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小说《基地》中,为什么银河帝国的科技会倒退?

回答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宏大史诗《基地》系列中,银河帝国科技并非“倒退”这么简单,而是在一种缓慢、渐进且难以察觉的衰败中,其高度发达的科技逐渐失去活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难以维持和复制。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是帝国庞大结构内部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帝国统治的僵化和官僚主义。银河帝国在经历了数万年的统治后,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稳定性和既得利益远比创新和进步更为重要。帝国的统治者和管理者们早已习惯了维持现状,对于可能颠覆现有秩序的任何新技术或新思想都持谨慎甚至抵触的态度。当一个系统变得过于庞大和僵化时,它就很难适应变化,也很难进行有效的革新。

其次,科学研究的衰退和人才的流失是科技停滞的重要原因。在帝国早期,科学技术是推动其扩张和繁荣的基石,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随着帝国的稳定,科学研究的优先级逐渐下降。皇家科学院这样的机构虽然依然存在,但其研究方向可能变得狭窄、保守,或者更加注重维护现有的技术体系,而不是探索未知。更关键的是,大量的顶尖人才可能因为厌倦了官僚的束缚、缺乏挑战性的环境,或者选择投身于更“体面”的官僚职位,导致科学前沿的活力逐渐减弱。即使有新的发现,也可能因为无法通过繁琐的审批程序,或者被视为对现有权力结构的威胁而被压制。

再者,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受阻。帝国虽然广阔,但信息和技术的传播却逐渐变得低效。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银河通讯网络进行交流,但实际情况可能是网络维护的成本高昂,或者一些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被牢牢控制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普通民众难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知识的垄断,阻碍了技术在整个银河系的普及和创新。

此外,“智力过剩”与“智力依赖”的现象也逐渐显现。在帝国统治的后期,许多基础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已经被高度自动化的机器和程序取代。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公民的生活并不需要他们付出过多的智力劳动。虽然这带来了普遍的舒适生活,但也可能导致一代又一代人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帝国依赖于那些已经存在的高度成熟的技术时,一旦这些技术出现故障,或者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升级和创新,就可能因为缺乏掌握核心技能的人才而陷入困境。当一个社会过度依赖已经建立的技术体系时,它就丧失了自我革新的动力和能力。

最后,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本身就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而当帝国的经济结构变得不那么高效,或者资源分配不均时,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预算可能就会被削减,转而投入到维持军队、官僚机构和奢侈生活。这种经济上的“挤出效应”,使得真正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投资难以得到足够的支持。

因此,银河帝国科技的“倒退”,并非是指他们遗忘了制造超光速飞船或行星防护盾的方法,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技术活力下降、创新能力衰退、维护和升级能力减弱的现象。他们拥有的技术仍然先进,但这种先进性正像一座老化的精密机械,虽然还能运转,但已经失去了突破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且越来越难以被新的技术所取代或超越。这种缓慢而隐蔽的衰败,正是阿西莫夫通过银河帝国描绘的一个深刻的社会预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是剧情需要,另一方面是阿西莫夫所处的时代的科技水平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基地系列是以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兴亡为蓝本,“科技倒退”是巨型国家的全方面衰落的一部分。

出版社屡次宣称阿西莫夫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代表了人类最高水平云云,其实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很少描写后世科幻作品里司空见惯的“自我维持的自动工厂”。阿西莫夫自己写过《最后的问题》之类“到后来,人类全都没什么事可做,机器接管了一切”的故事,并称《最后的问题》是他最得意的短篇作品,但他没有将这种思路贯穿始终。

这不限于制造科技产品的工厂。

你可以用现在的知识轻而易举地改造《基地与帝国》的结尾,将“说完”那段换掉,例如这样:


[1]的声音变得轻松了。

“谢顿没有预言我的出现,那本来不算重要,我不能繁殖。但是啊,他留下了你们。所以我现在命令你们找出复制我的方法。”

贝妲:“复制你?”

“是的。作为一个有起码理性的人,你总不会想说‘在银河帝国的历史上,从未开发出复制一个生物体的技术’吧。或许精神控制不是谢顿所想的答案,但它可以是答案。”

三十年后,当新银河帝国的公民们膜拜着克隆领主们的时候,他们或许会回想起那个夜晚,一个无用的大窟窿出现在墙壁上。

从银河帝国跳到了尤里复仇成功的世界线,这也是一种世界线收束。

  • 骡可以用控制情感的超能力在他的复制人的成长过程中引导他们大力支持科技的保存与发展。这个群体可以自我增殖、可以对其他人进行引导。他们的寿命也可以被二十世纪末水准的多项技术延长。
  • 当然,“用精神控制方法普及理性之道”有内在的矛盾,但既然有谢顿的预言和之前的混乱历史作为“这种强硬措施是必要之恶”的证据,群体内部的阻力没有那么大。

阿西莫夫在五十年代初写作的时候,没有考虑怎样让骡与“人是可以被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这样简单的想法共存,更别提“基于遗传突变而来的超能力可以转入他人和各种战斗用动物身上”了。

  • 1928 年,格里菲斯实验发现,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转变成粗糙型的同种细菌,方法是将已死的平滑型与粗糙型活体混合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转型”。1943 年,埃弗里等人证实肺炎球菌的转型现象依靠脱氧核糖核酸。
  • 1953 年,赫希与蔡斯确认脱氧核糖核酸是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参考

  1. ^ 骡(Mule)是 1952 年出版的《基地与帝国》、1953 年出版的《第二基地》两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他诞生于盖娅星系,是个突变种,拥有控制他人情感的超能力,能将最强硬的敌人改造成忠诚的部下。他的存在破坏了谢顿为心理史学定下的“研究对象的随机性和自发性”的前提,直接威胁谢顿计划的有效性。他无法生育后代,所以自称为“骡”。 “骡”利用超能力和阴谋消灭了基地,建立起囊括大半银河系的政权“行星联盟”,但他的征服计划被第二基地挫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