说不对啊,这群人移民出去的最多,怎么能说不适合移民呢,确实如此,因为移民需要本钱,有钱人和中产阶级有一定本钱,所以也容易移民出去,但是他们移民出去之后,会有很大的落差,加拿大是讲英语的,绝大部分靠投资移民出去的人,其实不怎么会讲英语,他们出去没多久,好山好水好空气享受腻了,但是他们需要人伺候啊,在海外谁伺候他们啊?他们更愿意回国内接受人口福利的伺候。

反观没文化的穷人和有文化的穷人,他们出去之后,可以充分享受发达国家的福利,但是对于发达国家的弊端,比如人工贵,比如可能存在的歧视,他们根本无所谓,因为这些弊端在他们眼里算个p啊,他们在国内的时候也不是爷,不需要被人伺候。 但是残酷的现实是,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基础资金支持,移民很难。

user avatar

一个最高税率55%,各种开销巨大,缺乏工作机会 职业上升空间 也缺乏市场的国家,这个国家市场经济或是自由经济其实是已经接近死亡。

住在7m 豪华house富人申报年收入仅一万,还在领取牛奶金和daycare补贴,并且享受免费医疗,因为加拿大最好的医院恰好在这个区。

面对这种发展到了极致的旁氏人口供养骗局 我还能说什么??


ps 我说的是真 加拿大,这些都有新闻的

user avatar

大部分同意,逐条评述一下:

  1. 食品安全。这边是家畜是容许用瘦肉精这样的激素的(国内不容许),因为这边是不吃内脏的,激素会沉积在肝等动物内脏上。这就让喜欢吃内脏的中国人倒了血霉,要么不吃,要么花更贵的钱去别的渠道买。
  2. 据我所知牛奶金一个娃一年有6000多刀,而且是不计入税前的,这相当于一般人2个月工资了吧,你跟我说真的只够喝牛奶???
  3. 治安没国内好,有些地方有gang fire,不过比起美国天天提防着别人有枪要好多了。
  4. 空气两个月前山火的时候,PM25都快300了……平时还不错的,高处望出去十几公里清晰可见。
  5. 收入是阶梯税率,中等收入以下和国内差不多,属于基本可以无视所得税的。中产开始所得稅简直就是抢劫。国内250w的差不多能到手160~180吧,这边50w到手20w多一点,你们自己算算。
  6. 歧视方面总体上比国内好,这边歧视你的主要是老华人和一部分极右分子,如果有人歧视你,爆出来他肯定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国内歧视你的可就多了,上海人歧视,北京人歧视,当官的歧视,体制内歧视,高考加分歧视,比这边操心的事要多。
    另外一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多,不光是华人。因为这边人少,季节性的part time job很多,需要用人的时候招,不用了就辞退,想找一份长期稳定工作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任凭谁也没法说今天想找了明天就去面试后天入职。
    另外你也没必要去融入白人文化啊,现在几个大城市华人占30%以上,有自己的文化圈子。加拿大这点比美国好,美国是不管你是谁来了要适应我们的文化,加拿大是不管你是谁你爱怎么样怎么样。
  7. 靠关系的问题比国内好很多,但是有熟人推荐确实会有更多机会。
    应该这么说,国内很多地方,关系是一个必要条件,你没有关系根本没法竞争;而这边很多时候,人脉是一个很锦上添花的东西,会带给你更多的机会,而不是让你在相等的机会中碾压别人。要是你真的优秀的话,绝对不会像在国内被关系户打压。
  8. 亲人团聚这个见仁见智吧,旅游签证就能半年,探亲签证2年起。够了吧,你老和长辈粘一起不腻味吗?妈宝吗?
  9. House从50w到5000w都有,看地段和大小。一般人去市郊买个房子的成本在100w左右,和国内二线城市差不多。当然如果你要去这边的二线省买房子,那便宜多了,不过大部分人不会去吧。
  10. 贫富差距肯定比国内小,因为稅高啊……,基尼系数比国内低好多。但是也有很多好吃懒做的,看着手脚齐全年纪也不是太大,天天坐在那乞讨。咱们华人普遍勤劳,是不能理解的。
  11. 吃的东西比国内贵,用的东西大多便宜质量好,但是很多made in China的。马上要打贸易战了,可能要涨价,伤感……
  12. 遵守交规的人比国内多,本质的不同。但是华人区还是有很多野蛮驾驶的。downtown有些地方可能是因为晚上有party,有尿骚味和大麻的味道。
  13. 西人比国人open,但是不一定比国人聪明。做事风格偏循规蹈矩,不像我们比较容易找容易的路子。
    这边人读书的比例还是比较多的,可能是因为书比较贵,自己买的书含着泪也要读完的吧。

另外题主没提到的几点,我说自己感触比较深的:

  1. 这边人玩心比较重
    我看过好几次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了,穿着专业的衣服,老两口去骑行/皮划艇/潜水。还有三四十岁的大叔,路上突然就掏出一个滑板来,刺溜刺溜滑回去了。这种感觉国内小孩子才干的“不务正业”的事,这边人全年龄的都喜欢。从大到小都喜欢玩,可能是因为活得比较压力小。
  2. 各种对小孩子优惠
    可能因为人口少,各种政策鼓励生小孩子。水族馆成人年票300,4岁以下儿童免费;滑雪场金卡年卡799,小孩30。其实就是鼓励大家养小孩子,这方面好像国内是通过惩罚性收二胎基金来反向刺激的?Anyway,殊途同归嘛。
user avatar

因为你和国内大多数人所处的阶级不同。


国内绝大多数人都有中国人的特质贫穷,压根移民不了加拿大。

假如你每个月拿着5k-15k左右的工资,房子买不起,小孩不敢生,还跑到知乎上面,看到有人宣扬说中国比加拿大要好。绝对要开骂,答主sb。


假如你身价过亿,房子几十栋,把腿敲断了都下辈子不用愁,你当然想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走走。绝对觉得知乎那些吹中国比加拿大好的人是loser。


会说加拿大不怎么样的,大部分是中产,高不成低不就的。有一个落差感。


一个地方没有好不好一说的,只有适合不适合。


复更,很多人觉得我的例子不是很对,每个月5k—15k的收入的人怎么可能移民加拿大?其实这种人真的很常见的。

能移民的人,要么你家里很有钱,要么你有本事!会后悔的绝大多数人是中产阶级,移民后发生了阶级滑坡。

有一种人名字叫富二代、拆二代。他们出身的家庭很有钱,但是他自己没有多大本事(相对他们自己拥有的财富而言)。在中国,注意前提,“在中国”,靠自己本事,不靠父母的财富 人脉,那些工作能一个月能收入100k的人,这种人是精英中的精英,万里挑一,人家还真不一定愿意移民加拿大啊。

我们大部分移民普通人,哪一个移民加拿大的不是靠父母的财富,或多或少都是靠父母的财富积累才能移民海外啊。剩下的就是技术移民,家里没钱,自己很争气,英语水平要好。


以前我在广州工作的时候,真的见过这样的土豪。他是我的同事,佛山那边的富二代,上班都是开宝马上班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硕士刚毕业,男。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

我问他:“l总(我老板)给你开一个月多少工资啊?”

他答:“6k”。

我说:“这点钱够你开车的油费吗?”(ps他住广佛交界的别墅,每天开车上班)

他答:“刚毕业嘛,什么都要尝试一下!”

我说:“你海归毕业的,学历这么好,应该去大公司,找更好的工作啊”

他答:“海归分很多种的,有的是一级荣誉毕业,有的是来这里读书并完成课程。我不是那种(荣誉)”

后来,他跟他老婆,一起跑到英国去开展他的新生活了,平时偶尔回来大陆。


你们觉得单凭王思聪的“能力”(完全不靠王健林的人脉、金钱、背景),他能年薪多少?



知乎网民怎么老喜欢越级碰瓷啊。普通人就和普通人比较,穷人就和穷人比较,中产就和中产比较,有钱人就和有钱人比较,不要混淆这个概念啊。大学生和中学生比英语水平是没有比较意义的。

你在国内是医生 律师 公务员高管到了加拿大还是医生律师公务员高管吗?如果能,就移民去吧。(国内大部分医生律师高管在海外当不了医生律师高管。)

你在国内是穷人,到了加拿大还是穷人?如果能移民,就移民去吧。(大部分穷人移不了民)。

最怕是那种在国内是有钱人,倾家荡产移民,去了国外变成普通人了。

user avatar

当你已经用脚告诉大家加拿大很好的时候,再怎么样用嘴说不好也没用了。你这磨人的小妖精,身体倒是挺诚实的嘛。

user avatar

我在乎里说过很多次了,加拿大有多么多么好,基本上是移民中介带节奏炒作出来的。

我表弟就是开移民中介公司的。他的套路我十分清楚。每当国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生产事故、小孩被虐待等的新闻时候,他们就会在公众号里大肆转发,从而唤起人家对中国失去信心,寻找移民出路。

这些移民出去的人,除非在加拿大又重新上大学拿了学位的,基本很难找到好的工作。但移民这个过程是深度参与了,这套流程是十分熟悉的。于是,自己索性也干起了移民中介这一行。或者是干起了房产中介,忽悠中国人来加拿大买房子。现在的加拿大的华人房产中介广告可以说充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有的地方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我本人在加拿大留学多年,对加拿大情况十分了解。

而很多关于加拿大有多么好的信息,很多都是人为带节奏,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现在随便抓了一下这个问题下的一个答案,给大家分析一下。

-“(食品)有检测部门把关"。这句话本身没毛病,但问题在检测部门把关了吗?我对此专门查了很多资料。加拿大的食品检测流程和中国基本是一样的,首先是商家主动报送检查,通过后基本没什么事了。检测部门一般接到有人举报,才会去抽查。没有举报,绝不会出动。举报要求实名,不实名不理会。据说实名会帮你保密,这一点我是深表存疑的。因为我的电话经常会接到各种搔扰电话。另外,加拿大遍地转基因食品,而且法律规定不用主动标注,什么玉米、土豆、西红柿、菜籽油常见的基本都是转基因。现在连肉类三文鱼都转基因了。再有加拿大食品不用强制标到期日期(大超市一般会主动标,华人超市经常有不标的甚至是发霉的馒头)。

加拿大转基因三文鱼

-“不用担心自己吃了地沟油假米假面假奶”。地沟油我相信不会有,因为人工成本太高,回收和提炼起来费劲,而加拿大的菜籽油也就区区4元人民币一斤。但都是转基因。为了少吃转基因,我以前基本上买橄榄油。然而坑爹的是,福布斯报道说北美80%的橄榄油是假的

很多移民到加拿大的人,其实看英语新闻的并不多,关注的更多的是国内的新闻。因此,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反而慢了半拍。其实,加拿大婴儿奶粉在生产环节被污染的事也是时有发生。

-“超市买的菜,我家不洗就直接吃了”。我相信答主可能确实是这么干的,我是十分佩服答主的肠胃。我随便找两条新出炉的新闻,一个说蔬菜被铅污染,一个说肉和蔬菜不洗的话会导致沙门细菌感染。我见过不少人刚开始的时候说老外都直接吃啊,我也直接吃没事呀,然后直到有一天发生严重的腹泄后,就回到乖乖把菜洗干净、把肉煮熟了吃。

  • “生3个孩子,一家大小不要求吃住很好的话都够了,不用上班了”。这种现象在华人中间基本不存在,难民靠领小孩救济金熬日子的倒是有一些,不过人家一般都是6789个孩子的。虽然这么多孩子能领不少救济金(每个孩子每个月约600刀),但这么多人,我想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华人是不可能满足于过这种日子的,毕竟你认识的人中没有这么过的人,你好意思这样?
  • "有daycare补助"。daycare是托儿所。4岁之前小孩只能上私立的,全托每个月1000刀以上。4岁之后可以上公立的,不用再交学费了。绝大多数4岁的小孩无法获得任何daycare补助,除非长期患病,或者父母都上班没法照顾孩子。但是如果父母都上班或上学,即使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两人合在一起的家庭年收入都已经超过能够领取补助的条件了。于是乎,不少华人赖在ESL里面学英语(学习占时间且没收入),骗取daycare补助。
  • “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是免费教育,你就自己买些文具”。不存在的,隔三差五要交各种费用。买校服了、买书了、喝牛奶了、捐款救残疾人了、捐款救非洲失学儿童了、捐款救叙利亚难民了、送老师礼物了、坐校车去外面活动了,参加兴趣小组了,等等,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这些东西美其名曰自愿选择的,告诉我,你能不选吗?更别提课外报班了,可以说一点都不比国内少。学数学的、学象棋的、学舞蹈的、学足球的、学冰球的,没有一样不是耗时耗钱的。
  • “助学金不用还,贷款在毕业后慢慢还”。我几乎没有听到有人拿到过大学的助学金,只听说过有个别人做教学助理TA、校内兼职之内的能稍微赚点钱。这个“贷款在毕业后慢慢还”更要命,很多人上班10年后学贷都还不清。一般华人家长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背上学贷,自己辛苦点也会给孩子交学费、提供生活费(学费2-3万刀/年,魁北克省比较低,生活费1-2万刀,商学和医学非常高)。
  • “你的收入中就自动扣除够这个人一年花销的额度作为免税部分”。成人一年约1万刀免税,小孩3千。也就是成人一年收入中有5万多人民币免税,还不如我们个税起点5000元人民币。超出1万刀的部分少说也得交20%的税。而且,平常购物时(不论买什么)都要额外交13%的购物税(吃饭的话再额外加10%以上的小费),房子要每年按房价1.5%交地税。这是雷打不动的。想想你的实际支配能有多少?
  • “而是让这社会的每一个家庭能有稳定健康的日子”。据我了解,华人中有相当比例(可能有一半)的人没有牙医保险。牙齿出问题了,忍着,等下次回国的时候再看。"稳定健康",不是有些滑稽吗?

时间有限,先写到这么多吧。


关于评论区有些人说随便读一个技工,然后年薪5万刀,进入中产。岂不美哉!

不夸张的讲,他/她的一生将永远是每年5万刀左右!工作的性质决定了。

这是你们想要的吗?

乎里面已经有无数的讨论了。国内农民工搬砖、搞装修现在一个月都已经开到6000-8000了,而不少大学生还在4000-5000徘徊,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为什么大学生不愿去搬砖或搞装修呢?

因为大学生们很快就会积累工作经验,很快就会升职、跳糟、调薪。随着经历的增长,他/她的上升空间是不可限量的。而农民工呢?年复一年,干到60岁干不动了也还是那点工资(扣除经济增长因素)。

至于税前5-6万刀的工资,实际可支配多少、有多强的购买力,这又是另一个话题。

说一件有趣的事。

我们学校90年代有两个人来到加拿大留学,都取得了博士学位。一个回国了,一个留下在原来的实验室做实验员。

当时回国的那位,一年工资不到一万人民币。而留在加拿大的这位,当时的工资就已经4万5千刀。

一晃20年过去了。

国内的这位已经升上了教授,来加拿大开会,又遇上了当年的同学。

相同的是,国内这位教授现在一年工资已经30万人民币了,加拿大这位实验员的工资也涨到了6万刀,合30万人民币。

不同的是,这位教授在领域内已经小有所成,带领十几个博士硕士做研究,每年支配着数百万的研究经费,在国内国际会议上已经是叱咤风云了,眼看着就奔长江学者、杰出青年而去。在可见的未来,工资再翻一倍是大概率(即使不评上那些title)。

而这位实验员,仍然还管着那几台设备,只盼65岁的退休节点早日到来。


当然,我也见过这种的,男方跟着施工队给人换房顶,女方在超市打杂摆货。两人一年6-7万刀。至于孩子嘛,奶奶带着在家里玩,什么课外班也不参加。和男的一聊天,说:孩子长大了靠他自己啦,我们也没什么能力帮他。

挺好的啊,开心就好!

-----

有人说在国外会搞装修或手艺的过来会很好?确定吗?我到认识做木工的给人修家具,每天倒是挺忙的,就是中介要抽60%的成。不挂在中介吧,基本没人知道你。

开大货车的情形也差不多。自己接活接不到,挂在运输公司吧大把的收入又被公司抽走。

听说过加国火车司机累得睡着,结果几十节油罐车脱轨,着火,把一个小镇团灭了没?

此事并不久远,2013年事,死了47人。哦对了,你们也不太关注英文新闻的。

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在加拿大,连火车司机都是个体的,挂在运输公司名下。运输公司都是临时派单(有点像国内的快递员),跟前调度某某某去执行某趟列车的任务。结果这个司机半夜被征召,没休息好。第二天犯困。停车时没有刹死车。结果列车滑出去、脱轨,导致油罐车翻车,着火、爆炸。74节原油罐泄露,把一个小镇直接全烧没了。

这么大的一件事,铁路系统没有一个人被追责。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行机制也没有任何改变。每年发生几起列车脱轨的事也一如既往地发生(List of rail accidents (2010-present))。

今年(2018)已经发生4起了!

最新的一起火车出轨发生在一个多月前的20180717日,魁北克。

https://www.ctvnews.ca/canada/20-cars-derail-from-train-4-land-in-river-in-western-quebec-1.4016667

更早的一起发生在上一起的又一个星期前20180711日,BC省: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cn-freight-train-derails-near-pemberton-b-c-1.4743566


再次重申,很多人来了加拿大后,关注的仍然是国内的新闻。刷的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看加拿大的新闻的人并不多(加拿大的新闻也是真没劲,整天难民同性恋之类的)。像这么一件火车出轨的事情,没有人死亡,谁都不会去关心,更不会有人想着去改变什么。

你能想像在中国一个星期内发生两起火车出轨事件吗


每天从国内的负面新闻中强化自己选择来加拿大的正确性。比如海底捞底料又发现添加剂了、红黄蓝又把小孩扎针了,然后感叹,还是出来好,不然这种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殊不知,加拿大的幼儿园这种事也是一样的存在,只是他们很少看加拿大的新闻,不去关注罢了。(Daycare worker kicks child on camera)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想让国内的朋友们认识到加拿大的“另一面”,但似乎总有人跟你唱反调,甚至觉得你在“凡尔赛”或者“嫉妒”。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月亮”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比国内的圆。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很多人对国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
  • 回答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一样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保持着好奇心和热切的求知欲”这样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场合被提及,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视野和价值观,从而激.............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一些玩家,特别是那些主要玩索尼、微软和任天堂主机游戏的玩家,会对国内游戏抱有偏见,甚至认为“做网游的不算做游戏”,这背后牵扯到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业发展轨迹以及玩家群体认知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主机游戏和国内主流网络游戏在基因上.............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在议论,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要说国内对留学生意见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最直观的,“精英”光环的褪色和“镀金”心态的争议。以前,出国留学那可是凤毛麟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它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层的心理和文化结构。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并非难以理解, বরং, 很多时候是历史经验、社会现实以及集体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探究。一、 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历史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根基首先,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乐观.............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又很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买账国家发布的信息,反而对那些听起来模棱两可、来源不清的“小道消息”情有独钟?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道尽的,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承认,信任这东西,一旦崩塌了,重建起来可就难了。 想象一下,你本来对一个朋.............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有着深厚的执念,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情感和现实原因交织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 一、漫长而统一的帝制历史 “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大一统”观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了中央集.............
  • 回答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呈现出“消极抗疫”的态势,这并非简单的“不够重视”所能概括。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差异等等。要细究起来,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消极抗疫”这个词的语境。它可能指的是: 措施不力或时滞明显: 很多国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韩国,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很多人眼中,是现代、时尚、科技发达的代名词。从韩剧、Kpop的全球流行,到三星、现代等国际知名品牌,韩国的文化和产业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按理说,这样一个既发达又亲近的国家,应该吸引着大量国内民众前往打工或读书,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除了少量的韩裔群体,大多数国人对.............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反对声浪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因素。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反对俄罗斯,以及维持国际秩序对谁有好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反对俄罗斯?1. 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的挑战: 核心问题: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支持乌克.............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 回答
    国内对游戏的监管趋严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致。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潜在的社会危害与担忧是监管强化的根本驱动力: 未成年人保护: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核心的理由。随着游戏用户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玩家的增多,游戏.............
  • 回答
    中国在新冠疫情初期向意大利提供援助,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引发了中国国内对意大利的正面报道增多。这背后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官方层面的“大外宣”和战略考量: 疫情下的中国形象重塑:“负责任的大国”叙事: 疫情初期,中国是第一个面临病毒冲击的国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全球,许多国家的顶尖富豪,如埃隆·马斯克(SpaceX)、杰夫·贝索斯(Blue Origin)等,都对航天探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然而,在中国,似乎很少有国内的顶级富豪主动站出来,成为航天探索的领军人物或主要资助者。要深入分析.............
  • 回答
    关于二二六兵变,日本和国内(这里理解为中国大陆)的看法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个国家各自的叙事框架和民族记忆。日本国内的视角:一场悲剧,一次失控的改革尝试,以及对天皇的忠诚与困惑在日本国内,二二六兵变通常被描绘成一场复杂的历史事件,.............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