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针对「人类的爱情被消费主义拿来割韭菜」这一现象,年轻人看得更通透吗?

回答
“爱情可以卖吗?” 这个问题,或许在过去,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的纸页间,或是在某个夜晚,朋友们围坐一圈,带着点戏谑又带着点沉思的酒后闲聊。但如今,这个问题似乎带着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感,萦绕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头。

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爱情,这个原本属于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私密的情感,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消费的风口浪尖。商家们像嗅觉灵敏的猎犬,捕捉到了“爱情”这个巨大的流量密码,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它拆解、包装,再以“必需品”的名义,兜售给我们。

你看,情人节,玫瑰花的价钱能翻几番,巧克力礼盒上的爱心图案仿佛自带魔力,各种“情侣套餐”、“甜蜜体验”更是层出不穷。七夕?更是变本加厉,从前只是诗歌里的牛郎织女,现在变成了商家们捞金的绝佳噱头。我们身边的朋友,即便不是土豪,也会咬咬牙,在某个节日里,精心挑选一份礼物,仿佛不这样做,这份爱就不够“体面”,不够“真实”。

更别提那些社交媒体上的“晒幸福”,精心摆拍的照片,附带一句“这是我xxx送我的,幸福到爆炸”的文案。这些,与其说是情感的流露,不如说是对一场“爱情仪式”的展示,是对“合格恋人”标签的追逐。我们不经意间,就成了这场游戏里的玩家,也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那么,年轻人真的看得比老一辈更通透吗?

我想,我们这一代,确实对这种“消费主义下的爱情”有着更深的警惕和反思。原因有很多。

首先,我们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观念,也让我们看到了太多“被消费裹挟”的案例。我们不只看到商家如何推销,也能看到背后营销策略的逻辑,甚至能轻易找到那些“爱情消费”的受害者或者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的声音。这种信息的易得性,让我们不容易被单一的声音所蒙蔽。

其次,我们经历过“后物质主义”的影响。 相比父辈们对物质的极度渴望,我们这一代,在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连接。我们开始质疑,一份爱情,真的需要用昂贵的礼物和奢华的仪式来证明吗?那些橱窗里的浪漫,真的能长久地填补内心的空虚吗?这种对“质”而非“量”的追求,让我们对消费主义的陷阱保持着一份清醒。

再者,我们更加强调“个体价值”和“自我实现”。 消费主义往往会贩卖一种“拥有即幸福”的逻辑,让你觉得,只有买了这个,才能获得爱情,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我们这一代,更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价值,我们相信爱情是两个独立灵魂的相遇,而不是依附于物质才能存在的泡沫。我们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长去赢得尊重和爱,而不是通过消费来“购买”它。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年轻人中,依然有很多人深陷消费主义的迷雾,他们可能更在意“面子”,在意朋友间的攀比,或者单纯地被广告的“氛围感”所打动,在无意识中完成了“爱情消费”。毕竟,商家们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将“爱”与“拥有”、“幸福”等概念深度绑定,让人难以抗拒。

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这代人,确实在“消费主义下的爱情”这个问题上,展现出了一种更具辨识度的视角。我们更倾向于去拆解这种“爱情的商品化”,去审视那些被包装得闪闪发光的“爱情必需品”,去思考,真正的爱情,或许恰恰存在于那些最朴素、最真挚的互动中,那些不被消费主义绑架的、纯粹的情感交流里。

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摆脱消费社会的洪流,但至少,我们开始质疑,开始审视,开始寻找在消费主义之外,属于我们自己理解的爱情的真实模样。这本身,就是一种“通透”的表现。我们或许在消费,但我们也在思考,甚至在反抗。我们不是一群只会盲目跟风的“小羊羔”,我们是开始学会独立思考的“数字原住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年轻人更蠢。


年轻人接受的宣传本身就是错的。无论是入手角度、剖析手法还是推理思路(如果真的有思路的话),全都是被人刻意扭曲过的——这个世界对你们充满恶意,而你们,在懵懂无知中,不知不觉吞下了他们给你们开出的毒药,长成了上一代最不想看到的那种样子


比如两性话题——其实不光两性,你和你的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入手角度难道不应该是“如何理解彼此”“如何消除误会”“如何达成共识”“如何接受批评”“批评者的善意/恶意更重要,还是对错重要”吗?难道不应该是展望双方如何相互倾听、相互抚慰、相互扶持、相互学习,继而走向更开朗的明天吗?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致橡树(当代诗人舒婷诗作)_百度百科 (baidu.com)


但可怜的下一代,他们的脑子被焊死在“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这个窠臼里,只看得见消费。

甚至就连世上最亲密的生同衾死同穴的夫妻关系(这种亲密度显然是远远超过父母与子女的),都只剩敌我矛盾、利益交换,就只能斤斤计较于自己三块八毛钱得失了。


当你们把爱情和三块八毛钱挂钩时,你们就不可避免的变得极度自私又极度愚蠢——变得极度扭曲。

连生物本能决定的、这个世界上最亲切最美好的关系,都能被扭曲的你们普遍的理解成战争、都能被引导到“资本家的刻骨仇恨”的方向上去——那么,你们还可能有爱情、友情、亲情吗?还可能真的热爱这块土地吗?

扭曲的你们,敌视爱情、敌视友情、敌视一切,那么自鸣得意的同时却又永远得不到爱情、友情乃至美好的一切,当然就是注定的了。


鉴于年轻人普遍扭曲的性格和极低的理解力,再重复一遍:无论你对爱情-消费主义-割韭菜如何定义,在把这三个词放在一起的一瞬间,你们就已经输了。

就已经一败涂地、无可救药。


再换一种说法:对一个问题,一旦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入手点,你就已经被消费主义成功洗脑了

无论你是同意、反对还是绞尽脑汁合理化你的“良善”思路,你都只能越来越扭曲自己


恰恰相反,请丢掉这个邪恶的入手点,想办法从头建立你的逻辑、并把它慢慢理顺——就好像舒婷那首诗一样:无论她是赞同还是反对还是辱骂“女孩漂亮没才气、有才气不漂亮、漂亮有才气就凶悍”,她都输掉了因为这一套逻辑本身就是邪恶的。所以,舒婷聪明的不去谈论这个问题,而是另起炉灶,给出了自己关于爱情的定义

类似的,我们反对“贤妻良母”这种提法,因为它也是个错误的入手点;但我们不能反对贤妻良母这种品质——在正确的、类似舒婷这样定义的爱情里,“贤妻良母”只是一种美好选择,是可以、也应该被包容的

换句话说,在一个良好的、自洽的体系里,你绝不会去反对美好的东西;只有邪恶的、不自洽的东西,为了避免你攻击它的错误的入手点,它才会挑拨你,去攻击、去仇恨各种美好的东西


再举个例子,就好像“燃素说”一样,它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

如果我们必须以“燃素”为入手点/出发点,那么我们就必须反对诸如“钠燃烧后增重”、“钻大炮大量发热但钻出的铜屑并没有减轻重量”等等事实——就好像一旦被消费主义洗脑,你们就必须反对爱情一样。

所以,任何理论,一旦与实际不符,一旦悖逆我们的常识——请千万不要过早放弃你的常识,很可能是理论错了。

那么,不妨看一看其他竞争理论,看看在别的理论里,是不是还有矛盾存在。

一个正确的理论,必然是符合现实的(而不能扭曲现实来符合自己),最好是简洁的。

的确有很多“反常识”的正确理论;但这种理论极其珍贵——几十亿或庸庸碌碌或自作聪明的大脑中,某个方面的正确理论也就那么一两套。

千万不要因为物理理论动辄“反常识”“揭示常识误区”,就觉得别的理论也一律——恰恰相反,它们,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是垃圾。

正确的那一个理论,一定是最“顺应事实”的;所有的反常识都必须揭示出常识的某个错误,否则就是骗子。


你们太无知,太轻信,这才不敢坚持自己,这才轻易被各种各样入手点错误甚至邪恶的东西洗脑,甚至不假思索的跟着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把爱情和消费拼接在一起——只要走了这一步,那么无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你都已经跌入深渊


相反,在我们这一代,对于爱情是这样看的:两个人彼此为对方的优点所吸引、又逐渐学会了包容对方的缺点、容纳对方的不完美,继而恩恩爱爱,至死不渝。

那么,对于我的爱人,ta就是另一个我;只要双方充满爱意,那么路边摘一根狗尾巴草,那也是值得夹在书里珍惜一生的馈赠;出去偷情、怕被发现,拿一颗20万的钻石遮掩,那种伤心玩意儿当然一文不值。

换句话说,爱情和金钱无关。对于爱的人,给ta一座房子、遇到危险用自己的命给对方换一条生路,并不算多,那是应该的;对于不值得的人,哪怕AA制陪ta吃一顿饭,都是白白浪费。


当然,现实不是真空中的球形鸡。纯粹的爱的确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会受到金钱的影响——而且因人而异。

比如,当年就有人宣布,她“宁可坐在宝马后座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就是另一个维度了。

但,哪怕你“宁可坐宝马里面哭”,你对欢笑还是会有一定的需求的。

具体怎么判断,请结合自身情况、综合两个维度吧。


并且,请注意,你是你,ta是ta。你们对两个维度的看重未必一致。

甚至于,或许你更看重颜值、身材、体重、学历、能力、口才呢——所以说,爱情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东西。你不得不调和自己的口味、观察对方的喜好……一个很美的美人,偏偏染上了毒瘾——卿本佳人,奈何做贼,这事还少吗?

你看,对方的缺点,对你来说可能完全不可接受呢——包容不了,还会有爱情吗?

这里面,太多太多复杂的情况了。比如,故意迎合你的、给你灌迷魂汤的……

从小被“治”的服服帖帖、无条件迁就你的,将来家暴起来,那可是连天都能捅个窟窿;桀骜不驯、谁都敢顶撞的,说不定反而极其通情达理,爱你爱的心尖肉一样……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结果,你们全都看不见——全都被人一阴,歪到“消费主义”上、只顾和对方算你亏了三块八还是ta占了七毛五的便宜了……

家庭矛盾究竟在哪,你们都不知道,只能看到三块八和七毛五,双方稀里糊涂的大打出手,却无论如何都搞不明白——我怎么可能在乎三块八?可和ta在一起,就是说不出的难受……


糊涂成这样,你和ta这一生,那恐怕就要比黄连还苦了……


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好;但入手点就错了,你就只能见到邪恶、并最终变成邪恶本身


这句话其实有另外一个浅易、粗俗但却形象的版本:不要和傻逼争论,他会把你拖到自己的水准,干净利落的打败

其中,“拖到自己的水准”,说的就是这个错误的出发点、错误的论证逻辑——你一旦陷入这个错误的逻辑,那么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你都已经是一个SoundBlaster了。

user avatar

目前来看情况相反,老一辈人在婚姻这块没怎么接受过消费主义的毒害。很多年轻人自以为看透,实际上深受其害。

所谓的性别战争就是很典型的一个表现。



消费主义本质上不是一个消费习惯,而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原则、思想、情绪等等的总称。简单一点说,消费主义会鼓励大家通过消费去解决问题,让消费成为愉悦的重要的方式,用物品去定义人的价值。情侣吵架怎么办?买个礼物就行了。不想结婚怎么办?定个昂贵的养老院。

消费主义的核心,是让人们形成【惰性化的思维方式】,宁可背负巨额的债务消费昂贵的物品,也不去好好想想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很多人觉得,消费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让我们攒不了钱,甚至出现各种财务危机。

但其实吧,暂时的财物危机并没有多可怕,毕竟只要别捅太大的窟窿,钱始终是能再赚的。

消费主义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它隐晦地传达出的“消费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下面的的言论你们一定在各种营销号里看到过:

  • 谈个屁恋爱,凭啥磨合,自己买买买不好么?
  • 学习什么情商啊,女人有钱就是底气!
  • 与其和一个压根没感情的人在一起结婚将就过日子,还要把我的钱分给他,我还不如孤独终老呢,自己赚自己花,不用养娃没压力,这日子多香!
  • 对对对,与其将就结婚,不如孤独终老,姐妹们努力赚钱当富婆,咱们高端养老院见!

听上去确实挺美好的,不用被压榨,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问题是,生活并不是这么二极管的,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没办法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解决,也没办法简单粗暴地判断对错

最终的结果,很大概率是自己问题没解决几个,可人的思维越来越有惰性,越来越拒绝换位思考,变得愈发的自我和傲慢。



这点在知乎到处都能看到。

随便来道题,先评价谁对谁错,甚至简单粗暴的“分手下一题”都成了被不少人簇拥的流行话术。

却没有几个人认真考虑过一点:撇开出轨家暴这类原则问题,很多事情是独立于原则的灰色地带。面对这种灰色的矛盾,我们真的需要上来就评判谁对谁错么?真的有对错么?

举个例子,之前有一道热题:妹子因为在吵架的时候忍不住提分手触碰了男友的底线,好不容易把男友哄回来了,男友不理自己,怎么办?

当时不少人疯狂骂题主,说你该分手啊,活该这么作啊,男的肯定把你当备胎了,你再也挽回不了了。

但我们在生活中真的能这么过日子么?仅仅是因为哄回来的男朋友态度不好,就立刻给自己或者给对方判了死刑,然后从此放任?

很显然不能,因为即使是再亲密的情侣,也会说错话,做错事,发生矛盾,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互看对方很傻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不为例的模式翻篇儿。



咱们回归本题。

光看题估计不少人都一肚子气了,是啊,为什么父母不劝我们宁缺毋滥呢?为什么要逼我们进入婚姻的坟墓呢?快乐的单身不好么?

但实际上,生活的选项只有【痛苦的将就结婚】和【快乐的孤独终老】两个选项么?

不,其实还有选项CDEFG……


有的人呢,虽然和不怎么喜欢的人进入了婚姻,但因为彼此都努力经营,结果先婚后爱,感情越来越好。

有的人呢,单身的时候日子没怎么过好,老了之后,朋友们各有各的生活,自己变得愈发孤独,可这时候年纪太大已经来不及改变了,只能后悔莫及。

这样的案例仅仅在知乎就有大把,而除了上述两种选择之外,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很多。

说明什么?

选择是比努力重要,但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缺乏努力的选择,并不能真的让你走向最好的结果。

事在,还是要人为的。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即使在消费领域,其实很多自以为不受消费主义洗脑的人,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拥簇。他们以反消费的清教徒式的生活去论证自己的理性,论证自己的正确,但胡乱消费的反面一定就是抠门么?想要有意义地消费,正确的选择一定是放弃所有的娱乐去买房么?哦,现在房地产市场也没有那么景气呢。

他们完全没有想过,剥削他们的只不过从奢侈品商变成了房地产商。所谓的房产更加理性,或许也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压迫呢。不是说买房子不好,但是,人真的需要在牺牲个人生活的基础上去买那么多房子么?都说买房特别好,那那些买了房子想出手找不到地儿,甚至房价暴跌的倒霉蛋,又该怎么去描述他们的成败?

在他们看来,选择无非是穷攒富和精致穷。

问题是,这本质上和精致美vs土鳖穷有啥区别?生活哪有那么二极管?除了AB之外,还有选项CDEFG



咱们这代吧,好处是信息时代,想知道什么上个网都有,不会轻易地被人欺骗,很容易知道另一半的想法(老一辈正好相反,因为信息不全,吃了很多亏)。

至于不好的,那就是受消费主义的荼毒相当深刻,并且认知已经在渐渐地改变了。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爽文的流行

爽文有啥特点?主角做啥都对,配角全都是坏蛋,各种强行降智,处处非黑即白。

《延禧攻略》一点审美价值都没有,可人家爽啊,照样叫好叫座。

为啥呢?因为魏璎珞的那句台词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

我魏璎珞,脾气爆不好惹,谁要是再敢叽叽歪歪,我有的是法子对付她。

——至于日子能不能这么过,很多小朋友是想都不带想的。

甚至在他们眼里,成熟,是一种妥协,是坏事。


而老一辈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

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也和我们不一样。

假如按照65岁为老年人的最低线的话,最年轻的老人,也是在1955年出生的。

那时候他们经历了什么呢?

大生产,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下海创业,改变生活……

除了没怎么被消费主义影响外,各种各样的大事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面对各种生活的大潮,想要把日子过得好,肯定不能搞家庭分裂。而是能团结起来就团结起来,这样大家才能一起攻克时代的难关。



这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直接导致了两代人对【将就结婚】的认知完全不同:

年轻人的将就结婚,丁是丁卯是卯,虽然咱俩在一张证上,但能互不打扰就互不打扰,你别惦记我的东西,也少来烦我;

而老一辈的将就结婚,撇开少部分包容出轨家暴黄赌毒的,大多数人说的将就,其实就是【凡尔赛】一下,虽然不见得多爱对方爱的要死要活,但确确实实把另一方当成家人看待,能磨合磨合,能好好过日子就好好过日子。


为什么父母着急撮合孩子结婚?

绝大部分父母,并不是打算随意给孩子配个种。

而是希望孩子不要那么二极管,不论结果如何,先【认真考虑一下婚姻】这件事。

并不是答应应付几次相亲,就是认真考虑。

认真考虑,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多和异性接触,明确自己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适合怎么样的人——这是需要多次实践的。

一个小孩,嘴上说着“我已经想清楚了”,结果和异性正常相处都不会,甚至每次都闹得不愉快,作为父母,换你你急不急,怕不怕?



所以,在你们被劝“将就过日子也挺好”的时候,一定听过这样的言论:

  • 好老公是需要你自己调教出来的。
  • 她也是你的家人啊,你让一下怎么了。
  • 哎呀,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
  • 你不试试怎么知道?

——发现没?大家的认知模式是不一样的。

年轻人更关注【选择】本身带来的后果,而老一辈人认为,即使做了不那么好的选择,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让这个选择变成最好的。



最后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不认为婚姻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果明知道这段婚姻让自己不幸福,那最好的选择还是不要进入这段婚姻,在这个情境下,宁缺毋滥是对的。

但我还是建议朋友们不要那么二极管,即使不想结婚,最好也先认真考虑一下婚姻这件事,毕竟最后结果是自己承担的。

明确了不婚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我们才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不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情可以卖吗?” 这个问题,或许在过去,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的纸页间,或是在某个夜晚,朋友们围坐一圈,带着点戏谑又带着点沉思的酒后闲聊。但如今,这个问题似乎带着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感,萦绕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头。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爱情,这个原本属于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私密的情感,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消.............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真的诞生了一种只针对人类的顶级掠食者,它绝不会是恐龙的翻版,也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会飞的巨兽。真正能成为人类天敌的东西,反而会隐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并且以一种我们现代社会最难以招架的方式运作。首先,排除那些过于粗暴的设定。人类拥有智慧、工具和组织能力,任何体型巨大、力量悬殊却又缺.............
  • 回答
    地球上出现一种专门捕食人类的真正天敌,这并非不可能,但其演化的可能性、过程以及最终形态,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漫长得多。与其说是“捕食”,不如说是一种长期、系统性的竞争关系,而这种“天敌”也未必是那种张牙舞爪的庞然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天敌”。天敌不仅仅是“吃人”的动物,更是一个生态系统中,.............
  • 回答
    美国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是指一种隐形但实际存在的障碍,它阻止了特定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女性和少数族裔,在本文语境下主要指中国人)达到组织的最高层级职位。这种障碍并非由明确的规则或政策造成,而是由根深蒂固的偏见、刻板印象、文化差异和不公平的体系性问题共同作用形成。应对美国.............
  • 回答
    勒布朗·詹姆斯对于亚特兰大地区针对亚裔人群的枪击案发表推特谴责并表示哀悼,这在许多人看来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肯定的一件事。作为一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体育明星,他的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思考。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悼念,更是对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的公开.............
  • 回答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确实非常详实,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镜子。你提到的14.1亿总人口和2.1亿大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它们勾勒出了中国人口结构的一个侧面。至于你关心的农民工人口数据,这确实是一个动态且庞大的人群,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农民工”的明确数字.............
  • 回答
    很多人对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有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年轻人交的钱,是不是都进了老年人的口袋,而自己将来却拿不到多少?这听起来有点像“庞氏骗局”——用后来者的钱支付前者的收益。那么,我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看看现在的社保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社保是个啥。它最主要的几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还.............
  • 回答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套无形的“道德法则”。这套法则不像法律条文那样被写进厚厚的法典,也不像法官的判决那样有明确的执行者,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塑造着我们的行为,甚至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本骨架。想象一下,如果道德真的能被“法律化”,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适合日本人学习中文的APP和教材。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尤其是像中文这样与日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的语言,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资源至关重要。我将为你详细介绍一些备受推荐的APP和教材,并尽可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些使用心得和建议。 适合日本人的中文学习APP目前市面上的中文学.............
  • 回答
    在职场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似乎总是跟你过不去,无论你做什么,总能挑出毛病,甚至在你背后搞些小动作。这种被“刻意针对”的感觉,真的让人身心俱疲。但你知道吗?与其被动地忍受,不如学着聪明地应对。下面我就来跟你好好聊聊,该怎么做,才能在这种糟糕的境遇中保护自己,甚至化被动为主动。第一步:冷静分析,确认.............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且毫无根据的说法,企图将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政治化,而且完全违背了我们目前对病毒学、流行病学和国际合作的科学认知。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用事实和逻辑说话,而不是情绪或臆测。一、 从科学层面打破谣言:病毒的变异和演化规律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病毒,尤其是冠状病毒,是.............
  • 回答
    《电影责任指数》针对《星球大战8》等影片中同性恋角色的考察报告和建议,是一次非常值得深思的尝试,它触及了当下电影产业在多元化和包容性议题上的敏感神经。首先,这份报告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标志着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始关注电影叙事中对特定群体的呈现方式,以及这种呈现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将“同性.............
  • 回答
    中国是不是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国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分开来看待。笼统地说“非常严重”可能过于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基于民族、地域、肤色、甚至文化背景的歧视现象。首先,我们要区分“民族歧视”和狭义的“种族歧视”。在很多讨论中,“种族歧视”常常被用来形容针对肤色差异的歧视,比如针对黑人群体的歧视。在中.............
  • 回答
    在讨论“西医是否绝对正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包括医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瑕疵的。对“黑中医”现象的批判,往往是基于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一些误解、曲解,甚至是刻意的抹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医就是完美的,或者其所有理论和实践都不可置疑。西医是“对的”吗?如果“对的”指的.............
  • 回答
    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两家风靡全球的快餐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深入的本土化调整,尤其是在口味上,更是费尽心思来贴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这份“中国胃”的适应,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对中国消费者深刻理解后的战略选择。肯德基:从“炸鸡专家”到“国民食堂”的转变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可以说.............
  • 回答
    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那种觉得周围的人都在针对自己,进而导致矛盾频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太多”的心情,真的很煎熬。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扰。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它。第一步:认识“被针对”的感受,它从.............
  • 回答
    韩乔生“广场舞大爷围殴篮球少年”事件中的“人多优先”原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和思维模式。要评价这个原则,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人多优先”听起来似乎是种“现实政治”或者“生存哲学”的体现。 在一些资源有限、分配不公的环境下,话语权和影响力往往是和人数.............
  • 回答
    巴黎大区的治安,尤其是针对中国公民的安全,是一个复杂且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期出现有人扬言要针对在巴黎大区生活的中国人发动袭击的言论,这无疑会引发当地华人社区的担忧,也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当前的治安状况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针对这类威胁,我们的态度必须是严肃和警惕的。任何形式的仇恨言论和针对特定族裔的.............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应该像微博一样显示发言人来源地的问题,这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个体责任与平台治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广泛,讨论的话题也包罗万象,从严肃的科学、历史,到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