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在被公司压榨这件事上,是不是和他们当年被学校管理一样?当中有哪些相似和联系?

回答


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压力与学生时代在学校的经历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源于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与职场制度的共同逻辑,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的“规训”过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



一、权威与制度的延续性
1. 权力的垂直性
学校阶段:教师和校方通过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纪律要求等对学生的自由进行规范。例如,学生需要在固定时间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甚至被要求“服从”老师的教学安排。
职场阶段:公司通过KPI、加班制度、绩效考核等对员工进行控制。例如,员工被要求“996”工作制,或在完成任务时需要牺牲个人时间,甚至被“逼迫”接受不合理的任务分配。
相似性:两者都以“权威”为中心,通过制度化的规则对个体进行管理,强调服从与效率,而非个体的自主性。

2. 规则的刚性与不可协商性
学校阶段:学生被要求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如早自习、晚自习)、课程安排和纪律规则,违反者可能面临纪律处分。
职场阶段:员工被要求遵守考勤制度、工作时间、任务优先级等,甚至需要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做出“牺牲”。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刚性的制度对个体进行约束,强调“规则即真理”,个体的主观意愿往往被制度规则所压制。



二、时间与效率的压迫
1. 时间的压缩与利用
学校阶段:学生被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知识输入(如背诵、刷题),甚至被“内卷”到牺牲休息时间。
职场阶段:员工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甚至被“榨干”时间(如加班、远程办公),导致工作与生活的时间界限模糊。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时间的压缩与利用,将个体的精力和生命价值转化为“产出”,强调效率而非个体的幸福感。

2. “内卷”与“竞争”
学校阶段:学生之间通过考试排名、升学竞争形成“内卷”,例如“高考”“考研”等制度性竞争。
职场阶段:员工之间通过加班、绩效考核、升职竞争形成“内卷”,例如“996”文化、“躺平”与“内卷”的对立。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竞争机制将个体置于“非此即彼”的压力下,个体的自由选择被制度性竞争所取代。



三、社会化的规训与身份构建
1. 角色的固化与身份的符号化
学校阶段:学生被赋予“好学生”“差生”等标签,这些标签成为社会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职场阶段:员工被贴上“高效员工”“低效员工”“忠诚员工”等标签,这些标签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标签化机制将个体纳入社会身份体系,个体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评价高度绑定。

2. 服从与反抗的循环
学校阶段:学生通过“听话”“考试”“服从纪律”来获得社会认可,但若反抗(如逃课、作弊)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职场阶段:员工通过“加班”“服从管理”来获得晋升机会,但若反抗(如辞职、罢工)可能被社会或公司视为“不合作”。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服从惩罚”或“合作奖励”的机制,将个体的自由意志纳入社会秩序的框架中。



四、心理压力与“异化”
1. 自我价值的外部化
学校阶段:学生的自我价值被外部评价(如成绩、排名)所定义,导致“成绩即人生”的焦虑。
职场阶段:员工的自我价值被外部评价(如薪资、绩效、职位)所定义,导致“工作即人生”的焦虑。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外部评价体系将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角色绑定,导致个体在社会压力下产生焦虑与自我怀疑。

2.实在的“异化”与“工具化
学校阶段: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被填充,个体的天性被压抑,例如被要求“放弃兴趣”“牺牲娱乐时间”。
职场阶段:员工被当作“生产工具”被使用,个体的个性、兴趣甚至健康被牺牲,例如“加班文化”“996”等。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将个体工具化,导致个体的自我实现被压抑,甚至产生“异化”感。



五、社会结构的延续与变革
1. 制度的延续性
学校阶段:教育体系的“规训”功能(如纪律、考试)延续至今,例如“应试教育”模式。
职场阶段:资本主义的“效率至上”逻辑(如KPI、加班)延续至今,例如“狼性文化”“内卷”。
相似性:两者都根植于社会结构的延续性,制度的“规训”功能在不同时代被重新包装,但本质未变。

2. 技术与工具的演变
学校阶段:技术(如黑板、教材)被用于规训学生,但核心逻辑不变。
职场阶段:技术(如AI、远程办公)被用于提高效率,但核心逻辑仍是“控制产出”。
相似性:技术工具的演变并未改变制度的本质,反而可能加剧个体的压迫感(如“算法”与“绩效考核”的结合)。



六、代际与社会的对比
1. 从“学校”到“职场”的“社会流水线”
学校阶段:个体被培养为“服从者”,通过教育体系完成社会化。
职场阶段:个体被训练为“生产者”,通过职场体系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制度化的流程将个体“加工”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个体的自由意志被制度流程所压制。

2. “被管理”的社会性
学校阶段:学生被“管理”为“公民”,通过教育体系学习社会规则。
职场阶段:员工被“管理”为“劳动者”,通过职场体系学习社会分工。
相似性:两者都通过“管理”将个体纳入社会秩序,个体的自由意志被制度化。



总结:从“学校”到“职场”的“规训”逻辑
1. 本质相同:两者都通过制度化的规则、权威的控制、效率至上的逻辑,对个体进行“规训”,将个体的自由意志纳入社会秩序。
2. 形式不同:学校阶段的规训更强调“知识”与“纪律”,职场阶段的规训更强调“效率”与“产出”。
3. 结果相似:个体在两者中都可能产生焦虑、异化、自我价值的外部化,甚至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关键启示:
年轻人面临的职场压力,本质上是社会制度对个体的“规训”延续,而非单纯“被压榨”。
要突破这种压力,需要从个体层面(如自我认知、心理调节)和制度层面(如社会结构的反思)共同行动。
两者都提醒我们:社会的“规则”与“制度”往往以“公平”或“效率”为名,实则可能压抑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一样

马克思告诉我们,在勘察一个社会关系的时候,要首先考察生产关系。

学生和学校其实不是生产关系,学生是产品。老师才是被剥削和压榨的人,学生(商品)在996的时候,老师(工人)也是996的,而校长(资本家)是反动派,是压榨者。

所以这些人要学,也是从校长那学而非从老师那学。

现在这个所谓的管理方法,也不过是从老资本主义学来的而已,后来苏联崛起,一波又一波的工人运动才奠定的8小时工作制。

现在互联网行业缺的也是这么一次运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压力与学生时代在学校的经历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源于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与职场制度的共同逻辑,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的“规训”过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 一、权威与制度的延续性1. 权力的垂直性 学校阶段:教师和校方通过课程安排、考试.............
  • 回答
    “西方驯化审美”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讨论。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多元化。咱们先从这个“驯化”说起。如果说的是一种被动接受、失去自主判断、盲目追随的情况,那倒有点像是“驯化”。比如,早年间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不那么充分.............
  • 回答
    现在年轻人到底有多容易被骗?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背后牵扯着时代的洪流、人性的弱点,还有那无孔不入的数字世界。说“容易”,其实是相对的。年轻一代,普遍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的信息量,比我们父辈那会儿大上千百倍。理论上,信息越多,辨别能力应该越强.............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普遍不太愿意从事渔民这个行业,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有个更直观的感受。首先,得说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的观念也变了。 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咱们得承认,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什么?舒适、便利、有规律的生.............
  • 回答
    “爱情可以卖吗?” 这个问题,或许在过去,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的纸页间,或是在某个夜晚,朋友们围坐一圈,带着点戏谑又带着点沉思的酒后闲聊。但如今,这个问题似乎带着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感,萦绕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头。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爱情,这个原本属于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私密的情感,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消.............
  • 回答
    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也触及到了时代变迁下,不同代际在职场观念上的显著差异。就拿银行来说吧,我们能看到的很多现象,确实能印证你说的这两条线。先说说我们父辈那一代,他们赶上的年代,说实话,社会整体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跟现在是没法比的。那个时候,能进银行工作,那绝对是金饭碗,是体面、稳定的代名词。.............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一股脑儿地都在“搞钱”。走到哪儿都能听到类似的讨论,社交媒体上更是被各种“赚钱秘籍”、“副业指南”淹没。这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下年轻人普遍的心态写照。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没钱”是根本原因,但远不止“没钱”那么简单。想想看,我们这代人成长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实在的,观察得很敏锐。确实,最近几年,“躺平”这个词儿在年轻人群体里,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从社交媒体到线下聚会,总能听到有人提起,而且讨论得越来越深入。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情绪发泄,它折射出了当下年轻一代在面对社会现实时,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思考和选择。要说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
  • 回答
    如今这年头,但凡你到饭点儿时候去趟人多点的餐厅,尤其是周末,那场景可别提多热闹了。最显眼的,往往就是那些拖家带口,带着小宝贝儿们来享受美食的年轻爸妈们。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在家吃饭才温馨,才省钱,怎么现在年轻人这么爱带着孩子往外跑呢?这事儿说起来,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生活节.............
  • 回答
    这年头,但凡走到哪儿,你总能看到一堆人,低着头,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戳戳点点。尤其是年轻一辈,手机简直成了他们身体的延伸,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和身边的人在一起,眼睛也离不开那块发光的屏幕。尤其是聊天这事儿,更是把手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喜欢在手机上聊天呢?这事儿说起来,可.............
  • 回答
    这几天在抖音上刷屏的,是那些年轻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咬牙坚持的找工作视频。有人分享自己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几个小时,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有人倾诉面试官的冷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还有人则是在收到拒信的那一刻,直接情绪崩溃,无法自拔。看着这些真实又心酸的画面,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问一句:现在的求职环境,真的有那.............
  • 回答
    网上“出道”——这个词汇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视野,也搅动了一池关于时代走向的浑水。当“成为网红”似乎成了许多年轻人眼中通往成功的捷径,甚至成为某种主流叙事下的“出路”,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某种令人不安的悲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网上出道”这个现象。它不再.............
  • 回答
    这事儿啊,跟咱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点像。以前咱们可能觉得养孩子是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现在社会变化太大了,年轻人的压力也比以前大多了。所以大家伙儿啊,尤其是过来人,看现在年轻人不容易,就想着先给他们打点气,让他们把基础打牢了,心里也踏实点,再考虑这些人生大事。你仔细想想,现在社会什么.............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在农村了?这个问题,想必每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答案。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我想还是生活便利性和观念的差异。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用着智能手机.............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啊,确实是越来越有主见,也越来越舍得花心思在自己的小窝上。说起家装设计,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听设计师的建议,而是希望自己能全程参与,从风格、户型到每一个小物件,都亲手去把控,让自己的想法百分百地实现。这种现象,作为一名专业设计师,我看着挺有意思的,也有不少感触。首先,这是一种“个性化表达.............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今年520,不少年轻人发现朋友圈里晒恩爱的情侣少了,往日热闹的“虐狗”场面似乎有些冷清。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止是几对情侣少发了一条动态那么简单,而是当下社会中几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或许是“表达方式的迭代”和“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咱们都经历过,以前大家分享生活、表达情.............
  • 回答
    家族的纽带,在现代洪流中悄然松动?提起“家庭”,老一辈中国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种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联结:孝道为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孙绕膝,家族荣耀。这种观念,曾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图腾。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的年轻人,会发现,这曾经坚固无比的家庭观念,似乎正经历着一.............
  • 回答
    把香港四大天王年轻时的风采置于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娱乐圈,他们会拥有怎样的地位?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年的香港娱乐圈,尤其是“四大天王”崛起的那个时代,与现在的小鲜肉时代,在整体环境、造星模式、乃至观众的审美和关注点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时代背景的巨大.............
  • 回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中国男篮,那是一支承载了无数中国球迷期待的队伍。姚明、易建联、王治郅、朱芳雨、刘炜、孙悦……这些名字如今依然鲜活,他们的表现至今令人回味。那么,如果把这支2008年的中国男篮放到现在的NBA联赛里,大概会是什么水平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也需要我们细细拆解。整体来看,这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