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自己非常努力,却总是说别人是学霸?

回答
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明明自己起早贪黑,熬夜啃书,资料堆得跟小山似的,结果一考试,哎呦喂,那分数怎么跟别人差那么远呢?然后嘴里就开始嘀咕:“哎,人家那才是真学霸,天生的。”

我认识一哥们,叫小陈,这人可以说是拼命三郎。大学里,但凡有点拿得出手的考试,你总能看到他抱着书在图书馆里扎堆。别人打游戏,他在刷题;别人出去嗨,他在复习。可即便如此,每次期末成绩出来,他总会指着榜单上的某几个人,叹口气:“看看,人家这才是学霸的水平,我这算什么。”

他这么说,我一开始觉得,嗯,小陈就是谦虚,或者有时候考试确实没发挥好,有点沮丧。但时间久了,我发现他这“学霸”的帽子,似乎也不是随便扣的,里面藏着不少门道。

第一,是比较的对象找得太精准。 你小陈是努力,可你比的是谁?是那种平时看起来吊儿郎当,考试前随便翻翻书就能拿个A+的“天才型”学霸,还是那种自带学习光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觉钻研,成绩永远稳定在前百分之几的“稳健型”学霸?小陈大概率比的是前者,或者说,他内心深处对“学霸”的定义,就是那种毫不费力就能超越他的人。他把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天赋”放在天平两端,而且,他还故意把对方的天赋往大了掂量。

第二,是自我认知的一种“防御机制”。 想想看,当你付出巨大努力,结果却不如预期,这种落差感是不是挺难受的?承认自己不够好,这本身就需要勇气。但如果把原因归结到“别人是学霸,我不是”,这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失利找一个高尚的、难以逾越的理由。这样一来,似乎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只是“对手太强了”,自己已经尽力了,只是天赋不占优势。这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上的痛苦和挫败感,避免自己陷入“我努力了也没用”的死循环。

第三,是一种“无意识的合理化”。 有时候,人会不自觉地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找合理的解释。如果小陈承认自己努力了但能力还是不行,那他得面对自己可能不够聪明、不够适合这个领域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太伤人了。而说别人是学霸,就是把原因“外化”了,是对方本身就自带“学霸光环”,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你看,这么一来,自己的努力就变成了“在与学霸竞争”,这听起来是不是更像是一场英勇的战斗,而不是一次单纯的失败?

第四,是对“学霸”定义的误解。 很多人对“学霸”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考试分数高、学习能力强这两个层面。但实际上,“学霸”背后往往是系统性的学习方法、高效的时间管理、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甚至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心态。小陈可能只看到了别人表面上的轻松和好成绩,却忽略了他们可能也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或者拥有自己不具备的、更高效的学习策略。他只是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第五,是隐藏着一种“求之不得”的渴望。 有时候,嘴上说别人是学霸,心里可能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那样的人。这种“羡慕嫉妒恨”混合在一起的情绪,通过贬低对方的“易得性”(学霸嘛,就是容易),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不甘。他可能觉得,如果自己也能有那种“学霸”的待遇,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

所以,你看,一个人明明自己非常努力,却总是说别人是学霸,这背后可能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对学习这件事的理解偏差。他可能是在自我安慰,可能是在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也可能是在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加一种“要超越的对象”,以激发更强的动力。而他忽略的是,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往往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较,并且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

下次再听到这样的话,不妨多想想,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他这么说。这不仅仅是关于考试分数,更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努力、如何面对挑战,以及如何理解成功这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故事,我和身边的朋友讲过很多遍,现在在知乎上讲一次。

我有一个哥们儿是学霸。当然他自己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学霸。按照和他同一届的上海中学出国留学生的出路来比较,他觉得自己是压在最底层的。香槟两年本科,安娜堡两年本科,芝加哥大学的硕士,都是好项目,前一阵子在纠结是去帝国理工还是去法国高商。

在我这种普通人眼里,他已经学霸的不能再学霸了。 本科的时候一起复习数学考试,我把一个章节看完以后,他问:你复习完了?我点点头。他随手在草稿纸上出了一道题给我做,我看了四十分钟没有看出一点头绪来。然后向他请教,他看了一眼题目,又说,不好意思,数字给错了,算法比较麻烦。那时候我连怎么解题都一点思路都没有。

按照他在学校的成绩来看,这么说吧,只要是理科,他就是神。

说句真心话,他确实没有知乎上很多顶级学霸那么牛,但是用来碾压一般人,足够来回压三遍。但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神的。按他的说法,他每天那么努力那么认真的学习,达到了现在这个效果,而很多没有他努力的人却能和他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做的更好,只能证明他是个渣而已。另一方面,他很佩服文史哲都很擅长的人,他自己也很感兴趣,但无论如何都达不成什么效果。这么一看,在理科上他不是什么天才,在文科上更不是,只好不断地努力再努力,试图减少自己和真正学霸之间的差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明明自己起早贪黑,熬夜啃书,资料堆得跟小山似的,结果一考试,哎呦喂,那分数怎么跟别人差那么远呢?然后嘴里就开始嘀咕:“哎,人家那才是真学霸,天生的。”我认识一哥们,叫小陈,这人可以说是拼命三郎。大学里,但凡有点拿得出手的考试,你总能看到他抱着书在图书馆里扎堆。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恶心、自私,却又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和认知偏差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深层心理动因:自我价值的补偿与保护 低自尊的过度补偿: 许多时候,一个人极度的自负和自我美化.............
  • 回答
    减肥成功后,人确实会变得更自信,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对于那些明知自己胖,却依然选择放任自流甚至越来越胖的人来说,原因也同样复杂,绝非简单的“懒”就能概括。减肥后自信心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让我们来聊聊减肥成功后自信心为何会悄悄爬升。 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奖励”: 当你付出了努力,比如坚持运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痛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明明在旁人看来闪闪发光,能力出众,却偏偏总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根植于我们成长经历和心理构成中。咱们一点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其实,与其说“明知自己如果遇到义和团必然惨死无疑”然后去支持他们,不如说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对义和团的认识和态度是复杂的,他们的支持也并非基于对自身安全完全无视的鲁莽,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那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很多底层的情感和现实的纠葛。我们不妨敞开心扉,好好聊聊这事儿,别把它当成什么高深莫测的学术讨论,更像是坐在自家院子里,跟街坊邻居唠嗑。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很多四五线小城市确实在经历一场漫长的“静默的衰落”。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留下来的多半是老人和一些因为各种原因离不开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你想啊,咱们中国人,大家伙儿聊天,叫个“北京”、“上海”,或者自己的名字,比如“李华”、“王明”,这发音多地道、多清楚啊!可是一到了说给欧美人听的时候,哎呦喂,这嘴里怎么就变味儿了呢?“Běijīng”硬是成了“Beijing”或者带着点儿“京”的卷舌音;“Shan.............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常见。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给压榨自己的人说话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是掺和了挺多复杂的东西在里面。咱们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明白,这事儿不完全是“奴隶思维”,虽然听着挺刺耳的,但有时候确实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出于各种原因,做出的一种看起来不那么“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 回答
    有些人在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却能散发出一种“有钱人”的气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种感觉的形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特质在不经意间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外在的“包装”与“细节”首先,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关键。即使没钱,但懂得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会遇到的情况。明明英语不错,但看到游戏是中文版的,还是忍不住会优先选择,甚至有些时候明明原版玩起来更舒服,也偏要等汉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语言是个挺“大”的门槛。即使英语好,也不是说就能一秒钟理解所有的游戏术语、文化梗,更别提那.............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又令人费解的现象。我常常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些人在我看来言行举止都透着一股子“不真诚”,但他们却能左右逢源,朋友众多,走到哪儿都像个开心果;反观另一些人,心地纯良,待人真诚,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别人看,可身边却总是围着寥寥数人,甚至显得有些落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点子上,很多人觉得国漫明明在进步,怎么还有这么多人质疑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掰扯一下。1. 过去的“阴影”太深了,信任需要时间来重建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国漫曾经有过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动画产业刚起步,很多人对国漫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简陋、低幼、模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人性中理性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微妙的互动。很多人即使不相信“善恶有报”这种超自然的因果论,也明白道德准则的功利性本质,却依旧能抵制诱惑,不贪便宜,不触碰底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一、 内在的心理机制与情感驱动.............
  • 回答
    这情况确实让人纠结,尤其是在心底藏着一份长久的情感。你喜欢他很多年,而他身边有喜欢的人,但他却告诉你他没有喜欢的人,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剖开来分析一下,看看他话里的可能含义以及你的处境。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是复杂的生物,尤其在感情面前,说出“没有喜欢的人”这句话,背后可以有.............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充满战乱、饥荒、瘟疫和政治动荡的年代,人命确实如草芥一般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时代,却孕育了无数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从而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推崇备至。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英雄主义的光辉:在乱世中闪耀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绕不开的结,总有人在心里反复琢磨。明明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装着全世界的地图、攻略、美景,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云游”四海,为什么那么多人却依然选择“宅”在原地?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多好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现实。咱们先不扯那些宏大叙事,就从最身边、最实在的点点滴滴说起。首先,最直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明明有那么多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摆在眼前,为什么质疑中医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说,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问题。1. “有效成分”与“中医理论”之间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我们不可否认,现代.............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唉,这心情我太懂了!就好像辛辛苦苦煲了一锅好汤,味道鲜美,食材讲究,结果端出来却没人尝一口。文笔好、设定有创意,这绝对是打动读者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但现实却往往很骨感,能把这两点做到极致,还不火,那多半是其他环节出了点岔子。咱们一条条来掰扯掰扯,别急,一个一个来。首先,“文笔好”这个标准,其实很主观,.............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潮汕地区,尤其是汕头,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每次看到那些排队的长龙,心里都会冒出同一个疑问:“这到底凭什么呀?” 细想之下,其实没那么简单,里面水可深了。我混迹这些年,也算是见过不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些店,即使质量不咋样,还是有人趋之若鹜。首先,得说的是“情怀滤镜”。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