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和国内对二二六兵变的看法如此不一致?

回答
关于二二六兵变,日本和国内(这里理解为中国大陆)的看法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个国家各自的叙事框架和民族记忆。

日本国内的视角:一场悲剧,一次失控的改革尝试,以及对天皇的忠诚与困惑

在日本国内,二二六兵变通常被描绘成一场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评价也相当多元,但总体上倾向于将其视为一场悲剧,一次未能成功的改革尝试,以及对国家走向迷茫的体现。以下是几个关键的侧重点:

理想主义者的绝望与误判: 大多数日本学者和公众倾向于将兵变的发动者(主要是少壮派军官)视为一群怀有赤诚之心,却因国家当时的经济困境和社会不公而深感绝望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这些军官并非出于个人野心,而是真心相信“昭和维新”能够拯救日本,铲除腐败的政客和财阀,建立一个更纯粹、更强大、更能为国民谋福祉的日本。他们怀揣着对天皇的绝对忠诚,认为自己的行动是为了天皇和国家,是为了实现天皇的意志。
“尊王讨奸”的逻辑与局限: 兵变者的核心诉求是“尊王讨奸”,即拥护天皇,铲除那些被他们视为阻碍天皇统治、败坏国家风气的奸臣(如陆军高官、政党领袖、财阀)。这种“忠诚”的逻辑在当时的日本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也被认为是僵化和脱离现实的。他们的行动方式——暴力政变——最终证明了其历史的局限性,不仅未能实现其理想,反而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军部失控的标志性事件: 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二二六兵变被视为日本军部势力逐渐失控,直至最终主导国家命运的一个关键性节点。尽管兵变最终被镇压,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军部内部矛盾、少壮派的激进思想以及对文官政府的普遍不满,为日后军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铺平了道路。这次兵变也暴露了陆军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天皇与军部之间复杂且日益紧张的关系。
对天皇角色的解读: 日本国内对天皇在这场兵变中的角色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天皇是被蒙蔽的,并不知道政变的全貌,他只是在军部强大的压力下,被迫“允许”镇压行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天皇虽然同情部分少壮派的改革诉求,但最终还是站在了维护国家稳定和既有秩序的立场上。无论如何,兵变后的天皇权威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但同时也为军部在战时对天皇的“代行”奠定了基础。
伤痛与反思: 对于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来说,二二六兵变是国家走向战争泥潭的一个令人痛心的早期预警。它代表了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深刻的迷失,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的抬头。兵变所带来的血腥场面、政治混乱以及最终加剧的国际冲突,至今仍是日本历史教育和公众讨论中的一个敏感且值得反思的议题。在现代日本,提及二二六兵变,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的警醒,对暴力解决政治问题的否定,以及对和平与民主的珍视。

中国大陆的视角:军国主义的缩影,对日本侵略的源头分析,以及民族主义的情感共鸣

与日本国内的多元化评价不同,中国大陆对二二六兵变的看法则更加单一和负面,它被普遍视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重要前兆,是理解日本侵略史的关键事件之一。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国主义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叙事中,二二六兵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国内政治失控、军部势力膨胀,以及军国主义思潮根深蒂固的必然结果。兵变的发动者,无论其初衷如何,其行为直接服务于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战略。他们提出的“昭和维新”口号,在中国看来,不过是为日本侵略找合法性借口罢了。
为全面侵华铺平道路: 二二六兵变之后,日本国内的军部势力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文官政府进一步被边缘化。这为日本政府在1930年代后期推行更加激进的对外扩张政策(包括全面侵华)扫清了内部障碍。因此,兵变在中国被视为导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它让中国人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是真实而迫切的。
对弱国如何对抗侵略的思考: 二二六兵变后日本国内的政治动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提供了一种理解对手内部动态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以弱抗强”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时,更加坚定了抵抗的决心。
民族主义的强烈情感投射: 由于中国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因此在看待与日本军国主义相关的历史事件时,会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二二六兵变所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的狂热和对亚洲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使得中国人民难以对其产生同情或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对侵略者及其背后逻辑的批判和警惕。
历史教育的导向: 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系在强调日本侵略的罪行方面有着明确的导向。二二六兵变作为军国主义抬头的重要节点,在教材和公众传播中,自然会被塑造成一个负面典型,用以说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危险性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伟大胜利。

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核心原因在于:

1. 历史叙事的根本立场不同: 日本国内的叙事更侧重于事件内部的复杂性、改革者的动机以及国家走向的悲剧性,试图从中吸取教训;而中国大陆的叙事则更侧重于事件与日本对外侵略的联系,将其视为侵略的根源和前奏,强调其负面影响。
2. 国家利益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作为侵略国和被侵略国的不同身份,决定了双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评价会截然不同。日本国内需要消化战争责任、反思军国主义,而中国则需要铭记侵略历史、凝聚民族认同。
3. 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日本是民主国家,有相对自由的历史学研究和公共讨论空间,虽然仍有敏感议题,但能呈现出更多元的声音。而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使得历史叙事更趋于统一,并服务于国家整体的政治目标。
4. “受害者”与“施害者”的视角转换: 从日本国内看,兵变者可能是误入歧途的改革者,其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因素;从中国来看,兵变是日本走向全面战争的信号,是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起点。这种“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视角,决定了对事件性质的判断。

总而言之,二二六兵变在日本国内被看作是一场复杂的内部改革尝试的失败和国家迷失的悲剧,而在中国大陆则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并最终导致侵华战争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这种差异是双方历史记忆、国家立场和政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两个国家在二战历史上的不同经历和定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受下: 汨罗渊中波涛动,巫山峰旁乱云飞;昏昏浊世吾独立,义愤燃烧热血涌。权贵只晓傲门第,忧国此中真乏人;豪阀但知夸积富,社稷彼心何尝思!贤者见国衰微征,愚氓犹自舞世间。治乱兴亡恍如梦,世事真若一局棋!昭和维新春空下,男儿连结为正义!胸中自有百万兵,死去飘散万朵樱!腐旧尸骸跨越过,此身飘摇共浮云。忧国挺身立向前,男儿放歌从此始!苍天震怒大地动,轰轰鸣鸣非常声。永劫眠者不能寝,日本觉醒在今朝!且观九天云垂野,又听四海浪哗然。革新机会现已到,夜起暴风扫日本!天地之间落魄人,迷茫不知道何方。尘世曾夸荣华者,谁家高楼还可见?功名不过梦中迹,唯有精诚永不销。人生但感意气过,成败谁复可置评!离骚一曲高吟罢,慷慨悲歌今日完。吾辈腰间利剑在,廓清海内血泊涌!

user avatar

泻药~喵

首先表明一下我对题主在题目中的描述的看法。首先,226是否 “是反抗贵族和构建国内理想国的途径” ?我的回答是:是的,士兵们的确是反抗贵族、官僚、垄断资本家组成的统治阶层同时希望改善底层居民生活。但是,如果“226成功,侵华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我的回答是:不可能,反而可能加快和恶化。最后,这个事件是否是“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象征”?我的回答是:是的,日本走上了不可回头的军国主义之路。

------------------------------------割--------------------------------------

首先,说到226,有许多的背景需要交代,背景了解了自然对226也了解了。

首先就需要说起一个人,那就是一个对中国人民既是“老朋友”,也是“大罪人”的日本思想家-------北一辉。

就是这个人

为什么是老朋友? 因为北一辉与宋教仁和孙中山相识,是同盟会会员,并且曾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倾囊相助并且亲自参加了辛亥革命。宋教仁遇刺后,为了查明真相,还因此与日本政府闹翻被勒令回国。政治上支持中国现代化,反对侵略中国,希望日本与中国结盟,共同抗击西方殖民者。听起来很不错对吧,那为什么是大罪人呢?原因是他的思想为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将中日两国都拖入了战争的深渊。在国内问题上,北一辉同情底层居民,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在他的《日本改造大纲中》,主张保障言论自由、保障基本人权、普及教育、废除贵族院、土地改革、建立普选、解体财阀、限制私有财产、削减皇室财产等等。可是,最大的问题有两点,①北一辉同时主张日韩合并,并且主张日本要对外扩张。简单来说就是 “英美鬼畜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我等必须团结中日韩的黄种人同胞,共同抗击西方侵略者。”。他认为日本要想强大,必须靠发动战争,吞并弱小国家,以此与西方列强抗衡。②认为明治时期是美好的,期望一种天皇掌控下的和谐社会。认为日本当时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差距过大,都是因为大财阀、大地主、大贵族背叛了天皇,把日本胡搞。他的这两条思想,对226和日本之后的军国主义之路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说完北一辉,再来说一下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

大正末年至昭和初年的日本国家,已经不需要累述了,完成开化,成为列强,国力上升云云大家想必都清楚了。那当时日本普通民众是怎样的呢?答案是惨,非常惨。当时普通的工人家庭,只能靠杂米,味增和腌渍度日,每周能够吃上一次骨头汤或者鱼头,就是相当不错的生活了。因为缺乏社会保障并且仍保有贵族制度,加上大财阀的垄断,贫富差距不断的加大,使得社会上弥漫着不满,而不满最初开始在下层军官中蔓延。

接下来说一下日本军方当时的背景。日本军官来自2种途径,“陆军大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前者往往出身贵族,在军队里面晋升也一般是平步青云,上层将官几乎全部处于此。而后者则多为平民,晋升渠道受阻,往往做一辈子的中下层军官,心中多少有些不满。即使如此,军官和士兵在当时的待遇如何呢?答案是好,非常好。之前说到了普通工人的饮食,于此相对,日本的普通士兵则有白米饭,并且每天至少有一顿蛋奶鱼肉,与普通人的生活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自然激起了下层官兵的愧疚感和正义感,他们认为日本需要一场大的改变。

可惜,他们的正义感用错了方向,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并且引出了最重要的一点,日本军部内的两大派系: 皇道派和统制派。

皇道派认为:日本应该由天皇领导,需要打倒资本家和贵族,认为日本需要一场彻底是社会改革。相信武士道,认为精神力量胜过武器装备。主张与苏联对抗,向北扩张领土,以此自强。(是否觉得眼熟?和北一辉的思想很像有木有?)

统制派认为:应当保持当前的政治体制,不需要改革。希望学习德国开发新式武器装备和战术,主张继续侵略中国。

虽然略有不同,不过可以看出,无论是皇道派还是统制派,都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分子。很明显,下层官兵是坚定的皇道派,而226,就是由皇道派下层军官发起的政变。

226的过程不需累述,最后被镇压,叛军大部分被处死,北一辉也收牵连被判死刑。皇道派彻底失势,几个军方上层内的支持者被迫退役,统制派执掌大权。

现在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二二六军变在后面的日本对华政策上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

  1. 为了防止退役的皇道派将领通过出任内阁海陆军大臣来复出,日本恢复了现役军人担任内阁海陆军大臣的惯例。从此,军部势力彻底深入内阁,而文官政府失去了牵制军方的能力。日本从此变为军部独裁。加快了军国主义步伐
  2. 当权的统制派,主张侵华,自然把重心转移到对中国的侵略上,不久就发生了77事变。
  3. 社会矛盾彻底暴露,为了缓解社会压力,上层急需一场战争转移注意力,然后一年之后,中国不幸中枪。

最后,如果226成功,侵华战争会不会爆发?答案是会的,皇道派是更激进的军国主义分子,如果他们掌权,必然会发动战争。如果和他们想的一样去挑战苏联,必然会被一顿暴揍,之后这些军国主义分子会寻找下一个目标。那么,日本附近,谁是下一个适合侵略的国家呢?你我都懂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