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可以说是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肯干,但凡有点希望就愿意努力的群体
能把这个群体都给整躺平了
那我只能说你是真的牛啤
斯坦福大学有一项心理研究。
两个受试者组成一队,研究人员对其中年轻的那个说:你可以去按桌上按钮,每按一次你能得到10美元。
年轻人开始疯狂按按钮。
5分钟后,研究人员又对他说:你现在按按钮我们还是会付10美元,但是只能给你7美元,3美元会给你室友。
年轻人觉得区别不大,继续疯狂按按钮。
10分钟后,研究人员又对他说:从现在开始,你得5美元,室友得5美元。
年轻人耸耸肩,有一些不情愿,依然在不停按按钮。
……
30分钟后,研究人员告诉年轻人:现在,你每按一次按钮,我们会给你1美元,而给你的室友9美元。
年轻人显得有些生气,不再去按按钮了。
而那位室友在一旁不停催促:“你是不是傻,动动手指就白得1美元,天底下哪有这么好赚的钱。”
年轻人不为所动,最后甚至躺在了地上拒绝交流。
这个实验是我瞎编的。
当然是瞎编的了,天底下哪有这么傻的人,哈哈。
因为一旦“躺平无罪论”被广泛接受,那么年轻人就不用遭受“不成功就是废物”的精神压力。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活得这么累,大家都想要轻松一点。
比如女生的“女生弱势论”,把自己包装成不能自己拿包包要男朋友拿包包、不能自己拧瓶盖要男朋友拧瓶盖、不能自己买早餐要男朋友买早餐、不能自己付钱要男朋友付钱、不能自己认错要男朋友反过来哄才能消气等等一系列操作,效果就是女生的责任无限减少、义务无限减少,享受这么多特殊福利了之后要负啥责任吗?不需要,连生孩子都不用。
同理的年轻人的躺平论,就相当于女生的弱势论,都是先通过假装认可自己无能,然后来减轻自己的责任义务。当然有些人减轻这个责任之后就真的堕落,有的人只是希望减轻这些责任之后在轻装上阵,并不耽误上进。
因为生活条件好了。
首先,你先要有选择的权利,才能讨论要不要选。
你和一个拿着锄头铁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谈躺平,农民会觉得你脑子有病,我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还躺平?嫌死得不够快?
你和一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谈躺平,工人会觉得你异想天开,我躺平,我你给我发伙食费?
你和一个战争年代的军人谈躺平,军人很想抽你,躺平了等敌人来杀?
有一个答主说,“当你决心不结婚,不生后代。甚至不追求长寿。就会发现压力真挺小的”,如果这种人所占比例已经不低,“允许相当比例的劳动力不从事高强度工作也能保持不太痛苦的基本生存条件”,这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层级的表现。
放到几十年前,20岁的你说“我不结婚不生育就压力很小”,人家会觉得你欠揍,被社会揍一顿就老实了。
不要以为这只是中国的问题,发达国家躺平的更多。无他,更富呗。越富的国家躺平的越多,人就是这么懒的。所谓“中国人民勤劳”纯粹是因为以前太穷。
因为现在生活压力很大,生存压力不大,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年轻人讨论躺平
首先躺平是要有资本的,不是你想躺平就能躺平,能够躺平意味着你拥有了选择躺平的权利。
如果没结婚想躺平,至少得要抗住父母的压力,这个基本上没多少人能做到,还要考虑到父母的医疗、养老问题,想着躺平的年轻人大多没有养老负担,不用负担自己父母的衣食住行及生病,你考虑到这些你还能躺平吗;
如果结婚了生小孩了还说躺平的,那已经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能悠闲的负担得起家庭和孩子已经很了不起了;
唯有结婚但没小孩的说躺平呢稍微压力小一点。
对于我父母年轻的时候绝对不敢说躺平,别说躺平,就算是自己生病了也得咬牙坚持干活,因为一家人吃饭全靠他,两个孩子上学全靠他,他敢趟吗?在家里种庄稼的时候一年基本上不会休息一天,在农村天晴有天晴的活,下雨天有下雨天的活,没有任何的节日休息一说,也更没有周末一说,出去旅游那更是天方夜谭,基本上早点6点起床,忙到晚上9点之后,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一的希望就是两个孩子在长大,但是用钱的地方更多了,后来发现家里种庄稼怎么都没办法供孩子上学之后决定出门打工,干过建筑工、矿工,建过房子、修过高速路、也修过铁路,走南创北哪里能挣钱就去哪里,几次与死神插肩而过,止到付出身体健康为代价终于送孩子上完大学,并帮助(拿出所有积蓄帮付部分首付)两个孩子在城里买了房。
他们有想过躺平吗?他们连选择躺平的机会和权利都没有。
同样对于我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也没办法躺平,也不敢奢望躺平,必须加班内卷工作、努力晋升、获取更高的薪资和年终奖,因为我父母以付出自己健康为代价所换取我在城里立足,我得要保障他们晚年幸福生活,能够体面的在城里生活,自己舍不得出去玩没关系得要保证他们能够昂首挺胸的出门旅游,能够保证万一哪天他们生病了能够有钱治疗。
我有没有想过躺平呢?想过,但是我没办法躺平。
所有躺平是一种奢侈品,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选择躺平的机会。
从道德层面去解释、批判社会问题,这是很多与现实脱节的既得利益者常犯的一个错误。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
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歪了,那一定是经济基础出了问题。试图从道德层面去解释去批判,那一定是徒劳的。
现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首先,房价奇高。跟房价相比,收入奇低。年轻人普遍需要掏空6个钱包背上30年房贷才能换来一个水泥盒子。一套房子就死死压住了一个年轻人半辈子,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动弹不得。
一个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买了多套房的人,可以用一套房子轻轻松松占有一个年轻人三代人的积蓄外加未来30年的大部分劳动所得。重要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像什么明星日薪208万这种,反而无关紧要,因为那不是普遍现象,跟普通人的生活也没太大关系。
其次,贫富分化极其严重。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62。这个数字的含义我就不多解释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基尼系数的定义。简单来说,这世界上还从未有一个和平的国家有如此高的基尼系数,有如此离谱的贫富分化。
当然了,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是0.45左右,跟美国处于同一水平。到底哪个数字更接近“体感温度”,相信各位都有自己的判断。
那么,一个房价奇高、贫富差距奇大的经济基础,会塑造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呢?
首先,会严重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沉重打击年轻人的奋斗热情。我兢兢业业奋斗30年,换来的不过是一套水泥盒子。自己的奋斗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成了老板的法拉利、二奶,成了房东的傻儿子出国各种浪的开支。这奋斗的意义就变得很可疑。
其次,生育的意义也变得可疑。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从小勤勤恳恳,努力学习,毕业后努力工作,结果不过是成为资本的韭菜,大国的红利。自己创造的劳动果实都被拿走了,自己一丝一毫也享受不到。那么,生个孩子下来,ta多半也要重复自己悲惨的一生。那又何必造这个孽呢。
奋斗变得可疑,生育变得可疑,二者加起来,就是躺平。人活着的意义无非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以及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当二者都化为泡影的时候,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躺平就是必然的。
道德批判是没用的。要是道德批判有用,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就好比感冒发热,你光用冰块降温是没用的,发热只是表面症状,根本原因是身体感染了流感病毒。年轻人躺平也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出了问题。指望通过批判教育让年轻人重新站起来,无异于用冰块治感冒。
上层建筑歪了,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出问题了。不着手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一味批判年轻人,不过是缘木求鱼罢了。
因为,社会资源,往往掌握在先掌握了他们的人手中。
上图显示了基于美联储统计数据来呈现的,美国不同世代所掌握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可以看到,出生在二战后期的「婴儿潮」一代(紫色线条),拥有的社会财富已经占到了社会财富总量的将近 60%。相比之下,晚来了十几年的 Generation X (出生在 1965 - 1980 年间的人,用红色线条表示),无论是占有的财富总量,还是财富的增长速度,都被婴儿潮一代甩在了身后。
原因无他,二战后经济建设做起来的蛋糕,已经被分完了,社会已经趋于稳定。这一现象,不是一个国家特有的,中国肯定也有,例子大家都能从身边感受到。
对于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有谁适合拒绝躺平呢?
可能是选择「奋斗」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人。
最近,先是字节放了风,要取消大小周,然后快手直接就落实了,取消了周末强制加班,反而有很多人不高兴,三分之一的字节员工表示希望保留大小周制度,在脉脉和票圈一看,也有人慨叹是不是这个行当要败了、增长不动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奋斗一下,可能还真能趁着公司上市的一波,原地鸡犬升天,攒够退休的本钱。它们的奋斗,也是一种基于投入产出比的理性考量。
当然,也有的人是被忽悠瘸了,不看别人吃肉,光自己抢先挨打,不在此列。
除此之外,还有为了生计依然退无可退的人,以及真正为国为民而奋斗,有远大抱负的人。前者随着社会保障、基础公共服务的逐渐完善会越来越少,而后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稀缺品。
总之,这三类人本来就是少数。
还有一类人,可能会拒绝躺平,那就是认为社会环境会出现重大变化的人。
看了 @公孙珣 的《覆汉》,就记住了一句话:
「努力闻达于诸侯,以求苟全性命于乱世。」
变得优秀,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已,当社会规则发生改变的时候,一个人不知道持有怎样的资产、拥有怎样的能力、具备怎样的人脉资源,才能适应新的环境。于是,不妨先搞搞「拿来主义」,反正技多不压身,万一呢==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子孙后代摆脱列强欺辱。吃饱饭。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建国以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筚路蓝缕,带着40后和50后为的是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他们的愿望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无数60后和70后努力奋斗,为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他们的愿望实现了。21世纪以来,无数80后和90后,面对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努力奋斗,使我国和美国同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现在我们拥有了美好的生活。吃着比美国牛排更好吃的盒饭。技术革命结束了。因此上,躺平就好了。
我相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看到我们吃汉堡,喝可乐。玩手机。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
凡是鼓吹奋斗的,我想问问,你们是想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上井冈山,搞武装割据?还是学习40后和50后投身制造业?还是学习60后和70后去深圳当倒爷?还是学习80后和90后,搞手机开发?
这些都过时了。洗洗睡吧。。
我不是让你躺平。我就想问你们如果不躺平,你想怎么奋斗???
我有几个暂时还没有经过权威严肃验证的猜想,其中的论断分别指向了:科技停滞、发展速度、发展转轨、政治传统、文化背景、主要矛盾、社会意识和存在,以及信息技术普及这八个方面。在本回答当中,姑且仅给出我眼中的“实然”,而并非客观意味上的“应然”,只给结论不给推导步骤,欢迎友善交流讨论。
不能站着,不想跪着,只好躺着
说到躺平,我们单位有个91年的小伙子,在躺平这事上,他是我的偶像,在此我尊称他为“躺王”。
躺王最近有几个英雄事迹,被单位的同事们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
某天下午四点半
躺王:“我先回家接孩子去了”
科长:“好的”。
躺王走后,科长非常欣慰地说:
“他这次提前走终于和我打招呼了!”
我们五点下班,他科长是单位公认的女强人和工作狂。
前天上午,新上任的主任给躺王打电话:“小*,文明城市创建,我们党支部准备派你去和社区结对帮扶,你。。。。。”
躺王:“文明城市创建不是**科室的事情吗,和我没关系呀,这事不要叫我。”
新主任挂完电话,风中凌乱了。
说到这儿,大家会不会以为躺王家里背景强大,不不不,躺王老家在千里之外的人口大省,前几年考公来到现在的单位。
听说他刚来时并不是现在这样,不知道后来经历了什么。
我们单位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少,大家都把他当小孩看待,对他的行为容忍度很高。他这样大家都不敢给他安排活,他正好乐得清闲。
说实话我很佩服他,做了我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不惧权威,谁都不放在眼里,帅气!
看评论区部分人有意见,但我必须声明。
我们单位一百多号人,就一个这样的人,其他同事都兢兢业业。
我们加班是没有工资的,但大家毫无怨言,疫情台风时期都冲在前面,2020年疫情大家在家过年时,我们全体值班。
故事里的科长,是让我敬佩的前辈,天天加班,因为太忙,她中午已经习惯性不吃饭。
大家还是理性看待体制内工作的人吧,别以偏概全了。
其实真正有资格躺平的年轻人真的不多。
我出生在南京,也算个大城市。家庭属于城市中游,衣食无忧,也别想大富大贵。我这样的出身知乎上肯定平平无奇,但不客气地说,在中国,有我这样家庭条件的年轻人绝对不是多数。
我在西北上大学,同学很多是小城市或者农村来的。那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高中曾经以为的普通家庭从整个中国的视角看根本不能算平均水平。我去了宁夏西吉的一个同学家里,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你能想象2014年左右中国还有家庭连看电视都要精打细算电费几何吗?反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种情况是完全没有经历过的。
但是就我这样的条件,我也不敢说能毫无顾虑地躺平。虽然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即使我不工作也能衣食无忧,但如果后面有了孩子,如果有疾病,如果有任何需要持续高消费的事情我都会力不从心,换句话说,抗风险能力的不足让我无法心安理得地躺平,即使找了个轻松的工作,一个月稳定5.6千,我也不敢说我就能放下顾虑,因为你真的不知道明天你会面对什么。
现在回过头想想我宁夏的同学。他肯定也想躺平,谁不想轻松呢?但我都面临了这样的情况,他只会比我顾虑更多。而中国这样的年轻人有多少?没数据,但我想大家可以代入自己的生活看看,我想不会少的。
所以,虽然现在年轻人都在讨论躺平,但真正有能力说到做到的真的不多,或者说,有能力的他们已经这么做了,正在讨论这个问题的,基本都是暂时没有能力这么做的。
这里并不是想嘲讽年轻人讨论躺平没用。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需要发出我们的声音,这样的讨论是有利于政府政策调整的,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年轻人都想躺平社会还怎么发展?这种观点说白了它的逻辑出发点是站在国家整体角度上的,换句话说,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第一,要想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牺牲奋斗。这个逻辑没有错,但要注意的是,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国”这个抽象的整体获益。而我更关心每一个实在的,鲜活的个体有没有在整个社会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实际上我认为这两者有冲突但并不矛盾。冲突在于,作为社会中坚的年轻人越轻松,他们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少,而要想让中国这个整体获益,价值总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我为什么说它不矛盾呢?因为政策、政治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这是政府该做的事,并且不是非此即彼的,再具体点就是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顾此失彼。而作为年轻人,为自己的切实利益依法、理性发声是我们的权力,也是义务。我们需要这样的声音让决策者听到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就是年轻人广泛讨论躺平的意义所在。
最后,很喜欢罗翔老师的一句话: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我的观念中,对身边人的切实帮助的意义远远大于抱着宏大叙事去说教一个抽象的群体。
不知道是不是彭叔的错觉,以前彭叔觉得全国最大的连锁店是那种沙县小吃、七里香馄饨、兰州拉面之类的,但现在彭叔发现怎么都成了房产中介,到处都是房产中介的门店,感觉数量比小吃店都要多了。
你可以在一个小区底子找不到一家小吃店,但是你肯定能在这个小区下面看到一家房产中介店。
这简直就是一个全民房产的时代,到处都是房子,以及买卖房子的人。
讨论归讨论,真躺你试试看。
我孩子出生,想要回家带一段孩子,和孩子快乐成长,让她有一个有陪伴的童年。
理论上我比较有资格躺平了,毕竟我还是颇有一些存想的。
但是不上班的焦虑和压力,那种突然收入停了的恐惧。关键是不管我存了多少钱,之前给家里带来多少收入,只要工作一停,家庭地位瞬间下降,就好像我一直就是家里吃干饭的,啃老啃到今天似的。
一个人能顶住这样内外两重的压力去躺平,要莫大勇气的。
所以讨论多归讨论多,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被迫卷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