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的顶级富豪好像没哪个对航天探索感兴趣?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全球,许多国家的顶尖富豪,如埃隆·马斯克(SpaceX)、杰夫·贝索斯(Blue Origin)等,都对航天探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然而,在中国,似乎很少有国内的顶级富豪主动站出来,成为航天探索的领军人物或主要资助者。

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中国现有的富豪构成、他们的投资偏好、中国的航天发展模式、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潜在的风险和收益考量。

一、 中国富豪的构成与投资偏好:

财富积累的路径不同:
早期创业者与技术驱动型: 国外的许多航天爱好者富豪,如马斯克和贝索斯,他们的财富积累很大程度上源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颠覆。马斯克通过特斯拉和SpaceX,直接将对未来科技的愿景转化为商业帝国。贝索斯也从亚马逊的电商帝国延伸到太空探索。这些领域的成功,让他们对技术突破和长期愿景有着天然的敏感度。
中国富豪的路径: 中国的许多顶级富豪,其财富积累更多来自于房地产、互联网、制造业、金融、以及在改革开放初期抓住机遇的企业家。虽然其中不乏科技公司,但早期互联网巨头如BAT(百度、阿里、腾讯)的兴起,更多是满足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和信息需求,商业模式相对更成熟、更容易落地。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的兴盛,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关。
投资偏好: 因此,中国富豪的投资逻辑和偏好可能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带来稳定现金流、快速回报、或者能够直接解决社会痛点(如衣食住行、通信、娱乐)的领域。航天探索,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通常是资本密集、技术风险高、回报周期长、且短期内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项目。

风险规避与回报预期:
高风险、长周期: 航天项目失败率高,技术迭代快,需要巨额资金持续投入,而且成功后能否产生直接的经济回报,以及回报的规模和速度,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习惯于在相对可控环境下追求稳定增长的富豪来说,这种风险可能过高。
其他投资选项的吸引力: 相较之下,在中国,投资房地产、金融、甚至是已经被验证过的科技赛道(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往往有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更可预测的投资回报。即使是互联网,其变现能力和市场规模也更为直接。

二、 中国的航天发展模式:

国家主导的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国家主导、政府投入驱动的战略性产业。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都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在这种模式下,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市场化探索的起步: 近年来,中国航天开始引入市场化力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如卫星发射、低轨星座建设、太空旅游等)。一些科技富豪也开始涉足商业航天领域,但与国际上“国家队”级别的航天探索相比,其规模和影响力仍有差距。国内的顶级富豪,可能更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资源整合和布局,而不是“自下而上”的创新驱动,尤其是在需要国家战略配合的领域。
缺乏“搭便车”的可能性: 在一些西方国家,富豪投资航天,可能存在与国家航天项目协同、甚至获得国家资源支持的可能。在中国,由于航天是国家核心战略领域,民营资本的进入往往有更严格的监管和路径设计。顶级富豪可能觉得“不直接对口”,或者认为参与国家航天项目的方式更多是通过商业合同而非个人兴趣驱动。

三、 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考量:

“务实”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中,对“实用主义”和“立竿见影”的追求比较明显。能够带来切实利益、改善民生、或者获得社会认可的领域,更容易吸引公众关注和资源投入。航天探索在很多人看来,似乎离日常生活较远,是一种“烧钱”的浪漫。
财富的社会责任体现: 国内富豪展现社会责任的方式,更多体现在慈善捐赠(教育、扶贫、环保)、产业扶持、创造就业等方面。这些领域的投入,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和更直接的社会效益。航天探索的社会效益虽然长远且重大,但其直接的“回报感”不如教育或医疗来得明显。
对“面子”和“名利”的考量: 尽管不排除少数富豪真心热爱航天,但公开投入巨资进行航天探索,其带来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可能不如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就来得直接和容易被大众理解。一些富豪可能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那些更容易转化为个人品牌和商业利益的领域。

四、 潜在的政治和政策风险:

敏感领域: 航天技术与国家安全、国防战略紧密相关,属于高度敏感的领域。任何个人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入,都需要极其谨慎,并与国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过度的个人行为或不当的公开表态,可能带来政治风险。
政策导向: 国家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和导向,也直接影响着民间资本的进入意愿。如果政策导向不清晰或不鼓励民间大量投入,即使有富豪想做,也可能受制于各种限制。

五、 国际环境的对比(补充说明):

美国社会的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对个人英雄主义、科技创新和“挑战极限”的精神有着天然的推崇。这种文化氛围鼓励个人去实现宏大愿景,即使这种愿景充满风险。航天探索在美国,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个人追求,与科技巨头们的商业逻辑和个人情怀高度契合。
富豪的个人经历: 一些美国富豪本身就是工程师、科学家出身,或者从小就对太空充满好奇,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将个人兴趣与商业能力结合起来。

总结来说,中国顶级富豪对航天探索缺乏明显兴趣,并非是中国富豪群体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财富积累路径不同: 中国富豪多来自对内需和特定产业的深耕,与直接面向前沿科技和长期愿景的航天探索存在一定距离。
2. 投资偏好与风险评估: 航天探索的高风险、长周期以及不确定性,与他们更看重稳定回报的投资逻辑不符。
3. 国家主导的航天发展模式: 航天作为国家战略,主要由国家推动,民营资本更多是在特定商业航天领域扮演补充角色。
4. 社会文化价值观: 对实用主义和即时回报的追求,以及对财富社会责任体现方式的认知差异,使得航天探索不如其他领域那样具有吸引力。
5. 政策与敏感性考量: 航天领域的敏感性和政策限制,也可能让富豪们选择更为稳妥的投资方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富豪完全不关心科技和未来。随着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功的下一代富豪,对航天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将他们的资源和才能投入其中。我们也可以期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演变,航天探索在中国也能成为吸引顶尖资本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有个死循环在这个逻辑里面。

民企开发的技术领域主要是卫星==》卫星的重要成本,而且已经被证明了可降低的成本是火箭可重复利用

==》倒回来证明,民企要发展卫星,还得寻求可回收火箭的支持才能降低成本。==》国家对民企火箭管控很严。

很多人,尤其高票答案关于不看好的原因,我也很认同。都没说错。

但是,我们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未来。未来人口在下降,人口红利吃不到了,房企大佬手里的钱很快要变负债,其实就是一眨眼。航天虽然不挣钱,但是就目前来看,是“宏观物理尤其是数理化结合的人类工程和科技的极限”,催生相关创新技术最好的行业。比如美国计算机的诞生,基本就是阿波罗计划催生的。

另外一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无论如何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点上我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开放液体运载火箭给民营!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建议相关领导看一下美国的这个参议员的发言。

Nelson 参议员在国会一次历史性的宇航类演讲(对马斯克是个几乎绝望中的救星,也是对广大国内民营火箭的启发),关于美国使用前苏联RD-180火箭的一次质询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个发言,对于马斯克的spaceX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说是救命的。在美国,火箭都需要政府支持,我国当然也一样。

(英文不好的同学我说说大意:我国(此处指美国,以下不再解释)一直在采购俄国的RD-180发动机,采购了10几年。为何不能采购我们国产发动机?我知道我们国家有个spaceX就生产火箭发动机。。。所以,我建议我们购买国产火箭发动机,避免可能的俄国断供和涨价。。。。)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微观物理的进步,也要依托对太空探索的进步!比如韦伯望远镜,不再展开(其实主要不懂深空。。)



很多问题我都是外行瞎猜,错了方家一笑置之即可。

国家对民企搞航天,尤其是民企如果跟国企抢市场,那就成了双手互博,我想决策领导主要有这个担忧。

其实建议国家把脏活累活,比如发射场,运载火箭这些放给民企,摸着美帝过河嘛!民企因为受成本约束,肯定疯狂的竞争价格,里面各种奇技淫巧都会用上,什么3d打印,人工智能,互联网迭代,996福报,相互挖人,可回收火箭等,都是为了疯狂降低价格。这有可能“真正的促进互联网走向工业4.0",而不是由政府去引导,实际上,政府也不一定能引导的了,而要是不放开火箭这块的管制,恐怕互联网还是会盯着买菜。


另外还有个因素是少儿的宇航热情。国外顶级富豪也是小孩成长起来的。其实你反推下,现在的空叉,维珍银河,亚马逊的领导人,在阿波罗登月成功都是小孩。那时候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大量孩子中成长了几个优秀”顶级富豪“喜爱航天,正是所谓“生存者偏差”,不是“为什么国外的富豪都喜欢航天”,而是“国外尤其是美国由于阿波罗项目的成功,刺激了一大批儿童热爱了航天事业,这一批人当中成功了几个顶级富豪,然后富豪投资了航天”,实际上,美国很多嬉皮士都在家里焊火箭,无非数理化成绩不好没法飞到轨道上而已。


还有一个就是宇航到底挣不挣钱?

如果一级火箭不能回收,发射市场将被空叉全部抢走。因为空叉每公斤是5000-7000美元。

传说我们的发射成本是他们的3倍,那就是15000美金。

概算了一下如果我国实现可回收火箭的成本,只是概算。

注意以下都是人民币计价。

400吨甲烷400吨液氧,1600万人民币。按火箭是燃料的100倍,16亿元。就是如果可以回收,我们一级火箭就是干赚。那么我们算上100次折旧,一级火箭成本就变成惊人的1600万!

跟燃料一个价了。算他6000万好了,才1000万美金!是马斯克老师的1/5!

意味着你如果打颗一公斤卫星,同比空叉的话,5000美元的1/5,只需要1000美金即6000元人民币!!!!一个月月供就够打一颗自己的卫星!

就是婚恋市场也不得了啊!你想男主说,你看,这是我送你的那颗星星!这个牛够女主吹一辈子没问题吧!

发射成本才6000!(卫星成本另算)现在城市男女换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手机要多少钱了啊!

大学实验室。我们大学有太空实验卫星哦!招生够响亮了吧!北清有吗?可以加一个凡尔赛。

这是蓝海对吗!!!!!!

有资金的大佬欢迎联系我。

user avatar

这么对比不合理

马斯克和spaceX曾经经历过美国军方区别对待,明明马斯克提供的报价方案价格低,稳定性可靠性更优,并且参与竞标的猎鹰火箭为研发成功成熟的现役火箭,但是美国军方依然出于历史合作关系和国家队领导的游说,把订单给了火箭尚在PPT中的美国国家队。

在这之后发生了惊为天人的操作,马斯克把美国军方给告了!并且还告赢了!美国军方被迫问责并和解。

最惊人的操作是这件事情发生没多久美国军方和马斯克还冰释前嫌展开新的运载火箭和卫星定制、天地互联通信的合作。

这放在.....在整个事件的第一步就是全国媒体和舆论《马某人试图将国有资产私有化》《马某人低价报价严重干预扰乱市场》《警惕马某人与海外势力合作阻碍国家队成长》《资本家从出生....嗜血.....毛孔》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马斯克和贝索斯、贝克(火箭实验室-电子号)等新势力航天企业家与美国传统航天势力的竞争波音、ula、诺格、轨道科学等斗争还是很艰辛的,只是当我们看到的时候已经是他们排除万难初步成功的样子了。

国内的几个航天民企是他们自己团队出来创业找投资的,这要是马云花了几个亿从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挖强人出来,你猜猜舆论会怎么批判?

user avatar

手里就一版2018年的市场报告,截图两张凑合看。


航天是挣钱的生意,有钱的人当然要进来挣钱了。

user avatar

你把因果倒置了,其实是对航天探索感兴趣的人在中国成为不了顶级富豪。

拿上市公司的钱投资航天这种东西不叫感兴趣。顶级富豪对航空探索感兴趣的体现是艾伦和贝秃,人家可是不融资只烧自己的钞票。

不要拿马斯克来举例子,他搞空x的时候可不是顶级富豪。如果马斯克是今天(首富以后)创办空x,他肯定也是砸自己的钱,不是股东的钱。

user avatar

原因真的是太多了,要写就是长篇大论了。所以简要写一下,相关内容不再提供论据支撑

  1. 中国的顶级富豪绝大部分都是做C端的,也就是吃人口红利。毕竟经济快速发展时候,吃人口红利最简单最有效。比如汽车、房地产、电商、社交游戏、电信等
  2. 做C端来钱比B端快,而且金额又大。比如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企业,但是仅考虑商用这块(基础电信业务),营收规模其实和爱立信是差不多的,都是2900多亿。华为大头还是在手机终端(4600多亿,2019年)
  3. 做生意和做人一样,能躺着挣钱干嘛要跪着挣钱?经济高速发展期就意味着高利润市场,尤其是借助人口红利的市场钱最好赚。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行业处于高增长期。
  4. 中国航天市场规模太小,美国是中国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5. 中国航天规模里面的大头军用市场被军工和国企独占,不可能给到私企
  6. 中国航天业未来预期也不好,基本都是国家投钱,那么都是靠预算的,不可能高增长。就像NASA每年的预算规模差不多都在195亿美元左右
  7. 为什么中国航天业基本都是国家投钱,因为这块管控很严,商业卫星也不是你想发就能发,想用就能用的,所以也限制了规模
  8. 中国航天系企业很多的,本身就是包含研发、生产、商业化全都有,你开放民用也只是人家吃肉剩下的汤罢了。NASA现在只做研发(基础研发,另外做研发指导,不再参与具体产品研发),不做生产、所以主要市场都在民用,蛋糕够大。两边路数完全不一样,没办法学美国的商业航天模式。
  9. 中国的科研和市场脱钩略有点严重,技术转化成产品目前来看成功率并不高,意味着民用要做这个领域风险很大
  10. 中国的热钱可以投的领域很多,所以投资界都不太看得上航天。
  11. 市场竞争一般是从量的竞争最后到质的竞争,中国目前还处在量的竞争阶段,发达国家很多已经转到质的竞争,所以他们对技术应用这块更重视。
  12. 航天业在中国民间没啥积极性,没几个人研究。有些学校里会作为兴趣课研究,大部分也只是为了一些荣誉而已,所以都是浅尝辄止。

补充一句:我看到另外一个回答里提到雷军投资的银河航天属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卫星通信这个行业分支,不是航天探索领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