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对国家的前途乐观但对人民没信心?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它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层的心理和文化结构。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并非难以理解, বরং, 很多时候是历史经验、社会现实以及集体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探究。

一、 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历史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根基

首先,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近几十年发展成就的集体记忆和对宏大叙事的认同。

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四十年,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变化的速度和规模,是史无前例的,足以让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到振奋。从温饱问题到科技进步,从国际影响力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这些层面的飞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成就感是国家强大的最直接证明,也自然会投射到对未来的期望上。
民族复兴的愿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之一。这种将国家命运与民族荣耀紧密相连的叙事,能够凝聚人心,激发集体自豪感和奋斗精神。当人们看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在经济发展上持续向前,就会觉得这个“复兴”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未来充满希望。
强大的国家机器与规划能力: 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长期战略规划并有效执行。这种能力,尤其在应对危机(如疫情初期)、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相信,只要国家有明确的目标并付诸行动,就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因此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
教育与宣传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媒体宣传都在强调国家发展成就和光明前景。这种持续的正面信息灌输,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民众对国家未来的积极认知。

二、 对人民缺乏信心:个体经验与对现状的复杂感受

然而,这种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往往与对“人民”整体缺乏信心并存。这里的“人民”并非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指“普通民众”的整体素质、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现象。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个体感受的落差: 尽管国家整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转型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等。这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不公、焦虑和压力时,很难不对同胞的整体素质产生怀疑。
道德滑坡与诚信缺失的普遍担忧: 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一些人担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诸如“碰瓷”、“医闹”、“职业打假”等现象,以及网络上各种负面信息的泛滥,都加剧了人们对社会公德、诚信意识普遍下降的担忧。看到一些负面案例,很容易将个体行为放大成群体现象,从而对“人民”整体的道德水平失去信心。
“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现象观察: 在某些领域,人们可能会观察到一些钻营、投机取巧的人反而能获得更快的成功,而诚信本分的人却步履维艰。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感受,会让人对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产生悲观。
对群体盲从与非理性行为的警惕: 在一些社会事件中,网络上的群体性情绪失控、观点极化,甚至出现非理性的攻击性行为,都会让观察者对普通民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产生质疑。人们可能会担心,在集体情绪的裹挟下,真相容易被掩盖,理智容易被淹没。
个体维权困境与对法律秩序的信心不足: 当个人在遭遇不公时,发现维权过程艰难而漫长,甚至最终无法得到公正的解决,这种对个体力量难以对抗强大的社会结构或不公正现象的无力感,会让人对“人民”作为一个整体能否通过自身力量改善社会状况而缺乏信心。
对“群众”的传统认知: 历史上,“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说法强调了民众的力量,但也隐含着“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的警惕。在一些思维模式中,“群众”容易被视为需要被引导、被管理的客体,其群体性的行为往往被看作是容易受到蛊惑、缺乏理性判断的。

三、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分裂?

这种分裂并非源于逻辑上的矛盾,而是源于观察者自身的位置和认知角度:

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差异: 对国家前途的乐观,更多是基于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发展规划和国际地位的观察。而对人民缺乏信心,则更多是基于微观的个体生活体验、社会观察和对具体事件的感受。宏观上的进步并不必然代表微观个体生活的全面改善和个体素质的普遍提升。
希望与失望的并存: 人们对国家前途的希望,是对一个理想化、进步化的国家形象的期盼。而对人民缺乏信心,则是在看到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如人意之处时,产生的失望和担忧。这两种情绪可以同时存在,甚至相互交织。
自我保护与群体归属的复杂心理: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对他人“缺乏信心”可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背景下,对国家前途的乐观是一种集体归属感的体现,而对个体行为的失望,则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底线的维护。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乐观,是对国家发展成就、民族复兴愿景以及国家强大动员能力的信任。而对人民缺乏信心,则是在快速社会转型中,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道德滑坡以及个体行为表现的担忧和失望。这是一种在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在国家层面与民众层面之间的复杂认知和情感分裂,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民调有几年了,我记得当时看过一个完整版的报道,看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选项也不附合咱国家国情呀,现在已经搜不到了完整版了,只能根据现在能找到的说说。

首先对国家前途乐观大家都没异议吧,就重点说说最担忧的事,这次民调中,全世界人民最担忧的前三项是“失业”、“金融或政治贪腐”和“贫穷或社会不公”,大多数国家都围绕这几个,而部分国家因为国情因素也略有不同,比如墨西哥担心“治安和暴力”,瑞典担忧的是“医疗”,但这些项在咱中国,要么已解决(比如治安问题),要么再解决的路上或者说是想着要解决(比如腐败、社会不公和贫困),要么有一些兜底政策(比如医疗),所以咱们国家的人民选出的三条是:“道德下滑”、“环境受威胁”和“失业”,可见“失业”才是全世界都担心的事。。。

为什么选项也不附合咱国家国情呢,因为选项中没有高房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它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层的心理和文化结构。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并非难以理解, বরং, 很多时候是历史经验、社会现实以及集体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探究。一、 对国家前途的乐观:历史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根基首先,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乐观.............
  • 回答
    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相较于国外新闻报道的普遍基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信息来源与视角差异: 国外新闻报道: 宏观视角和全球比较: 国外媒体通常更侧重于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框架下进行.............
  • 回答
    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有着深厚的执念,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情感和现实原因交织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 一、漫长而统一的帝制历史 “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大一统”观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了中央集.............
  • 回答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一样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保持着好奇心和热切的求知欲”这样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场合被提及,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视野和价值观,从而激.............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想聊聊咱们国家,有时候看到一些身边的人,或者在网上跟人交流,会觉得有些人对中国,对我们自己的国家,那了解程度,确实是……挺让人吃惊的。这不是说要批评谁,也不是要显得自己多懂,就是一种观察和感受。这“无知”吧,也不是那种故意的坏,更多的是一种信息获取的局限性,或者是习惯了某种思维模式,导致对很多事情缺.............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中国作为全球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再到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数不胜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英语教育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无数中国家庭在英语学习上倾注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从教材、课程、考试,到留学、出国培训,英语学习已经.............
  • 回答
    你的感受,我想很多人都能理解。当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显著进步时,感受到外界的审视、质疑甚至批评,是相当普遍的。这种“恶意”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确实是一笔复杂的账。中国在近代经历过屈辱,也曾相对封闭,这在.............
  • 回答
    冰岛对荷兰那场球,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冰岛那种不要命的拼劲,那种近乎野蛮的身体对抗,看得人心惊肉跳。想想看,一个人口不到34万的国家,踢出的足球竟然能让欧洲豪门荷兰如此狼狈,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偶然。欧洲那些小国的足球发展,我觉得关键在于“体系”和“文化”两个字。首先是体系。足球在欧洲,尤其是在北欧和.............
  • 回答
    2013年BBC的一项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德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普遍负面,这一结果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层面的考量是影响德国民众对华看法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引擎,其制造业的强大.............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关于美国对中国存在的敌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将这种敌意完全归咎于“害怕中国发展太快”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战略等多方面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开揉碎了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竞争与挑战: .............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是“重税国家”以及国人为何对自身所缴税款普遍不了解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信息公开等多个层面。中国是不是重税国家?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重税”以及与哪个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税收占G.............
  • 回答
    中国在新冠疫情初期向意大利提供援助,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引发了中国国内对意大利的正面报道增多。这背后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官方层面的“大外宣”和战略考量: 疫情下的中国形象重塑:“负责任的大国”叙事: 疫情初期,中国是第一个面临病毒冲击的国家.............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日本的未来,是否会是一场“悲哀”的国度,这是一个沉重且复杂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并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而从日本的经历中,中国又能获得哪些借鉴,这更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日本的“悲哀”之源:是经济还是灵魂?当人们提到日本的“悲哀”,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其长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