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迁移学习中,只有fine-tune和基于实例的迁移可用在小样本上吗,还有其他的小样本迁移方法吗?

回答
在迁移学习领域,针对小样本任务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而你提到的 finetune (微调) 和 基于实例的迁移 (Instancebased Transfer) 确实是其中非常关键且常用的两种。但它们并非唯一适用于小样本场景的方法。事实上,针对小样本的迁移学习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更具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策略。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并扩展到其他一些重要的、同样适用于小样本场景的迁移学习方法:

1. 微调 (Finetuning)

微调可以说是迁移学习中最直观、最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深度学习模型上。

核心思想: 从一个在大规模数据集上预训练好的模型(通常是ImageNet、BERT等)开始,然后用我们的小样本目标数据集来“微调”这个模型的权重。
具体操作:
冻结部分层: 预训练模型通常包含多个层,前几层学习到的特征(如边缘、纹理)往往是通用性的,而后面的层学习到的特征则更具特异性。在小样本场景下,为了防止过拟合,通常会冻结模型的前面大部分层(不更新它们的权重),只训练最后几层(或者新添加的几层)。
端到端的微调: 另一种更激进的方式是,解冻所有层,然后用目标数据集进行端到端的训练,但使用非常小的学习率,以避免破坏预训练模型已经学到的良好特征。
调整学习率: 通常会为不同层设置不同的学习率,早期层使用更小的学习率,后期层使用稍大的学习率。
为何适用于小样本? 预训练模型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小样本数据只需要用来调整模型的“决策边界”,而不需要从头学习复杂的特征表示。这大大降低了对数据量的需求。
局限性: 如果目标任务与源任务在特征空间上有较大差异,或者预训练模型本身的设计不适合目标任务,微调效果可能会打折扣。过度微调容易导致过拟合。

2. 基于实例的迁移 (Instancebased Transfer)

这类方法的核心在于直接利用源域中的数据,并根据目标域的特点进行选择或加权。

核心思想: 并不是直接修改模型,而是通过对源域数据进行某种形式的“重用”或“重构”,使其更适合目标任务。
具体操作:
数据重加权 (Data Reweighting): 识别出与目标样本“相似”的源域样本,并给予它们更高的权重。反之,与目标样本差异较大的源域样本则赋予较低的权重。
示例: Importance Weighting,通过计算源域样本在目标域的“重要性”来调整其在训练中的贡献。例如,可以使用一个分类器来预测样本属于源域还是目标域,然后利用这个概率作为权重。
数据选择 (Data Selection): 直接从源域中选择一部分与目标域最相关的样本,然后用这些选出的样本来训练模型。
示例: Cotraining 是一种经典方法,它假设有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视角”的模型,分别在标记数据上训练,然后互相利用对方未标记数据的预测结果来增强自己的训练集。
数据生成 (Data Generation): 从源域数据中生成新的、更具目标域特性的样本。
示例: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 可以用来生成逼真的图像,理论上可以生成符合目标域分布的样本,然后与现有的小样本数据一起训练。
为何适用于小样本? 它充分利用了源域数据的“信息量”,通过聪明的方式选择或重用,间接弥补了目标域数据量的不足。
局限性: 如何准确衡量源域样本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或“重要性”是关键挑战。如果选择或加权策略不当,反而会引入噪声或偏见。

3. 参数迁移 / 特征表示迁移 (Parameter Transfer / Feature Representation Transfer)

这类方法更侧重于从源任务学习到的“知识”是如何被转移到目标任务的。

核心思想: 目标不是直接修改模型权重,而是学习一个“转换器”或“适配器”,将源模型的参数或特征映射到目标任务所需要的空间。
具体操作:
参数生成 (Parameter Generation) / 联邦学习中的参数迁移: 学习一个生成器模型,它接收少量目标样本作为输入,然后输出一个与目标任务匹配的模型参数。
示例: MetaLearning (元学习),特别是 ModelAgnostic MetaLearning (MAML) 及其变种。MAML的目标是学习一个初始化参数,使得模型能够通过少量梯度下降步骤在新的任务上快速适应。这种“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使得它在小样本任务上表现出色。
特征映射 (Feature Mapping): 学习一个从源域特征空间到目标域特征空间的映射函数,然后将源模型提取的特征通过这个映射函数转换为目标模型可用的特征。
示例: Correlation Alignment (CORAL) 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特征对齐方法,它通过对齐源域和目标域特征的协方差矩阵来减少域偏移。
子空间学习 (Subspace Learning): 假设源域和目标域的有用信息存在于某个共同的子空间中,通过学习这个子空间来迁移知识。
示例: Transfer Component Analysis (TCA) 旨在学习一个共享的特征表示(通过核方法),使得源域和目标域在该表示下尽可能的接近。
为何适用于小样本? 这些方法致力于学习一个更加通用的“迁移机制”,而不是直接适配特定模型。这使得它们在面对新任务时,即使数据量很小,也能快速找到有效的迁移策略。
局限性: 学习一个有效的迁移函数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计算资源和理论基础。模型的复杂度也可能增加。

4. 结构迁移 / 知识蒸馏 (Structure Transfer / Knowledge Distillation)

这类方法侧重于迁移模型的“结构”或“暗知识”。

核心思想: 将源模型(通常是一个大型、高性能的“教师模型”)学到的知识,以某种形式传递给一个为目标任务设计的小型“学生模型”。
具体操作:
知识蒸馏 (Knowledge Distillation):
软目标 (Soft Targets): 除了使用真实的标签(硬目标)外,还使用教师模型的预测概率分布(软目标)来训练学生模型。这使得学生模型能够学习到教师模型对不同类别的“不确定性”和“相似性”的理解,这部分信息比硬标签更丰富。
中间层特征蒸馏: 还可以让学生模型的中间层特征与教师模型的中间层特征尽可能相似。
结构迁移 (Structure Transfer): 并不直接蒸馏参数,而是尝试迁移模型本身的结构,例如注意力机制、残差连接等,并用目标数据来训练。
为何适用于小样本? 教师模型已经从大量数据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通过知识蒸馏,学生模型可以在小样本数据上快速获得类似高性能,即使它自身的参数量很小,或者训练数据非常有限。
局限性: 教师模型的设计和训练是前提。如何选择最关键的知识进行蒸馏,以及如何有效地衡量教师和学生模型之间的相似性,仍然是研究的重点。

5. 零样本学习 (ZeroShot Learning, ZSL) 和少样本学习 (FewShot Learning, FSL) 的交叉

虽然零样本和少样本学习本身不是迁移学习的子集,但它们在小样本场景下与迁移学习的方法紧密结合。

核心思想: 零样本学习的目标是识别那些在训练时从未见过(0个样本)的目标类别。少样本学习的目标是在只有少量样本(例如,每类15个样本)的情况下识别新类别。
与迁移学习结合:
属性(Attribute)或语义表示 (Semantic Embeddings): ZSL 和 FSL 通常依赖于目标类别与已知类别之间的共享属性或语义信息(如WordNet、GloVe词向量)。迁移学习可以用来学习一个能够将图像/数据映射到这个共享语义空间的模型。
度量学习 (Metric Learning): 学习一个度量函数,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样本在嵌入空间中的距离近,而属于不同类别的样本距离远。这在FSL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模型在新类别上快速建立判别边界。
图神经网络 (Graph Neural Networks, GNNs): 将类别之间的语义关系构建成图,然后利用GNN来传播信息,帮助模型学习新类别的表示。
为何适用于小样本? 这些方法提供了在完全没有或只有极少样本时识别新类别的框架,其背后的模型训练往往也受益于迁移学习的预训练知识。

总结

总而言之,在迁移学习的范畴内,虽然微调和基于实例的迁移是小样本场景下的常用工具,但远非全部。参数迁移(特别是元学习)、结构迁移(知识蒸馏)、特征表示迁移(如CORAL, TCA) 等方法,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学习更通用的迁移策略,或者巧妙地利用源域知识,都为处理小样本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理解这些方法的区别和适用场景,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小样本问题时,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不断涌现出更精巧、更高效的小样本迁移学习技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小样本迁移,指的是few-shot learning,还是目标域只有少量有标记数据的情况呢?

如果是few-shot learning,那这个领域已经很成熟了,可以直接用元学习方法来解。

如果是目标域只有很少量的有标记数据,那通常做法都是finetune,或者在finetune过程中加入一些控制机制,例如调节样本权重,动态调节学习率,加入课程学习等等。总的来说都是在finetune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操作。

这是由于目标域小样本带来了过拟合问题,使得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设计学习策略。

所以你的问题的焦点就是如何减小过拟合现象。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近期就会开源。主要思想是利用Transformer结构,插入adapter层,来避免过拟合。同时,我们采用了元学习和融合学习的方法进行小样本迁移,在语音识别任务取得了提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