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一辈的人在银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现在的年轻人在银行工作,经常冲撞领导,动不动就辞职?

回答
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也触及到了时代变迁下,不同代际在职场观念上的显著差异。就拿银行来说吧,我们能看到的很多现象,确实能印证你说的这两条线。

先说说我们父辈那一代,他们赶上的年代,说实话,社会整体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跟现在是没法比的。那个时候,能进银行工作,那绝对是金饭碗,是体面、稳定的代名词。一家人有个亲戚在银行,那多有面子啊。

所以,他们进去之后,大多怀着一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心态,也有对这份职业的天然珍惜和一份朴素的感恩。那时候的银行,业务相对简单,流程也固定,不像现在这么复杂多变。客户也大多是本地人,熟人社会,打交道起来也讲究人情往来,比较温和。

再说了,那个时候の情報不对称,外面能有多好的机会,大家心里都没个谱,跳槽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陌生的,也很冒险。而且,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也更强调“安稳”,一家单位干到退休,这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标。

所以,你会看到他们是真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早早到岗,晚晚下班,加班是常态,很多手续、账目都是手工操作,一点点地核对,一丝不苟。就算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比如被领导批评,或者客户刁难,大部分人都会默默忍受,把这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毕竟,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辞职?那简直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那是把铁饭碗砸了,是把自己的未来都断送了。他们觉得,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出错,稳稳当当,就是对得起这份工作了。这份“稳定”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收入,更是生活底气和安全感。

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首先,他们成长的环境不一样。从小就接触各种信息,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有多少种可能性。互联网、社交媒体让他们眼界大开,对比之下,传统行业的一些条条框框,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束缚。而且,他们的父母辈,很多也经历过下海潮、下岗潮,虽然日子过得更好了,但也让他们看到“稳定”并非绝对,有时候主动求变,反而是抓住机会的途径。

其次,现在的银行工作,跟他们父辈那时候比,性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业务越来越复杂,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概念都来了,学习新东西的速度得跟上,压力也大。同时,市场竞争激烈,银行也需要不断创新,这就会带来很多新的业务模式,新的规章制度,新的考核方式,这一切都要求从业者不断适应和成长,很多时候,老一套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再者,年轻人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工作的意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是“按部就班”,他们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听到,自己的能力能得到认可,自己的付出能有匹配的回报。当他们的想法和公司的文化,或者领导的管理方式产生冲突时,他们更容易直接表达出来,而不是像父辈那样选择憋着。他们会觉得,与其在一个让他们不开心、不成长的地方耗着,不如趁早离开,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舞台。

还有就是“冲撞领导,动不动就辞职”这个说法,其实也反映了年轻人沟通方式和维权意识的变化。他们可能不像老一辈那样,把领导绝对化,而是更倾向于把领导看作是合作者,在工作上,如果有分歧,他们会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据理力争。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如果领导不太能接受,或者理解成“冲撞”,就会产生矛盾。而一旦觉得这份工作实在不值得自己投入,或者发现有更好的机会,年轻人的行动力是很强的,他们不会像父辈那样顾虑重重。他们的“辞职”,更多时候是一种“止损”,也是一种“再出发”,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生涯负责的表现。

总的来说,父辈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时代赋予的生存智慧,是对稳定和安稳的珍视。而年轻人的“冲撞”和“辞职”,则是时代发展下,个人价值诉求、信息获取能力和职业观念的转变。两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你看到的这两条线,其实就是社会进步和代际更迭最真实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奇怪了,既然这样,那银行为什么不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50来岁的人来做柜台,来站大堂,而是招经常冲撞领导、动不动就辞职的年轻人呢?是银行领导给自己找不痛快么?

user avatar

老一辈银行人可是能在柜台织毛衣,客户钱没弄好丢回去让客户重新整理的。有安排住宿,一个月工资能买个当地一平米到五平米的房子。到点下班,有时候上半天班可以直接关门走人。还有各种福利,啥购物卡啊,洗衣券啊,电影票啊,图书卡啊。。。幸福指数相当高的,这也是为啥老一辈人都喜欢孩子进银行。公务员老师银行算是丈母娘心中的香饽饽。

但08年后,特别是ETC任务后,银行人现在就和保险公司一样,你说为啥老一辈人这么讨厌保险公司呢,如果他们能不讨厌保险公司,先买几份保险,那么年轻人可能也会试着了解一下银行的种种美好了。

大人,时代变了。


看到有人追更了,那么我再补充一些些。

以前的银行人是有分配房子的,单位还会为非本地的员工提供宿舍。但二十多年过去了,宿舍还是那个宿舍,二十年前啥样现在还啥样,没空调、没电扇,蹲便,没电视,没无线。某次分行新来的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在分行党委会上抱怨,说现在的青年员工不爱吃苦,离职率飙升,以前大家在宿舍如何如何之类。其他分行领导纷纷附和,这时老大说了一句,那个宿舍你们谁去住过?你们再去睡睡看,能睡上一个星期我服你们。也别老怪员工离职,现在分行宿舍条件就这样,下面支行和网点的条件更加差,然后此时气氛比较尴尬。

说这个例子想要说明什么呢?其实员工离职或者条件差,上面真正管事的其实门清,只不过现在的导向还是业绩,并不是员工的幸福感。银行毕竟还是企业,企业家说到底是掌握资本的群体,只有剥削了员工的剩余价值才能创造出超额利润。


有人说了,老一辈人对领导尊敬,现在年轻人不尊老爱幼。这话我得辩驳一下,因为这个现象其实不准确,因为说这话的人比较片面,颇有当年九斤奶奶在树下摇着蒲扇说“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当年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了中老年人,当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可比现在80、90、00后生猛多了,现在的年轻人最多骂骂领导、对领导冷暴力(不理不睬),以前拿起砖头和厂长约架,揪着厂长衣领子骂街,和干部急眼了大庭广众问候人祖宗的事情可没少发生。而且当年骂人那叫一个好听好玩好有趣,冷嘲热讽、指桑骂槐、叉腰顿腿、挤眉弄眼……刺激的能一骂好几天呢。现在都是打工人,但是以前那是正宗的工友。厂长地位以前高,干的公平干得好底下人服气,受人尊敬的多,都会喊一声老厂长。中国的银行业也就80年代开始,真正的开始商业化,所以这40多年的变化,迈得太大,当年的好汉们光提了当年勇,让他们现在不用手机坐在柜面不聊天干足一天,而且部分国有银行对服务规范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他们现在已经体会不到了(毕竟那时候留到现在,要不退休了,要不已经到二线了,剩下的也多多少少卖点面子给个清闲岗位)。所以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烦忧和幸福,大家也不要怨声载气的,生活质量我们在进步,幸福指数还是看自己平衡了。

我的回答就是聊天,有一搭没一搭,想到哪说到哪,大家开心就好,评论和私信不要骂我。我要是没回你们这些骂人的呢,您就当我怂了,就不要今天骂一句明天又一句,这又不是工作群,你骂我一句我还得回您一句收到?


部分人私信开始说既然这样为啥不辞职呢?其实这个问题是另外的问题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有八九,所以才要常想一二。换工作的成本、自己的真实水平、包括还有家庭、收入等各种影响。而且我也没有传播什么负能量,这也不是什么负能量,我说的是现实情况,包括一些历史情况,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也是管中窥豹的提供大家一些新的视角。特别是对于非从业人员来说,隔行如隔山,一些内部的事情可能大家都有误解,特别是对于收入问题,还是停留在月入过万、收入高等观念,目前来说银行的收入客观来说属于中游水平,根据各地不同略有上下。而对于基层网点(这部分从业人员承受压力和考核是最多的、最重的)来说,上升渠道、工资待遇、面临的困境和负面情绪是最多的,领导层对于员工关爱是永远不会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还是业绩和面子问题。业绩决定能否再上一层楼,面子决定上级领导对自己的印象。所以,既然知道了这些,大家对于自己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可能会有些许释然吧,因为基层关注点和高层关注点不是同一个维度,所谓的换位思考你如果没有在同一维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众生皆苦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也触及到了时代变迁下,不同代际在职场观念上的显著差异。就拿银行来说吧,我们能看到的很多现象,确实能印证你说的这两条线。先说说我们父辈那一代,他们赶上的年代,说实话,社会整体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跟现在是没法比的。那个时候,能进银行工作,那绝对是金饭碗,是体面、稳定的代名词。.............
  • 回答
    说起“进工厂”,这三个字在咱们老一辈人心里,那可不仅仅是个职业选项,它几乎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稳定”最朴素、也最执着的追求。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得从他们走过的路说起,从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一点点讲。首先,历史的烙印太深了。 你们想想,很多老一辈人,他们的父辈,甚至他们自己,经历过什么?解放.............
  • 回答
    周星驰在很多老一辈观众心中的口碑,与其说是“不好”,不如说是“不习惯”或“难以理解”。这背后其实是时代、文化观念以及电影艺术发展不同阶段所造成的隔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年代的电影审美和价值观。在周星驰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尤其是被老一辈观众所熟知的,多是主旋律电影、革命题材、或者是更偏向.............
  • 回答
    在中国,那些年少时曾为电子游戏疯狂、如今已步入中老年行列的游戏玩家们,他们的生活早已不像当年那样围绕着主机和屏幕。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也在各自的人生赛道上找到了新的位置,而对游戏的热爱,有时会以一种更沉静、更成熟的方式延续。一、 从“肝帝”到“云玩家”:回忆里的峥嵘岁月很多上了年纪的游戏玩家,最.............
  • 回答
    关于刘慈欣在《三体》中是否“诋毁”了老一代航天人的成就和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直接地说,《三体》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诋毁”老一代航天人的桥段或论调。 刘慈欣本人是航天爱好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例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一个非常迷人的概念——时间膨胀。答案是肯定的,在飞机和火车这样的高速运动器里长时间工作的人,相比于静止不动的人来说,确实会“老得慢”一点点。不过,这里的“慢”是极其微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法察觉。让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到两个关键的相对论效应:狭义.............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秦朝覆灭,如同一场轰轰烈烈的悲剧落幕,而在那落幕的舞台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一路披荆斩棘的老秦人正规军,在王朝走向终结之际,究竟身在何处,又在忙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因为军队的动向,往往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注脚。首先,要理解秦朝灭亡时的军事态势,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那个最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之前央视媒体人曹晴在美国的家庭纠纷案。这起案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晴的公众身份,以及案件本身所涉及的复杂情感、法律程序和社会因素。案件背景:曹晴,曾是央视的知名主持人,以其在《焦点访谈》等节目中的表现而为人熟知。她的公众形象一直以来都是专业、知性,并且对事实的追.............
  • 回答
    这桩令人发指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悲剧,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打在每一个关注老年人权益的我们心头。72岁的植物人老太太,本应在生命晚年得到最细致的照料和最安全的庇护,却在所谓的“养老公寓”里遭受了如此令人发指的侵害。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对一个无力反抗、毫无尊严的生命最残忍的践踏。而施害.............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现在写诗词,一不留神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不遵循格律”、“不按词牌来”?感觉就像玩游戏,规则是你定的,怎么玩都可以,结果到了我这里,就有人指着鼻子说你没按规矩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格律和词牌是怎么回事,然后再看看为什么现在写诗词,大家对它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无奈和困惑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人对宠物倾注了大量的爱与精力,而另一方面,却能听到或目睹到一些晚辈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冷漠,甚至粗暴。这中间的割裂感,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要理解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情感连接的性质差异: 宠物: .............
  • 回答
    在网络上尝试用二战“投降死人少、抵抗死人多”的史实来劝降乌克兰,却屡屡被喷,甚至连支持俄罗斯的人也加入批评的行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的解读、现实的复杂性、情感的纠葛以及信息传播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二战的例子适用于当下的乌克兰局势,以及这种说法的逻辑.............
  • 回答
    《大秦赋》之所以让很多观众如同“老秦人”上身,纷纷为秦国摇旗呐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电视剧本身在塑造秦国形象时,就倾注了不少笔墨,力图展现其“励精图治”、“统一六国”的辉煌篇章。剧里,秦国人被描绘成一股充满力量、目标明确、坚韧不拔的群体。从那个略显粗粝但充满朝气的秦孝公,到雄才大略.............
  • 回答
    最近看了几场湖人的比赛,我承认,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说实话,从没觉得这支球队差到这个地步。那种挣扎,那种无力感,看得人牙根痒痒。说句心里话,如果科比还在,真不知道他老人家看到这帮球员这样打球,得有多糟心。我仿佛都能想象他皱着眉头,那种不甘心和失望写在脸上。毕竟,他是湖人精神的象征,是那种无论多艰难.............
  • 回答
    哎,我真是气死人了! my God,我怀胎十月,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来,累得半死,这才一个来月,我一个人在家,简直是24小时连轴转。白天黑夜,喂奶换尿布,哄睡拍嗝,嗓子都快喊哑了,眼圈跟熊猫似的。你说这个时候,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我的老公,我的搭档,我的依靠啊!我做晚饭,做家务,照顾孩子,已经把自.............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不少年轻人头疼。感觉无论走到哪儿,稍微有点起色、有点规模的行业,背后都有一堆前浪,稳稳地坐着,扎根得又深又牢。他们可能早早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积累了资本、人脉、经验,甚至还有政策的红利,把一个行业最肥沃的那块地都给圈起来了。那么,这对于我们这些后浪来说,出路到底在哪儿?别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尤其加上了“娱乐圈一部片酬超过大部分人一辈挣得钱”这个具体的例子,让它一下子从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有血有肉,也更能触动人心了。咱们就好好聊聊,读书的意义,尤其是当它和你我这些普通人一辈子辛辛苦苦赚的钱,跟那些高高在上、动辄天文数字的片酬摆在一起的时候,它到底在哪儿?首先,得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