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之后无大师”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为什么呢?

回答
“民国之后无大师”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甚广。要说它是不是“真的”,这得看你对“大师”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你衡量的是哪个领域。但如果从一个普遍的、带有怀旧色彩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确实觉得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仰、影响深远的人物,而之后就很难再见到那种横跨多个领域、同时又能在各自领域达到巅峰的“大家”。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倒觉得有几个层面可以掰扯掰扯:

1. 特殊的时代背景与人才的涌现:

首先,民国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帝制到共和,从传统到现代,这是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动荡不安的时代,往往是思想碰撞最激烈,也最容易激发出个体潜能的时候。

开放与融合: 民国初年,国门打开,西方的思潮、科学、艺术、教育体系如潮水般涌入。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也面临着被重新审视和继承的挑战。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更激进的“全盘西化”的争论,本身就孕育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家。
教育的重建与海外求学: 民国时期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建立了一大批新式学堂。更重要的是,公派留学生制度的建立,让无数精英有机会前往西方最顶尖的大学深造。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新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范式。比如,钱锺书在牛津、燕京大学学英文;陈寅恪在哈佛、柏林学历史语言;梁实秋在美国留学;这些经历都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社会的需求与激励: 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家和社会对有识之士、栋梁之才的需求是无比迫切的。这种强烈的社会召唤,加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单一方面,而是愿意在多个领域探索,试图为国家找到出路。

2. “大师”的特质:跨界与整合能力

我们常说的民国大师,往往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具备某种程度的“通才”气质。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厚的造诣,还能对其他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学贯中西,古今贯通: 比如,像钱锺书这样的学者,一方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学、哲学、历史也有深入研究。他能用西方的方法来解读中国经典,也能用中国式的智慧来审视西方文化,他的《围城》更是将中西文化在个人命运中的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史哲不分家: 在那个时代,很多学者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划分。比如,一些历史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文学家;一些文学家对哲学和美学有很深的理解。陈寅恪先生在史学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但他对语言学、佛学、甚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也显示了他超凡的学识广度。
思想的深度与原创性: 这些人物提出的思想,往往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经过了深刻的思考和消化,并且带有原创性。无论是梁漱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反思,还是胡适提倡的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抑或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影响力,并且至今仍然有讨论的价值。

3. 个人风格与人格魅力:

除了学识,民国大师身上还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他们作为“大师”的形象。

风骨与独立思考: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知识分子保持着一种独立的风骨,不轻易屈服于权势或潮流。他们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可能付出代价。这种独立精神和道德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他们“大师”光环的一部分。
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 很多民国大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启发。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常常成为一段段佳话,流传至今。比如,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的激情澎湃,对学生影响深远。
文化的象征意义: 在现代社会,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很难再同时在多个领域达到极高的成就。而且,媒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也让“大师”的形象变得更加碎片化。民国大师之所以被怀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象征着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曾经拥有的那种高度和广度,以及那种“士”的风骨。

那么,民国之后就“无大师”了吗?

我觉得不能这么绝对地说。只是说,“大师”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人才培养方式以及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科的细化与专业化: 现代社会,知识体系庞大且高度专业化,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顶尖,更别说跨越多个领域了。这种分工,反而使得很多领域出现了非常杰出的专家,但他们可能不像民国时期的某些大家那样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或跨界能力。
传播方式的改变: 以前,少数几位大家的声音可以通过有限的媒体渠道传递给广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一种集中的影响力。现在信息爆炸,各种声音层出不穷,要形成那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很难。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对“大师”的评价标准可能也更加多元和复杂,不再仅仅是学识的渊博,还可能包括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对新技术的掌握、对国际化视野的体现等等。

所以,与其说“民国之后无大师”,不如说“民国时期的大师类型”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杰出的、有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被称为“大师”的人物出现。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影响力范围和评价体系,可能与民国时期有所不同了。

总而言之,“民国之后无大师”更多是一种对特定时代文化现象的追忆和感叹,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学识广度、思想深度以及人格风骨的一种理想化期待。这种期待,或许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成为大师,除了德艺双罄(苍老师,我没说你)之外,还要对社会起到回馈作用。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等,再比如孔老夫子建立的道德体系沿用了2000年。总之,大师应“索取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如果只知索取,不知回馈,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那就不能称之为“大师”,只能称之为“文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胡适。

新中国不产大师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义务教育普及了,水涨船高,想脱颖而出太难了。

在民国,小学毕业就算是知识分子了。

高中毕业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读个博士妥妥就是大师啦。

当时90%的人都是文盲,当然你说啥就是啥,别人也没法反驳。

如今网络这么发达,错了字,点错个小数点,就有一堆人不停的骂,还想当大师,做梦去吧。

user avatar

是真的。



要知道,在 “民国之后无大师” 论者眼中,民国大师指的绝不是詹天佑、侯德榜等造蛋糕的理工知识分子,也不是追求国家民族和人民权益的鲁迅、郭沫若等左翼知识分子,而是具备以下特征的知识分子精英:

1、阶级属性上,是地主的幺娃,军阀的侄子,官僚的胞弟,买办的堂兄;

2、政治立场上,认同、乐享国家贫弱、人民痛苦但优先维护锦衣玉食之精英阶级利益的民国精英政治体制;

3、专业分布上,是 “ 茴字有168种写法 ” 的“ 治国平天下之学 ”;

4、经济收入上,作为 “ 民族良心 ” ,月收入是没良心们的37.5倍至600倍不等;

5、拍照pose上,能与地主阶级利益的最高代理人相邻而坐,翘腿释然,一副 “ 老子怕你?你还不是靠老子们的爹才走到今天?你敢不厚养老子试试? ” 的姿态。




而民国之后:

1、地主阶级没了

2、造蛋糕成为显学

3、收入与 “ 没良心的暴民 ” 们一度相差无几

4、只能望着锦衣玉食前辈的翘腿照和中央研究院的合影流泪叹息。



民国之后,是真的没有这样的 “ 大师 ” 了。




user avatar

自然科学方面本朝自然是比民国强的,毕竟自然科学是用钱和和平砸出来的。但是,两弹一星的元勋,大多都在民国时期接受过教育。

不过在某些方面,民国的确有一些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

比如政治家,军事家

是在民国时代锻炼出来的。

总的来说,民国就是一个:

权力(在遇到权贵和洋大人的时候就)有边界,法律(在对付屁民的时候就)有作用,(洋大人和四大家族的人的)人权有保障,穷人(造反就)有活路,青年有(推翻三座大山的)理想的伟大的豪杰辈出的时代。

user avatar

来来来理工科的学历:
竺可桢:伊利诺伊大学本科,哈佛博士
李政道:西南联大本科,芝加哥大学博士
杨振宁:西南联大本科,芝加哥大学博士
丁肇中:密歇根大学本科、博士
钱学森:交大本科,MIT硕士,加州理工博士
钱伟长:清华本科、多伦多大学硕士、博士
童第周:复旦本科,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
李四光:伯明翰大学硕士
华罗庚:剑桥博士
茅以升:康奈尔硕士,CMU博士
梁思成: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硕士
苏步青:日本东北大学博士
这明明是英国美国日本的大師好不好。

现在虽然没有所谓的“大师”,但是大师级的研究一点不少啊。
关键是你不懂啊!
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什么是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
我要是跟你讲是给电脑提速的和治癌症的你是不是就懂了?
但是媒体不懂啊!不懂他就觉得没吸引力,没吸引力他就不发,不发你就不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傻傻地在这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了。
科研工作者不需要大师的标签,也不需要你知道他的研究成果,真的。他们只需要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user avatar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

拉倒吧!

民国那帮大师还不如本师太我,

数学考个位数甚至零分

都能进清华、进北大,当大师?

抱歉,这种大师在华科车载斗量!

例如:




这位都是什么鬼?

数学零分?唯一客观评价的科目零分?

作文满分,有评分标准吗?

而且为啥总是胡适去闹的?

我就很怀疑这姓胡的是不是收了黑钱,

先是要改数学分的老师作弊,

再去校董那里闹腾.......

别给我说高风亮节,

现在管这么严都有人招生收黑钱,

那时可是民国唉!

我们不看过程看结果,

这几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一针一线还是一砖一瓦?

那时候是有诺贝尔文学奖的,

怎么也没见这几位像莫言一样去拿?

不说多的,在我们华中科技大学,

一所理工科的学校,

人文社科比他们好的一抓一大把,

别说欧阳康教授这种,

这帮家伙哪怕给夏增民老师提鞋都不配!

不服气的去看看这两位老师的学术成果和影响力吧!


更新,找到一张清华的数学卷子

1933年清华入学试题曝光!你能考多少分?民国各大名校试卷一览!

不会做的举个手......


再更新,

有人说罗家伦和吴晗资料有瑕疵,

我先改了,有空我自己去查查文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之后无大师”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甚广。要说它是不是“真的”,这得看你对“大师”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你衡量的是哪个领域。但如果从一个普遍的、带有怀旧色彩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确实觉得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仰、影响深远的人物,而之后就很难再见到那种横跨多个领域、同时又能在各自领域达到巅峰的.............
  • 回答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话说得挺扎实,也很能引起共鸣,但要说它完全客观,那可就得仔细掰扯掰扯了。毕竟,“大师”这个词本身就挺主观,怎么定义?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一千个人眼里可能就有一千个大师。但反过来想,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甚至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里的“共识”,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
  •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传达的是一种极端仇恨和暴力威胁,其核心指向的是民主制度的实施将导致对特定人群(包括“你全家”)的迫害和毁灭。要探讨这句话是否存在“合理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句话背后的逻辑、语境以及它所可能映射的社会现实。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任何符合普世价值和法治原则的角度.............
  •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句话带有强烈的威胁和极端色彩,在解读它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性质和可能出现的语境。首先,从其字面意义和表达方式来看: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极端和煽动性的表达。它将“民主”这一政治理念与“杀你全家”这一极端暴力行为直接联系起来,并且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和直接的威胁口吻说出。这种.............
  • 回答
    “民主之后杀你全家”——这种论调,听起来极端,带着一股子被压抑的怨气和恐惧,但细究起来,它触及的其实是人们对社会剧烈变动时,自身利益和安全感的极度担忧,以及对既有秩序被颠覆后的不确定性的恐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这背.............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走到138话,吉克和艾伦的计划走向了终结,而战锤巨人之力也由阿尔敏继承。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回过头来看弗洛克和帕岛民众的表现,会发现许多令人唏嘘,甚至可以说是荒诞的东西。弗洛克:理想主义的堕落与狂热的恶果弗洛克一开始,绝对是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在墙内被巨人威胁了几十年,对世界的真相一无所.............
  • 回答
    塔利班自2021年8月重掌阿富汗政权以来,接手的无疑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面临的挑战盘根错节,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民生,几乎无一不触及“烂摊子”的范畴。要细数他们需要收拾的,那真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糊涂账。政治层面,最棘手的莫过于政权合法性的缺失和内部治理的挑战。 国际承认的真空: 塔利班政府至今未获.............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确实,一提到民国,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民生凋敝的画面,似乎与“进步”二字沾不上边。但如果拉长了历史的镜头,把民国放在晚清衰败之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我们就能看到,虽然过程坎坷,但相较于那个积贫积弱、暮气沉沉的晚清,民国时期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把马保国们放到民国,甚至更早的那个时代,那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摆擂台”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格局。首先,得明白那个时代的武术界是什么样。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那是百花齐放,也是鱼龙混杂。但总体上,还是有几条主线: 名门正派与家传绝技: 那些传承有序、师承清晰的拳种,.............
  • 回答
    .......
  • 回答
    泽连斯基是否能被称为“现代乌克兰民族之父”,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民族之父”的含义,并结合泽连斯基上任以来的实际表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乌克兰民族意识发展的轨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民族之父”这个称号通常承载的意义。它往往指向那些在民族独立、国家构建、民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在美国,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在其国民心中的地位,与其说是冰冷刻板的“排名”,不如说是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文化融合体。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印记、职责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公众认知和情感联结。要理解它们在本国民众中的地位,需要深入到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对于腾讯公司,用“大奸大恶”或“民族之光”这样极端的标签来概括,都显得过于片面和简单化。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其发展历程复杂,影响深远,伴随着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批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从而获得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理解。一、 腾讯的“民族之光”的体现:腾讯在多个方面为.............
  • 回答
    南美大陆,这片充满活力与传奇的土地,孕育了极其丰富多元的人种和民族构成。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和谱系,我们需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并审视历史的长河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南美种族构成的根基:土著居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南美最古老、最原始的居民——当地土著。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这片大陆早已存在.............
  • 回答
    这位律师在辩护词中称自己的当事人为“国之忧、民之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表述。要判断这样的律师是否是大众所期望的“正义的律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位律师的辩护策略和潜在意图。 反讽或极端辩护的策略: 有可能这位律师是在采取一种极端、反讽的辩护策.............
  • 回答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这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和个人信仰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让我们审视“万恶之源”这一说法可能站得住脚的理由。一种观点认为,缺乏.............
  • 回答
    在我看来,谈论弗利萨所属种族是否比赛亚人更配得上“战斗民族”的称号,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尤其是当我们深入挖掘《龙珠》世界的设定后,会发现答案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回到“战斗民族”这个词本身。它传达的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生存哲学,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战斗力强。一个真正的战斗民族,其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