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上海和民国时期的上海相比,哪个国际影响力更大一些呢,或者说更相对国际化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要说上海的国际影响力,现在和民国时期,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大”,因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本身就有不同的维度和衡量标准。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拆开来看,对比一下各自的特点。

民国时期的上海:殖民背景下的璀璨明珠,西方的“东方之窗”

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西方势力在中国最集中的地方。它的国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上的重要性: 上海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在租界时期,它成为了华洋杂处的商业中心。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银行家、资本家,许多跨国公司都在此设立了分支机构。黄浦江上的轮船川流不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至今仍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上海的金融业、航运业、纺织业等都引领着中国乃至亚洲的潮流。从这个角度看,上海的经济影响力是相当显著的,它是中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节点。
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 上海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的绝佳场所。西方的生活方式、时尚、艺术、建筑、教育等在这里得到引入和发展。海派文化由此形成,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大量西方元素,显得新潮而海纳百川。咖啡馆、舞厅、爵士乐、电影等西方娱乐方式在这里大行其道,吸引了无数中外人士。这种文化上的开放和创新,在当时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也让上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了独特地位。
政治上的特殊性: 上海的国际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租界。英、法、美等国在上海拥有治外法权,设立了独立的行政机构,这使得上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这种半殖民地半独立的 status,虽然对中国主权造成了损害,但也为上海的国际化提供了独特的空间,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和资本涌入。上海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
“东方巴黎”的美誉: 那时的上海,以其繁华、摩登、开放和包容的形象,赢得了“东方巴黎”的美誉。它吸引了无数追求新生活、新思想的人,也成为革命者、艺术家、作家聚集的宝地。从“上海小姐”到“夜来香”,从旗袍到爵士乐,上海的时尚和文化符号被当时的世界所关注,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都市形象。

然而,民国时期上海的国际影响力,也存在其局限性:

受制于殖民体系: 它的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列强主导和推动的结果,是一种依附性的国际化。中国的国家主权在上海受到了削弱,中国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体系中相对较弱。
区域性的辉煌: 虽然上海在经济和文化上吸引了国际目光,但其影响力更多集中在商业和文化领域,在政治和军事上,它仍然是中国内战和列强角力的舞台,而非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参与者。

现在的上海:全球城市的角色,中国的综合性发展引擎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国际化和国际影响力又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和维度:

经济上的全球枢纽: 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这里不仅有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上海证券交易所更是全球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自贸区的设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及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都让上海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而是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和参与者。
文化上的多元与自信: 现在的上海,在继承和发展海派文化的同时,更加展现出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姿态。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文化,无论是国际艺术展、音乐会,还是各种国际性文化节庆,都让上海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大熔炉。同时,上海的文化也开始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的电影、音乐、艺术、设计等元素在上海得到创新和传播,并逐渐影响世界。
科技创新与人才高地: 上海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投入巨大,正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也成为上海重要的发展战略。这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是民国时期上海所不具备的。
国际治理与规则的参与者: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上海作为中国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也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它举办了诸如进博会这样的重大国际性展会,为全球贸易和合作搭建平台。上海的城市发展模式、治理经验,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现在的上海,其国际影响力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性繁荣,而是与中国整体的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输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和缩影。它的影响力,体现在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话语权的提升上。

那么,哪个影响更大?相对国际化程度更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看你衡量的是哪个方面:

如果从“西方文化影响力在中国落地和被吸收”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上海的“国际化”可能显得更为浓烈和独特。 那时候的上海,确实是西方世界在中国最直接、最鲜活的体现,是东西方文化最激烈的碰撞点。它的“洋气”和“摩登”是那个时代赋予的特殊光环。
但如果从“上海作为一个城市在全球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体系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来看,现在的上海则远超民国时期。 现在的上海是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一个核心节点,是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的汇聚地,也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重要平台。它在国际规则、全球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力是结构性的、系统性的,并且与中国的国家实力直接挂钩。

所以,我的看法是:

民国时期上海的“国际化”更像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融合”,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区域性、文化性”的闪耀。它的国际影响力更多体现在作为“西方看中国的窗口”和“东方的一个时髦都市”的形象上。

而现在的上海,其“国际化”是“主动的参与与贡献”,是一种“全球性、系统性”的辐射。它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上海作为全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代表性城市,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相对国际化”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国际化”指的是对外部世界的开放程度和吸引力,那么两者都达到了各自时代的高度。但如果“国际化”包含更广泛的意义,比如在全球体系中的话语权、在科技创新上的引领作用、以及作为国家力量的延伸,那么现在的上海,其“国际化”的程度和影响力,是在一个更宏大、更深远的尺度上体现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民国时的上海,外国人来中国会想去看看,体验那里独特的东方韵味和西方气息。而现在的上海,不仅吸引着外国人来,更吸引着中国及全球的人才来此发展,在这里创造价值,参与全球竞争。这种层次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国际影响力的性质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的事:美国电影《Her》取景上海替代未来洛杉矶 称洛杉矶不够摩登

电影公映后,不少影评人士都很好奇,为何导演Spike Jonze拍一个洛杉矶的故事,非要跑去上海取景,而且在片中也不和观众交代哪里是洛杉矶、哪里是上海。

对此,导演自己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解释说,之所以选择上海浦东陆家嘴作为电影的主要取景地点之一,恰恰是因为他觉得陆家嘴的城市建筑感觉和洛杉矶很像,特别是摩天大楼摩肩接踵,天桥环绕的感觉给予这个地方充足的时代感。导演说,陆家嘴恰恰是他要的未来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设计师之一KK Barrett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也谈到为何要选择去上海取景“冒充”洛杉矶的原因。

他说他自己特别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有多次出现,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

民国上海最能炫耀的称号就是“东方巴黎”,且不说有多少个殖民地城市获得过类似称号,就算上海独享这个“荣誉”,也不过说明上海在某些方面赶上了巴黎的过去(否则为什么不说巴黎是“西方上海”)。现在终于轮到举办过奥运会的洛杉矶——美国第二大城市来中国寻找未来,蹭这个“西半球上海”的名分了,你说影响力怎么算?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