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恒大称有关「破产重组」言论失实?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
关于恒大所谓的“破产重组”言论失实,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演变中的故事,理解真实情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破产重组”在法律和商业语境中的含义:

破产 (Bankruptcy): 通常指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履行债务,需要通过法律程序清算资产并分配给债权人的过程。这往往意味着企业的终结。
重组 (Restructuring): 指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时,通过与债权人协商,调整债务结构、资产配置、经营策略等,以期摆脱困境并恢复经营能力的过程。重组可以是债务重组(如展期、降息、债转股等)或运营重组(如出售非核心资产、优化业务流程等)。
破产重组 (Bankruptcy Restructuring / Reorganization): 这是破产和重组的结合。在一些国家(如美国),破产法允许企业在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进行重组,目的是在法院的监督下,通过债务减免、资产出售、引入新投资等方式,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恒大官方称“破产重组”言论失实,这通常意味着:

1. 不符合法律上的破产程序: 恒大可能没有主动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也没有进入破产清算或破产重整的法律程序。
2. 对外宣传的策略: 官方的表述是为了维护公司形象、稳定市场信心、避免引发更严重的挤兑和恐慌。

那么,恒大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破产重组”的传闻,而官方又予以否认呢?

恒大地产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就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具体表现为:

1. 巨额债务: 恒大集团及旗下公司积累了巨额的有息负债,包括银行贷款、债券、信托、供应商欠款等,总额一度高达万亿人民币。
2. 流动性枯竭: 由于销售大幅下滑、融资渠道受阻、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收紧等原因,恒大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无法按时偿还到期债务。
3. 债务违约频发: 恒大多次未能按时支付境内外债券的利息,被多家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并面临多家债权人的法律诉讼。
4. 资产出售与股权变动: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恒大曾尝试出售部分资产(如物业服务公司、部分股权等),但效果有限。同时,其重要资产如恒大汽车和恒大物业的股权也发生了变动。
5. 保交楼压力巨大: 恒大集团承诺要完成数百万套期房的交付,但由于资金问题,很多项目停工烂尾,给社会稳定和购房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政府部门因此也高度关注并介入处理。

关于“破产重组”言论的出现和官方的否认:

传闻的来源: 恒大如此巨大的债务规模和持续的违约行为,使得市场和债权人普遍认为其难以独自走出困境。在商业实践中,当一家企业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时,“破产重组”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因此,关于恒大“破产重组”的猜测和讨论一直存在,并且在特定时间点会因为某些事件(如大规模的债务违约、重要的资产被强制执行、重要的债权人提起诉讼等)而变得更加集中和强烈。
官方否认的理由:
避免恐慌: 一旦官方承认“破产重组”,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挤兑、供应链断裂以及购房者信心彻底崩溃,使得本已严峻的局面雪上加霜。
争取时间与空间: 官方否认并非意味着问题不存在,而是希望在不公开宣告破产的情况下,争取时间与债权人进行谈判,寻求债务解决方案,例如债务展期、债转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
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恒大可能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化解危机,例如出售资产、引入外部资金(尽管迄今为止效果不佳)、与境内外债权人进行非公开的债务重组谈判等。官方的否认也是在为这些努力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重组”而非“破产”: 即使恒大最终进入了法律意义上的重组程序(例如中国的预重整或重整),官方也可能将其表述为“债务重组”或“化解流动性危机”,而不是直接使用带有负面色彩的“破产”字眼。在中国语境下,企业主动寻求重组的法律程序与纯粹的破产清算在观感上是不同的。

真实情况更可能是:

恒大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流动性危机中,并且在积极寻求债务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与境内外债权人进行债务展期和重组谈判: 试图通过与债权人达成一致,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甚至部分债转股,以减轻短期偿债压力。
出售资产以回笼资金: 继续出售非核心资产,尽管出售的规模和效率受到市场环境和资产本身的限制。
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寻找能够提供资金和战略支持的新股东,但这需要恒大自身能够展示出清晰的重组路径和潜在的盈利能力。
与政府部门协调: 政府部门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购房者利益的考虑,可能会介入协调,推动恒大完成“保交楼”任务,并间接影响其重组进程。
法律层面的“重组”而非“破产清算”: 即使最终恒大进入了法律意义上的重组程序(如中国企业通常会尝试的“预重整”或“重整”),这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破产清算,而是希望通过法律框架下的重组,让企业能够继续运营,并偿还部分债务。

总结来看:

恒大官方否认“破产重组”言论,更多是一种对外沟通策略和法律操作上的表述。真实情况是,恒大正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和巨额债务问题,并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来化解危机,这其中就包含了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的努力。这种努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采取法律框架下的重组程序,但官方的说法倾向于强调“化解风险”和“重组”,而不是直接承认“破产”。

整个事件的走向取决于其能否成功与债权人达成一致、能否引入新的资金、以及能否有效推进“保交楼”等关键任务。目前,恒大的情况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其未来走向仍是市场高度关注的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来那只黑天鹅就是恒大

user avatar

不是说恒大哦。

一个著名开发商烂尾楼,曾经一度有一些“好”消息,发的满网都是。

办案的过程中,市委、法院还有战略投资人的会议上,战投再三强调,要求律师对战投的名称“保密”。就很奇怪,我说 你们投资烂尾楼的消息满网都是,为什么要求我们保密呢?

战投就恨恨地说,那都是某某某(开发商老总)特意找了自媒体在网上发的消息,我们已经打官司起诉了!

开发商没钱,所以烂尾。也正因为他穷了,就穷的只剩下一张嘴(还有公章合同章)。所以他就要用好这张嘴,真消息、假消息,只要消息对他有利,他恨不得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几毛钱用于宣传。

“换总包”“只是和施工方有纠纷”“有新的战投”“还有一块地”“还有很多资产”这些小道消息,往往就是从开发商这传出来的。


破产重组这事,法律上开发商是可以自己申请,但是,是否进入程序,还需要法院(政府)点头。

开发商要破产这个消息放出来,普通人听上去就认为房没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个谣言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引起社会恐慌,而这个恐慌正是政府的烦恼,也就成了开发商的一大筹码。

他可能要破产,甚至他15号要破产,这么准确的消息一般都是他自己故意放出来的。其实是隔山打牛,对政府喊话。

意思就是我要死了,你必须救我。

那官方是怎么回应呢?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指出,恒大集团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保持经营稳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依法依规做好重大事项真实信息披露,不传播并及时澄清不实信息。

什么叫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就是说这是国家政策,就是要淘汰你这种玩命用杠杆不管不顾的地产商,避免系统性的风险。

什么叫努力保持经营稳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就是讲你赶紧把你私藏的钱吐出来盖房子,别惹事。

什么叫依法依规做好重大事项真实信息披露,不传播并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就是讲你不要造谣,我知道话都是你说的,你赶紧给我保证你不会申请破产吓唬平民百姓。违法造谣我可是可以抓你进局子的,所以叫依法依规。


话说回来。

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讲,其实更现实的并不是政府去救地产商。反而,地产商破产,地产商死掉,对小业主是个好事。我这里说的破产,不是说他没钱了叫破产,而是实打实的进入法律程序,开发商的章子被法院拿走,让律师法官去料理他的后事。

开发商也没嘴可用了,惹不出什么事,而且他除了嘴以外,最有力的武器其实就是那个章子,章子就是他的搅屎棍,你什么级别的战投来了,开发商都敢开价,别看我惹了这么多麻烦,但是资本家就是认钱的,能多一块钱就是一块钱。

所以早点把开发商的章没收拿到法官手里,反而是最靠谱的事情。

接下来,在他死之前,小业主无非就是等着各地慢慢化解开发商留下的烂摊子。烂尾固然是高概率事件,但是如果不能重组,至少还可以通过破产程序解决普通人的住房问题。

要知道今天法律上对小业主来说最有效的武器,叫业主优先权,或者说购房人优先权,就是讲只要你支付大部分购房款,你的权利就优先受到法律保护,而这个业主优先权在什么程序里落地呢?一般就是在破产程序中落地,执行程序反而是先到先得。也就是说,开发商死了,房子可能就盖起来了,开发商不死,反而很容易拖下去,剩余货值容易被司法效率更高,更早起诉的债权人保全查封。

他死了,业主优先于银行(因为法律保护业主),他不死,银行就很大概率优先于业主(因为他们下手更快)。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是他比较适合放在这里。

也正是因为有不少开发商一直不死,烂尾楼才十年、二十年的烂下去。

如果真的是为国家着想,开发商就该痛痛快快早点死。

开发商死了,业主才有活路。

user avatar

又想起了2015年知乎那个搞玄学的,说这一批地产老板里下场最好的是王健林。那时候除了他大家都没出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