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扫黑风暴》中提到的美丽贷和校园贷在现实中都有原型,为什么在众多科普下,依然会有人选择非法贷款?

回答
《扫黑风暴》里头那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贷”、“校园贷”,可不是瞎编的,现实里头早就有原型了。它们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一些年轻人,把他们的人生搅得一团糟。按理说,现在科普信息这么发达,网络上随处可见关于这些非法贷款的危害和陷阱,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往里头跳呢?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把人一步步推向深渊。

1. 认知偏差与“幸存者偏差”

首先,很多人对非法贷款的认知,其实是有偏差的。

“小钱”的诱惑和低估风险: 很多时候,非法贷款的起始金额并不大,可能是几百块、一两千。对于急需用钱的年轻人来说,这点钱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咬咬牙就还上了。他们往往会低估这个“小钱”背后隐藏的巨额利息和高昂的违约金,觉得“我聪明着呢,肯定能按时还上”。这种侥幸心理很普遍。
“听上去很美好”的宣传: “美丽贷”打着“让你变美,先享受后付款”的旗号,听起来就充满了诱惑,尤其对于一些对外貌有焦虑、或者想通过整形来提升自信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捷径”显得格外有吸引力。校园贷也曾一度披着“助学”的外衣,或者承诺“低息、无抵押”,让一些学生觉得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
“幸存者偏差”的误导: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能看到一些人通过这些贷款成功解决了问题(比如完成了整形手术,或者顺利支付了学费),但很少有人会去晒那些因为非法贷款而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绝路的故事。这就造成了一种“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的认知偏差。那些成功还清欠款、似乎没受太大影响的个案,就像一个个闪光的“幸存者”,吸引着后来者。

2. 情感与心理的弱点被抓住

非法贷款的操纵者非常擅长抓住人最脆弱、最急切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爱美”心理的利用: “美丽贷”就是赤裸裸地利用了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对美丽的渴望和对自身形象的不安全感。在社交媒体充斥着完美滤镜的世界里,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和别人比较,觉得“我需要改变”。当看到别人通过整形变得更自信时,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
经济压力和消费主义: 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又渴望和同龄人一样享受生活,购买品牌服饰、电子产品,或者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这样的压力下,校园贷就成了他们“面子消费”的工具。他们可能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就被消费主义的浪潮裹挟,不得不寻求“捷径”。
人际关系的压力: 有时,选择非法贷款也并非完全是个人决定,可能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或者为了维系某种人际关系(比如答应朋友一起去旅行,但自己没钱)。这种“不能掉队”的心理,也可能让人冲动地选择借贷。
个人信息泄露与精准营销: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一些非法借贷平台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的消费习惯、社交圈甚至心理偏好。然后进行精准营销,将那些最有可能借贷的人锁定,并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广告语,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

3. 信息不对称与缺乏法律意识

尽管科普很多,但真正把信息内化,并转化为行动指导的人,还是相对少数。

信息的过滤与选择性接受: 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期望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否定自己决定或暴露自己弱点的信息选择性忽略。当看到“轻松借贷”、“快速到账”的字样时,大脑里的“风险预警”机制可能就关闭了,而对后面的高利息、暴力催收等信息视而不见。
法律意识的淡薄: 很多年轻人对借贷的法律规定、合同的法律效力认知不足。他们可能不知道非法借贷的利息上限是多少,也不知道自己在遭受非法催收时有哪些合法的权利。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不知道如何维权,甚至被恐吓住了。
对“合法性”的模糊认知: 有些平台虽然名义上是“金融服务公司”,但实际操作中却采用非法的高利息和暴力催收手段。普通人很难在第一时间分辨出哪些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哪些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套路贷”。

4. 催收手段的威慑与“破罐子破摔”

当一个人已经深陷非法贷款的泥潭后,情况往往会变得更糟。

暴力催收的恐惧: 非法贷款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其极端的催收手段。威胁、骚扰家人朋友、曝光隐私、甚至人身伤害,这些恐怖的手段,会让借款人陷入巨大的恐惧和绝望。为了避免这些,有些人可能在还不上第一笔欠款的情况下,被迫去借更多的钱来“以贷还贷”,形成恶性循环。
“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当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利息高到难以想象时,有些人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他们觉得反正已经无力偿还了,不如就此“躺平”,或者干脆逃避。这种心态恰恰给了非法贷款平台继续压榨他们的空间。
个人信息被滥用: 很多非法贷款平台会将借款人的信息卖给其他的“高利贷”机构,导致借款人被无数个平台轮番轰炸,不堪其扰,最终被逼到绝境。

总而言之,尽管科普信息充斥网络,但非法贷款之所以依然有人选择,是因为它巧妙地触及了人性的弱点、社会经济的压力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知不知道”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认知、心理、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复杂困局。那些选择非法贷款的人,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被各种诱惑和压力推着走的,他们并非不明白风险,而是当时那种绝望或贪婪的心情,让他们选择了一条看起来“可行”的、但实际上是万丈深渊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月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目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刑事犯罪。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1.1万个,封堵涉诈域名网址160万个,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