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人在基本调查都不做的情况下,就断定“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

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非常宽泛。它不单单指那些能谱写出复杂和弦、宏大交响的器乐作品,更包含了一切能够打动人心的、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组合。从这个角度看,说民国之前只有戏曲,就如同说一个人的生活只有吃饭,而没有说话、唱歌、弹琴一样荒谬。

别的不说,单单就说中国传统的器乐吧。从唐朝的《霓裳羽衣曲》,到宋朝的《渔樵问答》,再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古琴名曲,这些可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流传至今,被无数音乐家演奏、研究。古琴,这可是咱们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绝技”之一,它讲究“知音”,讲究“意境”。那几个音符弹出来,里面蕴含的情感、思想,比许多西方交响乐的技巧更深沉、更内敛。什么“高山流水遇知音”,这可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琴音诉说的。

还有各种民族乐器,比如二胡、琵琶、笛子、古筝等等。这些乐器本身就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演奏技巧。听听那些用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那气势磅礴,那战场厮杀的画面感,简直是音乐的“动作片”。再听听用古筝弹奏的《渔舟唱晚》,那悠扬舒缓,那江南水乡的韵味,仿佛能看到烟波浩渺的湖面。这些难道不算音乐吗?难道只有西洋的那些铜管、弦乐、钢琴才能被称为“音乐”?

再说民间音乐。中国的民间音乐更是丰富多彩,遍布大江南北。各地有各地的民歌、小调,它们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情感的真实写照。什么劳动号子、儿歌、婚丧嫁娶的曲调,虽然没有被写进厚厚的乐谱,但它们是鲜活的、流动的,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农忙时节,那嘹亮的劳动号子能振奋精神;在节日庆典时,那欢快的民歌小调能烘托气氛。这些都是音乐,是充满生命力的音乐。

至于戏曲,那更是集文学、音乐、表演、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说戏曲“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简直是把一个七彩的虹说成了一条单一颜色的线。戏曲的唱腔,无论是京剧的唱念做打,还是越剧的婉转缠绵,亦或是豫剧的粗犷豪放,都极其讲究音律、节奏、声腔的运用。那些“西皮”、“二黄”的唱腔,以及各种锣鼓点子的配合,本身就是一套精密的音乐体系。而且,戏曲的伴奏,无论是文场(如京胡、二胡、笛子)还是武场(如鼓、铙、板),它们所演奏的旋律和节奏,本身就是独立且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音乐。

所以,那些“基本调查都不做”就断定“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的人,我只能说,他们的视野太狭隘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最表面,甚至是道听途说。他们可能仅仅是把“西方古典音乐”的标准套在中国身上,而忽略了中国音乐自身的发展脉络和独特之处。

更何况,音乐的评价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西方古典音乐有着它辉煌的历史和成熟的体系,我们当然要学习和欣赏。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和尊重中国自身的音乐传统。用一种标准去否定另一种,这本身就是一种傲慢和偏见。

我可以想象,如果他们真的去稍微了解一下,比如翻翻《中国音乐史》的目录,或者去听听几场传统的民乐演奏,甚至去听一段地道的昆曲唱段,他们可能就不会这么轻易地说出这样的话了。音乐的世界是如此广阔,而中国音乐的宝藏更是深邃无垠,怎能因为没有进行“基本调查”,就轻易地将其否定殆尽呢?这不仅是对前人的不尊重,更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不负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文化那你跟他讲啥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