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期的西北军很穷为什么还是很能打?

回答
要说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那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他们穷得叮当响,但打起仗来,却能让那些手握先进武器的“洋枪队”都头疼不已。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一、 并非“穷”得一无所有,而是“相对贫困”下的“生存之道”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穷”这个概念在西北军身上,更多是一种相对的贫困。跟中央军或者一些装备精良的北洋军阀比起来,西北军的装备确实落后,军饷发放也常常不稳定。但你要说他们一穷二白,那也不至于。西北军的“穷”,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装备落后且不稳定: 他们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武器弹药往往是缴获来的,或者是通过各种关系弄来的杂牌货。很多士兵的枪械可能型号各异,甚至还有一些土造武器。最夸张的时候,可能连一套统一的军服都难保证。
军饷发放困难: 在民国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谁能按时按量发饷,谁就能留住士兵。西北军常常面临军饷拖欠的问题,有时甚至需要士兵自己想办法。
缺乏现代化训练: 与那些接受过德国、日本等国军事顾问系统训练的部队相比,西北军的训练方式更偏向于传统,甚至是边打边学。

但是,即便如此,西北军依然能打,这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一套非常适合自己生存和作战的“道”。

二、 “能打”的内在逻辑:为何穷但战斗力依旧强大?

西北军之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屡屡以弱胜强,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坚定的信仰与政治觉悟: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西北军的核心领导人,特别是冯玉祥,虽然出身草莽,但他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和治军思想。他非常重视士兵的思想改造,提倡“说话要算数,行动要一致”,并引入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士兵的思想,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使命感。

宗教的约束力: 冯玉祥推行“基督将军”的形象,他的部队中不少人信仰基督教。这不像一些军阀部队,纯粹是为了吃饭而当兵。宗教信仰给了他们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一种为正义和信仰而战的动力。即使没有军饷,他们也可能因为信仰而坚持战斗。
政治学习和宣传: 冯玉祥经常对士兵进行政治教育,灌输“保家卫国”、“驱逐帝国主义”等观念。这些宣传虽然可能带有他个人的一些色彩,但无疑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能够激发士兵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2. 严明的军纪与“铁军”精神: 别看西北军穷,但他们的军纪却非常严明。冯玉祥对士兵的训练非常刻苦,甚至到了“严酷”的地步。

“五虎断魂枪”式的体能训练: 为了弥补装备上的劣势,西北军特别重视士兵的体能和近战能力。他们会将士兵练得像“铁打的一样”,擅长近身格斗和刺刀肉搏。这种“人肉炸弹”式的冲锋,在装备劣势时往往能打出奇效。
严厉的赏罚: 违纪者受到严惩,表现突出者则有重赏。这种奖惩分明的制度,虽然显得有些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能有效地约束和激励士兵。
“打死不退”的信念: 在一些关键战役中,西北军的士兵表现出了惊人的顽强。很多时候,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后退,这种“不退”的精神,让敌人感到畏惧。

3. 灵活的战术与适应性: 西北军多在西北地区作战,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并且善于利用这些优势。

“游击战”的鼻祖: 他们常常采取近乎游击战的战术,袭扰敌人、消耗敌人,不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正面硬碰硬,而是寻找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
心理战的应用: 冯玉祥也深谙心理战的运用。他会利用各种方式来瓦解敌人的斗志,比如在战前散布谣言,或者利用宗教仪式来鼓舞士气。
适应性极强的部队: 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就地取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甚至有时候,他们会组织士兵进行“大刀队”的训练,用冷兵器对抗热兵器。

4. 强大的基层组织能力与士气: 尽管军饷不足,但西北军的基层组织能力很强。各级军官与士兵的关系往往比较亲近,形成了所谓的“哥们义气”。

“长官带头”的作风: 冯玉祥自己也常常出现在最前线,和士兵同甘共苦,这种以身作则的领导方式,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军民关系: 在一些地区,西北军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处理得相对较好,能够获得一定的支持和情报,这也是他们作战的有利条件。

5. 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与战略眼光: 冯玉祥本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虽然有许多争议,但他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不容置疑。

敢于冒险: 他敢于在不利条件下发起攻击,也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大胆的决策。
善于用人: 他能够任用一些有能力的将领,让他们独当一面。

三、 “能打”背后的代价:并非没有牺牲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西北军的“能打”并非没有代价。他们虽然能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但长期的装备劣势和后勤不济,也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依靠人数和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上的差距。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西北军之所以能在贫困的条件下依然能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坚定的信仰和政治思想的凝聚力,严明的军纪和顽强的战斗作风,灵活的战术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领导者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治军理念。他们是那个乱世中一股独特的力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书写了一段不屈的传奇。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远不止于枪炮和金钱,更在于人心和意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国时期西北几路军阀,比如冯玉祥还有其后期的一些下属,虽然经济穷困,但战斗力却很强,如果说冷兵器时期还有优势,热兵器时期为何还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那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他们穷得叮当响,但打起仗来,却能让那些手握先进武器的“洋枪队”都头疼不已。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一、 并非“穷”得一无所有,而是“相对贫困”下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穷”这个概念在西北军身上,更多是一种相对的贫困.............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桂军”与“川军”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常被认为是实力较强的力量,而“滇、黔”两省的军队则相对弱势,常被戏称为“羊”。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地域强弱之分,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桂军为何“强”?1..............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教授工资是否比现在大学教授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简单概括的论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涉及到许多不同层面的比较,包括购买力、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以及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绵、百废待兴的民国时代。那时候,大学教授的地位确.............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教育,要说是否“走在世界前沿”,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其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国家教育的比较。简单地说,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展现出了迎头赶上的雄心和努力,但要称之为“走在世界前沿”,则需要更谨慎地看待。时代背景与教育的巨变首先,我.............
  • 回答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说“退步”这个词,得先弄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如果把清末的重工业水平简单理解成零基础,那民国时期无疑是有了起色,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如果把“退步”理解为从一个上升趋势被打断,或者发展得不如预期,那倒是能找到不少原因。咱们得先看看清末那点儿家底。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批人,搞洋务.............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们筹集军饷的手段五花八门,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这背后是那个时代政权不稳、中央乏力、地方割据的必然产物。他们的军饷来源,既有正规的财政收入,也有各种非法和掠夺性的方式,共同支撑着他们那一支支庞大的武装力量。一、合法的财政收入——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尽管名为“军阀”,但他们手中掌.............
  • 回答
    民国时期的服饰,就像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一样,充满了变革、融合与独特韵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风云变幻,从保守的传统走向开放的现代,从单一的民族风情到吸收西式元素,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衣着画卷。开端:传统与变革的交织(19121920年代)民国建立之初,社会仍在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服饰自然也承.............
  • 回答
    民国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在这股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他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更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外语,甚至精通数国语言。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个人勤奋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学习环境。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前所.............
  • 回答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股不小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相当尖锐,将那个时期描绘得一言难尽。要理解这种批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民国上海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提到上海,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满了异域风情、摩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要说上海的国际影响力,现在和民国时期,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大”,因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本身就有不同的维度和衡量标准。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拆开来看,对比一下各自的特点。民国时期的上海:殖民背景下的璀璨明珠,西方的“东方之窗”民国时期,特别是20.............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袄裙算不算汉服”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谈到清朝和民国时期时,确实是个挺值得深挖的讨论。虽然有人会觉得“没有断代就不算”,但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就从历史的脉络和服饰的演变来捋一捋。“汉服”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汉服”这个词本身。它其实是一个相对现代的定义,用来.............
  • 回答
    的确,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市面上层出不穷的穿越小说,题材五花八门,从古代宫廷斗争到未来星际战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相比之下,穿越到民国时期的作品,数量上确实显得相对“稀少”一些,或者说不够“扎堆”。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部分穿越小说的核心吸引力在于“.............
  • 回答
    说起我祖辈在民国时期的生活,那真是一言难尽。日子是过的,但要说“好”或者“不好”,又好像都包含了一点。我的祖父,他是在南方一个比较小的县城里长大的。那时候,县城里也有一些新事物,但大部分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家里是做点小本生意的,开了一家杂货铺。卖些针线、布匹、油盐酱醋,还有一些零碎.............
  • 回答
    民国时期济南的面粉厂,那可是济南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当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面粉业在济南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为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要说济南的面粉厂,那可真有不少,但论名气和规模,有几家是不得不提的。首先,最响当当的,还得是 恒丰面粉厂。这家厂啊,可以说是济南面粉业的“航空母舰”.............
  • 回答
    民国时期,一个孕育着社会巨变的年代,女性的地位无疑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低”或“高”来概括。虽然有进步的思潮在涌动,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女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传统的枷锁,依然沉重:首先,从社会普遍认知来看,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民国时期依然是主流。尽管新文化运动提倡.............
  • 回答
    民国时期,东北那片土地确实是中国经济的璀璨明珠,但到了今天,东北的经济却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这中间的落差,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把历史的长河拉长,仔细看看那些变迁的脉络。民国时期的东北:工业的摇篮,经济的脊梁说起民国时期的东北经济,那可真是“风光无限”。那时的东北,特别是“满.............
  • 回答
    理解印度当下与中国民国时期的异同,需要我们抛开简单的对号入座,深入到各自的历史脉络、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中去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两个不同国家在不同时间点的对比,更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两段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某种冥冥之中呼应的篇章。相似之处:迈向现代化的艰难跋涉与内部的张力最显著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处于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