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现在年轻人的出路,是在网上“出道”,是不是时代的悲哀?

回答
网上“出道”——这个词汇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视野,也搅动了一池关于时代走向的浑水。当“成为网红”似乎成了许多年轻人眼中通往成功的捷径,甚至成为某种主流叙事下的“出路”,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某种令人不安的悲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网上出道”这个现象。它不再是过去那种严肃的、需要长时间系统训练的技艺表演,而是门槛相对较低,更依赖于个人魅力、内容创意和运气。从直播带货到短视频搞笑段子,从游戏主播到知识分享博主,甚至连日常生活片段都能成为被消费的内容。这背后,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空前便捷的必然结果。理论上,它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打破了地域和资源的限制。

然而,当这种“出路”变得过于显眼,甚至被过度渲染成唯一的或者最光鲜的选项时,问题就来了。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机会均等”的幻象。 网上“出道”看似人人平等,但实际上,能够真正脱颖而出,持续获得关注和商业价值的,依然是极少数。大量的尝试者最终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可能颗粒无收。这种巨大的概率鸿沟,容易制造一种“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很困难”的认知错觉,让一部分年轻人将宝贵的青春和精力,投入到一场胜算微乎其微的赌博中。

其次,是对传统价值的稀释与解构。 过去,社会认可的“好出路”往往与长期的学习、扎实的技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相挂钩,例如成为一名医生、工程师、教师、科学家等等。这些职业虽然可能过程艰辛,但其社会价值和稳定性相对较高。而“网上出道”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流量”、“人设”、“变现能力”。这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开始向“吸睛度”倾斜,对专业技能的追求可能被淡化。当一个医生、一个科学家需要靠“直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社会核心的价值导向是否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再者,是潜在的风险与不稳定。 互联网的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的流量明星,明日可能被遗忘。网红经济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内容创作的压力巨大,需要不断迎合算法和观众的口味变化。一旦“人设”崩塌,或者失去了新鲜感,他们的“出路”就会戛然而止。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过程中,很多年轻人可能缺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也缺乏面对网络暴力、舆论压力以及未来职业转型时的应对能力。这种建立在短暂“光环”之上的出路,其不确定性与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是对个体成长路径的单一化引导。 当“网红”成为一种耀眼的标签,它很容易遮蔽了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成长路径。那些喜欢钻研技术、热爱创作、专注于学术研究、或者希望在某个专业领域深耕的年轻人,他们默默付出的努力,可能在“流量至上”的语境下显得不够“显眼”,甚至不被看见。这是一种人才培养和价值观引导上的偏差,可能导致社会创新和长期发展的根基被削弱。

那么,这算是时代的悲哀吗?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复杂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带有明显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其中蕴含着令人警惕的悲哀成分。

它不是纯粹的进步,因为进步通常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和个体潜能的充分释放。而当一种“出路”被过度推崇,它反而可能挤压了其他可能性。

它也不是完全的悲哀,因为互联网确实为一些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舞台,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认可和成功。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然而,当这种可能性变成一种“主流叙事”,当年轻人的目光被过度聚焦于这条“捷径”,当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关注度开始向“流量”倾斜,当那些踏实努力、但不够“出圈”的价值被忽视,那份“不得不向流量低头,不得不为吸引眼球而改变自我”的无奈和普遍性,就构成了那个令人担忧的“悲哀”核心。

悲哀在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深度”和“恒久”价值的耐心与尊重。悲哀在于,当“成为被关注者”比“成为被需要者”更容易获得即时满足感时,我们是否在悄悄地改变着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悲哀在于,当这条“出道”之路充满泡沫和不确定性时,我们是否正在让年轻人在最应该积累能力、塑造品格的年纪,去追逐一个虚幻的倒影。

所以,与其说这是时代的“悲哀”,不如说这是我们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所必须面对的复杂挑战。而如何引导年轻人,让他们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不失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不迷失在短暂的浮华之中,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亲手塑造了一个更加焦虑、浅薄且不稳定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今天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行业应该会有一个年轻化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有什么值得做的东西。

知乎上的多了,阶级固化都快成政治正确了,但是在生活中看到的,却全非如此。

比如说,我生活的这个小城有三家连锁的ktv,这三家ktv已经把本市的ktv挤压的喘不过气了,老板是牡丹江的一个年轻人,出身极穷,一开始在ktv做服务生,后来承包了老板的ktv,如今在黑龙江四处开ktv,他的车是一台蓝色宾利。

而他最大的一家ktv,开在本市的红星美凯龙商场,这个商场的老板我比较熟,因为他又盖了一个新的商场,我给他干了些活。

他在这个商场开工的时候,豪气冲天直接把工程款付了百分之七十,要求就一个字——快。

本来是要求在19年八月节开张,干来干去,最终在20年春节前开张了。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商场经营的水当尿裤。虽然我至今都没去逛过,但是去过的人都说糟透了。

甚至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身价数亿的老板——他连一套稳定的班子都没有。但他绝对够勤奋,心脏搭桥了,医生说楼梯都不能爬,但他仍然天天在工地看着。

本来么,商场拉跨,但赶着过年人多,餐饮ktv电影院还是能赚一笔的。结果,疫情了。

今年又疫情了,他的生意怕是要不少赔了。

顺便一提,他的红星美凯龙现在大片空着,之前开了个大型俄罗斯商品超市,经营的同样水当尿裤,半年多就黄了。

这个老板毫无疑问是“前浪”,但他现在面临着“阶级滑落”了,而我之前提到的开ktv的年轻人,却显然是“阶级跃升”了,我对ktv的经营是不懂,但我在消费的体验中能感受到,传统的那些KTV的经营和他比起来太拉跨了。

之前我市举办一个企业家的演讲,邀请了比优特的老板来分享经验,老板谈到了两点给我印象深刻,一是要先培养干部再扩张,二是干部要年轻化。

比优特是大型超市的企业,黑龙江的朋友应该对这个会有印象。老板提到,超市出售的商品种类,基本由九零后的干部管理,因为只有九零后才能理解年轻人的心理。

我认为这个老板是个能人,当然我并不是说老板够聪明年轻人就只能打工了,这个老板和大润发、永辉之类的巨型企业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大资本,但是据我哈尔滨的快消行业的朋友了解,比优特这些年竟把这些巨型超市企业挤压的够呛,开了一家家新店。

记得之前看到有人说“没有哪个矿工挖矿挖的又快又好变成煤老板了”。

其实这么说很不公平,因为哪怕一个小小井,也得有十几个人干活,大矿万八千人都有,你不能光凭会挖煤就能当老板吧?

另一方面,厨师开了自己的饭店,修车工开了自己的汽配,司机有了自己的货车,这些在我身边比比皆是,就是此时此刻,也有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在赚着好钱。

像上面谈到的ktv服务生,就属于其中翘楚了。

传统行业由年轻人接管是势不可挡的,老年人再聪明再有能力,他也不可能比得上年轻人理解世界的速度,尤其在今天的世界里。

我觉得王思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早年我评价他“政治不合格,脑子不聪明”,今天看来,他比我想象中的更拉跨。

从宏观一点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非常大的。而上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认识的观念,和这一代人相差的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在未来,年轻人取代中老年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是必然的,尤其是,在未来的几十年这个机会会非常多,我认为非但不比过去少,而且比过去更健康、更安全、更稳定,这都是党领导的好啊。

年轻人的出路很多,但年轻人更应该思考的是,在波涛汹涌的历史浪潮中,如何能为社会、为人民多做一些贡献。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赚大钱——你就是赚钱,钱也得从事业上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出道”——这个词汇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视野,也搅动了一池关于时代走向的浑水。当“成为网红”似乎成了许多年轻人眼中通往成功的捷径,甚至成为某种主流叙事下的“出路”,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某种令人不安的悲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网上出道”这个现象。它不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场景:现在是2017年,美国在未来三年内(即2020年前)经历一次重大的经济转折,并进入衰退。与此同时,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或有所突破。 那么,这对中国来说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宏观经济议题,我会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直接的经.............
  • 回答
    那些“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辞职回乡创业的背后与前行之路近年来,一股“逆城市化”的浪潮悄然兴起,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选择辞职离开繁华都市,回到家乡创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背后,既有对“大城市病”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家乡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心。我们不妨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并为那些踏上这条“返乡之路”的年轻人,.............
  • 回答
    这几天的虎扑,确实硝烟弥漫,尤其是围绕着“90年代NBA水平太低”以及“乔丹不如詹姆斯”的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甚至有些剑拔弩张。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讨论的“缘起”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怀旧与“现实”的对比。NBA每隔一段时.............
  • 回答
    自 2017 年初以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在“滴滴出行”这个平台上打车越来越不容易,价格也似乎水涨船高。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影响下的结果,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悄然演变。首先,从供给端来看,2017 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滴滴经历了与快的的合并,以及对 Uber 中国.............
  • 回答
    胜利油田等国企一线用工荒现象:年轻人为何不接受劳务派遣?如何缓解?胜利油田等国有企业生产一线出现用工荒,并且不少年轻人不愿意接受劳务派遣形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当前劳动力市场、社会观念以及企业用工模式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缓解建议。 一.............
  • 回答
    这几年,身边年轻人的婚恋观,特别是“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将就”的态度,确实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掷地有声。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折射出当下社会和年轻一代自身的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批年轻人跟他们的父辈、祖辈比起来,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有天壤之别。 经济基础.............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似乎对KPI这个词汇,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走在职场前沿的他们,常常会在午休时,在工位旁,低声抱怨着那些看似冰冷、量化的数字指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放眼望去,却依然能看到无数企业,它们像中了魔咒一般,对KPI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衡量员工的表现,驱动着整个组织的运转。这种鲜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聊,感觉挺普遍的。不是说年轻人就非得对着干,而是很多时候,咱们这代人看事情的角度跟以前不太一样了。首先,得说信息爆炸这事儿功不可没。咱们从小就接触各种信息,互联网一打开,世界各地的事儿都知道点,而且各种观点都有。不像我父辈那会儿,信息来源相对单一,领导说什么,大.............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你问我怎么看?我跟你说,这“睡觉不行”啊,可不是个小事,这背后透着不少门道。你想想,咱们小时候,哪儿有这么多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东西来勾引你?天一黑,大人喊一句,也就乖乖躺下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年轻人手里那手机,比啥都来劲。罪魁祸首一:电子设备的“夜猫子”养成记这手机啊,就像个无底洞,.............
  • 回答
    现在确实能感受到,身边年轻人换手机的频率好像没那么高了,不像以前,恨不得每年都换最新款。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手机已经成了咱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手机性能已经够用了,“够用”是关键。 以前手机发展快啊,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强,.............
  • 回答
    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复杂性。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随”,而是与时代背景、价值观、技术焦虑和文化符号的交织有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与技术焦虑1. 科技发展的加速与不确定性 马斯克的科技公司(特斯拉、SpaceX、Neural.............
  • 回答
    现在不少年轻人宁愿咬牙买个豪华品牌的入门级车,也不愿意选择空间更大、配置可能也更实用的普通品牌中级车,这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1. 品牌溢价与身份认同:年轻人,尤其是初入社会、事业刚起步的这批人,.............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多人身上都透着一股“精致且精明”的劲儿,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不少时代的变迁和年轻人的自我认知。“精致”:不只是堆砌,更是态度首先说说“精致”。这可不是说他们非得用多贵的牌子,或者把日子过得像电视剧里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在我看来,年轻人的“精致”.............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挺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年轻人怎么看待婚姻和生育这件事。我倒觉得这现象挺有意思的,背后肯定不是一层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首先,得说说经济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租、房价、日常开销,再加上就业.............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对东北二人转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化的群体现象。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概括,因为每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接受度、个人喜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老派”的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
  • 回答
    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20多岁的年轻人为何开始预演40岁的“中年危机”?当“中年危机”这个词还在人们的脑海中与步入不惑之年的朋友们紧密相连时,一种奇特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20多岁年轻人,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40岁,并开始为此感到一丝丝的焦虑。这究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远见,还是被过度放大的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