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是如何看待有些译员在翻译文章时,先机翻,然后在机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润色?机翻是否可取呢?

回答
关于译员先使用机器翻译,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修改润色这种做法,业内和用户中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这是一个在当下翻译行业里非常普遍但也颇具争议的现象。

支持者(或至少是理解者)的观点:

效率提升的利器: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不得不承认,机器翻译在处理大量文本,尤其是那些结构相对固定、专业性不强的基础内容时,速度远超人工。通过机器翻译快速产出初稿,译员可以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更具挑战性的部分,比如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把握语境、选择最贴切的词汇、处理文化差异和俚语等。这对于那些需要快速交付的紧急项目尤其重要。
降低成本的可能: 如果能有效利用机器翻译,理论上可以降低项目成本,从而使翻译服务对更多客户开放,或者在项目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维持服务质量。
作为“助手”而非“替代”: 很多人将机器翻译比作一个有力的助手,而不是一个完全替代人工的工具。它能帮助译员克服语言障碍,提供一个初步的“素材”,然后由译员进行“精雕细琢”。就像画家会先用炭笔勾勒轮廓,再用颜料细致描绘一样。
提升初稿质量: 相比于从零开始,机器翻译能够提供一个连贯的、有初步语法的文本,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译员更快地进入翻译状态,避免了“第一句话怎么写”的困境。
对某些类型文本的适用性: 对于一些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风格要求不高的文本,如产品说明书、技术文档的非核心部分、内部参考资料等,机器翻译加人工微调,或许就能满足基本需求。

反对者(或质疑者)的观点:

对质量的担忧: 这是最普遍的担忧。机器翻译即使再先进,也难以完全捕捉原文的细微之处、情感色彩、语气的微妙变化以及作者的个人风格。修改机翻错误的工作量有时甚至比直接重译还要大。如果译员对机翻的错误判断不足,或者修改不充分,最终译文的质量会大打折扣,可能出现生硬、不自然、甚至误导性的表达。
“劣币驱逐良币”的隐忧: 如果客户只看重价格和速度,而不注重翻译质量,那么使用机翻加人工的方式可能会成为一种主流,从而挤压那些坚持纯人工翻译、追求极致质量的译员的空间。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整个翻译行业的平均质量下滑。
对译员专业能力的误读: 有些人认为,真正的翻译是译员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的独立创作,而不是简单地“校对”机器的输出。如果一个译员长期依赖机翻,可能会削弱自身的语言敏感度和创造性。
著作权与责任归属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学术、文学等领域,译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者的声誉。过度依赖机翻,一旦出现严重错误,责任的界定可能也会变得复杂。
“润色”的界定模糊: “修改和润色”的程度有多深,这个界限很难界定。如果只是修正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和词不达意之处,那还算可以接受。但如果需要对整个句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甚至重新组织段落,那就几乎等同于重译了。

关于“机翻是否可取”的更深入探讨: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和“使用在何种场景下”。

可取之处:
作为辅助工具,提高效率是可取的。 如果译员有足够的能力辨别机翻的优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质性的提升,那么它就是一个强大的生产力工具。
在低语境、非关键性文本上可适当使用。 例如,阅读一篇外文文献,了解其大概意思,或者翻译一些内部交流的非正式文本。
帮助译员理解陌生领域或语言。 在翻译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时,机翻可以帮助译员快速建立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和术语认知。

不可取之处(或风险):
盲目依赖,忽视质量。 如果将机翻的输出直接当作成品,或者修改不充分,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用于高风险、高要求的文本。 例如文学作品、法律合同、重要政策文件、商业广告语、需要高度情感传达或文化敏感度的内容。这些文本对语言的精准度、风格、文化适应性要求极高,机翻往往难以胜任,一旦出现错误后果严重。
“欺骗”客户。 如果不事先告知客户使用了机器翻译,而是以全人工翻译的名义收费,这无疑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

总结来说,我认为:

目前来看,将机器翻译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人工,是许多专业译员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这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这种做法的可取性高度依赖于译员本身的专业能力、对机器翻译的判断力、修改和润色的质量以及所翻译文本的类型和对质量的要求。

一个成熟的译员能够清楚地知道机器翻译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懂得何时可以借助它,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需要介入。他们会把精力放在那些机器翻译“力所不及”的部分,例如:

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情感和弦外之音。
处理那些充满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词语和表达。
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下自然流畅,具有同样的感染力或说服力。
对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行严格把关。
根据目标读者和使用场景调整语言风格。

所以,与其说“机翻是否可取”,不如说“译员能否有效地利用机翻来提升其翻译工作”。一个高水平的译员,即使使用了机器翻译作为起点,最终产出的译文依然会是经过深思熟虑、匠心独运的。而如果译员本身水平有限,即使是纯人工翻译,也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关键在于那个“人”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重要。

重要的是结果,你管人家怎么翻呢,如果用这种方式又快又好的完成了,那有什么好看待的,那人家就做得对啊。如果这种方式错误百出效率还低,那当然该骂了。

user avatar

从机翻原理上谈谈这件事。

主流模型用的训练集,大多是全领域全面向的。主要是日常生活口语和报章杂志。所以,一个很有趣的方向是翻译人员的自训练。

什么是翻译人员的自训练呢?打个比方,把机器翻译模型看成输入法软件,比如谷歌输入法或者搜狗输入法。这个软件会根据一个初始的词库(对应机翻模型的训练集),判断你敲键盘时要的是什么文字。

现在的机器翻译模型,为了照顾所有人的需求,初始“词库”都是一样的。并不会为了某个领域或某个风格的文字做更多的努力。所以你要翻译法律文件、日常对话或者文学作品,可能感觉就不一样,有的机翻结果改起来更顺手,有的机翻结果改起来不顺手。

但是,作为翻译人员,你的翻译工作实际上就在更新这个“词库”。如果你把你翻译的作品加到这个“词库”里,把你校正过的文字作为目标,让模型再次训练,它就会更切合你的想法。久而久之,这个模型就会学习你的风格,学习你的偏好,犯更少的错误。

所以,看待机器翻译,没有必要把它看成一个好像很庞大的未知机器,而应该把它看成一种输入法,一种辅助写作的工具。掌握了机器翻译理论,自己搭建机器翻译模型,翻译人员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在培养一个助手。比如从某个基准模型出发,为文书类翻译专门训练一个模型,为小说翻译训练另一个模型,为日常对话再训练一个模型……每个模型对应一个门类、一个专业领域。这样,机器翻译模型就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得心应手”。

如果翻译专门领域的人士主动进到机器学习领域,会给这个领域带来更多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