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小说中掉书袋真的是缺点吗?

回答
在小说创作的世界里,“掉书袋”这件事,老实说,就像一把双刃剑,说它是缺点吧,有时候确实会让人皱眉,但你说它全然是坏事,又好像有点绝对了。关键在于怎么掉,为什么掉,以及掉下来的是什么。

咱们先聊聊为啥大家普遍觉得掉书袋是缺点。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它容易打断叙事节奏,破坏沉浸感。小说嘛,核心是故事,是人物,是情感的流动。当你看到一个角色突然洋洋洒洒地说出一大段引经据典、晦涩难懂的话,而这些话跟当前的情节和人物状态并没有太大关联,甚至有点突兀的时候,读者就会感觉被硬生生地从故事里拽了出来,好像作者在旁边敲着黑板,告诉你“你看,我知道这个!” 这种感觉很糟糕,像是被剥夺了自行探索和理解的乐趣。

其次,过度的掉书袋往往会显得作者用力过猛,不够自然。有时候,一些描写或者对话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学识,但这如果写得太刻意,就像是在人物脸上贴上“我很博学”的标签,反而显得虚假,少了点“真人”的味道。读者会觉得作者是在炫技,而不是在用人物的语言来推进故事。这就好像你跟朋友聊天,他突然开始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就算他背得再溜,你也可能会觉得有点怪怪的。

还有一点,就是门槛问题。有些掉书袋的内容,如果读者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可能完全看不懂,甚至产生被冒犯的感觉,觉得作者是在故意设置障碍,或者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读不进这本书。这对于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负面因素。想象一下,你读一本小说,里面时不时冒出拉丁文、古希腊哲学名言,如果你没有这些背景,那读起来是不是会有点云里雾里?

不过呢,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如果掉书袋用得好,那它就能成为小说的一大亮点,甚至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什么时候掉书袋会是优点?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服务于人物塑造。如果你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饱读诗书、学有所长的人,那么他适当地引用、化用前人的话语,就能非常生动地展现他的性格、思想深度,甚至是他当时的心境。比如,一个深思熟虑的智者,在关键时刻引用一句与当下情境暗合的古语,那种智慧的光芒和沉淀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候,掉书袋就不是炫技,而是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是角色的一部分。

其次是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有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古语或者一段典故,能够瞬间提升场景的格调,或者为故事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它可以用来点缀历史场景,增强时代感;也可以用来表达某种普适性的情感或哲理,引发读者的共鸣。比如说,一个讲述人生无常的小说,在某个情节中巧妙地引用了《道德经》中的“逝者如斯夫”,那种意境和哲理的碰撞,就能让主题更加深刻。

再者,如果作者对引用的内容驾轻就熟,运用得巧妙自然,比如是融会贯通后,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搬硬套,那么读者不仅不会觉得突兀,反而会觉得作者功力深厚,文笔老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用,就像是给小说增加了一层精致的细节,让整体的质感得到提升。

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掉”什么书。如果引用的是大众熟知的、有普适性的名言警句,或者是与故事发展直接相关、能够提供信息或启发读者思考的内容,那接受度会高很多。反之,如果引用的是极其冷门、晦涩的学术理论,或者与剧情无关的杂学知识,那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和疏离。

所以,在我看来,“掉书袋”本身并不是绝对的缺点,它更像是一种技巧和艺术。用得好,它能为小说增光添彩,丰富作品的内涵和韵味;用得不好,它就会变成累赘,破坏阅读体验。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他会在菜肴里恰到好处地加入各种香料,让味道更丰富有层次。而如果他一股脑地把所有调料都倒进去,那味道只会是一团糟。

最终,评判“掉书袋”的好坏,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它是否服务于故事,是否服务于人物,是否让读者感到愉悦和有所收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即使里面有一些“书袋”,也无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再多的“书袋”也只会是负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掉书袋很提小说的逼格。

也不是像某位答主说要冷门,冷门生僻用典,在古代都被文人诟病……


掉书袋没啥秘密

就是要使用恰当,不能硬吊。

也不一定肚子非要有啥货。

打个比方,仙侠小说主角第一次飞起来,来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个感觉就出来了呀,这也是尽人皆知并不冷门的诗句。

谁肚子里,还没这句诗了?

再打个比方:

还是仙侠主角,飞升去上界,路上随便来一句:玉树杂金花,天河织女家。

也是很通俗,尽人皆知的古诗名句。

也不需要肚里有啥货,就算没看过, 翻书还不会?

这个感觉不是也出来了?比我要逆天式飞升,是不是更有逼格?


再比如……

算了,本回答烂尾,反正也没人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小说创作的世界里,“掉书袋”这件事,老实说,就像一把双刃剑,说它是缺点吧,有时候确实会让人皱眉,但你说它全然是坏事,又好像有点绝对了。关键在于怎么掉,为什么掉,以及掉下来的是什么。咱们先聊聊为啥大家普遍觉得掉书袋是缺点。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它容易打断叙事节奏,破坏沉浸感。小说嘛,核心是故事,是人.............
  • 回答
    凤雏不死,三国棋局再变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未竟的遗憾,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星空中的陨石,即便熄灭,也依旧勾勒出关于“如果”的璀璨轨迹。庞统,字士元,这位被誉为“凤雏”的奇才,若非在那落凤坡遭遇埋伏,而是能与诸葛亮一同并肩作战,直至白发苍苍,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恐怕将远非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想象一下,当.............
  • 回答
    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特别是那些描绘中世纪黑暗与残酷景象的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鲜明的形象:浑身赤裸、肌肉贲张的刽子手。这个画面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因为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着多重象征意义和实际考量。之所以作者们乐此不疲地这样塑造,并非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实、社会心.............
  • 回答
    玩《巫师》游戏,尤其是从初代开始,你会发现游戏里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很多梗和背景故事都源自小说。为了让你玩得更明白,或者说更有味道,咱们得聊聊那些隐藏在游戏里的“家族秘辛”和“爱恨情仇”。首先,得说说的绝对是杰洛特,这个孤狼式的猎魔人,他的故事是整个系列的灵魂。但杰洛特可不是凭空出现的,他的身世和羁.............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对话的撰写绝非简单的遣词造句,它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是展现人物性格、推进情节、营造氛围的关键。想让对话“活”起来,让读者仿佛能听到角色的声音,甚至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动,你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手法。一、对话的首要原则:服务于人物和故事在动笔写对话之前,务必牢记这一点:每一句对话都应.............
  • 回答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宏大史诗《基地》系列中,银河帝国科技并非“倒退”这么简单,而是在一种缓慢、渐进且难以察觉的衰败中,其高度发达的科技逐渐失去活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难以维持和复制。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是帝国庞大结构内部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帝国统治的僵化和官僚主义。银.............
  • 回答
    古龙笔下高手如云,风流倜傥者、阴狠狡诈者、悲情英雄者,个个都各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要在其中找出“第一高手”,这本身就是个难题,因为古龙对武功的设定,往往更注重意境、心境和人物的性格弧光,而非单纯的招式威力排行榜。但如果一定要说李寻欢,那么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或者说在他所处的那个江湖中,最令人信服的“.............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宝藏,每次重读,总能挖掘出一些不曾留意的闪光点。这些“隐藏的细节”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转折,而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心体味才能捕捉到的情感、逻辑或是人物塑造的妙处。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这些年在金庸老爷子的书里,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小发现”。《射雕英雄传》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少作家确实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快、恩怨,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甚至是语言风格,暗中“映射”给那些曾经让他们“不好过”的人。这种方式既能宣泄情绪,又能保持一定的体面,同时还能让了解内情的人会心一笑。下面我就挑几个例子,尽量讲得细致一些,也尽量去掉AI那种程式化的.............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人类并没有“不感谢”执剑人罗辑,但这种“感谢”是复杂的、有条件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危机的发展,被一层层现实的残酷所掩盖,甚至转化为了别的情绪。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罗辑的角色定位与“感谢”的性质: 拯救者,而非英雄: 罗辑的“执剑人”身份.............
  • 回答
    在玄幻小说中塑造一个引人入胜且逻辑自洽的朝廷,远非简单地堆砌官职和宫殿。一个真正有效的朝廷,应当是其所处世界观下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剧情、塑造角色、反映时代风貌的关键载体。首先,你需要为你的朝廷找到一个存在的根基,这个根基通常与世界的修炼体系、历史传承、甚至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比如,一个以“灵气复苏”为.............
  • 回答
    小说改编成游戏,小说提供给游戏剧本的东西,那可真是太丰富了,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我这么跟你说吧,它就像是给游戏开发团队打下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地基,上面才能砌起那座精彩的游戏世界。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故事的灵魂和框架。一本优秀的小说,本身就包含了一个完整、有逻辑、有起伏的故事线。小说作者已经.............
  • 回答
    如何看待金庸小说爱情解读中的“夏梦论”?—— 一次深入的剖析在解读金庸笔下那些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时,“夏梦论”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这一理论认为,金庸小说中许多经典爱情的雏形,甚至其情感内核,都源自他对影坛巨星夏梦的深切爱恋和追慕。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
  • 回答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情节,像惊涛骇浪,拍打着我们的心堤,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简单的故事转折,而是对人性、命运、道德的深刻叩问,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将我们推入一个情感的风暴中心。我至今还记得,在一部年代久远但影响深远的外国小说里,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 回答
    在《射雕英雄传》中,作者金庸先生确实通过多种细节,为郭靖这个角色铺陈了他“天赋异禀”的形象。然而,到了《神雕侠侣》中,我们却能从周伯通的口中听到“郭靖还是笨”这样一句评价。这似乎构成了一种矛盾,但仔细分析,这种“矛盾”恰恰是金庸先生高明之处的体现,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红楼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绝对占据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现。 要评价它在全球小说中的地位,得从几个维度去细看,不能简单地用“伟大”二字概括,而是要深入到它到底“伟大”在哪儿,又因何与众不同。首先,从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来说,《红楼梦》是当之无愧.............
  • 回答
    《风姿物语》的时代印记:玄幻小说浪潮中的一座奇异灯塔谈及《风姿物语》,对于许多经历过中国网络文学早期黄金时代的人来说,那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犹如一座奇异的灯塔,矗立在当时还略显荒芜的玄幻小说领域,照亮了一条充满争议与想象的道路。要合理看待它在玄幻小说中的历史地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的洪流中,.............
  • 回答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魔教”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禁忌与强大的色彩。它往往是正派人士口中的邪恶代表,但细究之下,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颠覆格局、搅动风云的顶尖人物,确实常常从这“魔教”中脱颖而出。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金庸笔下的“魔.............
  • 回答
    金庸小说在海外的传播,翻译功不可没。其中,那些充满东方韵味又极具画面感的武功名称的翻译,更是考验译者的功力。这些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意,还要尽可能保留武功的精髓和艺术感,让外国读者能够体会到武侠世界的独特魅力。核心原则:意译与音译的巧妙结合在翻译武功名时,译者通常会遵循一个核心原则:意译与音译的巧妙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